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0|回复: 21

[高考]2018年高考深圳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9 13: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语文月刊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编号:01号 考生号:0308201015 得分:54.5

人人行之,社会大和

(标题回应材料给出的任务,只要“人人行之”,就可以 “社会大和”。当然,这里的“之”指代的是儒家文化,“大和”为理想世界。扣题明显。)

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呼应题目要求,符合交际语境,也非常得体),在如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略显多余)竞争激烈的高速时代(中),儒学文化的崇高社会理想与现实可能性的矛盾愈发激烈。儒家崇尚的“和而谦”的现实性令许多人怀疑。是将其囿于头脑而不付诸行动,还是施而行之却损失个人利益?(选择疑问句的运用,引人思考。不过,这两个问题均为否定,下文似乎应有明确的回答,但年二下段却没有直接回答,思路有了断裂。)

依我之见,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以同一为主流,并非“你死我活”。且儒家文化乃面向社会的道德规范,唯有人人都成为其践行者,才能让理想促现实,让社会大和之新风吹拂。(用正面回应上一段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有更直接的回答会更好。)在当世,儒家文化之显用(“显用”是重用的意思,在此与下文语意不符)有其背后的根源。

其一,是当今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所受熏陶不足,难以从主观上将其外化。这位同学刚才提到“挤上公交车”一事便是典型例证。认可不等同于理解,更远低于“推己及人”外化于行的要求。其二,现实生活中的利己主义、过度浮躁及激烈竞争是使儒之精华难以实行的重要原因。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忙碌于高速运转的生活让我们无暇他顾,难免转身,将这份古老而又智慧的行为典范抛之脑后。最后,社会差异的拉大让儒家文化的影响面变窄也是使其难以全面铺展的重要原因。综上三者,我们已然理清其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的原因。(归因分析,标志词明显,显得很有条理。此法可学,能较好地体现写作者的思辨力。归因分析的好处两两点:一是必然要够扣住材料的事件和关键词,绝无跑题之可能;二是紧扣任务要求,向深处探寻,见出深刻。)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的必要性,与儒学在当世的价值。正如龙应台所说:“传承文明远不止为了怀旧,而是生存之必须。”儒家文化以其特有的以维护社会和谐为意旨的伦理规范,已行走于中华大地数千年,指引着泱泱中华代代绵延、和谐共治之路。其确有难以传承的部分,但毋庸置疑,它所倡导的理念——谦让与和气值得我们每个人弘扬。再者,今之中国乃朝气蓬勃向前发展之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与儒家文化不谋而合。(此段是析因之后的深入分析,以退为进地进行强调践行儒家文化的必要性,有层次上的递进,但是在素材的索引上有些匮乏。)

泰戈尔有言:“古老的种子,隐藏于生命的胚芽内部,只需播种于广阔的土地。”面对儒家理想和当今现实的矛盾,我们又该如何紧推其统一的主流呢?于个人,我们应该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深层了解与主动学习,将此种谦让、和谐的大儒气质内化于心,万不可让现实之弊弃之不顾。“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叹息。”诚哉斯言,唯有个体聚为合力,儒家文化才可以最大地发挥其经世大用。同时,发挥教育对年青一代的引导作用与熏陶作用,让优秀的儒家品质触化于学生的血液,亦可让“人人行之,社会大和”的美丽延续。(此段的引用论证很典型。借名句言己意,也是善假于物的体现,既为材料给出的问题给出建议和措施,也有情感上的呼吁和倡导。)

诚然,倡导行儒之约束并不是要求人们不切实际地放弃自身的利益。而是鼓励人们认识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如古之儒商张裕,在守规则,行谦让,讲和气的基础上亦实现了自我价值,成为了流芳千古的榜样。(在倡导的过程中给予原则上的提示,体现了思维的严谨性。)

在生活中,也许一人谨尊儒道无益于大局之改善。但若人人将儒家文化内外于心,外化于行,这阵和谐而安然的馨香将遍闻于八方。(有效有力有升华的概括。)

【点评】文章标题态度明确,观点突出,立意准确。结构清晰,先表明儒家文化与践行之间的矛盾,然后分析产生此矛盾的原因,进而尝试得出解决此矛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线索清晰,有一定的层次脉络。

在论证方法上,该生的运用比较灵活,把设问、举例、引用结合地比较自然,不露痕迹,同时也会运用“以退为进”、“适当总结”和“起承转合”的论证技巧。但是在个别段落的素材还不够充实,引用论证不能完全代替实例论证。不过,该文给出的建议多是一些较为空泛的倡议和呼吁,少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还不够“落地”。

(龙城高级中学 魏巍)【胡兴桥总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子思”回应母校学子的“困惑”,主要是要处理“文化”与现实的“尴尬”问题。该考生最重要的得分段是第三段。在第三段中,该考生集中笔力,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儒学流于“肤浅”的三层可能性的原因探讨,非常难得。这一段启示我们:在考场行文中,抓住题旨的“关键”,冷静深入地加以思考与剖析,是多么的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2号 考生号:6055260104 得分:55

守得儒道,方得大同

(一个“守”字,暗含了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大同”在此应指“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守得”与“方得”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出了坚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用词精练,巧妙的回答了原材料的问题。)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学长,我非常高兴你对儒家文化有如此现实的考量。的确,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我想告诉你,守得儒道,方得大同。坚守儒家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大益处。(开篇有强烈的角色意识,直接回答了同学的提问,宛如学长子思亲临现场,语言亲切,观点明确,末句正好体现了写作思路。)

儒家文化以“仁”和“礼”为核心,弘扬道德和至善的力量,但听上去没有任何强制力,这也许正是你担心的来由。但你的担心却是以仅有你一个人去践行这种道德行为立论的前提的,故而略显单薄。但如果设想人人都践行并弘扬这种理念,其中的美德力量也必然能引导个人行为规范,推动社会向大同并轨。如果这样说不够清楚,那么我就从“守”、“破”、“离”三方面来进一步解释一下。(此段起衔接作用,化身为子思的作者开始循循善诱,从提问同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拈出“强制力”这一核心词,可谓简省而有力;进而分解出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应了“分析分析”,分而析之的话。)

守,即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三毛曾经说过:“心之如何,有如万丈迷津,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你对待儒家文化,就应当保持类似的态度,不管别人怎么做,不管世界怎么变,你坚持礼让,坚持以德服人,其实是你坚守自我,不向逆流妥协的体现。况且如果人人都能在喧嚣中守得一份儒家文化的宁静,那么又何惧被争抢无序的人群侵夺了正当的权力?(怎么守儒道?此段给出了答案:坚守本心。强调个人的坚守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个人的坚守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引用名言有力度,阐述主题显思想。)

破,即打破惯性思维,看到这个世界好的一面。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在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固了向善的道德堤防,大部分市民已十分理性,道德的社会集体认可度在稳步提升,诸如你提及的乱象已基本无迹可寻。故而你这种十分现实的考虑很好,但社会已经悄然改变,你的忧虑大可打消了。(该如何看待儒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施行困扰?破,心向阳光,看社会的积极面。这是子思给出的回答,引导学子正视社会的积极转变。此段遣词造句尚需斟酌,譬如“诸如你提及的乱象已基本无迹可寻”,此句既不吻合原材料,也不能反映社会实际情况。)

离,即锐意创新,给儒家文化找到一条通往现今的路。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儒家文化如果一成不变,确实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如果你能在保持儒道积极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时代要求相符合,那么更多的人会乐于接受它,并主动践行儒道,而不会再有这些顾虑。(又如何解决儒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施行问题?离,锐意创新,积极变革。该怎么变革?与时俱进。能用“离”字去论证主题,体现了作者的创新之思。此段重在进行措施分析,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思路颇好,但稍显笼统,不够具体。)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身影投射在自己面前,成为前路的阴影。”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本应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明灯,如果你过度忧虑,它也会变成前进进路上的阴影。所以,希望你记住,坚守儒道,方得大同,为儒道守破离,你会看到世界和谐的风景。(引用泰戈尔名言,进行反面思考,重申论点,坚守儒道创和谐,印证标题,前后照应。)

希望我的回答让你满意,也希望你能坚持热爱儒家文化。(发出倡导,子思谦谦有礼,真挚诚恳。)

学长子思

X年X月X日

【点评】此文亮点纷呈,能在考场上写出如此佳作,实属难得。

1.眼中有要求,心中有观点。文章处处有子思的身影,作者有强烈的对话意识和角色意识,很好地完成了作文材料中的驱动性要求;标题即是观点,结构对称,立意准确鲜明。

2.结构层次明,概念意识强。文章从“守”“破”“离”三个维度层层论述,先论个人坚守,再论个人态度,后论儒道要施行的具体做法,说理循序渐进,论证思路清晰;文中对“守”“破”“离”三个词阐释到位,有很强的概念意识。

3.卷面颜值高。此文书写美观工整,一见亮眼,易得阅卷老师青睐。

几点异议,和大家商榷:一是遣词造句需思量,表述要准确,要联系原材料和社会现实;二是论据稍显不足,第五段论述略显空泛;三是对于“守”“破”“离”的理解与阐释。“守 破 离”源自于日本剑道学习方法,后发展到其他武术与行业,守指最初阶段须遵从老师教诲达到熟练的境界,破指试着突破原有规范,离指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这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此文作者相当睿智,借用这三个词,颇有新意,尤其是对“离”的解释和原来内涵相似。由此说来,对“守”“破”的解读是否要和原内涵相关?三者之间是否要有内在关联?(龙城高级中学 杨慧 评)

【胡兴桥总评】结合作文原材料,合理选择角度与对象,采用书信体成文,是一部分考生在文体上创新的首选,我要说的是,书信体不是得高分的必由之路。本文虽然采用书信体,但是行文中体现的“思想性”远远超越了“文体”本身。围绕“儒学的现实困惑”,该考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守破离”三个维度加以阐释,虽然不一定科学准确,但基本上能自圆其说,这番勇气与胆量,可为广大考生示范!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3号 考生号:0304205054 得分:53.5

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

(标题套用孔子名句,深得儒家文化的奥义;且该标题切中题意,很好地传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显现出儒家功底不薄,本身就是很得体的表达。)这位同学问得很好。相信有很多人有相同的疑问:儒系青年该如何生活?(“儒系”二字,由“佛系”演化而来,接地气的好词。)儒家文化,自孔子以来,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几千年也没能阻挡儒学发展的脚步,自有其原因。

(第一段针对学子的困惑,针对性地“回应”,虽显生硬,却也恰到好处。)儒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第一句富有哲理。)每个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个人的儒文化。每个人对待儒文化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儒文化能让自己平心静气,有些人认为儒文化使得他们的精神得到熏陶……于我而言,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本段通过罗列对儒家文化的各种态度,最后表明自身的态度,视野开阔。)

挤公交车是当今生活的一大“难题”。上班的人多,上班时间集中,车次少造成了搭乘公交车的必须要挤的状态,可这与生活中坚持儒文化并没有什么冲突,儒系青年会告诉你:总有办法解决的。(笔头一转,针对“挤公交车”来思考“儒系青年”的做法,切合题目的“任务驱动”,好。)孔子当年游列国劝诸侯而无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儒学的传播。庙堂中儒学无法传播,江湖中仍有它的立足之地。孔子杏坛讲学,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他的弟子子贡、子路、子由等,以及他的儿子孔鲤,都是十分出色的“大儒”,他们有的进入了朝堂,有的居于范世(凡世),有的甚至无法温饱。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儒文化上的造诣,以及他们:“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的高尚情操。子思我,愿意亦此。

(此段结合“子思”对儒家文化的深入思考,切合“子思”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考生眼里有“对象”,难得!)不是每个人都有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但每个心中有儒文化的人,只要对儒文化抱有善意,给与足够的尊重,也可以成为一个“儒者”。

(引用张载的名言打头,笔头倏然转至如何成为一个现实中的“儒者”,文脉跌宕。)“儒者”如何挤公交呢?他们一般采取平和的心态,坐不上车就等下一班。但若一直坐不上呢?“儒者”会告诉你,早起十分钟,往回坐几班站,自然就有车可以上了。所以,儒文化在生活中并不会阻碍你,有时,它还能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结合现实,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有一定的说服力。)

“人之初,性本善”。从小我们就接触儒学文化,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背出《论语》中的名句,每个人都有成为儒者的潜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你成为一个心中充满儒文化的人后,你周围的人也将受你的影响,成为一个心中有儒学的人。慢慢地,儒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迈入“儒者”的行列。当人人都认为“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时,儒者们“挤不上公交车的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对现实中的问题,该考生首先认为“人们”是有儒家文化潜质的,然后认为儒者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这样论述,层次较为明晰。)

人们称赞孔子,称赞儒学,肯定二者在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人们对于儒文化的理解逐步深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兴办孔子学院,研究和学习儒文化。作为看孔子直系传人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爱它、敬重它呢?(结合儒家文化流行的现实,最后一句反问,很给力!)

身为一名“儒者“,我深感:与儒为伴,不亦说乎?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我坚信,在不远的未来,”儒者“将会越来越多,共同构建美好社会!(点题扣题,简短有力。)

【点评】本文在首段直接回应任务,不仅体现了强烈的对话意识,而且能够准确把握材料核心,提出“儒系青年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且该句化用当下流行词语“佛系青年”,用“儒系青年”俏皮而亲切。第二自然段继续阐释儒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以此为立论基础,提出了中心:儒以为己任,不亦乐乎?第三自然段回应材料任务,针对“有位同学”的问题,指出“挤公交车”与儒文化冲突时的态度。第四、五自然段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等人在儒学上的理想和造诣,指出作为“子思我”和“每个人”践行儒学的方向。第六第七自然段写“儒者”面对“挤公交”时应采取的态度,进而影响周围的人,人人践行儒学。第八段通过儒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进一步指出其在今天的意义。尾段呼应开头和标题,扣题紧,观点明。

文章主体部分从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古人对儒学的践行、当下的每个人应如何践行儒学三个层次展开,结构合理,紧凑严谨。内容上用例丰富,充实饱满,能巧妙准确地引用名言。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现实中儒者可能挤不上公交的原因思考不够,轻描淡写地用“这与生活中坚持儒文化并没有什么冲突”、“总有办法解决的”话来模糊回避问题,降低了本文的思想含量。(龙城高级中学 赵燕 评)

【胡兴桥总评】考场中遵从“任务的驱动”,是我们写好考场作文的第一要务。本次作文得分的三条依据分别是:1、扣住子思的“回应”;2、抓住“儒家文化的现实的尴尬”;3、提出儒家文化的“现实出路”。应该说,本文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的,很好地完成了本次写作的各项“任务”,虽然可能在行文上不一定句句经得起推敲,但瑕不掩瑜,这样的文章当然可以进入优秀类行列!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4号 考生号:0304101083得分:54

传统文化,需要你们来拾起——答同学问的一封信

(标题亮出观点,直接表明“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同时用第二人称“你们”,不仅回应了现场提问的同学,而且把回答扩展到在场的所有同学。写作任务完成得细致具体。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不同于“儒家文化”,在概念使用上还需要更加准确。“需要你们来拾起”虽然强调了现场同学的责任,但是其言外之意又有“社会已经抛弃之”之意。以对全社会的否定来肯定现场同学,这种思维方式不太可取。不妨将“你们”换为“我们”。另外,副标题需要居中。)亲爱的同学:

(文章属于现场回答。以书信的形式呈现,似乎不妥。)你好!

不得不说,你所提问题很有实际意义,也恰到好处地点中了儒家文化在当世的“短处”。是啊,在如今,挤公交车时着实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若是还顾及着礼让他人,那八成是与公交车无缘了。但是,相比于放弃礼仪,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在当今社会,短时间内可能的确无法做到让人们在坐公交车时礼让他人,自觉排队。但是,在将来那个由你们 这一代人撑起的新时代,未尝不可以!(开篇对写作任务进行回应,先用形象的语言肯定了该学生的提问,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在将来那个由你们 这一代人撑起的新时代,未尝不可以”,将标题的观点具体化,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标题。但首段太长,手写体占了11行。不妨在“是啊”前分段。考场作文,首尾段要简洁,3——5行便好。独句成段也可。)

相信以你的学识(你)一定知道,(强调写作的交际性,现场感,体现语言的得体性。句首若加“同学”二字,现场交际感或许更强。)中国在古代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海中,儒家所倡的“礼”“仁”等观念在那里熠熠生辉了数千年。但是,清朝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在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本土文化的倒行逆施之下,几近支离破碎,到了如今,甚至约束人们自觉排队也无法做到。儒家文化似乎已是穷途末路。可是,孰不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五百载,犹有诸子百家力挽狂澜。秦汉定鼎以后,中国还是那个知书达理,五常皆齐的中国。(论据有力,语言简洁。以历史的沿革为例进行论证,彰显广阔的阅读视野。)相信,到了如今,在你们对伦理道德,对礼仪廉耻的坚持之下,定能还社会风气一个朗朗乾坤!在那时你的后人一定不用提出如你一般的问题了。(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呼唤当代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语境,照应任务。)在拾起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回应标题。)你们可能避免不了被质疑,被嘲笑,而你们最好的回应,不是自降身份与人争吵,而是心无旁鹜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付诸实践。(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是……而是……”这一句式用在议论文中呈现观点,甚好!)信仰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管理别人的。在每个红灯路口,只要你驻足停留,就算大部分人都忘却了“红灯停,绿灯行”,也会有人停下来与你一同守候;在每个公交站台,只要你选择不推不挤,就算大部分人都忘却“孔融七岁能让梨”的典故,也会有人与你一同减少人群的拥挤。(再次举例论证。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现实的具体事例相结合,论述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现实的时代感。对偶句,增强文章气势。)要每一个“你”都能弯腰拾起传统文化的花朵,属于你们的芬芳时代终将到来。(照应第一段提出的观点。)

陆游说,笑儒冠自来多误。(引用陆游的《谢池春》诗句。宕开一笔,展现学识。)我却想说,如今正需要你们这一代读书(明理),肩负复兴的责任。古有大儒以“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如今也需要你们来拾起落寞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文化之根。(!)(结尾发出倡议,升化主题。)二零一八年四月

子思于深圳(格式错误。应先署名,后写日期。同时,宜删去“于深圳”。考场作文不便透露自己的身份,包括地域、学校、真实姓名等)

【总评】本文表达流畅,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让文章张弛有度,既灵动又凸显了思维的严谨。

考生具有清晰的交流意识,写作中同时顾及到了“你”和“你们”,写作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论述儒家文化而不流于空洞。宏大历史观的呈现,体现了考生丰厚的积累,消解了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具体问题的探讨不流于呆板,“在每个红灯路口”“在每个公交站台”两个长句子的使用,表现了考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历史与现实的两相对照,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当然,概念的游离,格式的错误是本文明显的瑕疵。全文只有四个段落(考场作文6——8段为宜),表明考生思考问题的逻辑链条有些局促。书写可以更工整清晰。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5号 考生号:0304103200 得分:56

人人克己,何愁公车?

(揭示关键词——克己)

子思笃古好儒,于高中时代便颇有文名。毕业后,受邀回校讲演,其间遭一生诘问:“夫子倡‘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等道理,但若真将之推及生活,岂非连公车都挤不上?(概述材料,提出话题。)我若子思,必会回答:夫子所倡之‘礼’、‘德’皆非针对某一单一个体,而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试想,若人人克己自律,等公交车时自会排队等候,又何谈‘挤’呢?

(提出中心观点——若人人克己自律,公车何须挤?)此生有此疑问,自是未得肯綮(不准确)。夫子生于春秋战火之中,其时周室辙东,王纲渐坠(化用《三字经》“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诸侯作(坐)大,攻伐益甚。在那个年代,道德之标杆欲倾,故宣圣提出‘克己复礼’,希冀能以此扶正人们的道德观念。因为在当时若仅凭夫子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阻止大国间的相互征讨的,所以他希望人们自己觉悟,人人克己、推己及人而近取诸譬,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分论点1:孔子提倡是人人克己复礼。人人克己,自然不会出现争抢的行为。)宣尼公“礼”、“德”,不仅有人人自我约束的意义,也有“上行下效”的意味。譬如他说“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统治者就好比天上太阳、月亮,他的德行是为人所效仿、歌颂的。相悖于法家冷酷的法治、术治、势治,先师更是提倡“焉用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曹,草上之风,必偃”。有了一个楷模供人效仿,民皆会如子来(化用《诗经·大雅·灵台》“经史勿亟,庶民子来”),根本就不需要严加管理。处在一个人人争相追逐贤能,去恶向善的社会中,怎么还需要为挤公车而发愁呢?

(分论点2:孔子还提倡贤者的榜样作用。君子引导,小人归礼。两处引用均出自《论语》,引用准确贴切,有说服力。)当然,在春秋那时,夫子的思想是很可笑的,是以子路宿于石门是见讥于守门侍卫(经典被动句,好!)。但将夫子的理论推广到当今的社会,必定是有极大价值的。社会本就是人与人组成的共同体,穷其根本便会发现,治理社会便是修身正心。改革者如同向浊水中加入清水,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此句逻辑不通,可删!),而自律者则使自己这滴水变得澄清。若千千万万滴水皆为清澈,社会这条河流又怎会污浊呢?“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必然之后”,固夫子之“礼”,能使人耻且格,即有了人之四端,又为何会不顾廉耻,去与人争抢而上公车呢?(重申观点,以比喻出之,生动。但此段功能定位不清晰,作者似乎想在与法家的对比中推进文章,但遗憾没能往前推进文意,只是前一自然段的重申。)

人人克己,何愁公车?君子之于道,颠沛造次亦不能去之,何况只是为了赶几分钟,就抛却礼义,与人争抢,挤上公车呢?何况,沐浴在人人自律的社会氛围中,就算跖民复生,也会谦让排队的吧!(重申中心观点,总结全文。)

【总评】

1、书写清晰。2、文章段落精干、条理清晰、引用合理。文章密切关注写作要求——回应学生对儒家学说如何规范当今社会秩序的疑问。文章简要引述材料之后即亮出中心观点,然后分两个方面论述,并就自己积累的《论语》、《三字经》、《诗经》等传统经典格言,展开合理引用和充分阐述。文章条理清晰、文完意足。在限时作文中,能够如此准确地引用正是该生出类拔萃的地方。

3、语言表达简洁精炼有力量。尽管有几处细节表达需要推敲,但该考生表现出的文言文引用和表达能力、熔铸经史语言的能力、文言文表达的勇气和“务去陈言”的写作心态,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文章也因此形成了简洁精炼、内蕴浑厚的语言风格。(深圳科学高中冉云龙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6号 考生号:0305401032 得分:55

“儒”不仅仅是乌托邦

(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理解颇为深刻。儒家文化既有对个体如何立身处世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憧憬着乌托邦式的大同社会。现代人在评价儒家思想时,往往批评后者而忽视前者。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并由此阐明自己的观点,鲜明且有深度,令人眼前一亮。)

很多人都说,古代的儒、道、士(“士”改为“释”),早已(“早已”改为“已经”)不适合这个冷酷的钢筋丛林社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单单说“儒”文化(为保证全文语言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建议文中出现的“‘儒’文化”、“儒道”等词语,均改为“儒家文化”),在许多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它仍然闪烁着不可忽视的光辉。(首段明确中心论点。建议采用情景式的方式开篇,情景可选用现代人不认可儒家文化的具体事例,使开头更具感染力。)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里”改为“中”),儒道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文化,(“,”改为“。”)更有甚者,提到儒,便觉得是(“是”改为“它象征着”)无限的妥协与忍让,不够“硬气”,在当今社会完全无法生存,(“,”改为“。”)甚至就像提问的同学说的(“说的”改为“所说”),(加上主语,“坚持儒家文化的人”)沦为“连公交也挤不上”的“谦谦君子”。然而,儒并非一种懦弱,而是代表着现代社会(“代表着现代社会”改为“蕴含了一部分现代人”)所缺乏的高度自律的精神。(作者在表述中,刻意将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对立,来凸显儒家文化的优点。只有现代社会才缺乏高度自律的精神吗?显然作者的表述值得商榷,这反映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可取。)在淡漠人际与(“与”改为“、”)利欲及(“及”改为“与”)时效性的侵蚀里(“里”改为“中”),人们在唾手而行的小利小恶里丢失了这样的精神(这一句改为“人们贪图小利,过分追求效率以至于丢失了这样的精神”)。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则(“则”改为“那么”)小至抢(“抢”改为“挤”)上公交的(删去“的”)扰乱秩序之恶(“之恶”改为“的行为”)也是不该做的。而今大家逐渐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的确可见在公交站一哄而上的少了,排队的多了。儒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清流、一个人的乌托邦,而是符合时代价值选择的文化。(这两句的表述缺乏相应的论据支撑,建议选用相关事实或数据作为论据。)(分论点一:儒家文化蕴含高度自律的精神。儒家文化之所以不仅仅是乌托邦,首先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自律,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可如果说一群人争抢着上车。那是否坚守儒道的就成了落后者呢?答案必(删去“必”)是否定(加上“的”)。尽管儒倡导人们循礼向善,可并没有抹杀一个人追求权利(“追求权利”改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利。如果惧于人多势众就瑟索退让,那就不能称得上是“儒”,而是懦弱。面对混乱困厄而敢于为规则和公平发声,那不正是(加上“儒家文化提倡的”)以德服人(“以德服人”用于此处不恰当,应使用“杀身成仁”)吗?假如只是眼见不平而不出手,不也是黑暗的帮凶吗?切·格瓦拉说的“不要问火焰该不该燃烧,先问寒冷在不在”、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所体现的公平、向善和人文主义,都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引用不当,既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何选用切·格瓦拉与海德格尔的思想论证?况且海德格尔的观点与本段的论点并不吻合。)(分论点二:儒家文化提倡杀身成仁的精神。儒家文化之所以不仅仅是乌托邦,更在于它倡导人们敢于维护社会正义,用行动改变社会。)

的确,儒家思想中最为显著的守己与向善,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湮灭了,可这是无数人抛弃底线所带来的后果的集中体现。儒道绝不是当代社会的落后文化,更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乌托邦,那么多人发出“这个社会还会好吗”的怨言,转而就一头扎进蝇头小利的汪洋大海,罔顾自身的价值选择是否触犯规则、是否合乎底线,腐烂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是做“清流”,还是与之(加上“同流”)合污,我相信这位如此具有思辨精神的同学也有自己的判断。儒不仅仅是乌托邦,而(加上“是”)细微地(删去“细微地”)存在于每一个生活中(删去“生活中”)人性的闪光点和对规则道义的坚守(加上“中”)。无论是改变还是坚持,只要有人努力了,影响总是在发生,正如千里之行,君亦当始于足下。(由分析“是什么”“为什么”转入论述“怎么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践行儒家文化,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这个社会一定会好的。)

当我们翻开书本,一句句子曰绝不仅仅是琼宇中的乌托邦。儒文化中守己与向善,何尝不是我们生活里最该坚持的质朴与根本啊。

【总评】本文观点鲜明,善于说理,围绕“儒不仅仅是乌托邦”展开论述。在论证中逻辑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儒家文化之所以不仅仅是乌托邦,在于其蕴含高度自律的精神及提倡杀身成仁的精神。儒家文化要求首先我们改变自己,进而改变社会。最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践行儒家文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存在问题:

1.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不足,部分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仍需推敲。2.论证方法的使用不太妥当。部分事实论证的合理性存在异议,部分引用论证无法佐证对应的论点。此外,儒家文化中可作为论据支撑论点的语句,在文中也难觅踪影。

3.“怎么做”这一部分的论述略显单薄。(深圳中学 刘畅)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7号 考生号:03084201029 得分:56

古为今用方能文化勃兴
(态度明确,观点直截了当。如果把其改为“古为今用,文化方能勃兴”会不会好点?)纵观历史长河,孔孟韦编三绝,留下中庸,(改为“、”)仁爱,(改为“和”)谦逊的伦理经典,(改为“。”)士大夫为民请命,含身求法,弘扬践行儒学,成就时人道德标杆,古文观止, (改为“、”)增广贤文的幼童启蒙读物潜移默化地使经典咏流不息。(开篇荡开一笔,从儒学的传承和精髓开始讲起。)

倘我是子思,必坚定回答,要坚守,亦要舍离,(改为“;”)要继承,亦要融入时代洪流。青年一代,更应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奋发砥砺前行。(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倘我是子思”入境很是生硬,缺乏代入感和情境感)儒学看似因其古老迂腐而难以用武之地,(语病,改为“儒学看似迂腐古老,在现实中难以有用武之地“)实则不然。古之儒学精神早已深入国民骨髓。

儒学教人修身以严。古有“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坚定,今有弘一法师内省于身,自剖善恶,心湖彻于明镜,(改为“。“)古有其身正,则音容俱正的教诲,(改为“;”)今有兄友弟恭,以冰霜之操自励,以孝悌之心动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儒学教人待人以宽,古有各让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美名,今有以穹隆之量容人的邻里故事。(举例论证,一古一今,层层递推,无一不是在证明儒学精神的深入人心。“冰霜之操”“穹庐之量”等词语的信手拈来,更是彰显着该生的良好功底)儒学是中国的亮丽名片。吴清友秉持儒学精神,连锁不复制,二十年亏损仍坚守于文化产业,打造精神地标。孔子学院承许国人期待走向世界。谦逊,包容,踏实成为华夏人的民族气格和民族风度。古老文化的连绵传承使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文化信力构成了文化信仰体系。(进一步说明儒学的深入人心,表明儒学的价值——文化信仰、精神引领)

坚信儒学的价值所在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然质疑迎刃而解的关键在于面对现实的尴尬,如何在道德与变通中寻求干(“平”)衡?(过渡自然)首先,挤公交车的现象,路怒症的猖狂,插队的习以为常是规则意识的欠缺,是文民(“明”)素养的缺失,是随大流的理所应当,是法不负众的心安理得。面对比比皆是的不文明现象,儒学不能退后,不可让步。由儒入法,以法律进行行为的强制,由道德进行行为的自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方能构建文明的现代社会。(由“挤公交”延伸到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点明其本质就是“规则意识的欠缺、文明素养的缺失,并指出其解决办法——儒法并用,自律他律并举)

而我们需坚信,坚持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道德普及,终归人们会以礼约束自身,明白自身的权利是他人的义务,权利的边界需严守不逾。那时看到的将是众人排队,而无挤公交的现象。在坚持的初期,哪怕只有自己约束自身,,也应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进一步说明,想要化解尴尬,还需坚持文化自信)但儒学的坚守并非一成不变,迂气十足,(改为“。“)面对儒学形式上的繁琐,大可舍弃,以现代文明礼仪取代,(改为”。“)面对过于退让至自卑,应以进取的时代精神武装自己,(改为“;”)(这一句表述不是很恰当,把“自卑”改为“懦弱”会不会好点?)面对伦理法律的冲突亳不犹豫地坚守社会主义法律,面对男女歧视的迂理,应当有探索真理的决心。(化解尴尬,还需去除不合时宜的陈规,让传统儒学和现代生活完美结合!)

坚持文化的自信,弘扬儒学的现代价值,去除不合时宜陈规。(改为“,”)你会发现现实与儒学不再冲实,公交前俨然按秩序排队的图景。(收束全文,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总评】

1.文章从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开始讲起,阐述其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坚信儒学的价值,是回答“会不会挤不上公交车”这一问题的前提,从而揭示“挤公交”这类现象的本质,顺势从三个层次解决儒学与现实之间的尴尬——儒法并用,自律他律相结合;坚持文化自信;去除不合时宜的。最后自然收束全文,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2.整篇文章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论证层次清晰。3.对“以礼待人”“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类道理的理解稍显偏差。标题的核心是“文化勃兴”,但材料最终想要我们解决的是儒家文化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和现实完美融合,有“文不对题”之嫌。4.出现多个错别字,标点误用现象比较突出,整体卷面字迹也有待加强。5.情境意识要加强!(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冬兰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8号 考生号:0304101058 得分:57做一个行儒道的少年

(标题就颇显儒者气、君子风,切合材料,为写作张本,表达颇有新意,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好又具体的少年形象。)这位同学,你好。首先我对于你能有所了解并认同儒家文化表示十分欣慰,但你同时怀疑行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

(对象意识强,在任务情境中展开论述,直指问题,切中材料肯綮。语言凝练不拖沓,体现出对材料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这里,我想打消你的疑虑,请你放心地在生活中做一个行儒道的少年。

(观点鲜明,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与材料倾向一致。紧扣前段内容,本来可以不分段,但另起一段使观点更突出,而“在这里”更突显情境式交流的写作特点。)为什么要在生活中行儒道呢?首先,我们无法(怎么“无法”?应为“无需”)质疑儒家文化深厚的底蕴及其正确性。悠悠千年传承,无数人、事考验她、磨炼她、优化她,使之至今已然一块温润无瑕(儒家文化并非“无瑕”,不妨改为“温和润泽”;或把“已然”改为“俨然”)的美玉,以其荣光再滋润我中华子孙。其次,儒家文化的濡染能提升你的修养。修养的提升外化为儒雅的气质,你难道不愿自己也能如翩翩之君子吗?

(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为下文“怎么办/怎样做”的对策做铺垫,段落间有层次,段内有顺序,行文思路有梯度。用“美玉”作喻也是段中亮点之一,比喻恰当,暗合儒家文化中值得践行的“精华”部分,正面解读儒家文化的影响。)当你能在生活中“约之以礼”,即以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力时,你便懂得谈吐应温和,脚步宜轻缓,待人需包容,正是君子之举。

(从个人层面提出“约之以礼”的主张,先阐释概念,后提出措施,说明意义。)同时,当你已行儒道后,他人也会受你和煦之风的吹拂,当你渐渐“推己及人”,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朋友间也许就少了几次不必要的争吵,邻里间免了几场不必有的纠葛,当你将自身修养所得之“德”示人,你不再下意识伸出拳头解决问题, 而别人依旧顺服,便做到了“以德服人'。此时,他人也会认定你便是一位君子。

(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写行儒道对他人的影响。巧妙嵌入对相关现象的思考,很好地回答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行儒道,呼应了上一段“行儒道可以提升修养”的观点,为佐证总观点出力。如果立意上不止于行儒道会获得他人认可的这个层面,而是引向对社会大层面的影响上,意义会不会更深远些?)这样一来,你行使历经千载的儒家文化,由己及人地被认可为翩翩君子,此般如何? 所以做一个行儒道的少年吧。

(“由己及人”会有更多的“翩翩君子”的观点为下文倒数第二段的愿想蓄势。)至于你怀疑行儒道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我想说的是: 也许儒家文化不是你优先就座的会员卡,但是她一定能让你在此纷乱拥挤的时刻,少一分戾气,多一分谦让,当不行儒道的他们挤得那样狠狈不堪时,你却仍就(应为“旧”)儒雅出众——我辈岂是囿于挤公交之人? 如此是不是多一分大气 ?

(回扣原材料,体现解答问题意识。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对问题的分析不妨直接指出具体对策,即如何践行儒道,解决“挤公交车”的问题,改变这种无序的乱象。二是本段夹在上下文段中稍觉违和。因为上一段提倡行儒道和下一段如何行儒道的内容不应隔断,不妨把本段提前到1-2段中间,思维更连贯,衔接更无缝。)当然,立刻做到像古代众先贤般终身行儒道是不易的,但是行儒道仍可从小事开始。只要从此时此刻开始,从细微处思索儒文化的行事方式。等宣讲结束,试着让其他同学先走,试着降低自己说活的音量;等下次挤公交的时候,试着不大力推搡别人,试着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当每件小事都能做到“约之以礼”“推己及人”,你会渐渐发现行儒道成了自然之举,成了内心流露。

(继续从“怎么办/怎样做”的角度提出建议,对象意识更分明,拉近文本与对象的距离,彰显情境作文的魅力,个人以为这是文中很大一亮点。)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他所创之儒家文化的影响流及至今,哪止这三千人? 我愿你,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行儒道之人,愿你成为孔子跨越千年的弟子,成为下一个贤者。

做一个行儒道的少年吧。(跨越时空,延展意蕴,提升主旨。顺势呼召,堪称“豹尾”。)

【点评】首先,全文人物意识强烈,中心明确,态度分明,很好地解答了材料中提出的疑问,从肯定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行儒道的主张,完成写作任务,后部分更使交流对象有现场感,增强文章可读性。

其次,行文逻辑较严密,结构分明,从“为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意义到他人影响展开论述,段落间、段落内有层次,层层推进。作文如行云流水,文质兼美,语言灵活有张力,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兼有,加之修辞点缀,如锦上添花。总的来说,本文无疑是考场作文中难得的一块“美玉”(借用作者语),尽管白璧微瑕,但瑕不掩瑜。(龙城高级中学陈玉颜)

【胡兴桥总评】考场作文得分越高,其亮点就会越多。拿本文来说,文章的标题“生动、简洁、富有青春气息”;文章第一段,扣住“回应”这一任务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然后自然亮出观点,追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结合现实,合理剖析行儒道的方式方法。层次明晰,便于快速阅卷。在行文中,漂亮的衔接、有底蕴的文句、准确的用例、甚至标点符号的丰富,都会为自身的作文增色。希望考生们铭记考场作文的规则,同时营造更多的亮点!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9号 考生号:0307207121 得分:54

儒之仁礼,树人也
(标题即为文章根本观点,且行文之中一以贯之,体现了标题的身份。同时,这个观点暗含了对于材料的回应。)(1)儒家有言:“仁者,爱人也。”其讲求以仁、礼为核,厚德载物。而有同学提问:倘若在生活中真要这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首段,简述材料,引起话题,此是常例,故无新意。)(2)我认为,儒家的以礼束人、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在于树立人的修养、品行,而非使人消极退让。

(“我认为……”单刀直入表达对材料事件的看法,观点。前半句表达对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根本价值,并以此立意,作为文章立论根基。后半句“而非使人消极退让”,又对悖论的另一方——“该同学”的质疑,做出了回应。此段为核心观点段,拢括了后面的两大部分。)(3)的确,如同学所言,生活中有许多例子似乎可以说明没有儒家的礼让、推己及人等也可以生活。比如近日一携女儿的女子因丈夫被拦在检票口用身体阻挡车门关从而阻拦高铁运行,维护自身利益。看似该女子以自己尊严维护了自身权益,但是她却损害整个车厢甚至整个动车组的利益,她并没有推己及人,相反她只顾自身,却不想因他的举动,所有人都受影响。无独有偶,中国大妈在法国巴黎罗浮宫前跳广场舞,看似展现中国人的热情开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实际上却惊扰了附近民众的生活。

(“的确”开头,回马一枪,连举两则现实生活中不行仁礼实例,并简要论述其危害。一来暗中照应驳斥了材料中所言的“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二来也从反面论证了儒家倡导的仁礼的积极意义。)(此段有表述不规范、不通顺的句子。)

(4)儒家的仁礼在生活中看似一无是处,看似让人为难,实则不然。(实质上是承上段反面举例驳斥论证后,又欲正面举例论证儒家仁礼的意义。此段是为后段张本。)

(5)与之相对的,各地公交站旁惊现“如果你有需要,请从盒中取出”的一元钱提供盒,帮助那些忘带零钱或没有零钱的乘客,甚至有人还往上添。王珏化名“兰小草”资助他人,北大女博士捐献器官供医学生帮助他人……这其中体现的仁、礼,难道不能很好地说明儒家的仁、礼仍在生活适用吗?(承上段提出的观点,正面连举三例,最后一句反问直接点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以上3、4、5段正反举例论证了儒家仁礼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此为立!)(6)儒家讲“约之以理”“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按同学的逻辑便是儒家讲做人要讲文明,考虑他人,那么上公交车若要考虑这些,那么是不是该退下来,等所有人上车,而这样是不是也就挤不上公交车?显然不是,我认为儒家思想其中的“仁”“礼”所提倡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行,的确要讲文明,但不是一味的退让、牺牲自我,这是对其的过分解读,而是文明排队,礼让老弱病残,不与人争,不与人互相伤害。就如同校园里中午大家排队拿餐一样,拿到餐后对阿姨叔叔的一声“谢谢”,校园里见到老师问好,看到随地乱扔的垃圾捡起……

(六段,承3、4、5段的立论,再次回到材料,正面材料中“该同学”的质疑,“不是一味的退让……”并且表明应该怎么做。此为驳!)(此段标点使用极不规范,有一逗到底的嫌疑。)

(7)儒家之仁礼,在于树人,在于教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客观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强调核心观点,并做进一步阐释延伸。)

(8)儒之仁礼,成仁成礼,树人也。(一来强调核心观点!二来结尾点题!)

【总评】本篇文章看似没有全篇直接回应材料中“该同学”的质疑,但是其以“儒家仁礼为树人”作为根本论点,正面提线,且举了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挤不上公交车”的事例,本质上是回应了“该同学”的质疑的。这在逻辑理路上是通顺的。同时,后面又有专段驳斥了“该同学的提问”,完成了材料所给的“任务”。

但是,此篇如此表达,实属“弄险”。整篇文章从开头到文章第5段结束,几乎没有直接面对材料中“该同学”的质疑,让人产生偏其一点的疑惑,容易判成偏题作文,或者判为没有完成“任务”。此篇文章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不足为训!同时,文中诸如第3段、第6段在语言表述、标点使用上,还有诸多不足,也要引起注意。(盐田高级中学王新刚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0号 考生号:6055160804 得分:55.5

儒礼与时变,谦和有底线
儒术独尊之时,和字当道慢而有序;科技称霸今日,效率至上稳中求快。两相对照,儒之于今日之社会似乎水火不相容。却不知,儒学精华在当下可当解药而非毒鸩。(起:开篇直指要害,迅速展现矛盾,随即亮出自己的观点,效率很高;文字简练精当而富有韵律,“颜值”很高!)

挤不上公交的担忧确乎难免存在,但静言思之,此等焦虑纯属“叶公好龙”。(“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害怕。但是观后文论述,主要论及对儒家文化内涵的错误解读,而非虚假推崇、喜爱。)这反应了对儒家思想理解的剑走偏锋,是把谦和有礼异化成一团和气,将谦谦君子误解成了软弱男子,把礼让等同于让,把谦和等价于附和。如此观之,儒礼本无罪,对他的错误解读是原罪之觞。(承:通过辨析相近词语,厘清概念之间的差异,将什么是“儒家文化”梳理清楚,由此证明:挤不上公交,绝非儒学之过;儒学精华对当今社会而言并非一杯鸩酒。)

换言之,该同学的无理焦虑,映射出的是以“和”为思想内核的传统观念与当今浮躁世风的不可调和矛盾。(用“浮躁”来概括人们的“不谦让”是否妥当?值得思考。)木心先生所推崇的“从前慢”是“和”栖居的温和土壤,而今人所慨叹的“总浮总疏总麻木”,则是浮躁红尘滋长的温床。我们赞扬上世纪英伦社会的绅士风气,却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优先车厢中全是男性。我们欣赏慢时光里邻里谦让大众熟知,却无法改变今日人人封闭自我为主。假若人们都熟谙儒之谦让有礼,又怎么会出现“挤不上公交”的窘境?(转:继续讨论挤不上公交车的原因:不是儒学之过,而是因为儒者之谦让尚未蔚然成风。由此可见:儒学精华是“解药”。)

昔日温润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学精核来唤醒。要知道,儒学文化能绵延上千年,至今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自成一个派别,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时代感的。《礼记》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也光明。”(语出《易传·艮》,原文如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意为当止则止,当行则行。但是观后文论述,考生似乎将其解释为“时代变化,行事也应当与之共同变化”,有引喻失义之嫌。)做事如此,儒学发扬亦如是。在当下对个人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学选择的“与时变,与俗化”,是在申明底线的前提下,给人随和亲切,让人自觉感悟。谦和与强势也能碰撞出思维和谐的火花。宰相赵普叹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道破儒学的现实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传统文化的弘扬由径。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能将儒家大智弃如泥沙?不曾忘傅雷愿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这是儒家淡薄安贫的缩影。不曾忘,文化兴国是治国纲领之一,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国之所望所求。这些又何尝不是儒道中“积极用世”思想的外化?

(转:儒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让人们在上公交车时井然有序;当今社会缺少君子,正需要儒学来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当然,儒学亦不可固步自封,也应当与时俱进;这样的儒学,可以定本心,可以兴家国。)时代的潮流浩浩汤汤,杂质被冲刷真金被保留。去腐来新,儒之大道,文化传扬之正道,切莫止于来时路。

(合:结尾照应前文,重申儒学当新,儒学当兴。)【总评】

本文“颜值”很高,在考场中无疑能够令阅卷人眼前一亮。高颜值,源于考生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对仗的语句使文章富有韵律,简练的文字使行文干脆利落,自创词汇有陌生化效果而不晦涩,从容的文字风格与论述内容相得益彰,成语、名言、名人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篇文章的另一个优点是论述的层层推进:先指出对方的错误,再分析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从个别事件中的论述,延伸到更广大层面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论证思路,既紧扣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以广阔的视野完成了写作任务。

本文改进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作的情境化意识还需要加强。第三段“该同学”这一用语,显然不符合题目所要求的情境;二是文章写作时概念的选择、论据的选用、论证的严谨性等方面,还要仔细斟酌。另外提一点建议:“儒学‘与时变’”这一方面内容,可以用另外的内容替代。从内容来看,文章开篇并未提及这一观点,到第四段才提出儒学应当“与时变”,但这与本段开头的“要用儒学精核唤醒君子”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游离的;到结尾再次提及“去腐来新”,其实弱化了前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即儒学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从结构来看,为了讲到这一点,题目与中心论点、结尾之间没有能够形成合力,甚为遗憾。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梅龙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7:56 , Processed in 0.0634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