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45|回复: 3

[中.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 2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 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 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发表于 2016-1-4 1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来源: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66Bm-SCOQMNYGvZYFpa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  
  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6.某段起什么作用:  

  (1)此段在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此段在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艺术特色):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发表于 2016-1-4 1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内容摘要】
      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关键词:语文阅读 答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2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时,我们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发表于 2016-1-15 1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来源:http://www.ht88.com/downinfo/201261.html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的作用:

    (1)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

1)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意于景,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

2)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
(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首先:现在的考试很少分着考“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提“句子的作用?

”都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两者很难分开来答。比如:  “为下文做铺垫”是一种“结构”上的作用,但实际答题时需要答“为下文写什么(具体内容)做铺垫”才给满分。而那个“什么”就是在内容上的作用。  

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引起下文(引出正文)
       引领下方(注意和„引起下文‟不同)
       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        为下文做铺垫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中心(又叫主旨)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承上启下        
照应标题        
照应开头
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
      
总结上文(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强调中心
      
升华中心(升华主题)   
注意  以上三种  不能同时出现         
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照应标题

       照应开头(就 是  首尾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2:17 , Processed in 0.08205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