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1|回复: 2

[高考]高考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 1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525bb01012cvn.html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hè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译文】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niǎo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míng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chéng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释译文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①邯郸:hán dān
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②销:销蚀。
  ③将:拿起。
  ④磨洗:磨光洗净。
  ⑤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⑥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⑦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⑧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⑨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3-4])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
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
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yǐ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gān,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cù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译文】:
一阵西风吹过,小草摇曳yè着婀娜的身姿,向我点头致意,我的衣襟也被风儿兜满。在这闷热的傍晚,池塘里的荷花也热得发愁吧,此时她们一起将美丽的面庞páng深深地躲藏在碧绿的叶伞下。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发表于 2016-6-24 2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课外文言文再多,再难,出题时也主要是以课内为根本。把课内老师讲的字词、翻译、解答题总结记忆好先。
  • 字词解释: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然后对不会的字翻字典,多看看字典(推荐商务印书馆的古汉字典)上的关于该字的意象,并了解一下常见例句。在考试的时候,一般他考字会出选择题,可把选项带进去看合不合适、通不通。
  • 翻译句子:高中可能和初中不太同,初中就是背,高中要记住一条:要把句中所有实词、句式、词类活用落实正确,否则就容易被抓住扣分点。
  • 解答题:这个没什么办法,首先文章要读懂,读不懂没法做题的,同时联系老师讲过的、自己见过的题目的答题方法去答。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和现代文阅读有些相似。
    总之,一个是上课认真听,一个是课外积累效率要高,辅之以适量的高质量的练习并及时巩固,高中文言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实在头疼,可以向你的老师咨询。


 楼主| 发表于 2017-7-25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行 陈与义 赏析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3分)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3分)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展开即可。诗句中“露侵”“晓寒”是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句中“寂寞”与“虫鸣”就可答出“反衬”这一关键术语。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3:01 , Processed in 0.0699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