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8|回复: 2

是谁在“恶搞”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11: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09-11-23 11:51 编辑 - \, ?1 k; @# z/ f# F2 {6 ^
# Y: U7 e, n' w4 J
来源: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entry
2 ]3 B8 a% U* U& P
; q) Y7 K7 f, ^4 _8 ]/ K& a“涂序新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4 p9 P+ D/ K" X+ n) C' v

9 O, t4 q! ]! H  Q( ?$ K$ B$ z1 n这是浙江大学为自杀的海归博士发布的遗体告别仪式消息中的几段文字。最近几日来,浙江大学发布的这则“讣告”,在各论坛疯传,文字被网友逐句解读,被认定为“史上最牛讣告”。
8 M, m9 p, c9 Y' A' v! q* q8 {9 M' g4 a; n1 i$ p3 f
对于这则“讣告”,我最初是将信将疑:是不是有网友在“借此机会”“恶搞”。因为“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以及“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这样的文字,居然出自一所大学之手,实在令人震惊:遗体告别仪式是什么机会?谁要借此机会感谢?此时不表示哀痛,却想到的是感谢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呵护?那间57平方米的公寓,是学校免费给涂博士住的么?每月租金2000元的公寓,提供微波炉、冰箱,是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大恩大德么?——就是到市场租借,基本生活设备齐全,也是对房东的起码要求。学校这段文字,是不是在说对涂博士已经仁至义尽、待遇优厚了呢?
9 j& U1 V) i9 S. K5 s1 \
; i9 `% ?' q0 s8 V0 [3 I进入浙江大学官方网网站,再进入建筑工程学院,在其“学院简讯”栏目中,笔者检索到“学院举行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的消息,发布时间是2009年9月30日,“借此机会”的话语,是简讯的最后一句。有关涂博士的待遇,出现在“附涂序新博士来学院的主要经历”中。看来,这次不是网友在“恶搞”,而是浙大亲自书写了这篇“奇文”。
) V$ ]6 `% p( x6 D& k! _" O
9 Y- Z- T) G% K' P  B8 H对于涂博士之死,此间有不少舆论认为,不能过度解读,因为导致自杀的原因,实在很复杂,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等。但是,心理学专家也同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出现危机,有自杀倾向时,任何外界环境的积极干预,都有可能将他从绝望中拯救过来,包括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本来,大学学术体制,还只是大家所推测的导致博士心情郁闷的一方面原因,而浙大的这则消息,无疑使我辈更加确信:学校对人才的冷漠,是让信心满满的海归博士陷入绝境的重要原因:“借此机会”,那是一种完全服务于领导的管理思维,看不到对人才的怜惜;而把公寓的微波炉搬出来,似乎就是对人才的施舍——你看,我们给他的公寓还配置了微波炉,“条件多好!”。另外,还有卫生间,还有床……
' \- L- p5 J% a" s
) a. B' d1 M8 g' A3 D2 `/ N# m! K这些年来,高校总是指责社会舆论在“妖魔化”、“恶搞”大学,甚至在两会期间,一些委员、代表将这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是舆论在“妖魔化”大学,还是大学在“妖魔化”、“恶搞”自己?浙大此番做法,不过是新添一例。就是今年以来,大学自己恶心自己的事,还少吗?浙大硬把院士课题组造假案的当事院士的责任认定为“不知情”、“疏于管理”,对其的“处分”是,不续聘其为学院院长(这个院长本就是对方兼职担任的);云南中医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硬把涉嫌抄袭的一校之长的抄袭行为鉴定为“过度引用”;辽宁大学副校长论文涉嫌抄袭,先是以“不知情”推卸责任,在实在推不掉之后,公开道歉,可在处理方面,却是“请求上级组织给予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至今安坐副校长宝座……太多在国外大学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一而再地在国内高校离奇上演,高校还有何脸面,说是舆论在“妖魔化”自己,而不是自己好好照照镜子,自己把自己“恶搞”成了什么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来源: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entry# w3 \1 k3 S1 _) h6 S. [
6 [* {5 n/ f6 t4 }, o* X# K

, b9 P5 X0 Z. _- D《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 {! P( h$ ?5 P" x% J0 t& }; I4 r7 R, h  [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2 p8 i0 C; q. j3 O8 E
7 S8 I& V/ l: z; J. y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9 e/ L) m' }3 p

9 d$ }% `4 x$ F+ u6 I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k0 J7 g, v0 q$ q
! i0 Z) {/ c% ^: X9 ^7 M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 w' E% F& c; L1 r) P! C& ~, @/ `* `4 k% p' r9 l) `- e# z+ V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l' m8 _* l8 [6 F- l6 @8 b# M
- F- I2 s( q% l! H, k' M8 @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t0 H$ `  e2 c% ^: [4 Z

+ c, ?7 a4 o: ]  u2 t6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M7 e' u% M% j6 `8 I% N9 K: L
( m! h& ~1 Z. M0 S# Q# W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12: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归都“水土很服”了更让人忧虑 来源: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entry/#entry) Z- E/ w. k# D0 Z
0 B' ^/ V. [, {5 ]

* D/ r0 [5 d4 H1 i, Q' G6 L浙江大学海归博士自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来广泛关注,海归“水土不服”的老话题又重被提及。众多评论中,笔者注意到,不少论者呼吁改善国内高校的学术环境,为海归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与此同时,也要求海归们现实些、坚强些,不要走极端。6 r6 U1 p5 w$ ^# S; p* s! y

/ ~1 K  `1 d+ I7 V7 n我不清楚这名海归博士的遭遇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海归的“水土不服”问题,并进而引起高校的重视。以我的观察,在众多高校校领导那里,是很难有海归“水土不服”的认识的;反过来,海归“水土很服”倒成了时下高校与学术界的新趋势。5 ]& s3 O8 J6 ]# i
2 o) f0 h% G( V( u/ C" V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77.7%的部属高等学校的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62%的博士生导师都有留学经历。由此可见,海归中“成功者”甚多,执掌国内高校的校长大多是“海归”,以他们的经历看,怎可得出“海归水土不服”的结论呢?4 ^( N0 K+ N3 L9 q
& K5 Y- e9 b4 Z) o) z- Z
本来有个基本逻辑:这些海归校长们在国外大学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见识了国外大学的管理,或多或少会在国内大学的管理中借鉴现代大学制度的经验。但这个基本逻辑,却没有成为现实。与之相反,“海归经历”在海归校长身上的印迹,很难觅得。. X, I0 n  s0 I0 d

' j% s3 a4 H6 [这就不得不提到“水土很服”的问题了。这些年来,有的“海归”一回到当前的高校制度中,就“如鱼得水”。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形:1 ]+ R& g$ Z( _, K
  \) G9 U9 L8 G5 b3 z; ?
一是在海外功成名就者。他们是近年来高校争相“引进”的海外杰出人才。此类引进,大多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被引进者不需全年工作,每年工作两三个月即可——重点不在让他们亲历教学、科研,而是用其头衔,参与联合申请课题、评审学科或者报奖,并称这为学校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教育科研的作为。于是两下之间协议达成,高校迅即获得一位“大师级”人物,由此构建“团队”,获得课题,而该人也心领神会,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处,毫无水土不服之感。只是这种合作已被人指出,是“假引进”。抛开是否“假引进”的争议,不少海归被高调引进之后,有莫大的名声,却无多少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却是事实。
5 f& l0 I; P% M0 O5 \
, R9 n. c) ^8 L/ }& L3 Z5 t二是对国内高校办学体制与学术体制深入研究者。他们对国内高校的运作、领导的喜好,了然于心。回国决然不提什么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而是动辄把书记、校长挂在嘴边,时常跑行政机关办公室,汇报科研设想、畅谈科研规划,并及时呈上科研成果。把国外的经历进行适当的美化自不在话下,在国内进行研究时,还识时务地把研究成果与相关领域的领导进行“深度合作”。如此这般,不一会儿工夫,就成为领导的红人。; E: c1 p% \* j1 d/ C- m8 u$ ^
) J  {* a0 g9 R
以上两类海归,或许不是海归中的大多数,但却对当前的高校学术研究有很大影响,并影响另外一些海归的命运。这些有一定成就的海归和懂得国内官员、大学领导喜好的海归,往往是各种场合(座谈会、研讨会)的座上宾,他们的意见对学校制订政策十分关键,用领导的话说就是:你看,来自某某名校的某教授都很支持,证明这符合世界潮流。倒是那些有想法、见地,敢于直言的海归,却轮不到参加座谈会,或者最多轮到一次——在一次会议上,像在国外那样发表对领导的意见,那么,此后的会议就不再邀请你了。就这样,加入到国内大学中的海归们,没有加速国内高校办学制度的改革,反过来,处处维护现行制度,成为既得利益的一员。国内学术环境对学者的改造力度,也可见一斑。* M' r6 y/ U$ B( r3 j7 T6 Q
! j1 Y' c7 `. X" L0 u7 L
从“水土不服”到“水土很服”,不是水土变了,而是人变了。这种转变,令人思量。在这两类海归的夹击之下,本想回国有番作为的海归,有的退却;还有已经回国的,却因把在国外的“坏习惯”带回来(也被称为“学呆了”),处处不适应。有网友就针对浙大博士遗书中所称“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发表感言,说其缺乏对国内学术圈的基本了解,太过书生气,太过理想化了。1 m; m" s/ i3 `9 E0 }4 a

; H8 I, {. s5 R在国内学术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海归“水土很服”,已经让“水土不服”成了异数。这更加剧水土改造的难度。此番浙大博士的自杀,在其他海归不存在水土不服的背景下,很有可能作为独特的个案,被教育部门与学校更多地从其个人方面找原因,于办学与学术体制的改革,恐难产生多大触动。9 V: l" d% k+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2:41 , Processed in 0.0712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