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4|回复: 3

[初三]半命题作文:_____,我做得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6 23: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网络

成功我做得到

  太棒啦!妈妈和爸爸和我一起放风筝啦!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风筝,拉着爸爸妈妈跑了出去。爸爸说:“风筝的起飞,必须用跑的方式。”  


  我拉好了线,爸爸提着风筝,我们俩就一前一后地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风筝似乎有了力量,爸爸松开了手,风筝也随之飞了起来。  


  正当我窃喜时,风筝就掉了下来。

  
  我是个没耐心的小孩,看见风筝掉了很是失望。妈妈见了 ,笑眯眯的对我说说:“别着急,凡事就要慢慢来。”   


  一听到这句话,我又拿起风筝,喊上爸爸又开始放了。渐渐地,风筝飞了起来,越飞越高。风筝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空中飞舞。  


  我开心极了,可是好景不长,风筝飞到了树上,一摇一摇地挂在那边,好像在埋怨我没本事。  


  我恼恨交加,恨不得一口气把风筝摘下来撕碎。 

 
  爸爸妈妈好像你、明白我的心思,走过来对我说:“佳敏,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你见过有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就事业的吗?”看着爸爸妈妈对我失望的眼神,我又重新有了勇气:“哼,我一定要把它弄下来,再放出来,我就不信这个邪!” 

 
  于是我先把线绕断了,在用竹子把风筝挑了下来,接着重新系上去。  


  我又拿起风筝,跑了起来,风儿们似乎知道了我的决心,也来帮忙了,它们“呼呼”的吹着。看!风筝这回飞得可真高! 

 
  看着高高挂在天空的风筝,我心里美滋滋的……  


  看来,一切都要有耐心才行呀!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3: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事无难易乎_《为学》读后感800字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一种看起来很难学习的文章类型。许多人对它避之不及,其实,细细阅读。却会有一番让人受益终身的道理……在这么多的古文里,你,最钟意哪一条呢?

                                                                                                                             ——题记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首流传千古的《为学》深受我的喜爱,它讲述了两个和尚实现梦想的事,我阅后觉得其深有一番大道理。便时时铭记心中,希望有一天能施其用途。

还记得又一次参加市里的读后感征集比赛,我是整装待发、信心满满,相信自已一定可以拿到一个好名次。

我开始不分昼夜地写了,当时我思如泉涌。如秋风扫落叶般奋笔疾书,很快我的读后感便起草完毕。

我开始在电脑上打字了,我开始很积极,几乎天天都敲上那么几个字,后来却不再如此。我惰性慢慢涨起来,每天打着写读后感的名号开始玩电脑。

时光如飞鸟般流逝,暑假的生活也在我的手中溜走了。我急了,开始疯狂地找那篇读后感的草稿,几乎将家翻了过来,也没能找到。

我决定不交了……

开学,大家交作业的时候,我才意识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荒唐。其实,再补一篇,还是来得及的。什么“第2名”、“第三名”、“第4名”……这些与我写作水平相当的好学生都把工工整整打印出来的读后感交了上去,老师收过以后,没有像以往那样放下,而是一直举在手中,似乎在等某一个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尴尬极了,脸深深陷入了手臂中,希望能在那小小的臂弯之中,感受到一点点慰藉。

老师见我没有交的意思,失望地摇摇头,把那一打厚厚的稿纸放下……

我羞愧万分,似乎掉进了寒冰地狱,那“好学生”的名头也让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那篇草稿,在老师布置的练笔中,随随意意地交掉了。那次,老师下的评语,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如果你把这篇文章交上去,说不定会得奖,其实你有这个能力。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呢?

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那熟悉的《为学》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所着,其实不仅是学习的真理,亦是生活的真理。

天下事有难易乎?

答案是:没有。天下的事情没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

今日再品《为学》。又明其理:对于生活,敢作敢为,实乃真英雄!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文《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为学》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历代文选 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

  为学:做学问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为:做
  之:往,到,代词,的
  则:那么
  者:代词
  亦:也
  鄙:边远的地方
  其:其中的
  语:告诉
  欲:想要
  何如:怎样
  子:对令方的尊称
  恃:凭借,倚仗
  往:去往
  买舟:雇船
  下: 顺流而下
  犹:尚且,还
  未:不,没有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自:从
  还:返回,归来
  以:相当于“把”,“拿”,“将”
  至:到达
  志:志向
  顾:难道
  屏:通“摒”,摒弃
  去:距离
  色:神态,神色
  矣:语气助词
  曰:说,道

  【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达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的地方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鉴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到行动,坚持到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奋发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3: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学》来源: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4%B8%BA%E5%AD%A6%E3%80%8B


本文选自《白鹤堂文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清朝]彭端淑字乐斋,清代丹棱(今属四川)【约1699一约1779年】,清代文学家,号仪一。清康熙38年(1699年)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集》、《雪夜诗坛》、《为学》(意为做学问),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八十一岁时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现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课《为学》、沪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7单元“读书有味”中28课《为学》(有删节)与人教版\\鲁教版六年级下册6《为学》(有删节),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学》。原题目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历代文选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url=]编辑摘要[/url]


[清]彭端淑  
《为学》图册
现属于试验版六年级28课《为学》,原题目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有删节。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为学》图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为学》图册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去:距离
顾:难道

作者资料
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图册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出任广东肇罗道署察史。当时的肇罗道为“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可见朝廷对他的器重和信任。他一到任,即以“清植’,二字自励,于是上行下效,吏民称便。他身为朝廷命官节制重镇.但出行议事,巡视察访,却轻衣减从,杜绝了那种前呼后拥、鸣锣清道的排场;并严禁“迎送馈”违者严惩,深为“吏民称歌”。特别是对那些才识具茂之士,他更亲自考核,不拘一格地量才录用,“成就甚众”;而对于民事纠纷,刑律诉讼,则“务更正,使之相安”。由于他比较能广接视听,了解民瘼,依据案情,权衡事理,循律论断,旬月之间便弄清了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朝廷大吏“深相倚重”。彭端淑在广东做官约六七年光景,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为显赫的时期。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已进。人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追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他在一次监督运送大十去粤西的归途中,失足落水,虽幸免于死,但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他仰天长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即由广东辞官归蜀。
                                                                                                                                                                       

归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锦江书院“以实学课土”担任主教,开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才的教学生涯。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著名学者李调元曾是该院学生。彭端淑主锦江书院讲席之后,以他广博的学识,竭尽他晚年的全力于教书育人。此时,他对宦海仕途生活极为厌倦,甚至悔恨自己过去热衷什途力争功名是误落尘网,陷入歧途。他在《寄仲尹》这首诗中说:“‘疲驴消日月,薄宦久;”‘脱羁地,鸿雁游海天。”直到老死,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彭端淑一生苦工诗文,他一直坚持“诗学汉。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但在文学道路上,他却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他在《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的序中说:“余一生精力尽于制义,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五十始为诗,已二十五年矣。”“制义’即人股文。可见,彭端淑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尽管他在古文方面“学之可为至笃”,然而在清廷专制统治和“文字狱”的压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也妨碍了他在文学上的发展。直到近五十岁时,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现出激越奋进。深沉稳健的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为官时的经历使彭端淑对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他的诗中对广大贫苦农民寄予了满腔的同情。每当荒年歉收,饥民无衣无食,他总是忧心如焚。他在《夏镇》一诗中愤愤地写道:“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在《七月十六日》一诗中又对长年勤劳耕作的贫苦农民寄予了“忧早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的深情赞叹!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8:24 , Processed in 0.0640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