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6|回复: 0

诗歌理论讨论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4 17: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诗歌报
08-14-2002


●原文:
  都说诗歌源于生活,诗人要写生活。可我就是纳闷:为什么诗歌她就来源于生活呢?
  这个观点到底体现了集体无意识还是打擦边球?


●晓钟回复:
  首先必须回答你的“集体无意识”的问题。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意识形态而言,形而上或者意识先行带来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成了集体无意识。比如黑格尔著名的论断:“闭上你的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你想想,当一群人站在悬崖上前行,大家都闭上眼,都认为看不到悬崖就没有悬崖,结果不得而知。
  诗歌来源于生活的结论性论题来自文学概论中“文学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文学艺术包含了美术、文学作品以及歌曲等等所有的文艺式样,并不仅仅指诗歌而言。为什么来自生活?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里论述得很透彻。他说:一切艺术如果没有生活的根基,无异于拉起自己的头发想升天。即使是荒诞的艺术,也是变形的生活的一部份,我们总能从字里行间追寻作者生活的影子,这就是源自生活的理由。
  所谓高于生活,可以用一个例子向你说明。真实是艺术的基础,但绝对不是艺术,也不是诗歌。比如我们照相、绘画,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绘画或者相片冲洗出来,所有的成品都是真实的,但那是艺术吗?不是!只有很少的部分被当做艺术品流传,为什么?那是因为记载了时代的进程,灌注了作者对人(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关怀,能够给多数人以共鸣、启迪或者其它如具有历史意义。这就是高于生活的作品。诗歌也是这样,有的时候,表现的是一个个体,但个体却能说明一个时代人群的喜怒哀乐,能够得到大多数人共鸣的主题,这是真正的诗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天安门诗抄,那些诗歌从创作上实在不怎么样,但那是真正的诗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里了解一个时代的片段,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再看看余光中的诗歌,他用全部的艺术手法表现隔海的苦痛,但他的艺术手法也许并不值得今天的诗人们学习。说到这里,又回到了我以前说过的话题:诗歌不是形式的艺术。片面的追求形式,到真正成了集体无意识。因此,技巧永远是为主题服务的,一个时代的诗歌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技巧,可以逐类旁通,但绝对不是原版复制!
  中国三十年代的诗歌大多是现实主义作品,因为那个时代需要用直白来唤醒民众。拉丁美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因为神话传说和殖民主义深深扎根在哪里。现代派诞生在美国的六七十年代,因为经济的萧条和越南战争让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看不到前途。我们今天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学式样或者诗歌式样来承载这个社会的进程?这才是我们应该深深思考的。:)
  没有充裕的时间翻查资料,有误的地方,望兄弟姐妹勿怪。
  另:擦边球的说法来源于乒乓球运动,引申到意识形态领域,是指极端的机会主义。这一点好像与你的主题无关。


●易涵回复:
  精彩。晓钟兄此论精彩绝伦。
  这其实是牵涉到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写真性”与“真实性”的讨论。对于诗歌,写真性与真实性哪个重要?
  我个人认为,写真性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重又返回生活”的过程。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也是优秀的诗歌所“无意识”的表达,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有意识”表达。
  而真实性,正如晓钟兄所言,只是艺术的基础,但绝对不是艺术,也不是诗歌。
  晓钟兄说得已经非常明了,生活是诗歌的基础,诗歌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
  ——小子无礼,胡说几句,呵呵

●李回复:
  先谢谢晓钟兄的热情解答,我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一,集体无意识,晓钟的解说是过于笼统了,所以没能说服李同学。解说词走偏锋,没有从正面揭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的内涵。“形而上或者意识先行”导致集体无意识的可能性是需要经过考验和过滤的,我的意思是说,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逻辑联系。前者到后者,必要有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变成现实的基本条件却是个人的不可控因素。我比较倾向于荣格对这个词的阐释,但我不能准确的复述出他的原话也不能用我自己的话说一遍,又没资料查,等下一个人的观点吧。

  二,“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表述过于外交辞令化而显得很圆滑。文学概论,这种东西多是官方文献吧。我并没有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驳倒这个观点,我只是质疑。晓文观点体现了诗歌的时代性也就是当下性问题。这是主流观点的肯定。易涵又引申到“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写真性”与“真实性””的角度。事实上我的问题和晓文的分析都是着重于内容和思想的。而我的提问的内核在于,生活的性质!!和这种诗歌观点的性质!!
  听听哲人的警告吧:人类已经陷入日常的迷阵!而这种情形在中国是比较严重的!神性的严重匮乏,理想的严重匮乏,崇高的严重匮乏,中国总是让人伤心。几千年的诗学传统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所谓的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特征等——看看中国的现实吧!!!这种环境下产生的诗歌究竟是否真诗、距离到底有有多远是值得沉思的!看看老舍,他可是建国后能写出好东西的人啊,他的理想是失落的!!绝望的鲁迅,变的堕落的王蒙,变成演员的李敖!这就是中国特色!只有一个海子,试图变革诗学——“考虑真正的史诗”——以积极创造代替消极反映,但是他的诗歌却消失在他的人(行为)的后面!诗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你还反映什么??
  换个角度,此观点的深层很大程度上包容了文化策略和生存策略的双重内涵!源于生存的压力改变了部分人的灵魂,为了活着,麻木地做着!余华的小说就这味儿,他甚至认为“除了生存之外什么都没有”,我得承认中国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国,和俄罗斯一样,因为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此所谓文学源于生活吧。但我觉得诗歌和文学的区别在于,诗歌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给世界以澄清!联系到时代性的问题就是说要立足于时代之高度,批判时代!思索终极!既得利益者是不喜欢被批判的,就有了文人的生存智慧。我所说的打擦边球就是这个意思。这时也诞生了一个集体无意识!!有人真的这样认为,有人颇有心计,有人丧失判断力人云亦云。我也糊涂了。先发在这,大家看了批评吧。


●晓钟回复:
  实验与看得懂的诗
  现如今,什么样的诗歌最容易写?我来告诉你,看不懂的实验诗最容易写!
  常常,我独自在网络上徘徊,读那些未曾谋面的朋友的诗歌。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那些诗需要我耗费脑筋、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所谓文学鉴赏的第二次创作。但结果往往让我不如意,因为我对自己的最终结论总感惶惶然不知所云。也许我无法达到某个层次,去深入诗人的心灵,探索他(或她)内心深处的奥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是生活着的,我读的时候不是以诗人的名义,不是以所谓评论家的名义,我仅仅是一个诗歌的受体,需要诗歌这个独特的精神粮食充饥的人。因此,我读这样的诗歌,常产生如此幻想:这些诗人总喜欢把简单的佳肴打扮得花里胡哨,然后抹上写神秘的物质,并标注为“神圣”的名称,送到食客面前,期望所有的食客都是吃饱了撑着好奇来的。为此,我只有叹息。
  朋友问我:怎么写诗?我答:写自己有感的人和事或者情绪等等。又问:怎么觉得自己写的就那么肤浅?我答:那一定是你的认识肤浅了。在网络上流连多了,我才发现,我的回答有很大的偏差。原来,朋友说的“肤浅”是相对于那些装神弄鬼的诗人们而言,因为他无法像那些“网络诗人们”一样,把哪怕是最朴实的生活包装得富丽堂皇、琉光四溢,无法从神鬼的高度用“金属的色彩”去粉饰空虚,更在于无法把一些有意义的思想溶入生活时用诡异的辞藻来大喊大叫。他被这些引导着,玩起了街头算命似的文字游戏,这样的殿堂被冠之以艺术的名义,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网络诗歌现在渐渐走向繁荣,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现象,许多的写手只不过将网络当做发表诗歌的工具,而忽略了读者到底有多少。记得在一个论坛看到一篇探讨文章,说:不要以为网络已经成为诗歌的梦想栖居地,其实,转来转去,写诗的比看诗的多,网络不过一个废品仓库而已!这话让我沉思良久。诗歌生存的根基在大众,倘若我们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以为网络繁荣得足够我们进行规模盛大的诗歌实验的话,“废品仓库”离我们应该不远了。
  记得大学时候读《鲁迅全集》,对于他在论战文学的功用抨击“费尔泼赖(Fairplay)”的观点颇有微词,觉得文学既然承载历史,就应该让不同的思潮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而今看来,自己当初的一些想法是幼稚的。正值革命文学从旧文学的桎缟中走出,新文学的任务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文学到底是“妥协”成反革命的“趴儿狗”还是扛起革命的大旗,引导民众走向新生的是非分明的阵线上,鲁迅先生适时地提出要“打落水狗”,并就“费尔泼赖”究竟要不要的问题,立刻回答:“当然是要的,然而尚早”。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到启发,今天的实验诗歌到底要不要?当然是要的,套用鲁迅先生一句话,就是“然而尚早”!
  罗罗嗦嗦说了些网络诗坛的现象和文学的功用,是想通过这些凌乱的文字,告诉大家,实验诗是容易写的,因为当诗歌写到了看不懂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文字不能码成诗歌?任你想像的翅膀飞吧,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你甚至可以让自己进入精神病人的状态,说些梦话、胡话、啼笑皆非的话,记录下来,等候赞颂。诗歌进入这种境地,当然是谁都能写,而谁都不愿意阅读的了。

  未完,跟在后面吧。

●风雪里回复:
  我想,生活在许多世代的人都会有这种疑惑的,那就是因为我们是在一秒钟一分钟、一天一月地生活着,而我们关于过往的时代的认知,只能是通过一篇文章、一部书、一个电影来获得。显然,我们已经忽略(或者该说是:省略)了太多的东西和内容了。
  实验性的东西往往出现在两种事物的更替之间的,科学实验介于无知到知之间,寻求中,会有彷徨、无奈以及浮躁,但,那是人的因素,它并不会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提供更快捷过渡的功用。再者,实验性创作是有意识的积极行为,这还不包括那些无意识的自然创作,无心插柳柳能成荫,这就说明有意识的行为也未必是一定能成功的。还是古人的话说得好:大道自然。(当然,我这里并不否认积极的作用!)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的经典观念我并不认同!有谁能相信,离开了生活,文学艺术还有现在的价值,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习惯于将它提升到那样一种不真实的地位,那是来源于我们传统的精英文化。回眸人类历史,在那些咨询短缺的年代,只有最好的作品才值得花费高昂的代价编纂成书,也只有最好的艺术家,才能值得让人们记住他们、熟知他们,这便是精英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了。但随着文化传播的成本降低,书很多人都能出了。同时,网络的普及更是让咨询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廉价的一样东西,一夜间,普通人的声音突然也与精英们的一样响亮了,于是在精英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便下意识地一跃而起,就像是清初百姓怕剃发、清末百姓怕剪辫一样,疾呼艺术的末日快来临。岂不知那也只是杞人忧天。
  试想,刚读书之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而渐渐的,却也看起了《儒林外史》以及《镜花园》、《老残游记》,再进而便知道了还有许多前人笔记、杂文可看,且也不乏好看的东西。无论古人留下的什么东西,它必然就是人的一部分,也不可否认地要成为文化,当我们的目光有足够开阔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胸怀来包容我们的一切!
  在这样一个个性得到解放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再遵循传统的价值标准而寻求个性的张扬、自我的价值,过往那种无意识(请允许我将这个词用在与你们观点相左的一句话里^^)的文化继承可能会得到终结,“废品仓库”另一方面也就是未来人们的“知音仓库”!
  探索和试验不是错,浮躁和失落是多余,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却显得可笑!
  
●见闻回复
  其实这个问题没什么好争论的,各自保留意见的好,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亮出自己的观点可也,我是比较倾向与晓钟观点的!
  我认识一个当年叫嚣“打倒北岛”的先锋诗人,写了大量晓钟所说伤人脑细胞还读不太明白的诗歌,他是常常抱怨生活的,原因是太穷,女友先是被他诗勾引来的,后来觉得诗人并不神圣,也要吃人间烟火,处久了发觉其人品也不怎么样,便跟别人跑了,他更加仇恨人生,看到比他活得自在的人就难受,写的诗愈发神叨叨的了。后来他南下,先打工后来不知怎么就炒股发了,买了豪宅,娶了美妻,从此再不抱怨生活了,也在不写牢杂子诗歌了,有一次有一诗歌爱好者拿了几首诗向他请教,说挺崇拜这人写的诗,他看了后大骂连声,说是狗屁东西,后来该爱好者拿来我看,讲给我听,我才发觉这几首诗正是那位先锋诗人以前用笔名写的呀,不由得哑然失笑。
  现在这小子也不民间了,与地方政府也有了接触,由于有了钱,好象捐出了点,受益者说了不少好话,所以人品似乎也提高了不少。以前他还找过我混饭吃,现在也不太认识了。不过我也是知趣的,绝少打扰他。因为我还写诗,他早不写了,可供交谈的话题也没了。而且他已经是富人,我只是温饱无忧一族,还差点档次,敬而远之是最好的选择


●晓钟回复
  帖一首我在网易北社《诗人的灵感》参加诗歌论战的帖子。
  诗歌的品格(兼答《灵感》的朋友们

  20世纪的伟大艺术、文学和哲学,表现出一种敢于正视事物的本来面目,敢于揭露对无意义的焦虑的勇气。这是一种创造的勇气。
  摘自:莫利希《存在的勇气》

  在《灵感》的时间不是很长,看到这么多的朋友为诗歌激动,心里很不是滋味。鸟儿说:“诗歌是属于少数人的。”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我想,那绝对是指狭义的诗歌。她的艺术性、创造性不是所有爱好诗歌的人就可以步入殿堂的。因此,不是《凤凰涅磐》的故事可以流传在大多数人的中间,也不是《祝酒歌》可以让大多数的伐木工人抒发豪情,甚至生长在大堰河边的诗歌爱好者,也未必都将大堰河当成自己的母亲。这是艺术的诗歌,也是诗歌的艺术,属于曲高的那种。也因此,石头才将民间广为流传的东西贴了出来,试图告诉大家:流传的就是美好的,就是最好的诗歌。这也有道理啊。
  存在主义哲学将合理作为诗歌的最终标准,现代派诗人将极端的东西作为写作的主要素材,而现实主义却又说需要生活,生活的才是艺术的,一切的这一切又如何呢?实在让我这种学习写诗的人困惑(北京话叫做“郁闷”)!
  我们这样一个刚刚向公民社会和商品经济起步的国家,面临的文化(诗歌)的声音必然庞杂而混沌。如果能够套用,我想也许有两个字可以回答,那就是:“人民”。人民需要的诗歌文字是我做诗的根本,但这种需要是有它的独特性的。比如:用身体写作的那些东西,人民也许需要它,但我却厌恶、唾弃。用皮肤感受诗歌,用
  性抒发激情,横!这样的东西在那个社会会流传长久呢?到是:一觉醒来,床前飘来一丝明亮的月光,寒冷中以为冬天来了,地上结了一层薄霜,抬头透过窗望着悬于天际的明月啊,不禁低头摸泪,思念故乡。这样伤感而美好的情感,从唐代到今天,被多少人吟唱!这样的诗歌艺术是人民的,无论形式如何,时间过了多久,仍然被今天的幼儿大嗓门地唱着。真正的人民的诗歌!
  诗歌的品格是什么?对我来说,已经有了答案。在现在转型的商品社会里,一味地承担大众娱乐、消费的通俗功能,甚至热衷着去炮制热闹和迷梦,用这种虚假的说辞来来混淆诗歌品格的属性,结果是从态度上背离社会责任,“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所谓“人民的诗歌”,绝不是真正诗歌的品格。因此,那些站在人类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上,为人类整体美好情感服务,为社会前进服务的诗歌才是诗歌内在的品格。也正因此,才会有“五、四”时期哪怕被现代诗人嗤之以鼻的新诗的革命。萌芽已经长成了大树,它应该是“根紧握大地/枝相触在云里”,傲然矗立在文学的春天。如此,才是真正的诗歌。

●李回复
  探索和试验不是错,浮躁和失落是多余,急功近利和哗众取宠却显得可笑!

  同意。但这不是绝对可以避免的,起码我就曾处于这么一种状态过可能现在还是,或称为内在的驱动力,或绝对精神实现自我的途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这一关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发表就关系到受众问题

  诗人的良心!


  人民需要的诗歌文字是我做诗的根本

  毛爷爷表扬你!我先保留意见。但问个问题:
  人民需要诗歌,是否也需要诗人呢?


●风雪里回复
  在我看来,诗歌绝不是小部分人的!从它的诞生之日到现在都不曾是过。维科在《新科学》里就曾说过:普天之下,人人皆诗人。鲁迅也进一步地为我们阐明了这一观点:“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摩罗诗力说》)。
  诗歌是人类感性的表现,一个无论怎么平庸的人,只要他还有喜怒哀乐,那他都是有诗清诗意的!今天大堰河的子民不再将大堰河当作自己的母亲河,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大堰河却早已有了另一种诗意的诠释,假若我们见了明月就思故乡;看见竹子便知高洁;遇见红豆就要相思。那我们岂不知要少了多少可爱可敬的诗人、多少可歌可颂的诗篇。
  打着“人民”的幌子推行单一的艺术标准,文革的那段历史已经证明了那是艺术的死胡同!
  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产,但,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勇于开拓艺术的新领域,继承和发展才是可行的。
  这个世界不是由一两个“天才”和一两部“巨著”建造起来的!

  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忌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绝望或疯狂全是诗。
  ——赫兹利特(Hazlitt)

●晓钟回复

  忽然想起这篇文章,作为我们这此讨论的总结吧:)
  关于最新一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文/徐林正

  最新一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两位特殊的人物:一个是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一个是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是《海子的诗》和《食指的诗》。

  据悉,这个奖项已经多年空缺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个奖颁给这两个特殊的人物呢?


  食指的诗歌代表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食指的诗》和《海子的诗》两部书的责任编辑王清平日前向记者介绍了食指、海子获奖的相关情况。

  王清平告诉记者,人民文学版《食指的诗》是迄今为止收录作者作品最多、反映作者创作状况最全面的一本诗集,所收作品既包括了食指的最新创作,也包括了他从未发表过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和人们熟知的、由他那些著名的诗篇所代表的诗风有所不同。

  王清平认为,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食指的《相信未来》、《鱼儿三部曲》等名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诗歌。而他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创作也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其创作成就、诗歌地位和综合影响力在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醒目。

  据悉,《食指的诗》一书刚一出版就获得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广大读者和众多媒体均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热情。该书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初印的一万册已基本销光。


  食指:这是对坐冷板凳的鼓励

  食指在北京第三福利院生活了多年。因为是“五一”,他回到北京城,除了与家人团聚外,还准备拔牙。

  记者请他谈谈获奖的感受。食指说,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缺乏人文精神,不肯吃苦读书,不愿‘坐冷板凳’……他的诗写得并不好,奖励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一种精神。

  食指还告诉记者,他现在好久没有写诗了,主要是睡眠不好,白天只能跟别人聊天,没有时间来读书。现在的脑子不像以前那么冷静,比较乱。


  “相信未来”的食指可能善终在精神病院

  事实上,在这之前,食指还获得了一个民间性质的奖——1998年度的文友文学奖。食指还获得了一万元奖金。获奖理由是:“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

  1998年8月14日下午,在北京第三福利院,食指接受了这一荣誉。没有举行颁奖仪式。《文友》副主编伊沙和一群诗友到场祝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生于山东朝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生下了他,故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967年,19岁的他拜访了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自此,他经常向何其芳请教。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食指喜欢和年轻人聚会,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

  此后,食指被加上“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多次被抓受审,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他在痛苦中写下了《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后来,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据说,食指的诗传到江青那里,江青指责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1971年,食指在山东济南参军入伍。1972年年底,他的弟弟郭新生去部队看望他,发现他每天精神抑郁,以烟为食。

  关于食指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食指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说是因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被审查的材料;三说诗人恋爱受挫。1975年,食指与李立三之女李雅兰结婚,七年后离异。

  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种种原因,食指长期被埋没。也有人认为,他是朦胧诗人中最善始善终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他的善终很可能在精神病院里。


  海子是80年代中后期非常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诗歌个案

  据王清平介绍,《海子的诗》是海子抒情短诗最全面的结集,编选非常精致,基本反映了海子短诗创作的全貌。

  海子的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80年代中后期非常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诗歌,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的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然而,当时未得到与其成就相称的重视。

  在海子去世之后的90年代初,他的诗歌获得了广泛好评,甚至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诗歌热潮,其中包括大量的仿作和为数不多的海子抒情朗诵会。

  《海子的诗》出版后一直热销,自1995年至今,累计已销量了5.5万册。

  为何当今诗人中自杀的少了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的遗言是:“我的自杀与人无关。”

  从此,3月26日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不仅仅是因为早逝的诗人海子,更是为了诗歌本身的魅力。自1999年开始,这一天成为北大未名诗歌节开幕的日子。除了开诗会纪念海子,北大戏剧社和北大五四文学社还联手推出了根据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之《太阳·弑》改编的诗剧《太阳》。

  诗人陈嘉映说,喜欢诗歌的人都知道海子是谁。海子高蹈他的理想走了,留下我们在歌舞升平中消费一切,挥霍无度。80年代是诗人、思想家和爱国青年的时代,是海子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

  十多年时间过去了,诗人与作家的自杀,给人恍如隔世之感,甚至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著名作家蒋子龙认为:“现在的文人为什么自杀和发疯的少了呢?波斯特这样解释:‘现代社会里,文人艺术家们精神不健康者明显减少,原因是他们都变得很现实,不再像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同行们那样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就少了许多苦闷和烦恼。’又岂止是文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也同样变得很实际了,难得再有发神经病的。他们现在比较普遍的病是因养尊处优而过于肥胖。”

  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一个自杀者和一个精神病人,多多少少是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呼唤。



●风雪里回复
  我大概是看懂了晓钟兄的意思了,还好,我并不习惯于将诗歌划分成什么派系,也不想沾哪边的光。
  我想现在多数人的写作都只是用最适合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文字形式来进行创作的,我们并不会习惯性地先去考虑得在作品中运用何种手法或何种风格。而所谓的派系划分,顶多是在诗歌的哲学认识上才有必要出现的,这与创作无关。
  至于诗歌的第三者,晓钟兄是否也过于“自作多情”了:),诗歌并非哪一群人所专有的,这在前面我已提到过,就不罗嗦了!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看法和思考都是有意义的,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高明到能给出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诗歌的定义来。
  就连如此愤世疾俗的鲁迅先生尚能认同人的诗心与诗性,为何晓钟兄却容不下我们这些个“第三种人”呢?^^

●石破天回复
  没有谁容不下你们:)
  我们欢迎一切有独立个性的人:)欢迎一切有益于诗歌的讨论和批评:)
  风雪里兄多虑了:)只是讨论,没有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针对的是现象。


●风雪里回复
  让破兄见笑了啊^^
  “我们”其实就不是具体的个人和团体阿,就是你所说的现象嘛!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3:48 , Processed in 0.091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