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3|回复: 7

[高考] 2021高考重点关注: 六大主题最新时评素材,详细分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8 1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oE9i4BLKino3Eqo4jx1Ng

01  追逐梦想
追逐梦想,了不起!
徐 阳《 人民日报 》
( 2020年12月03日 第 12 版)
最近,有这么一群保安火了。
在前几日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活动中,20多名保安现场汇报,介绍了他们除了守护校园安全外,更多不为人知的本事。有人3年背诵了1.5万多个外语单词,能和留学生流利对话;有人自学编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朝气蓬勃、身怀绝技的保安小哥引得网友纷纷点赞,不少人甚至自愧不如。
不只北大保安,近日来,越来越多心怀梦想、坚持努力的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轻松爬上训练绳的特警基地保洁阿姨、不断学习花样滑冰新动作的老人、每日练球运球如飞的独臂少年……让人们不禁感慨,梦想,无关职业、年龄、境遇,只要坚持,谁都会了不起。
心怀梦想,能让我们充满力量、突破自我,更有动力学习新知,丰富生命底色;还能让我们不断拓展人生的广度和高度,不断地将一个个不可能转变为可能。
实现梦想,需要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常立志容易,立长志很难,前进之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志向持之以恒,而是间断性踌躇满志,注定不能一路披荆斩棘,达到梦想之巅。
实现梦想,不能贪大求全,要有规划、有方法。可以试试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微型目标、短期目标,通过不断地化整为零、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人生更大的目标。
实现梦想,需要找到更多的发展路径。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社会,给每个平凡人实现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点开手机,各种课程、最新资讯应有尽有;看看身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人人可及……一些差距,正通过互联网的普及、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渐渐消弭。“在线学习服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一个个新职业的涌现,搭建起普通人实现梦想更广阔的舞台,充分利用好身边资源,抓住每个学习的机会、发展的机遇,才能让时代的进步助力自己插上发展的翅膀。
个人梦想有大有小、色彩各异,朝着梦想努力奔跑,勇做追梦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每个人的努力汇集起来,就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把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一起努力奋斗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写创新的青春答卷
杨 昊《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9日 第 05 版)
得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胡炜不禁感慨:“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近年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引发全球瞩目和热议。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青年团队的智慧与力量。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中,在读研究生占了近60%……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常常是新技术的最先体验者,又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对于勇立潮头的年轻人来说,关键在于找准国家需要和时代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沈阳橡胶院研发中心工程师姚秀超连续奋战36小时设计出样件,用5天时间完成“隔离服”从概念到实物的转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从事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工作十余年,先后负责、参与了多款龙芯处理器设计;80后马学杰把种植水稻和农机技术有效结合,用无人机替代人工施化肥、喷农药,解决了农业生产诸多难题……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激发着青年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从不是一蹴而就,过程或许漫长而艰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还需要下一番沉潜专注的功夫。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创新的需求越是迫切,越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80后科学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的研究,曾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正是因为付巧妹“甘坐冷板凳”,静心笃志、潜心研究,这个一向冷门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青年接续奋斗,还需要营造创新友好的发展环境,释放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开放合作,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在一个创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时代,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十四五”规划《建议》已擘画出宏伟蓝图,青年唯有抓住机遇、勇敢担当,书写创新的青春答卷,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获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02  工匠精神
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
石 羚《 人民日报 》
( 2020年12月02日 第 04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争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以此为契机,培厚工匠精神土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必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汇聚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
这不平凡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些打动人心的故事。“80后”工程师陈亮刻苦攻关,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0;高级技师周家荣三十年如一日研究钢丝绳,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桥中,有40多座使用了他们团队生产的产品;原先专业不对口的精炼师潘从明从头学起,啃下100多本化学书籍,他的发明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正所谓“技可进乎道”,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胸怀匠心、摒除匠气,需要蓄积敢于创新的闯劲。拥抱创新,才能推动技艺发展,不断开掘新的道路。中国航发的产业工人洪家光花费5年时间,和团队终于研发出一套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从技校毕业、从学徒做起的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顶尖高技术人才,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16年以来,全国职工提出技术革新项目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事实证明,最美的风景往往出现在人迹罕至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潜力也蕴藏于前人未至之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立足岗位、奋发有为,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我们就能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汇聚强大力量。
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前不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呼吁全国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广大劳动者自觉弘扬工匠精神,鼓足钻劲、闯劲、干劲,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新的不凡,创造新的辉煌。
“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新论)
彭新武《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一个关键就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创新、资金转向实体经济,走出一条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集约投入、科技创新拉动的发展路子;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涵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古为今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对工匠精神的精微阐释。如古代描述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用“切、磋、琢、磨”来展现其中的仔细、认真与执著;又如《考工记》中倡导“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技术追求;再如,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就是对“道技合一”境界的形象表达。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并不缺少匠人匠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既是受“大国工匠”的带动,又是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匠人愈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愈发推崇,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更加巩固,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也更为肥沃。
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更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创造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更加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在教育培养上努力搭建一个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劳动者只有进行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才能既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矢志涵养工匠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一定能稳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03  马首回家
文物回家,是归途也是征途(快评)
陈圆圆《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2日 第 12 版)
文物回家,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人们用暖心的“欢迎回家”刷屏,为漂泊异乡160年的圆明园马首铜像送上祝福。这样的牵挂,表达了久别重逢、物归原主的欣喜,更折射出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追宝人”一直在努力。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仅2019年就有1000多件文物归来。一连串数字,是文物返还的“中国声音”显著增强、文物追索的“中国实践”效果卓著的有力证明。
还有数以万计的“守宝人”,为了守护好国内存量文物而孜孜不倦。考古工作者持续探索未知领域,日复一日挖掘、整理、阐释;文物修复者用精湛的技艺,为文物恢复往日光彩;还有在偏远大漠扎根的守桥人、守塔人,常年与古迹为伴。
2017年以来,公安部会同国家文物局连续3年部署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侦破文物犯罪案件348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60余名,缴获文物4万余件。当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提醒我们,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非易事,更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保护机制,一步一个脚印,在增强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活化利用。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质载体。“得之不易,守之宜谨”。从文物和遗址保护的角度看,流失文物的回归令人欣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接续传承、活化利用而言,这又是新的征途。

马首虽回家,文物追索仍在路上
2020年12月02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张敬伟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相关报道见05版)
圆明园马首铜像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为宫廷画家郎世宁所设计。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
马首虽回家,但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依旧下落不明。对此,新华社强调,山再高,路再难,我们愿以十年、几十年之光阴一代、几代人之努力,找到它们,接它们回家!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但也是特定时期、特定族群和特定国家的历史承载。因此,追索文物让文物回归历史原乡和文化本源,是文物保护的第一原则。正因为如此,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1989年中国加入该公约,中国文物追索工作日臻成熟。但是对于在国际公约生效前,历史上因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等原因流失的文物,如何开展追索返还,国际社会依然缺乏法律基础和普遍共识。
官方层面的文物追索,只能靠藏家的自愿奉送、爱国买家的购而捐赠等方式,让文物回归。圆明园马首,就是由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收回并捐赠给国家。尽管如此,马首回家也经历了漫长的13年时间。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物流失大国。数据显示,鸦片战争以来,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一千万件。其中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超过一百万件。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现在都被某些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到法国的卢浮宫再到美国的所谓七大中国流失文物收藏中心,皆是如此。从近代就开始侵略中国的日本,各大博物馆更是充斥中国文物,有些博物馆甚至将中国文物视为“国宝”。
向这些西方顶级博物馆追索中国文物,看上去似乎不可能,除非这些博物馆主动归还。但从埃及锲而不舍的全球追索经验看,让西方国家归还劫掠文物也可以做到。据悉,埃及成功追回了三万多件被盗文物,包括多具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木乃伊。埃及的做法是,首先要证明这些文物是被西方通过各种不正常手段劫掠过去的,然后通过国际法予以追索。这给中国提供了追索流失文物的经验。
至于流失民间的文物,藏家和拍卖行沾染上资本贪婪的惯性,要么私藏在手,要么待价而沽。当文物变成理财的载体或者资本的依托,文物追索就要付出更多代价。
文物追索不应成为市场赎买之路,否则被资本异化的文物,就会变成某些藏家和拍卖行利用市场规则巧取豪夺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下,文物虽然也有商品属性,但这一属性必须进行溯源认证,即其来源不能充满“血和肮脏”的“原罪”。即使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市场轮回的多次转手,也不能将这样的文物“洗白”。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04  雪乡烤肠
雪乡的烤肠能不能卖15元一根
朱昌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02日 08 版)
近段时间,旅游景区的商品价格问题,再度受到网友热议。不久之前,先是有游客在普陀山景区,因为“一顿饭花了1900元”把店家送上了热搜,然而,官方调查结果显示:饭店明码实价,并不存在“宰客”现象,涉事游客事后要求饭店让利未达预期,这才提出了相关投诉。最近两天,“雪乡烤肠卖15元一根”的话题又引发了关注,当地媒体为此发表的一篇题为《叹一声雪乡“窦娥冤”》的辩护文章,一时间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景区内1900元一顿饭,15元一根烤肠,到底贵不贵?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不过,从这两起事件引发的舆论反应上看,公众其实也能理解旅游景区存在一定的商品溢价。其中,“15元烤肠”事件受到的质疑,主要是由相关辩护文章中的不当措辞所引发,而非价格本身,考虑到雪乡的特殊市场环境,多数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15元一根的烤肠;普陀山景区内1900元一顿饭的情况,虽然一度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在当地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还原细节之后,关心此事的公众也普遍对商家表示了同情与理解。
此前,包括雪乡在内,许多旅游景区都曾因为商品或服务的定价严重虚高,被消费者冠以“宰客”之名。然而,消费者并非只图便宜,不分青红皂白,景区内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是否合理,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在多年市场经济熏陶下,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景区的适度溢价。不过,当有消费者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出质疑时,商户和旅游主管部门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查与释疑工作。面对游客的投诉和反馈,不论相关投诉是否合理,景区管理方都应积极应对,给游客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而不能先入为主地将投诉视为“恶意找茬”,进一步激化矛盾。
适度溢价的“适度”到底如何把握?答案还需从相关法律法规与大众观感中一并寻找。对此,《黑龙江省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和牟取暴利条例(2018年修正本)》规定:如果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的合理幅度,就属于“牟取暴利”。根据这一规定,监管部门对“合理幅度”的界定,直接决定着特定商品或服务价格是否合规,而这个“合理幅度”,自然也要接受市场和公众的评判。
在一个正常、开放的市场中,“合理价格”其实并不需要专门界定。只要市场的“无形之手”仍在正常运作,消费者有用脚投票的自由,商家的自主定价自然会趋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不过,相比之下,旅游景区确实具有一定特殊之处。在旅游景区内部,市场相对封闭,竞争相对有限,即便不考虑景区内经营场所租金等经营成本更高,导致商品价格一般要高出正常价格,商户也存在串通涨价、形成价格垄断联盟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监管部门还需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使用“有形之手”对市场加以规范,以此补全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运用“有形之手”,并不等于政府可以凭着感觉随意调控价格。仍以雪乡为例,在此前的“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事件发生后,雪乡监管部门对当地旅游市场价格开展了多轮规范行动,除了要求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还对景区内的酒店和部分旅游项目进行了最高限价。但是,调整之后的价格,还是引发了“定价过高”的质疑,导致雪乡人气受到了持续性的影响。这告诉我们:监管部门在规范景区价格时,不能仅凭行政理性作决定,也要对市场环境加以调研,如此才能让消费者买账。
说到底,作为特殊场域的景区,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规范,更加考验监管“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配合的默契程度。从本质上讲,任何景区的商品和服务定价,长远来看,最终都要以消费者的评价为准绳。倘若忽视了这一点,景区恐怕难免受到市场的“报复”。

雪乡的烤肠,这次为何舆论没一边倒
《钱江晚报》评论员 高路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网曝黑龙江牡丹江市雪乡食品价格过高,烤肠15元一根,引游客吐槽。当地媒体发文《叹一声雪乡“窦娥冤”》进行了回应,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又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这段时间,已经有两起关于景区价格的新闻引发关注,除了这次雪乡烤肠,还有前几天舟山普陀山景区7个游客吃海鲜。
耐人寻味的是,所谓普陀山“天价海鲜”,游客说法没有得到大家支持。原因很简单,分量和价格都摆在那里,当大家看完菜单后,心里就有数了,自然会作出理性分析。
这次,雪乡的烤肠也是一样。雪乡天寒地冻,一到冬季交通不便,卖得贵一点也属正常。大家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贵不贵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翻旧账,是很难得到大家认可的。
当然依然会有人嫌贵,但这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认知和对价格的不同敏感度上。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出现对雪乡一边倒的指责。
那种以为一曝光就会有人蜂拥而上、群起而攻之,其实是一种误判。其一,大家对是非有基本判断,对于此类问题的聚集点也很明确,景区价格比外面贵一些可以理解,只要是明码标价,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应该允许自主定价。这种理性不是一两个网络曝光帖,用一些过激语言就能轻易带偏的。
其二,自媒体时代给了曝光的自由度,但也增强了事实真相的力量。你想藏也藏不住,想抹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哪怕一时之间没有权威解读,但随着加入讨论的人越来越多,给出的佐证越来越全面,真相会越来越清晰,最终会得到想要的事实。
我们非常理解景区的着急心理,对景区而言,曝光是一种打击,雪乡前几年经历的风波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威力大,所以当这样的网络曝光甫一出现,当地难免有点紧张,但不能乱了方寸。认认真真调查网友反映的情况,把真实的情况反馈给大家,事实总能胜过口水,一张明码标价的价目表远胜过数百数千的反驳文章,一段公开公正的调查情况胜过千言万语。
普陀山海鲜风波迅速平息,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对标价、电子秤的斤两以及相关商品进货票据等各种情况作出调查,并一一对外公布。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任何指责就苍白无力了。
而看了这次雪乡烤肠被指卖得太贵的视频后,很多人说,看到了雪乡经过整治后的良好秩序。看来,事实从来就不缺为它辩护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05   小善大爱
“熟悉的陌生人”不该被边缘化
张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02日 08 版)
近日,《新京报》发布了一份《外卖骑手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报告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一对一采访的形式,对于外卖骑手的职业现状、诉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勾勒。报告显示,交通安全、恶劣天气和工作强度大是外卖骑手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同时,大多数外卖骑手还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以及来自社会更多的肯定和尊重。
这份报告反映的外卖骑手呼声诉求以及面临的风险并不是新问题,却是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工等群体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窘:看上去社会对他们可能并不缺乏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难以离开他们,但他们却总好像是社会的“边缘人”,其权益和诉求落实于现实的保障,也总是显得有些迟缓。
可以说,外卖骑手、网约工等群体正面临着“熟悉的陌生人”困扰。说熟悉,自然是指他们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融合,人们已经适应他们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模式。说陌生,是指对于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公众依然非常不了解,至于其内心诉求,则更是隔膜。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很怪异的现实:说起这些群体的时候很多人并不陌生,并且附带诸如骑车飞快、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批评,但是对于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去化解,却又语焉不详。
坦率说,外卖骑手、网约工、快递员这类群体,一定程度上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量在社会上很明显偏小。就此而言,关于他们的各类调研报告也就非常可贵,尽管仍有些粗浅,却终究传达了他们的部分诉求。
外卖骑手、网约工、快递小哥这类群体,表面上不需要多少技能,属于体力活、吃青春饭,实际上却代表了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技术的持续提升和业态的日益成熟,他们还会更加深度地融入公众生活,对于保障民生促经济发展,也将更加显示出举足轻重的社会价值。
但是,这些群体的生活状况、未来发展、权益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关注。就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而言,外卖骑手等的职业身份已被纳入新的职业类别,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问题也在逐步完善,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新经济群体的认可。而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与相关企业的作为密不可分。保护外卖骑手等新兴职业者的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相互依赖,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决定了一个企业最终能走多远。前两天,美团外卖推出“同舟计划”,从工作保障、体验提升、职业发展、生活关怀等四个层面,关注骑手的体验与生态建设。其实,不仅是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工等新经济新职业群体,都需要更多地被关注。不仅是因为他们与公众利益紧密捆绑,更因为他们作为劳动者、作为公众生活的参与者,不应该总是陌生的,更不应被边缘化。

“一条路一家人”,积小善为大爱
《钱江晚报》评论员 默城
据钱江晚报报道,每天清晨6点,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鲍秀英和她的同事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是负责杭州丁兰街道卫生院周边卫生的环卫工人。路面没垃圾了,鲍秀英会站在路边或树荫下休息片刻。近日,她经过方回春堂门前时,意外看到一张特殊的“海报”,海报的大致内容是喊他们和外卖小哥到堂内小歇避寒,方回春堂还将免费提供热茶、义诊。
这样的暖心举动,源自钱江晚报和江干区共同发动全区沿街商铺发起“一条路一家人”倡议。继天城路9家商户加入后,江干区又有35家沿街商户报名。加入“一条路一家人”行动的方回春堂工作人员表示:“城市美容师很辛苦,我们也想让他们感受一份温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环卫工人,享受到这份“温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收获,并不是全部的快乐,而付出,才能让快乐历久弥新。这个社会,从不缺少点滴温暖。这几年,从舆论场上看,“请环卫工人免费吃饭”的新闻屡见不鲜,相关事件也遍布全国各地。为城市那些非常辛苦的群体,奉献一点爱心,送一点温暖,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所凸显出来的也是社会层面对环卫工人等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虽然个别店主对环卫工人的暖心举动令人感动,也是在向社会释放善意,但相关善意传递的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基于这样的情况,呼吁越来越多的商家联合起来,献出一点温暖,释放一点善意,进而在社会层面引发更多现实共鸣,那善意的广度和深度,才更可期。
现在,“一条路一家人”的倡议,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也得到了广大商家的积极响应。将大家的力量汇集起来,避免了以前的“单打独斗”,也能将善意放大,让更多人受益。
文明社会,不能说说而已,而是要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需要全社会所有个体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当然,这份善意不应该局限于给环卫工人送温暖,应该体现在社会每一个个体对于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认识到,每个人奉献的只是一点点爱心,收获的将是一个“文明社会”。而文明社会更会泽惠每一个社会个体,由此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我们的社会也会愈发美好。
现在,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人心却越来越暖。一面又一面向善的旗帜,正在人间集合,释放光芒。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06  过度开发
儿童“网红”,不能过度开发
《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
萌娃类账号如今成为各视频平台上的大类,儿童博主的吸金能力超过成年人已经不是秘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有父母靠娃月入15万, 一些家长开始用流量“啃小”。
对于儿童“网红”现象,网上的批评声音很多,认为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网红从而“啃小”的父母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糟蹋孩子未来,透支孩子未来。也有支持的声音,认为儿童“网红”对儿童能力是个提升。
“网红”的兴盛,是科技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给大众文化带来了蓬勃生机,但的确也侵蚀着部分儿童的正常生活。毕竟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正确的三观带入歧途。越来越多突然爆红的网红,让孩子们认为靠抖音快手可以轻松挣钱,那干嘛还要读书呢?网红的高收益与低支出,让一小部分孩子心中萌生了“上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的想法,以为让自己快乐的东西其实很容易得到,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有害的。
但还是要看到,有这样想法的未成年人毕竟是极少数,而靠儿女牟利的父母也是极少数。将3岁女孩佩琪强行喂肥至70斤,从而达到盈利目的的父母,毕竟是人群中的异类。多数父母在将儿女培养成网红的同时,还是比较注意分寸,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这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也可见一斑。
一年前和女儿的一段日常对话视频意外走红后,张莉莉的账号如今在全网的粉丝数超过500万。有人说拍视频赚钱让孩子沾染了铜臭,张莉莉对此认为,“网红这个现象,我不贬低它,但我也不崇拜它。谁是喝空气长大的?我也得让女儿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
当然儿童“网红”需要引导,比如国外就要求未满13岁的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禁止单独出境,我国也正在推动这方面的规定出台。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网红被过度开发,违背未成年人成长发育规律,阻碍其融入现实生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则需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这个度就是过程中注重对青少年的各项能力提升,监护人不能被利益驱使,淡化功利观念,把握住大方向不动摇。儿童当“网红”勿需视为洪水猛兽,但千万要注意适度。

莫让“啃小”过度消费“小网红”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报许朝军
一个粉丝超千万的“萌娃”博主,对正在拍视频的妈妈说:“在这个家里,我姓刘,爸爸也姓刘,只有你姓李,谁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心里没点数吗?”别急着为这位母亲抱不平,从账号显示的信息来看,视频内容的拍摄和运营都有这位母亲参与。萌娃类账号如今成为各视频平台上的大类,儿童博主的吸金能力超过成年人已经不是秘密。(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在流量意味着收益的背景下,各类“小网红”的吸粉能力不容小觑,有些“小网红”的粉丝数量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而且收入可观。“小网红”的出现给网络视频平台增添了新的活力,虽然有偶然走红和人为走红的不同,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视频行业的渗透,“小网红”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青联界别建议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未成年人担任网络主播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今年11月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直播营销人员或者直播间运营者为自然人的,应当年满十六周岁。”但现实中,一些成年人为了“啃小”屡钻法律空子,以成人亲友的身份注册管理账户,组织“小网红”客串主播赚流量。
每个“小网红”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位成年人对“小主播”账号进行参与和管理。更要警惕的是,其中一些另类“小网红”已经不再是日常的信息发布,而是成为为了流量和收益的“小主播”,更有甚者已经被家长和亲友包装为纯商业性的吸金“主播”。这是过度消费“小网红”进而导致畸形“啃小”,实属不该而且隐患无穷。
过度消费“小网红”,最大的特征就是“小主播”“小网红”的亲友已经不再是单纯欣赏、分享孩子的童真之趣和成长之乐,而是利用直播视频平台等进行包装操作和生产,形成一条龙式的“小网红”生产线,通过经营“小网红”,进而赚取流量收入。但是,“小网红”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如果早早成为成年人赚钱工具,那就必然出现“小人说大人话”“小戏骨”“故作深沉”“小孩子成人化段子”等现象。过度早熟和长期沉湎于“镜头表演”,既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助长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等偏见性观念,不利于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等美好品质。
对于过度消费“小网红”的“啃小”行为,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干预。家长必须端正态度,切实负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监护责任,正确对待未成年“小网红”,允许展示法律范围内的视频内容,但不可以过度消费 “小网红”,特别是不能将其作为赚钱工具。
网络直播平台要从严把关,科学控制借助“小网红”“啃小”畸形。一方面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科学监管“小主播”行为,另一方面严格审核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直播信息,严禁出现超出未成年人接受范围的内容,严禁借“小网红”牟利“啃小”。
最后,学校要积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主动与公安、网信等部门和家庭进行沟通,科学掌握“小网红”的相关行为信息,对可能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及时联手强化沟通联系和干预,从源头上纠正各类畸形的“啃小”现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纠正“啃小”歪风,须端正思想观念
来源:红网 作者:曹金锋 编辑:张瑜
2020-12-03 00:30:33
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儿童类账号如今成为备受欢迎的对象。萌娃们在镜头下或反差或乖萌的表演成功吸引了大批“云养娃”的网友。儿童博主的“吸金”能力超过成年人早已不是秘密,甚至有博主通过发布孩子的短视频,月收入就超过15万,不觉间“啃小族”在悄然流行。(12月2日《中国青年报》)
前几年的 “啃老族”现象余温尚在,“啃小族”又粉墨登场。纵观两者的共同之处,皆是缺乏独立,没有自主能力的“寄生”行为。年轻人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钱财,固然令人闻之反感,而“啃小族”比起前者,尤为更甚。至少,老人虽出于无奈无法拒绝,尚具有独立人格。而“啃小”,则是其父母强加在未成年儿童身上的贪婪“枷锁”,提前把孩子带入成年人的世界。
实际上,“啃小族”由来已久。几年前,网上就有过“比基尼童模谁之过”的讨论。去年初,童模妞妞拍摄童装照时被母亲踢打的视频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如今,儿童视频博主不过是孩子沦为父母赚钱工具的新花样。
也许有人要说,只要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别人家的父母选择以何种方式抚养自己的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乍一听,似乎没问题,实则经不起推敲。年幼的孩童虽需父母的监护,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法律所保护的权力,监护人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因父母的“吸金”意愿而挤压掉原本属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空间。
传统观念里,历来重人情世故。父母被“啃”得天经地义,现在小孩也被“啃”得理所应当。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没有把家人当成独立的个体,不尊重也不考虑他人感受也就顺理成章。通过孩子为自己捞取资本,实属不能,也不该。
去年两会,全国政协青联界别曾建议,对未成年人担任网络主播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其目的是防止直播平台内容低俗影响未成年人未成形的道德意识和隐私。良法固然能呵护未成年人,但大人的思想观念不改变,日后恐怕还会出现更多“寄生”新变种。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不论是纠正“啃小”歪风,还是规避“啃老”怪圈,根本来说,要端正思想观念。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唯一观众,也是唯一榜样。家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孩子才能慎思明辨、笃行致远。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13: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一样的“小马云”,该不该做花呗一样的事
来源:红网 作者:牛凝 编辑:陈乘
2020-12-02 00:11:11
你可能不知道谁是范小勤,但你一定听说过“小马云”。最近,澎湃新闻的一篇报道又将“小马云”带回到公众视野。
四年前,江西男童范小勤因酷似马云走红,被称为“小马云”。一时间,他和他赤贫的家庭成为了“网红”,被围观、消费、利用,成为如狼似虎的资本眼中一块散发着香气的肉饼。后来他被一老板资助,离开家到石家庄上学。但据11月27日澎湃新闻报道,本应在学校的他已有大半年没有露面,网络社交账号显示,他被人带着在广东等地做直播。范小勤“消失”了,关于“小马云”的视频仍在每天更新。
有网友在评论区感慨,“花一样的年龄,却做着花呗一样的事情”。的确,小小年纪就被卷入资本的洪流,透支着有限的青春时光,这背后的喜悲该有人看见。
如果说普通人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才有可能获得成名的机会,那么范小勤显然就是被命运选中的孩子。只是因为长得和企业家很相像,便可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和流量,获得种种赚钱的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极其诱人的。
有人指责范小勤的父母,将孩子交给公司成为牟利的“工具人”是自私且残忍的。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范小勤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踏入流量池,从流量池里随便一捞,便是整个家庭一年甚至数年的收入。一条腿的父亲、智力低下的母亲、还有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在这种情境下,我们无法要求其家人有多高的格局与眼界。把亲生骨肉交给陌生的老板,这种抉择,除了让小勤走出去增长见识外,更多也可能是为生存的困顿所驱。
本应戴红领巾穿校服的年纪,换上一身并不合身的成功人士装束踏足荧屏、登上T台,参与资本的游戏,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残忍的。学生时期正是一个孩子学习知识,型塑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经过这几年的“耳濡目染”,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勤是否会因为这些“虚假的繁荣”迷失了自己,产生自己无需努力,仅凭天赋或者机会就可一步登天的错误价值观呢?同时,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范小勤还能否在社会中更好生存?错失对于勤奋感的培养,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无疑将为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埋下隐患。
资本的大潮总有褪去的一天。当镜头前的包装,资本市场的倾斜以及舆论的滤镜全部散去之后,范小勤身上的“小马云”标签便会被无情抛弃,“繁荣”的生活重新被折叠回底层。因为那些可以靠金钱和噱头轻易打造的包装和流量高地终究只是暂时的产物,唯有保持内在的学识与思想的富足,才是更稳健也更长远的那条出路。
日前,有报道称“小马云”已被公司解雇,由奢入俭的“小马云”该如何承受“退潮后”四周空空如也的巨大落差?诸如此类的问题仍有很多,但属于范小勤的更稳健更长远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所有的一切,都考验着小勤自身意识的转变,也拷问着每一个贡献流量的你我。利用舆论推动其重返校园,是我们目前唯一能为他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7:48 , Processed in 0.0635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