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霜叶红

[高考]2018年高考深圳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3: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8-5-9 14:52 编辑

编号:11号  考生号:0307207194  得分:54
在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
    (题目既有对材料的关联,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考场作文如此命题,醒目鲜明,很好!)
这位同学(称谓开篇,体现交际意识)的想法是多数人都有的疑问,(:)我们赞同认可儒家文化,但在生活中,究竟该不该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呢?(“依据儒家思想行事”呼应题目中的“践行”,语言富于变化,好。)
(文章第一段切入准确,突出问题核心,入题快。)
我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们要“约之以理”、“以德服人”,要“推己及人”、“以和为贵”,但我们更需要先明确我们自身的“义利观”,明确孟子提出的“养浩然正气”的义利观。(义利观”一词可谓直指核心。不过,所引孟子“养浩然正气”,能否指向义利观,值得思考。)
(文章第二段回应第一段的疑惑,态度坚决,观点鲜明。但是文章立意焦点的“义利观”缺少必要阐释,以至于后文的论证显得飘忽不定。“义利观”应该是对“义”和“利”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它直接关联 “义”与“利”冲突的最终解决,不得不说。)
这位同学担心如若真的“推己及人”、“约之以礼”,却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正是义利观的一种体现。担心自己在守“礼”的时候,旁人却将你的“礼”看作让步,而你觉得在让步的时候,自己吃了亏。(“礼”和“义”的关联缺少界定。既然在辩证思考“义利观”,应该将“吃亏”和“利”关联才好。)而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利观(这是“义利观”吗?)却是将义摆在了第一位的,多少人愿意“舍身而取义”,(:)因此当你真的挤不上公交车的时候,便是你和旁人义利观共同体现的时候了。(表达不清)你率先产生了“让渡”心理,让旁人先上车,这是“义”,旁人挤上了车,这是“利”。当然,当你率先作出让渡行为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挤不上公交车。(为什么?没交代清楚。)
(这一段想法很好,再次将材料和观点相接,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很好的一个立意,但稍显不足的是论证分析有些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揭示二者的关系,有点可惜!)
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浸泡千百年,在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礼”的思想。(此处的“礼”与前面的“义”有怎样的关系呢?缺少说明。)我们是华夏古国、礼仪之邦啊——不论是“恪己守礼”,还是“以礼待人”,都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你的让渡为“礼”,其他人也自然会以礼相待。(这样的推论太武断,致使文段又回到原点:你让,别人不让,怎么办?这是整个问题的焦点,却恰恰没有说明白!)礼的思想被激发,自然是先来后到,整整齐齐地排好队再上车。瞧我,这么多年来以礼待人,从未因挤公交车与人红过脸。当然,开个玩笑。
(本段能从事件中走出来,延伸到儒家礼仪的中国文化共同的背景,让“让渡”成为可能,也让思考有了延伸。如果能将“义”与“利”的关系论证出来会更好。)
但这位同学的提问还体现了另一个问题,(体现文章的层次性)我们认可、赞同的儒家文化,在生活中又要怎样去践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当真正将“义”至于“利”前的时候,我们的斤斤计较便会少许多。我们还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和“义利观”是什么关系呢?文中有太多类似的表达);在义利观的指导下,我们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正如社会上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的人,他们舍己为人放进生活里,放进信仰里;而我们待人有礼,以和为贵,在原则之上奉行让渡心理,让渡所谓意义上的自我利益(何谓意义上的自我利益?)。
(这一段是承接前文的“为什么”之后的“怎么办”,结构上很清晰。但是由于前文的“义利观”分析不够透彻,后文的“怎么办”就稍显空泛。)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和谐美好的社会,是有很多人,一直将儒家文化中的“义”和“利”摆在信仰里、放在生活中。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和谐美好的社会,还需要更多如你们般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阳光,知礼守法,以德服人,共同建立一个大同社会,一个不同于古时理想化的大同,但更甚于古时理想化的社会。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仅自己践行儒家文化,同时鼓舞身边人一起,共同建设新的大同社会。
(这一段,照应开头,面对同学提出建议,再次重申了文章的观点。)
将儒家文化放进生活里,将义利观摆在信仰上,(此表达出现多次,有重复之嫌,且与上段的“但这远远不够”矛盾,可考虑替换。)让我们为建立更好、更阳光的社会共同努力。
(结尾段再次重申观点,简洁有力,可取。)
  
  【总评】这篇作文最终得分54,虽推敲之下深刻性、逻辑性不够,但它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依然亮点颇多。
首先得益于文章的核心架构,即“义利观”的概括。义与利,为中国古代哲学一对范畴,从中可见文章有哲学视野。义,指道义;利,指利益、功利。关于二者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各学派多持不同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一大争论问题,它涉及到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不去纠缠概念的关系,而是以此作为儒家文化与乘坐公交的哲学提升,显出文章的深刻的一面。文章能从“义”与“利”入手,并至始至终贯穿,写的很集中;尽管火候不够,但也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对于写作任务的完成。本文紧扣材料及要求,切入准确,身份明确。
第三是文章结构清晰。从题目,到正文的起承转合处理都很清楚。有质疑呼应,有回答,有分析,有对策,有呼告,浑然一体,大结构非常有吸引力。
本文也有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语言。作为议论文,语言不够严谨,存在多处表意不明的情况。
二是概念。文中概念有些混杂,很多的经典语句粗看丰富多彩,却经不起推敲,“礼”“利”“德”内涵飘忽不定。
三是核心论证段的乏力。作为文章的论证核心段的第3和第4 段两段,“儒家提倡将义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要让渡,因为你让了,所以别人就会让”的推理是没有说服力的。
总的说来,作为考场作文,能有如此表现,已属不易,高分鼓励。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廖语眉)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2号  考生号:0304208016  得分:53.5
知其黑,守其白
——回应某同学的提问
(文章使用书信体,天然的语境意识,天然的对象意识;标题使用主副标题,烘云托月,远胜“给×××的一封信”,定睛一看,没有失望,主标题化用老子的“知白守黑”,虽与原意有所出入,但能够赋予传统思想以个性化认知,能够较好地自圆其说,已属不易!)
也许经年以后,我还会记得你的问题,提得很好。
(看似平常之语,但向阅卷人传达了“作者注意到了材料的语境驱动”的信号。“入境”的体现:作者化身“子思”,首先肯定提问者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述观点蓄势。)
我也曾有过这种疑问,不止我,每个人都有,常人有,圣人也有。做出礼让,包容(改为“做出礼让、包容之举”),让自己处于被动,有时公交车也挤不上去。把钱给乞丐,却发现他比自己还有钱(加“,”)只是来骗人的而已。圣人也有,孔子累得如“丧家之犬”可周围是不礼的,不过是徒增疲劳和创伤罢了。
(承接上文“疑问”的话头,表示自己感同身受,并且推己及人:我——常人——圣人。运用类比思维谈行“礼”之人的现实困境。)
有人会说:“只有自己‘身先士卒’,才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合力。”然而,我们不过是一叶扁舟,是宇宙间的一颗沙砾,圣人孔子殚精竭虑尚不能让自己的主张得以实行。而我们,难道公交车上让个座整个社会都会竖(改为“肃”)然起敬以我们为榜样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两段,运用假设,引出解决现实困境的策略,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分析所提策略的不可行性:个体渺小、力量微薄、圣人殚精竭虑都做不到,常人更难做到。)
可若把自己对社会以礼相待而社会报你以痛和烈日下等不到公交车(改为“站台上”)的傻等,怪到世界,怪社会不儒不礼的人,可又未免有股“庸医无能反怪病人患病无方”(多么亮眼的俗语!)的歪理来。
(继续假设,指出社会上可能存有的心理归因,并分析这种心理归因的荒谬。不过,遗憾的是,分析有些牵强。)
诚然,礼、德、推己及人是难有回报的。可我们要因此放弃?举世皆浊你更浊(活学活用,功底可见一斑。)(插队插得不亦乐乎)(可将括号改为破折号)?
答案明显更是否定的。
(笔锋一转,运用道理论证否定了行“礼”之人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不能因为难有回报就不行“礼”;“举世皆浊”亦不是“我浊”的理由。)
孔子的主张不得施行,可他仍甘之如饴,“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应为“老子”)在浮世中仍坚守自己的坚守,“知其黑,守其白”(引言点题)。反观现世,领导人不因国家有腐败便大失所望(“啊,太累不想干,干了也改变不了他们腐朽的思想~”之类)(可改为“甩下包袱”)而选择 扌鲁 起袖子加油干;公交车上老人给让座自己的人发好人卡;骑车刮破奥迪车(加个“车”)漆的学生傻等车主归来只换来一声赞扬。他们每个人都做着看来很傻的事却回报甚微,可依然,在守其白(论证中再次点题)。
(先破后立,本段谈古论今,援引大量事例说明行“礼”之人在面对现实困境展现的正确态度:知其黑,守其白。点题,同时也进一步回应了上一段的错误倾向。)
在浮华中独守隽永,在礼让中细嗅馥郁,在喧嚣中细思细品,在举世皆浊中仍一意孤行地守那似乎虚无的白。
(用诗化的语言强化论点,“似乎”二字极具表现力,万万不可省去,也印证了作者说理的准确性。)
所以,我仍坚持儒,坚持“约之以礼”“以德服人”,坚持“推己及人”“身先士卒”,即使因此,被挤下了公交车,可我依然稳稳坐着心中的小车细看窗外云卷云舒,品思隽永的馥芬。
(总结观点,收束全文:肯定行“礼”,哪怕遭遇困境,也要“坚守其白”。)
你呢?
(“你呢?”“这位同学,你觉得呢?”之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切合语境。驱动语境下的写作,一定不能自说自话,要有对象意识。)

【总评】
这篇高分作文的卷面并不占优,却能脱颖而出,个人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学习。
1.落实任务,高分前提。切材料:起于材料,终于材料,论述中也未脱离材料;切任务:对给出的任务,没有回避,而是给出正面回答;切语境:写作者和写作对象都能得以很好地体现;切篇章:开头、中间、结尾均符合文体的一般要求。
2.化用经典,展现能力。这位考生化用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格外引人注目,同时化用屈原名言、引用孔子名言援事推理,尤其在呼吁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下,对考生是极其有利的,另外,《老子》中展现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相信会对学生的论证有所帮助。
3.先破后立,思路清晰。文章—段写得精彩,离不开“破—立”的说理思维。作者两“破”一“立”,自然呈现出了这几个段落的逻辑链条,使得文章层次清晰。其实,“破—立”思维考生不该陌生,鲁迅《拿来主义》就是经典例文,对重要篇目,考生有必要深读。
4.文质兼美,语句脱俗。该考生在语句上也展现出不凡的功底,长句的使用反映考生思维的丰富与缜密,诗意化的语言又为文章增添韵味,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行知学校王建鹏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3号  考生号:0305101024  得分:57.5
德不孤,必有邻
——答同学问
(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欲明儒家文化,莫不先明《论语》。援引《论语》之言为题,既绾合本次写作任务,又统摄全篇,可谓“先声夺人”。)
首先感谢这位同学的问题,给予我一个机会,向大家解释我对这种事件的看法。(直接引入,切合语境。)
这位同学疑问的核心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面对这种冲突时的选择,我们不妨认为这位同学的想法能代表不少人的想法,而被列举的这种情况只是许多情况中的一种。(点出“挤公交”之问实质。)那么,(可删)或许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下文举例以言“疑惑”,故此处句号可改为冒号)在别人过马路闯红灯时,我也想闯;在别人都在挤公车上时,我也不想排了。或者说我就不闯,我就不挤,但是我是不是吃亏了?(此处用语欠精炼)
我想没有,不仅如此,你还赢了,你还赢得完美。(上文疑惑有二,如此接榫,表意不明。可改为“当你对‘闯’‘挤’说‘不’时,我想你非但没有吃亏,还得到了远超过他人的东西”。)正如数不清的支教老师们,用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为穷乡僻壤的地方的学生们带去了光明,带去了希望。(“赢得完美”,何以见得?此处引出一类比,未免操之过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现实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仁以为己任”,不辞劳苦,死而后已,让人们仰止。(《论语》之言屡见,自见作者积累之功。)在人生道路上,他们没有忘却理想,或许因为他们坚信 “德不孤,必有邻”,他们坚信只要坚定走下去,不必去理会旁人的冷嘲热讽,因为他们不孤独。他们有知己,因而“天涯若比邻”,这种信念上的支持,如同干涸时的雨露,能清润你焦灼的内心,如海中微亮的灯塔,指引航船不再迷茫。(两组比喻,用语恰切。若顾及文章句式,后一比喻句可改为“如海中微亮的灯塔,指引迷茫的航船”。)
(此段言及文章中心论题“德不孤,必有邻”,然径论其意义,于其具体内涵,阐释不足。)
德不孤,不仅让你在精神上得到鼓舞,更能找到真实的陪伴。
当你自觉排队等候公交地铁时,你的行为或许还能影响周围的人。或许在座的各位有过这种体会:当你大吵大闹,进入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你立刻会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那么,当你在人群中成为中流砥柱般的守序者时,又怎不会引起他人注目?或许人群中就有与你理想相同的人,只是不敢行动,而你的行动正如集结的号角,一个两个,一排两排,当人数足够多,你们便成为了主流,你和你的追随者将改变环境,不正是“德不孤”吗?人心多向善,因此你“必有邻”。(引入反问句,句式灵活。)
(建议将此处两段与第三段部分内容位置互换。)
或许也有时你没能改变环境,但那又何妨?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赞许你的行动,在心中默默为你点赞。因你坚守着内心的理想与信念,执着的坚持着,或许你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但你坚定的背影,一定会是最美丽的风景。(此处宕开一笔,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你坚信你(的)信仰,坚信“德不孤,必有邻”。(结尾点题)
祝这位同学学业有成!(可删)

【总评】
优点:符合情境,用语自然亲切。古诗文化用,信手拈来,可见考生积累之功。论证方法丰富,善用比喻。善用问句,句式灵活。书写工整,卷面较为整洁。
不足:部分地方用语不够精炼,论证逻辑以及论述深度有待加强。
(深圳科学高中    李晓林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4号  考生号:0303290402得分:54
心怀仁礼,何处不芳馨
——致提问同学
(比喻手法使标题富有诗意,但直到作文结尾才略微解释了“芳馨”之意,最好在行文中有直接体现。)
亲爱的同学:
你好!
关于你对我的宣讲的困惑,我能理解。你想问的是“我们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儒家文化”,我现在回答你,是的,儒家文化有必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至于原因,听我慢慢道来。
(以书信为体裁,使作文具有对话感。用第一人称,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了同学的提问。明确提出观点:儒家文化有必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儒家文化可以陶冶身心,提高人们的素养,(此处应用句号。可明显标示出段中心,让老师最快的速度锁定这一段所表达的主旨。)孔丘(要称“孔子”或“夫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至今仍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对人们有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代表思想“因材施教”、“推己及人”在当下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又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我们不应该用“挤公交车”一件小事而否定践行儒家文化的深刻价值,而从另一角度思考,倘若人人都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便不存在“挤”公交车的现象,车站将是一片秩序井然。
(回应任务。由回答“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一问题变为给出“儒家文化可以解决挤公交这一问题”的答案。践行儒家思想与“能不能挤上公交车”的问题非但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问题,反而是具有同一性的内在关系问题。只有更好的践行儒家思想,才能挤无需挤上公交车。)
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家文化的“仁”“礼”的珍贵价值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此处应用句号。理由同上。)你担忧胸怀“儒家精神”,躬行儒家文化会挤不上公交车,不正说明了人们缺少秩序意识,甚至缺少仁爱之心吗?(承接上文,继续分析问题。从现象上溯,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孟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标点错误,标点应打在引号外。)如今的中国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可是我们的精神呢?我们的素养呢?(反问,加强语气,强调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儒家精神在当下更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只有当人们心中有“仁礼”,才不会出现“挤不上公交车”、“无人让座”、“恶语谩骂”等现象。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我们想要构建的文明和谐的社会,无不需要儒家的“仁”“礼”精神作为支撑,(从个人的现实生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别现象到整体影响,由点及面展开议论。)因此,在生活中躬行儒家文化,于现在,于未来,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承接上段,证明儒家文化的重要意义。但两段没有清晰地区分出原因分析的层次。)
那么,我们该怎样躬行儒家文化呢?便是批判继承,指导实际,赋予时代内涵,打造当代的“儒家精神”。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乱的珠子,而文化就像一根细线,将它们串起,就成了社会。”(引用论证,证明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引发下文议论。)当下,我们要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完全可以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我们要吸收其合理、精髓的部分,同时摒弃其落后、不足的因素。在生活中躬行“当代儒家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感染他人。
(解决问题,说明躬行儒家文化的方法。本段如果能就如何躬行儒家思想、如何批判继承,如何打造当代“儒家精神”具体展开,文章会更饱满。)
同学,请你明白,(文中开头和结尾加入口语化的语言,符合子思的交际身份和学弟/学妹这一交际对象,强调了对话感。)躬行儒家文化践行“当代儒家精神”,心怀仁礼,则无处不芳馨,最终,这芳馨会愈传愈广,愈演愈浓,形成我们未来美好和谐的社会。(回应标题。)
        此致
敬礼!
                                                                     子思
【总评】
1.结体漂亮,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符合任务驱动作文的要求。很好的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对象任务完成的很好,符合考场的要求。对话意识和角色意识突出,以书信的方式,用“子思”的身份回应同学的提问。在文章首尾两处加入口语化的语言,亲切得体。二是立意把握得比较准确,牢牢抓住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儒家文化的论点。是一篇完成写作任务的优秀作文。
3.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文章主体部分五段,第一段点明论点,儒家文化有必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二、三段证明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第四段解决如何践行儒学的问题。最后一段呼应标题,强调文章主旨。文章由任务事件入手,层层深入展开分析,说理清楚。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从原因与方法两个方面来写作,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的方法。这种结构,也可以说是思维方式,可快速组建文章,非常适合考场。
4. 标题很美,但文章主体部分没有直接回应主标题,有为拟标题而拟标题之感。作文说理清晰,条理分明,但论证方法不够丰富。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陈晓彦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5号  考生号:0307107121 得分:54
践儒家文化,创美好社会
(拟题好,直接提炼出观点“践行儒家文化,能够创建美好社会”。明确材料的任务驱动,题目直接呼应。)
儒家文化中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的美好观念,被传颂了千百年,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开篇截取概述材料内容,突出中心词“儒家文化”。开篇直接切入中心,考场上的“取巧”作法。病句,“观念”不可以“被传颂,“哺育”的主语不是美好观念,可将“的美好观念”改为“等深刻道理”。)可是当扶老奶奶被讹的新闻屡见不鲜,公交车拥挤抢座的现象随处可见之时,有人不禁问:“儒家文化,还有进行的意义吗?”
我想说,践行儒家文化,就应从此刻,从你我开始。(针对现实,巧妙回扣材料,通过设问的方式再一次明确观点。)
追根溯源(承接不了上文,追哪一方面的“根”。猜想这里应该是追究“扶老奶奶被讹”等事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根据下文的内容,可改为:“在当下,人们着急地想要挤上公交车,追究根源是,”),“一面为己,有无他人”(这句话从哪里引用而来呢?)的思想观念深入大众心里(这样的推理是不恰当,人们挤公交车是因为怕上不了公交车,但是需要上公交车不等于可以无视规则、文明。可改为“为己至上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对规则的漠视,只有个体利益而无视大众的共众利益(无“共众利益”一说,可改为“只有个人利益而无视公众利益。”),(补:“这些想法”)使每个人都(过于绝对,改为“许多人”)不能成为一个自觉(补:“从德从善”)的人。当现实当中诸如公交车拥挤上车的事情发生时,(病句:当现实中诸如不排队硬挤上公交车的事情发生时,)人们往往是选择沉默,进而屈服,进而盲从。(“人们”改为“大多数人”。“屈服”一词不恰当,可改为“进而认同”。而且应该不是“盲从”,因为前文提到“进而”,说明还是有所认识,有所思考的。“进而盲从”可改为“进而为之”。)而(补“对”字)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大部分的人成为看客,即使有少数的发声者但也抵不过沉默者的大流,使得儒家文化中的“推己及人”,“礼让”在现实中荡然无存。(此段是对材料中的事件、文章观点的分析,该考生有意识为之,然而考场上逻辑思路还不够清晰。)
如果有人问,“生活中真有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上不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语句间的连贯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容易忽略的。这里要缺少“承上启下”句,要不何来转折“但是”。可补上:“践行礼让他人的美德,却使得自己的需要延迟甚至利益受损,这是学习儒家文化中的‘儒士’之道在现实中遭遇的尴尬。”扣紧中心观点“践行”进行论证。)但是不去实践,不以己力为当行者,文化(改为“文明”,更恰当。)的传承,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连我们(“我们”指“谁”,这里需要明确,才能使观点的论证更加清晰。可改为“知道‘礼义廉耻’的新一代受教育者”)都不切身实践,那所谓的“礼”、“让”只会成为纸面文字,(补上主语:“我们”)不会体会到(补上“老师所教导的”)“手有余香”,助人为乐的丝丝温情,没有体会到(补上“课本上”)“尊老爱幼”背后的深厚含义,所以,(补上:“学习儒家文化,贵在”)实践儒家文化(断句“,这”)需要我们携手共行。(此段的逻辑清晰,分析准确到位。)
那么,如何解决现代文明(两者的矛盾理解有误,不是“现代文明”,而是“现实需要”)与儒家文明之间的矛盾呢?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先行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面对不文明行为,我们要坚守为人处世(分析要具体;补上“从德从善”)的基本原则,从自身做起。不受他人的影响,以礼为先,这样才能感染更多的人从善而行,更好的(改为“地”)实践儒家文化。其次,又有多一些耐心。有哲人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引用有误,而且引用要为下文的论证服务,就必须有所阐释,与观点连接起来。此句引用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以此用来谈论文明礼仪的养成不恰当。)文明、礼仪的养成,还需时间的陶冶和沉淀。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克己复礼”的重要性,但年轻一代的我们,需要多些自觉,将美德通过切实的行动传播出去,无需怀疑,无需动摇,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层次分明,论证深入,能够扣紧中心,但是只谈了“践儒家文化”却忽略了目的“创美好社会”,整个论证过程显得不够完整。)
“现代不缺乏精致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深处的真心正义与无畏。”(引用恰当,而且为大家所熟悉,具有说服力。)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台词正是我们需要践行的时代精神,从你我开始,让儒家文化渗透各个角落,让我们共筑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扣紧观点作结,好。)

【总评】
1.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提炼的观点能直接反映出材料的中心要点,想必这是此文得高分的原因;以“践行儒家文化”的必要性来回答提出的问题,直接准确。有一定的逻辑性,先从“提问”的背景说起,肯定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进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儒家文化”传承的关键是“践行”,假设分析的运用使得论证有力。从“为什么”到“怎么做”,思路是清晰的,层级分明,但逻辑推理不够严密。
3.采用了引用论证,论证过程不够丰富,论据不足,有些引用的材料不能很好地扣合主旨。核心语段的论证不够完整。
4.作为考场作文,此篇的“取巧”值得学生借鉴,能够如此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要点也是该考生能力的体现,但是不可忽略其论证过于表层化的不足。一篇优秀的文章,观点明确之后,更加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述。
(宝安中学蔡明明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6号  考生号:0308101266  得分:54
   取儒文化之精,融新思潮于理
(“儒文化”是切题之语,“新思潮”却语焉不详,从句式上看,应与“儒文化”相对,具体是什么?题目取对仗之式,有夺人眼球的目的,欲明意思,还要往下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有5000年之久。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其中更是以儒文化为贵。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如今的新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取其精华,融之以理。
(第一段问题有三:一是“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妥。而后面说“其中更是以儒文化为贵”,这就把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搞反了。二是“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从句子本身说,此论断不成立。因为有一些糟粕也会流传下来。所以,不能够因为“传承至今”,就判定“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如果联系标题,此句更是败笔。标题已经表明是“取儒文化之精”,而这里却还要用并不必然的理由,来证明儒家文化“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使人感觉作者对自己的立论,并无真切的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与“文化之精”相比,在定位上是倒退了呀。三是末句说“儒家文化……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取其精华,融之以理”其中的“它”、“其”,都指代的是“儒文化”。那么问题就来了。标题上说,“融新思潮于理”,意即“把新思潮融于理”,而这里又说“取其精华,融之以理”,即“用理,来融合儒文化”,这样,在思维及表达上就都出现了混乱。)
有同学说,他对儒家文化中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等道理表示认为(可),但若是实践于诸如乘公交车之类的琐事中,则难有好的效果。(“有同学说……”,是回应,却不是题中要求直接的回应。后面句子也却转移到另一个内容上去了,有“偷换话题”之嫌。)从古至今,我们都讲求谦让二字,将其践行于生活中,更是我们所推崇的,(。)(此处转向“谦让”话题。)古有孔融让梨,体现的便是谦让。现今为老人孕妇等让座,其内涵与古人之举略无偏差,(“现今为老人孕妇等让座”,其内涵不仅仅是“谦让”二字,“略无偏差”一词,使用不当。)但其讲求的,是为有需要的人士甚至是比你弱势的群体。(“讲求”一词,使用不当。“是为……群体”,后面的意思没说完,属于成分残缺。全句不通。)挤公交时,若是能够谦让大度,自然是以德服人;但若是万般无奈,适时取己所需,也不失“德”之风。(谦让大度,怎么就是以德服人?道理不通。另外,“德”之风”,啥意思?作者是否想要说,“适时取己所需,也不算是丢失有德者的风度”?但是请注意,短语一旦被胡乱减缩,语意就不通了。)
(评:这一段的议论,在思维及表达上比较混乱。)
不止是挤公交,生活中许多其他事也体现了儒文化在今天的新内涵。(这是一句过渡句。有写过渡句的意识,很好。但是,作者显然没理解题目中的“挤公交”应有的借代意义,它本身就包括“许多其他事”,从这个理解上看,这个过渡句就很有问题。不过,过渡句在表达思维的层次上是可以骗过阅卷人的。)排队买单时,若是有老人等想要你让座,于情于理都应当拒绝。在那时,他们已不再有必要需求,(“排队买单”和“让座”有什么关系?)你与他是在同等的需求线上。(凭什么说“你与他是在同等的需求线上”?)按照儒文化的传统意义,长者之需,不可忤逆,此为尊老。但如今步入新时代,思想不再如古时一般固化,诚然,尊老仍就是不变的文化精粹,但适时地的进行尊的选择,(这里,“尊”字应该加上引号。“但如今……思想不再如古时一般固化”,是一层转折,此句还没有说完,又开始下一层的转折,有点绕。)此谓合理的将儒融于新,处处尚儒也不是万全之策。(怎样“进行尊的选择”?你没有把这个道理说清楚,那后面的“合理”一词就站不稳;而且,“此谓……将儒融于新”,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本段“排队买单”看似是“挤公交”的拓展,其实却转到“尊老”上去了,以此说明“处处尚儒也不是万全之策”,“尚儒”不万全,那要怎样?让人怀疑这个儒学研究生学的不是真学问。)
(此一段,仍然是思维及表达混乱,逻辑不通。)
每一个社会发展的时期,都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每一个”“都是”,这个论断缺乏逻辑。)前有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文化应运而生;后有唐诗宋词,诗歌以一种全新的抒情形式的恣态,(“形式的恣态”,冗余)登上传统文化的高峰;(此处应为句号。)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引领人们前行。如今,社会上生产力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正不断放大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承受着多元文化多角度地(的)冲击,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一段内容假大空问题严重!内容空泛,前后两层缺乏逻辑联系,跟前面几段的内容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同时,仍然有逻辑不通、表达混乱的问题。)
取其精华,去其糟泊。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更注重的应该是去其糟泊。(观点出现前后游移、变化不定,是议论文写作之大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就像过去的人们从不会遇上挤不上公交的问题一样,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不能全盘接收,(仍是没有明白“挤公交”的内涵。)必须进行合理的筛选,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新旧思想,适合于现今的才是最佳的。现今文化多元,愈加注重融合,无论经济抑是文化。(看似辩证,其则圆滑。)儒文化本是精粹,(现在又说“儒文化本是精粹”——说法如此多变,不是在自圆其说,而是在做“滚地龙”。)但要让其在如今绽放光芒,还需要将其融于处世之理中。(“处世之理”是什么理?通篇并未说明。因为全文都没有自己想要说什么意思,文章当然是随时起意,随行就市了。)
取儒家文化之精粹,将其合理地融于当今的处世之理中,仍旧不失其爱人之本。
(此段简单重复上文,没有意义。“爱人之本”一语,前面并未提及,结尾出现,显得突兀。
本来,“仁者爱人”这一类思想,是可以作为“儒文化之精”,在文章中作重点论述的。如果层层关照,结尾以“爱人之本”作结,是可能有“重器镇全篇”的效果的。可惜……)

【总评】
此篇文章不耐读,这是考场高分作文中的一个类型,即语言浮夸,不时有惊人语,有“切题”语,所以,能骗过阅卷人的眼。
比如,标题用对偶的形式,摆出似是而非的观点;又如,全篇抓住材料中“儒文化”、“挤公交车”、“以德服人”等重要词语,反复讲说,给人“扣材料的意识较强”的印象。又如,此文摒弃了以前论点加事例的陈套,全篇兴之所至,侃侃而谈;间或有“其内涵与古人之举略无偏差”、“此谓合理的将儒融于新”等带文言味儿的句子,让人觉得语言不错。又如,首尾及中间也多有文字上的关联与呼应,使人觉得文章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
说它不耐读,主要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
问题一:思维及表达混乱,逻辑不通,病句很多。(文中有评点,此不赘述。)
问题二:文章只是抓住材料中的几个词语,作文字上的敷演,未能在思想上进行比较深入地发掘。例如,材料中“挤公交车”一问,只是以此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的践行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与困窘。如果文章对此的分析只停留在这个现象上,那说明考生在思想认识上是比较浮浅的。
(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潘用明)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7号  考生号:0307113017 得分:55.5
给那位同学的一封信
(题目一般,不能突出文章观点。)
亲爱的同学(学弟):
        你好!
        很高兴你对儒家文化有所思考,对于你提出的关于儒家思想的实践的问题,我想明确的(地)回答你:不会!
(有回应,有观点。用一句话就从整体上,而又精炼地完成了任务,这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因为我们要知道,儒家思想以及其蕴含的文化观念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的体系。并不是对生活中某一件事突然提出要有仁爱之心,而是一个漫长的,对内心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过程。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和你谈谈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实行与运用。
(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三个方面来写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实行与运用,并用到首先、其次,最后,思路非常清晰,但是,也有古板之嫌。)
首先是完善自身。对儒家文化不是简单地背几篇论语(《论语》)就能理解的,更重要的是看到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只有更了解儒家文化背后蕴藏的深意,才能在生活中体会到“仁”以爱人。而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也是由内慢慢提升的。比如有人说孔子不懂礼节,在庙(鲁国太庙)里什么(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回答:这就是礼节呀!所以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理解(理解和吸收),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儒家文化的实行要完善自身,运用了《论语》第三章《八佾》里的例子,但很可惜这个事例并没有叙述清楚。同时事例后的分析论证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分析论证也无法证明观点。)
其次,儒家文化是有大局观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局限于坐公交车或搭乘地铁。有些行为不需要刻意而为,或许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为别人提供大大的便捷。也许是在朋友意外而姗姗来迟时的一句(也许是在朋友因故姗姗来迟时,你善意的一句)“没关系,我也没多久”、亦或是在拥挤的地铁站里,别人艰难地翻着背包找硬币时,你退后一小步以让出更大的空间。(你退后一小步却给他让出的是更大的“空间”。)当各种事情你都抱以一种仁爱的态度时,你会发现这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的。(儒家文化的侵染犹如一块森严的石壁,反射青史遥远的回声。当你抱着一种仁爱的态度,拥有推己及人的胸襟,你会发现上公交车从来不需蜂拥而上,而是谦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剩下的仅是用“礼”来约束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最后践行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上所有人自觉的行为,这就是大局观。)
(儒家文化的大局观,在这段中没有阐释清楚,在分析论证上同样没有办法圆合,在表达上有些语句是让人费解的)
最后,儒家文化的推行应该是有感染力的。不论你“约之以礼”、“以德服人”、(还是)“推己及人”,最终(都)要以你的仁爱之心感染身边的人,进而使我们迈向大同社会。若说“仁”为儒家思想之核心,那值得终生奉行的就是“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人人都能心中有仁爱,为他人着想,那在生活中就处处能感受到儒家思想为我们带来的仁爱待人。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实践儒家文化,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生活素养(个人的修养),以一颗更宽容的人(心)看待身边的人(看待身边的事,对待身边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上,你都有可能因为以仁爱之心去看待而有所收获。(你都有可能因为有一颗仁爱之心而浇灌别人干枯的心田,从而盛开朵朵弥足珍贵的白雪莲。)
祝: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子思
4月18日
【总评】
1.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 文章对象感很强,明确回答了同学的提问,精当地完成了文题的任务。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三个方面来写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实行与运用,并用到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连接词,思路非常清晰,写作有一定的章法。
3.对儒家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具体的例子和社会的现象来论证观点。语言精炼。
4.不足之处:文章第四、第五段,都有事例,但在分析论证时,无法自圆其说。有多个句子表达不清楚。运用孔子的例子是让人费解的。
在点评这篇作文时,我有两点思考,同仁们可以一起探讨:优秀的学生引导他们用首先、其次、第三等这样固化的结构来行文,好不好?好的文章在语言上达到精炼、简洁就能上50分以上的一等吗?                                      
(龙岗建文外国语学校李寒芳)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8号  考生号:0307207068  得分:53.5
让儒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题目蕴含对比,新颖扣题,在考场作文中属于加分项。)
热爱儒家文化的子思正深入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有位同学在子思受邀回母校宣讲时对儒家文化的实用性提出了疑问。(开场直接由材料引入,切题!但要注意语句间的衔接)
这位同学虽认可儒家文化的道理,但质疑在生活中若如此遵循怕连公交车都挤不上。面对这位同学的提问,如果我是子思(由写作要求可知,现在你就是子思,要有情景意识),我会对这位同学说—不会(回答太笼统,要明了清晰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开头部分由材料切入,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语言简洁。)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从儒家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入手,先肯定儒学文化的存在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靠的便是其亘古不变的文化精髓。从古至今,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这里要用顿号把它们断开)一直是维持社会稳定,构造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框架。我们为什么仍提倡儒家文化?为什么仍提倡遵守中华传统美德?(两个连续的叩问,引发人们对儒家文化现实意义的思考)正是因为以儒为本,(我们才能)更好地打造和谐稳定的家园,为和平与发展做贡献。(正面回答儒家文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儒家文化仍具备实用性。(这句话有问题,前后因果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性,显得突兀)将儒家文化内化于心,每个人都有了以礼约之,以德服人的意识,又哪里需要“挤公交”呢?(紧扣材料,提出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的思想价值,把儒家文化的实用性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此段作者从为什么,如何做的角度论证了“内化于心”的重要性。)
  如此,让儒家文化内化于心的同时,还需外化于行。(过渡句,由内到外,继续论述儒家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在表现)社会秩序总要有正义的人来维护。不断践行礼德服人思想,别人也会礼德待你,正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当每一个人都践行儒家文化,“挤”的现象便也不会发生。(详细论述了完善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若人们都能践行儒家文化就不会出现“挤”的现象。)(这段依然紧扣论点,围绕“外化于行”进行论述)
但是,一味的遵循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段内容直接转到如何继承的问题,过渡衔接不够,显得有些突兀)若真的一味按儒学里的伦理纲常待人行事,恐怕又重返封建,与现代潮流格格不入,成了一个“老封建”,“老顽固”。(设想若一味继承儒家文化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引用论证)对待儒家文化,我们也应以变通的视角理性看待,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明确提出对于如何继承儒家文化我们所应采取的方式)要让儒家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时人在研究的同时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让儒家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体提出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文化创新本是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便有商鞅变法,汉有董仲舒成新儒学,现有邓小平改革开放。(由古至今,进行事实论证佐证观点。引例时皆用一句话提炼和高度概括,显得语句整饬有气势)无论怎么变,在保留大体的基础上,只要是有利的,皆可变。这或许能让儒家文化更好地外化于行,让人人都能在行动上礼德服人。(将如何传承儒家文化和“外化于行”联系起来。)
  由此可见,我国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仍不够,(这并非是从上文推出的结论)虽然我们在全球开设了多家孔子学院,但国内人们仍缺乏对儒家文化的热情。(强调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不够重视,作者其实是在这里指出“挤公交车”现象产生的一个深层原因)所以国家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妨对其增点色彩,对儒家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让人们便于理解,喜于接受,发展成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层层推进,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期望。)
让儒家文化更好的贴近生活,并以儒家文化为古树,灌以时代的活水,使人们把它内记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构建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结尾再次点题,更用“古树”“活水”作喻使语言显得鲜活生动,此处为加分项。)
【总评】
本文抓住了出题者内在意图“如何在当今社会中看似矛盾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守儒家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展开论述,层次清晰,驱动任务明确。一开始由材料引入,在表明态度后,马上切入到核心话题:儒家文化本身的意义价值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始回答情景中的问题: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不兼容?若个人内化于心,将羞于“挤”公交车;若外化于行,则“挤”的现象也不会发生。
作者问题分析不止于此。开始思维跳转,把眼光投向儒家文化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不足”。此种情形下又该如何面对?作者提出了“与时俱进,扬其精华”,并列举了商鞅、董仲舒、邓小平的改革变法来阐述儒家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姿态和行动方向,由此,达到和现实的充分兼容。
考生透过现象抓住核心问题的审题能力令人欣赏;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从儒家的现实价值和在现实中完善自身发展的两个角度来解决矛盾问题,又展示了考生非同一般的逻辑思辩能力。
不足的是:考生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挤公交车的问题消弭于无形,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推理,实际是回避了现场“挤公车”的问题。另外考生的扣题意识稍有不足,行文过渡有些不够自然,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儒家每种思想、每条道义都有出现的具体历史背景,世易时移,有些不能适应,很正常。这更说明儒家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在扬弃中传承。从而我们才能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能从这方面谈,那么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就可以有机而通畅地连接起来了。在语言上有个别字句白璧微瑕,尚需仔细打磨。
(南头中学  朱琳琳)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19号  考生号:0304105009  得分:53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答学弟学妹问
(标题点明文章观点,立意恰当,有对比之效;且以诗句的方式来表述,平仄相应,念之流畅;副标题回应交际写作任务要求。)
亲爱的同学,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提及儒家种种理论又将它们放于生活场景,证明你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你能由古书所写,联想到现代化的社会,证明你在思考旧道理和新时代的关系。面对你的困惑,我的回答是笃定的:有着千载悠悠历史的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学习、推行的意义与必要。(对话方式,第二人称,切合题目要求。首先对学生提问予以表扬,符合面对面交际中的礼仪,体现作者较高的交际智商。接着明确表达观点,照应标题,引出疑问:为什么?)
在思考“为什么”之前我们应先明确“是什么”。(照应读者的疑惑,同时让悬念延宕。)所谓的“儒家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书房中高悬“厚德载物”或让呀呀学语的孩童穿着长袍、梳上发冠真的是在学习儒家文化吗?显然并非如此。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人,学习儒家文化实质上就是在学“仁”,学成“仁”,学成人。(从正反两个角度来阐述“儒家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清晰简洁,还暗含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为下文铺垫。)
儒家之理义虽简洁但蕴含却很丰厚。“约之以礼”并非是指用冷冰冰的礼仪教条束缚人的行为,而是教人友善而自律;“以德服人”中的“德”并非是言语上的大道理而是人在诸多事件中显露出的高尚德行;“推己及人”并非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难能可贵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在“育人”放(“方”字之误)面,并没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具有君子之风范的青年,不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接上文谈儒家文化内涵,紧扣材料所提及的三个儒家文化关键词,通过深度阐释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强调了儒家文化的人文性,相当于在儒家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上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符合作者要谈“为什么”先谈“是什么”的思维理路。)
理论总是黑暗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儒家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超越了个人而上升到了社会,最终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如沐春风。同学,你有没有思考过你(应该加上“为什么”)需要去“挤”公交而不是“登上”公交?你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一些规范与秩序,而儒家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试想,如果人人都将“克己”之剑悬于头顶,都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刻于心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将多么可爱!儒家所代表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教化如一束光,驱走了黑暗的粗俗与野蛮,将文明之光赐予世界。所以,儒家文化不能教你怎么挤公交,却能让你不必再挤公交。(与上文衔接紧密,起首过渡句,进而转入对该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回应,从理论到生活实践。“挤公交”和“登上公交”的对比可谓关键亮点,由此突出与上文照应的现实失序,并强调儒家文化对于现实的秩序规范价值,论证紧扣核心问题且逻辑严密。)
此外,儒家思想也极具现实性。儒家将求(疑为“讲求”之误)“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应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句对你这位高中生犹(“尤”字之误)有现实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光长远,终有所得。另一方面,儒家所强调的入世也能与时代相适应。持儒家文化,抱拼搏之心,于个人于国家都颇有益处。(此段论证略有重复,如果能从人格升华的意义上讲或许更好。作者行文至此,书写有些杂乱,算是不足。)
蒋梦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之中庸为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无举刺之中庸”。愿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承这份智慧与力量。不着儒袍,但显君子之风。(引用不太常见的名言是亮点,语言表达有古典韵味。)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照应标题,重申主旨。)

【总评】
本文紧扣题目要求,比较充分地完成交际写作任务,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交际素养和写作能力。从标题到结尾的行文表达,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汉语言文字素养,简洁明确,善用修辞,偶有亮点。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文章构思相当清晰,逻辑较为严密。面对这个棘手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作者巧妙地运用转化问题,逐层推进,首尾呼应,最终强有力地回答了问题。前大半部分书写较为美观,但最后三段有些潦草,且出现几个错别字,是为白璧微瑕。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於胜成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4: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20号  考生号:0307113464  得分:54
从思想上获得一剂良药
从小我们就了解到儒家文化,它历史悠久,传扬至今。但当儒家文化碰上残酷的现实(此处概括了材料中提问同学的困惑),我认为我们能从儒家文化中在思想上(两个状语换一下位置)获得一刻良药。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推(此处表达不清晰)善、孝、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儒家文化是利于人的,它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品性,它还可以作为人的精神支柱,给人的内心带来一种力量,正能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动物在进化(突兀),有优势便生存,劣者便被淘汰,文化也是,通过不断的改进,并且能适用于社会才能生存,儒家文化便是。它能至今还能被宣扬就是对它的认可。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并学习儒家文化。
在生活中,以儒家文化面对现实(没说出“会怎样”)。就像挤公交车,是遵守规则(缺少主语,文意不清),有素质的(地)上车,遇上应礼让的人,比如走路微颤的老人,身体存在缺陷的残疾人,就礼让并可适当帮助他们。这不是盲目,(改成顿号)儒弱的让,(改成“而是...”的句式来搭配)让的是应该被礼让的人。无知的礼让不是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就算没有挤上公交车,但在你的思想上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抱怨、忧郁与负能量。你知道人应善,礼让别人是正确的,他们比我更需要这辆车,我可以换一种方式到达目的点。这是思想上的一剂良药,让你充满正能量,开心生活每一天。
作为自身通过儒家文化面对现实是这样(不通顺),如果社会上人人都如此,社会将公平有治序。挤公交车时,人人都相互理解、礼让,有素质的上车就坐,还谈什么“挤”(此处说出儒家对此类问题具有疗治作用)。大家都是有素质的公民。所以应宣扬儒家文化,让人们都了解,从心中得到领悟(动词宾语不搭配),让内心获得一种能量。但我们不能限制对方的权力(权利),控制对方行为。作(做)好自己,儒家文化是你思想内心上的一种良药。(这里是想写不管对方是否礼让,自己都要践行儒家思想吧,表达不清晰)
随着世界的发展,科技的提高,人们的素养也越来越高。儒家文化被越来越多人了解(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吗?是因为儒家思想是高素养人的选择?但前文没有论述)。像由寂静法师举办的一系列儒家文化冬、夏令营,人数次比一次多,有时因暴满还加场次,一场就有几千人。未来,儒家文化的推动(不搭配)、发展是一大趋势。
认同儒家文化,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地)生存,成长。儒家文化是思想上的一剂良药。

【总评】
此篇文章基本完成了作文的要求,思路较为清晰,先说儒家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再正面回应了提问同学的困惑,同时指出了儒家文化对人对社会的作用,从而说明践行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章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表达不够流畅,作者不太擅长写复句,部分句子的标点有问题,关联词的使用不规范。这使得文意变“涩”,缺少行云流水的酣畅。三四段都解释了儒家良药“良”在何处,分别是“让你充满正能量,开心生活每一天”、“让内心获得一种能量”,但这两方面实际上有重叠,建议修改。二是论证比较浅显,只是简单说了一些道理,但不够深入,缺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使得文章显得“空”。特别是第二段儒家文化存在合理性的论证,缺乏说服力。54分的得分,和作者整洁优美的书面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高中 牛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3:30 , Processed in 0.0758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