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3|回复: 3

[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专题突破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1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8-11-19 10:55 编辑

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d2dd1bc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0.html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突破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刘镇中学叶建红   来源: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0fc71d02767f5acfa0c7cd18.html

一、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及考查要求

1.选材涉及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内容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视野等。选文以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2.考点为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内容探究。考题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事物或事理的整体认识,进而延展至生活,形成从文本走向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

二、阅读步骤及解题方法


1.快速解读、整体认知。答案就是文章中是解读这类文章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文章没有细看不要匆匆忙忙地做题,必须先快速浏览全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原文中画出重要信息,如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然后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认识,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为答题做好第一步的准备。

2.审题察意,按图索骥。按题目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速回到原文信息源中,紧扣文本,找到相应语段的位置,相关语境,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进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3.明确错点,有的放矢。错点的常规设计有如下几点:

(1)替换法:即故意将因果互换,主客颠倒,或部分代全体,或以整体代局部,或将现实当推测,或将必然当可能。

(2)缺漏法:即故意缺漏原句的成分或某一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提示概念所包含的重要属性,造成信息残缺,以偏概全。

(3)添加法:即不立足文本,而是凭空设想,无中生有,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

(4)偷换法:即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偷换,张冠李戴。

三、具体题型解题技巧

(一)卷中第5小题,示例解析。

考点:要点概括分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

例题1,文章介绍了有关砚的知识,下面概括不能与其他三项并列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砚的历史

B.四大名砚

C.砚的雕工

D.砚的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_文库下载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0fc71d02767f5acfa0c7cd18.html        劣

例题2,文章围绕膝关节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不属于这三方面的一项是()(见《四月调考卷》)

A.膝关节的进化

B.膝关节的功用

C.膝关节的构造

D.膝关节的保养

例题3,下面对本文的观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巧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有差别

B.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挖掘“巧实力”

C.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发挥你的“巧实力”

D.发挥“巧实力”并无固定模式

[解析]例1、例2为说明文阅读的题目,考查整体概括重点在于理清文章的结构,认清题干的关键问题,例1考查并列知识,注意种属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砚的雕工是判断砚的优劣条件之一,它是属于砚的优劣这一内容中的。因此它不能与其他并列,例2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选项中关键词如“进化、功用、构造、保养”的意思,要求考生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一般来说,选项中的要点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概括的。很明显,膝关节的进化、文中未涉及此内容,属“无中生有”错点。因此准确理解要点关键词的意思很重要,这类词如特征(或属性)、构造(即结构)、功用(即用途、价值)、历史、历史地位、成因等等。

如果说例1、例2属多个要点概括,那么例3则是单个要点概括,其实就是文章中心的概括,例3选文是议论文,考查的是中心论点的概括,关于中心论点的概括,要了解中心论点的常见位置,能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并结合文题思考。A、B、D都只概括了文章的局部内容,显然选C。

例4,细读文章第(2)段,作者介绍了福寿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福寿沟的修建缘由

B.福寿沟的设计原理

C.福寿沟的排水作用


D.福寿沟的历史地位

[解析]此例考查局部概括,要做对这类题就要明确题目的指向,即局部范围第(2)段,问题哪几方面。其次弄清局部的层次,在范围内找有无要点相应的内容,D项第(2)段没有此内容,它是第(3)段的内容,因此选D。

(二)卷中第6小题示例解析

考点:文意把握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_文库下载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0fc71d02767f5acfa0c7cd18.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1: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教案来源:http://www.zaidian.com/jiaoxuesheji/511737.html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阐释

2010年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里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接下来对本考点提出具体要求: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这单列的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追寻。它作为一种专门的题型,出现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解题规律了解不够。但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一般出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探究题。

知识点考查

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新课标选考内容之一,自07年登上高考舞台,因其内容贴近现实,语言通俗晓畅,往往成为学生的首选,但实际上这类题并不简单,因为它不仅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的一些能力,还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角度命题。纵观09年全国高考试卷,考查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福建卷、江苏卷、山东卷、辽宁卷、宁夏卷、广东卷共6套。实用类文本的考试,主要为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从选材上看,传记是试题考查的热点体裁,但新闻、科普文章等也有试题考查,访谈未被列入考查范围。从选文上看,选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均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新设文体文章的把握。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进一步拓展。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看,均涉及对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高考命题和备考提供了借鉴。

真题精析

一、(09福建卷)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

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2. AD

【解析】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13.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答 :

13. 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能够表现“格调”内涵的事例,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14.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答:

14.探究要点:

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

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答:(1)对乡愁的理解;(2)诗人的创作动因;

(3)诗歌的现状和发展;(4)中文的纯洁度。

点评: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难度适中。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答: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答: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点评:此题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尚可。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点评:这一句仍然考查文中句子的含义,与上题考查点重复,命题人缺乏最基本的命题知识。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点评:此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对习惯于做实用文本阅读的学生来说占不了便宜。

知识储备

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分类整理了新闻、访谈、传记、调查报告阅读的资类,供同学们参考。

I 新闻类文本阅读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答题方法】

针对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简明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全新样式的开放度极大的命题样式。一般又附带字数要求(其实即便没有字数限制,出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考生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写出长篇大论),答题时许多考生往往无所适从。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呢?

1.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一般来说,这类开放性的考题,命题人并不限定论点的唯一性。只要不涉及是非性论题,考生一般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你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既可以肯定褒扬某种做法也可以指出其不足。需要说明的是,简述答题不同于作文,无需标新立异,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综合权衡,稳妥立论。在保证立论正确的前提下,应尽能的选择易于表述、利于自己把握的观点,省时高效。以广东新结构试题的典型样题为例(题见“典型题例”),命题要求就“泰尔瓦塔村刚刚受到海啸的重创之后急需救援,这时到灾区对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合适不合适”谈谈看法。理论上讲,无论是认为合适还是认为不合适都是可以的,但结合报道内容,显然选择认为合适的观点更为稳妥,也易于从选文找寻论据,利于表述。

2.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仍以广东新结构试题的典型样题为例(题见“典型题例”),我们确立这种做法是合适的为观点,就应积极回读原文,从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做法及预期效果等角度精选关键句,作为有力的论据。

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

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以“知识按钮”版块所引报道为例,如果命题设计针对“患病男扔东西,有人竟喊怎么不扔钱”这一现象谈谈看法,我们当然要批评这种漠视生命的卑劣行径。在论述时还可适度联系生活实际,稍作举例,比如见人落水施救先谈价钱,路遇已经临产的孕妇,怕弄脏座椅,出租车扬长而去等。可以更好的支撑自己的论点。

4.精要作结,回扣论点。

最后要用一句话作精要概述,回扣论点作结。句式参考样式:因此??;基于此,我们认为??;简而言之,??

II 访谈类文本阅读

【文体特点】

“访谈”的概念: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一个成功的访谈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深入、细致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要做到:

(1)根据目的和受众需要,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

(2)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搜集与访谈问题有关的资料,详细了解访谈对象的方方面面。背景知识要比较充足,在访谈过程中才能左右逢源。

(3)确定采访主题,并根据主题确定访谈的具体细则。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有针对性;具体细则要清楚明白,便于操作,并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机动应变。要列出访谈提纲,分类设计问题。

2、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过程。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特别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但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还可以根据情景进行创造。一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上提问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回答则要视具体内容和人物性格而定。

篇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答案)

第一课时(新闻类)

探究导航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导语部分一般是判断不错的,这是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其作用是概括本新闻的要,权,这也是基础知识。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开头就点出比赛结果“又输了”,接着.点出原因“依然输给了‘坏运气’”,这就暗示读者该赢的没赢,出了意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两段语言是充满着惋惜和崇敬之情来记叙奥蒂的失败的,而后文记叙中均贯穿着这种感情,这就自然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本文与其他新闻很不相同的一个地方就是用了较长篇幅写背景材料,本题考查抓住了这个特色。背景材料总是为主要事件 和人物服务的,弄清了这些,将奥蒂前几次坏运气的这些背景材料与此次所要介绍的其人其赛联系起来,考生就可以既扣住事又扣佳人,全面地答题。

【答案】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句子要找准阐释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片静默”而不是喝倒彩?奥蒂朝起点慢慢走意味着什么?联系上文,知道奥蒂起跑完美,速度惊人,可惜因有人抢跑无效,她自己又没听到犯规的枪声、联系下文,9、10、11段介绍的是背景材料,第12段回到“现在”的“走”,作者对此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和议论。将此感慨议论与所考句子时接,答案就有了

【答案】观众以静默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的同情。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只是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4、【解析】本题是探究题,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该题审题注意不要偏谈了奥林匹克精神,它实际是要求从奥林匹克精神的角度分析奥蒂的英雄形象。弄清了这点,抓原文中对奥蒂评价的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就可以。

【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意思队即可)

课堂评价练习:

1.标题: 最后一站:拉萨(2分)

副标题: 青藏铁路把西藏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2分)(共4分)

2.青藏铁路海拔高,地理环境恶劣,(1分)要克服高原缺氧和永冻土等难题(1分),总造价高,工程历时长(1分)。(共3分)

3.突出青藏铁路建设的难度之大,表明中国政府很早就有建设青藏铁路的打算并一直重视青藏铁路的建设问题。(每个要点2分)

4.这道题应当从青藏铁路给西藏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入手回答。(至少要答出三个要点,共6分)

第二课时(传记类)

探究导航

1、【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传记的读读,涉及筛选信息、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等多个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答案】AC

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等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第一问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4、【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他人服务的人,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出答案即可。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课堂评价练习

1、【答案】因为作者首先是从苏东坡的诗歌和文章中了解他的才华和人品魅力的。

2、【答案】①才华盖世。②性格仁厚、旷达、幽默、儒雅、豪放,富于正义,富于情感。

3、【答案】①写“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既点明题旨,又照应第一段。②写自己愿意嫁给苏东坡,是从侧面衬托苏东坡才华横溢,性格可爱,人品完美。

4、【答案】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谈出自己的认识即观点,且结合所读文章言之有据,语句流畅)

篇三:2014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学案

2014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学案

一.2012高考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并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看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性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性而才民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呜.”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盆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嘉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任,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了比孩于更雷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戏酷的现实。尽心屨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问至诚。

,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像生动,用“指甲大小“未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天同一个人,大姆指和小姆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

《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 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宜传决策的重 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 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 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

体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三.2013石家庄模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

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

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

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分)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 结合全文分析。(8分)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概括时也不会遗漏,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四、(25分)

12 (1)B3分,E2分,C1分(C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

(2)①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

②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

③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

②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

③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

④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的“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 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①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新文化运动后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他发表著作宣称就是要“向东走”。

“批林批孔”运动中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

②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公开场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③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转 载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

(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启示:

①人生路途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坎坷,要明晓自己心中的目标和自己坚守的原则。 ②世事纷扰,环境复杂,压力重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③即使不被理解,也不能自暴自弃,要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有忍受寂寞的心量。 (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贾芝:飞鸣的播谷鸟

1913年,贾芝出生于山西襄汾县。1932年,到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崇拜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同学结成诗社。1937年,贾芝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了《播谷乌》,成为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第一次听见它/ “布谷布谷”的叫./叫了一声,/又飞到哪儿去了?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只飞呜的播谷鸟。

诗人艾青是贾芝延安时期的朋友,他打趣地叫贾芝“播谷乌诗人”。1988年第四次文代会上,艾青还耿耿于怀地对贾芝说:“好好的诗不写,搞什么民间文学? ”贾芝也不想争辩什么。在他看来,自己仍然是一只播谷鸟,在民间文学这块园地开拓、耕耘、播谷。贾芝真正关注和热爱民间文学是从延安开始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场轰轰烈烈的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兴起于陕北的山山峁峁。贾芝搜集民歌、民间故事,还创作发表了数十首写战士、农民、工人的新诗。从创作到生活,他彻底摒弃了在北京时的浪漫情怀与绅士风度,完完全全成为一介草民,灰布棉袄外面系一根草绳,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绳套在耳朵上,唯一留下的一点痕迹,大概只有他随身带着的那把意大利小提琴了。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建,贾芝任秘书组组长,包揽了民研会几乎全部大小事情,刻图章,接待来访,回信,买房

篇四:高考语文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篇五: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传记阅读指导与训练 【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 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 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鲁迅写的 如: 《鲁 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 《华罗庚》, 《"布 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 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 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 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 过作者的选择, 剪辑, 组接, 倾注了爱憎的情感; 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 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 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 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 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上五点.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 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 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传记阅读方法解说】

(一)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 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 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 "传 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 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 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 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 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二)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 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 常以记叙为主, 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 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 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 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解答好传记类试题,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第二,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 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 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第三,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其生平的叙述结合起 来的一种传记. 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 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 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 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四,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 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 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 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 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 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 炼概括等.

【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解读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 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 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 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 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 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 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 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 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 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 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 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 《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 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 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 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 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 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 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 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 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 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 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 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 异化, 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 作为个体, 一个生命, 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 索当年的伤痛. 面对那样的时代, 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 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 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 既嘲讽自己, 又嘲讽时代; 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 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 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 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 ——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 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 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 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 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 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 年)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法 和风格迭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 有能力鉴别,只有叹息.

B.第③段中"其中繁星闪烁……更有惊涛骇浪"一句以多种自然现象作比 喻,形象地表现了毕加索作品多样化的风格和种种复杂的情绪.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人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个人的呼号又无 回音,这使毕加索心中有着"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D."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 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E.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 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 服的毕加索"作结.

2,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 "奇迹"的原因是什么?

答: 3.第③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 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

答:4.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茨威格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 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 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 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 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 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 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 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 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 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 眼见到大活人之前, 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颌首低眉, 敬重有加, 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门终于开了, 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 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 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 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 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 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 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 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 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 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 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④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 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 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 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 刀,像 X 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 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 恰如其分的描述,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⑤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 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 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 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基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 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 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 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 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 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 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 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柴禾妞 于 2018-11-19 11:26 编辑

高考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者:设计:张雯     执教:张雯    地点:中加双语学校    时间:2015.11.19下午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99a80102wfyn.html


【教学目标】

1.明晰考点(考什么)和题型(怎么考、命题方向);

2.掌握一般的应对策略。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般的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考”,听说过吗?

安徽自主命题10年了,也“圆满”了。但是,我们一直没有选考,也一直没有接触过“实用类文本阅读”。

可是,在大阅读中,小说和人物传记二选一,是全国卷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就聚焦“实用类文本”。按照全国卷近三年选材的特点,我们专门研究“人物传记”。

二、考纲解读——考什么

(一)依据“考纲”——三个层级、九个考点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7-8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传记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试题分析——怎么考

(一)近三年来的试题分析

结论:2  3   4  5

即:2种题型(选择  问答);

3个层级

4道试题;

5个指向:(1)筛选、整合信息;(2)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3)语言特色;(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四、处处留心——应对策略


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训练大家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人物传记文章筛选的是什么内容?——传主的典型事例,因此,阅读传记文章,就是筛选典型事例的过程,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完成哪些要求?

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为例,通读文章的过程,筛选典型事例的过程

1.       把握全局:读懂。不遗漏信息、上下勾连

例文2013年高考全国卷二《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第(1)题:B项遗漏信息,漏掉“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易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以偏概全。E项需要上下勾连,相关链接也要关注,转述的与链接原文不符。

2.       专注局部:读深,不止步于表面

筛选出来的信息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信息进行整合

   如:例文《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第(3)题是对作者观点的评价,“乡建三杰”侧重于乡村建设,筛选区间在最后一段,不能流于表面,要读深,对传主的行为进行归纳和概括。

3、读出个性:自己理解和看法(矛盾独立的观点取其一、中庸观点)

例文《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第(4)题,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为什么叫“不能忘记”,还是要落实到文本,但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更灵活,是建立在自己个性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读完文章后,你对传主是一个怎样的认识,自己的个性理解是中心,筛选出的例子只是用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个性的观点如何形成?不是凭空去想,而是把前面的题目和做出来的答案作为个性见解的落脚点。第(2)题卢作孚胸怀强国愿望,成为“中国船王”,第(3)题他对北碚乡村建设的设想,可以看出,他爱国,他有改革和创新意识,他是个企业家、实干家、改革家……

答案:见课件

4、贯通:联系现实、和某个事件关联

五、熟能生巧——强化训练

(一)试题训练

2014年高考全国卷二《爱国科学家邓叔群》,通读文章的过程,开始筛选典型事例

①       1923年公费留学美国,为了解救贫苦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②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收到种族歧视,决心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国全美最好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将钥匙证章;

③       当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以为植物病理学教授,他当即回国;

④       回国后的十年,收集第一手真菌资料,一样一样采集,逐一鉴定分类,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⑤       抗战开始不久,转向林业研究,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绘制了中国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⑥       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奔赴甘肃,转向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研究,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⑦       1948年,拒绝去台湾和美国,到东北筹办农学院,带病编写农林大学的教材纲要;

⑧       新中国成立后,把花园洋房捐给国家,主动提出减薪;

⑨       抗美援朝时,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⑩       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按照题目要求对筛选出来的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

第(2)题:筛选区间在第5自然段,抓住“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对事例⑦进行分类概括。不能遗漏信息,相关链接上还有一点跟思想基础有关。

第(3)题,紧扣“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词,对事例进行筛选。可以用上的事例有:③⑤⑥⑧⑨

(二)命题训练

请根据给出的答案,为第(4)题命题。


六、总结

    纵观整个人物传记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两种题型,还是三个层面,还是四道题目,亦或是五种指向,最终都会归结到大家对这一个人——传主,的了解、认识以致深入上,终究逃不开我们对真善美感受和宣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4:36 , Processed in 0.0724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