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53|回复: 1

谈对偶与排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9 15: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婉瑜 来源:http://www.eywedu.com/xiucixuexi/xcxx2008/xcxx20080512.html

      提要 本文将对偶和排比视为连续统,辞格归属以该语句篇章具备特征的多寡为参考依据。

  关键词 对偶 排比 修辞格 认知 典型
  
  1 各家的解释
  
  对偶和排比是很重要的修辞格,它们追求语文形式的美感,也往往难以区别,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排比呢?我们先来看看诸家之说。

  陈望道(1957)认为,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对偶辞”。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排比格中也有只用两句互相排比的,这与对偶最相类似。

  黄庆萱(1997)认为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对偶在客观上源于自然界的对称,在主观上源于心理学的“联想作用”和美学的“对比”、“平衡”、“匀称”的原理。使用对偶的历史渊源已久,最早出现于殷商甲骨的“对贞”,这时期的对偶出于自然,不刻意经营,战国时代开始有意回避同字,魏晋出现要求句句对偶的骈文,唐朝时还要求平仄相对。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作“排比”。对偶和排比都是基于平衡和匀称的原理,某种情形的排比只是对偶的扩大或延伸,因此,可以合并称为“排偶”。不过,对偶是倾向对比,排比倾向于和谐。

  王德春、陈晨(2001)认为,成对的词组或句子,音节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意义统一称为对偶。对偶限于两个子句。排比为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连续排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它以三个语言单位的排列为下限,上限开放,允许一连串排列下去。

  黎运汉、盛永生(2006)认为,对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起来。排比,由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而成。

  王希杰(2007)认为,对偶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解放。

  上述诸家对对偶和排比的定义大同小异,黄庆萱、王德春和陈晨采用较严格的对偶定义,要求“平仄相对”或“词性相当”。王德春和陈晨、黎运汉和盛永生、王希杰指出排比必须符合“三个”短语或句子的条件。
  
  2 对偶和排比的连续统及其特征差别
  
  陈望道早在1957年便提过“排比格中也有只用两句互相排比的,这与对偶最相类似”,虽没有指明排比的句数要求,不过也道出了两者在句数上有类似之处:排比如果只用两句就很像对偶。学者也常将对偶分成“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宽式只要合乎对偶的一般原则,上下两部分的音节和结构大致相同,对应成分容许有重复的文字,不要求音节声调的相对;严式要求力避重字,词性、音节声调要合乎格律。(王德春、陈晨,2001;王希杰,2007)王希杰(2007)还认为鼎足对其实是排比,属排比中形式上最整齐的一种,是最接近对偶的排比。黄庆萱(1997)则有“排偶”之说。两人都认为排比和对偶是扩大型和基本型的概念,可合并为一个修辞格。

  事实上,如果从各家定义来分辨对偶和排比,确实会遇到难题。例如:

  (1)为轻舟激水的人生找一驻脚,为西风落叶的时代找一归宿。(陈之藩《童子操刀》)

  (2)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动的,代表遽变。(陈晓蔷《溪水》)

  (3)千古的明月,万里的旅客,今夜里,一时同在包城。寂寞的孤城,似瓮,一城的月色,如银。(锺鼎文《褒城月夜》)

  (4)母亲的祈祷,弟弟的夜读,约翰逊的演说和宇谭的踌躇。一朵冷涩的雏菊,孤立向朝风夕雨。(张健《没有回声的冬之鼓》)

  黄庆萱(1997)将前三例归人对偶,第四例归人排比。但是,例1和例2各自重复了某些字,为何不是排比格?例3和例4的形式很相似,为何分属不同的修辞格?

  本文认为,就认知的角度来说,对偶和排比可以看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既然是连续统,就存在难以划分相邻两阶段的问题。(石毓智2001)譬如温度是连续统,我们很难说冷是几度,热是几度,温是几度,或者明定10度以下称为“冷”,而11度就是“温”。

  因为对偶和排比是连续统,所以我们可以就“具备特征的多寡”来进行分类。有些语句是典型对偶(或排比),特征俱全,有些则否,具备的特征愈多,愈趋向于典型。

  陈望道(1957)提出排比和对偶的分别有三:一、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
二、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不拘;三,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经常字同意同。这三个分别就是两者的“特征”。又,王希杰(2007)认为对偶是成对的组织,排比是成串的处之;对偶只能有两个项目,排比必须是三个以上的项目;对偶避免相同的词语,排比往往出现相同词语。所以,数量和文字重复也是两者的“特征”。

  在前辈的基础上,我们将对偶和排比的特征梳理如下:(+表示具备,-表示不具备)
  
  对偶和排比只有在“语法结构相似”和“意义相关或相对”两点一致,其它的特征不一致。此处要注意的是,“语法结构相似”有两种状况,第一种是一般书上所谓的结构相似,指表面的结构相似;第二种是深层的结构相似。第一种是放宽条件的结果,第二种是真正的工对,难度较第一种高。有些作家会利用表面结构的相似,营造“假平行”的美感,因此,“假平行”是一种文学技巧的变化。本文的“语法结构相似”,以第一种为主。

  判断语句为对偶或排比,可依据以上七个特征来分析。具备愈多特征的愈倾向典型,具备的特征愈少愈偏离典型。会让人有疑惑的是偏离典型者。

  以七个特征为准,我们重新检验上述四例的修辞格。

  例1可描述为[-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音节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平仄相对]、[+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对]、[+字面重复]。和典型对偶相比,有两个特征不合,和典型排比相比,有三个特征不合,因此,例l较倾向对偶。

  例2可描述为[-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音节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平仄相对]、[-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对]、[+字面重复]。和典型对偶相比,有三个特征不合,和典型排比相比,有两个特征不合,因此,例2较倾向排比。

  例3可描述为[-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音节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平仄相对]、[-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对]、[+字面重复]。和典型对偶相比,有三特征不合,和典型排比相比,有两特征不合,例3较倾向排比。

  例4可描述为[+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音节数相等]、[+语法结构相似]、[-平仄相对]、[-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对]、[+字面重复]。和典型对偶相比,有四特征不合,和典型排比相比,有一特征不合,例4是排比,例4比例2和例3是更为典型的排比。
  另外,例4的“朝风夕雨”完全符合七个条件,而且是工对。
  
  3 结语
  
  如果我们仍依循传统的定义来分辨对偶和排比,恐怕很难跳脱两难的局限。因为对偶和排比是个连续统,没办法一刀截然分明。因此,我们利用认知上的典型说,改以“具备特征多寡”的标准进行筛选,具备愈多特征的语句愈倾向典型,具备特征愈少。愈偏离典型。本文的七项特征可应用在语文教学上,向教师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能更有效辨识对偶和排比。
发表于 2009-12-25 2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楼主往常的文章一脉相承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6:52 , Processed in 0.0660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