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20|回复: 3

[情人节专版] 送给男人最人性化的读物:《重读李渔丛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0 16: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ljzx.net/wz/articles/wtdt/184.html
--------------------------------------------------------------------------------------------------------

[img=left]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2/10/xinsrc_7cc79d7af8af489e98756485c09ad3e2.jpg[/img]

《重读李渔丛书》出版发行

  《重读李渔丛书》近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择李渔所著《闲情偶寄》中最有争议的声容部入手,坦诚地罗列了李渔所处时代的选美标准,并同时穿插现代的时尚图文。是古代版《闲情偶寄》与现代版《闲情偶寄》的完美结合。本书意在通过过去的生活审美寻找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


  ·余秋雨作序并推荐
  ·检讨百年时尚生活

  清朝的李渔,自称湖上笠翁,多才多艺,是清初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他除了在戏剧、诗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外,还是一位热爱生活,很懂生活艺术的人。林语堂和周作人都在这方面特别欣赏他的作品,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到庭园、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这部书是李渔在康熙十年完成的,至今已经300多年了,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语言平实立论新颖,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

  《重读李渔丛书》包括《春光乍泄》、《妖颜惑众》、《女人好色》等三本,均选自《闲情偶寄》“声容部”,,坦诚地罗列了李渔所处时代的选美标准,并同时穿插现代的时尚图文。用语诙谐幽默,用图大胆风趣,展胆细述,放胆群论,是古代版《闲情偶寄》与现代版《闲情偶寄》的完美结合。主旨意在从过去的生活审美寻找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渔那种优雅而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张力。 



目录:
闲情偶寄之声容部
序 余秋雨
选姿
浅酌风月映花影
河东狮吼 男人心里有鬼,什么鬼?那还不是三妻四妾的鬼,左搂右抱的梦。
肌肤
玉润雪肌温柔乡
鸡蛋、牛奶和黄瓜 吃得少的人,往往认为脸比胃更重要,于是也有把鸡蛋、牛奶和黄瓜这三样东西都给脸去吃了。
女人好色 女人之好色,为悦已者容;男人之好色,看到好色之女人就像蝴蝶看到花朵。
眉眼
秋水盈盈满眼春
拉上窗帘的窗户 要想明眸善睐已经不容易了,而且身体的语言已经远远超出了眼睛的“心灵的语言”。
手足
纤纤玉笋流金莲
左手握右手 如果一个女人连手都不让你碰,那还有什么可以让你接触的呢?
做足文章 老先生说,看女人要上看头下看脚,此话有道理。
态度
百媚千转别样情
尤物 何为媚态,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女人味。
态度决定一切 只有慢慢熟悉了女人之后,才觉得容貌不是惟一的,而态度确是至关重要的。
一见钟情 至于说李渔喜欢缟衣贫妇,那完全是一种尝鲜心理,就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喜欢吃点土菜一样。
……
修容
绰约天姿巧手持
盥栉
青丝依依识玉面
熏陶
奇香盈袖花袭人
点染
淡妆浓抹挑风情
编后记
 楼主| 发表于 2004-2-10 16: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渔遭遇另类评点

记者:王夏斐
来源:杭州日报
(2003-11-16 07:56:31)

--------------------------------------------------------------------------------------------------
[img=left]http://www.ljzx.net/wz/upload/xqoj.GIF[/img]

      明黄、桃红加上孔雀蓝,李渔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最近被加上了这三种 香艳的颜色。一套“重读李渔丛书”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丛书分三本,分别是《闲情偶寄之一女人好色》、《闲情偶寄之二春光乍泄》、《闲情偶寄之三妖颜惑众》。光看书名,就可以知道这套书走的是“野”路子。

      清初的“时尚人士”李渔所写的时尚读物《闲情偶寄》,对于三百多年之后追逐时尚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隔膜了,不仅仅是文字上有了障碍,许多内容也已陈刍狗。所以作为一个凝固的载体,《闲情偶寄》应该“与时俱进”,流传到了今天就需要“重读”了。主编孙昌健说,编辑此书的缘由就在于此。

     于是在这套丛书里,编者将《闲情偶寄》里的各个部分拿出来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其中既有现代生活呼应性描述,又有大量中外相关资料的历史性补充;既有古今名画的视觉性印证,又有不少生活照片的实证性介入。这倒是很好地解决了人们读古书必须睁着牛眼瞪着繁体字的尴尬———读两段李渔的古代汉语,再读几页孙昌健写的文字,如果不想看文字,还可以读读图片。

    不过,细一品味此书,却发现其中所谓的解读和解构,却不过是把李渔拉过来做陪绑、做招牌。翻开任何一页,左面是《闲情偶寄》的原文,右面是“重读”的文字,仿佛是两篇同题作文,各写各的,互不干涉。细一想,不由得佩服编者的聪明:给古书作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使,不如干脆把原文晾在一边,借题发挥,海阔天空。

     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书的形式。这样的书一看就明白,是“做”出来的,像制造产品一样———这是一种进步和解放。因为如果单纯地编书,那把李渔的原著重新编一下也会有市场,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看呢?所以更应该看的还是全新意义上的“概念”,比如赋予了“检讨百年时尚生活”的使命,比如打出了“送给男人最人性化的读物”的口号,再比如在装帧版式上的创新……

不管怎样,这毕竟还是一套做得十分精致和艺术的书,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阅读方式———翻翻还好看,可以不动脑筋。
 楼主| 发表于 2004-2-10 16: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李渔

来源:山西晚报
2003-11-17 01:28:29

--------------------------------------------------------------------------------------------

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园、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林语堂

李渔是在六十岁时完成《闲情偶寄》这部书的。那是康熙十年,即1671年,至今已经330多年了。

他自己显然把它看成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他在给龚鼎孳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赍志以没,俾造化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他把这本书的写作,当作不虚度此生的生命舒释方式。

全书最重要的,仍然是前两卷,那“词曲部”上篇、下篇及“演习部”。对此论者很多,我自己也曾在几部学术著作中详细论述,在这里就不想重复了。我只想向初读者说明:这是最切实有用的戏剧创作论,每一条经验都出自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出自于他对接受者审美心理的洞悉,因此至今还不过时;同时,这时创作论的适用范围,并不仅止于戏剧,许多别的艺术门类,包括文学写作在内,都可从中汲取营养。

“声容部”历来受非议最多,其实倒是坦诚地罗列了李渔所处时代的选美标准。对此,中国古代诗文历来以虚笔点染,引人想像,而他则展笔细述,放胆详论。好笑的是他自认为整部《闲情偶寄》都在“崇尚俭朴”,而这一部分是属于陶冶性情的,“欲俭不能”。虽然“欲俭不能”,他也已“节去靡费之半”。这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他还是在比较本真的限度上论述女性之美。

卷四“居室部”,在我看来是除了戏剧创作论之外最为重要的生活美学论述。这一部分,把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布置装饰作了极有历史价值的具体分析,相信将引起后世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不仅可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而且也是我们今天寻找民族生态符号时必须研究、朝拜的对象。真应感谢李渔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在这一领域的那么多思考资料。我想,中国美学史中的生态美学部分,是少不了李渔在这一问题上的精彩笔墨的。

卷五“饮馔部”比较具体地留下了中国古代的美食观念和部分烹调技法,余香满纸。而所附“种植部”则由万紫千红的花草艳色带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绪,娓娓道来,让我们知道前辈们曾经如何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环保生态中,遥生羡慕。

卷六“熙养部”,关涉生命的快乐和健康,李渔用达观的人生哲学在生活的烦嚣中寻找行乐保健的方法。其中有的出于他个人的机智,有的则出于整个中国古代的集体思维,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直到今天还无法轻视。

总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三百多年前中国上层社会休闲生活情趣大全,值得我们珍惜。李渔一生,或贫或富,或卑或傲,或显或沉,或清或污,后人对他也褒贬不一,实在是尝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但能留下这么一部书,也已完全了他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大量典籍中,哪有几本这样的书:篇篇页页都带给我们远年的乐舞、容色、美味、雅宅、药香?

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有玄思哲理,也有具体生活。这部书,把古代中国人具体了。就凭这一点,它也能在社会文化学、文化生态学上取得重要地位,至少,这是一部沉淀着多重文化选择的真实素材。选自《重读李渔从书·序》

(《重读李渔丛书》是一套图文结合的时尚读物,基本上由三大块组成,一部分是李渔的原文,一部分是有关的引文,还有一部分就是解读和解构李渔的文字。编者)

《重读李渔丛书·闲情偶寄》,孙昌建/大运河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定价88.8元(三本)。
 楼主| 发表于 2004-2-10 16: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渔的“闲情”---评《闲情偶寄》

来源:《中华读书报》
http://www.peopledaily.edu.cn/GB/wenhua/1086/2241013.html

----------------------------------------------------------------------------------------------------

  近来河北教育出版社顺应今天的阅读需求,让勤恳工作疲劳作战的现代人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缓解生活的压力,编辑出版了《重读李渔丛书》之《闲情偶寄》,作者用诙谐的语言,风趣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一部现代的《闲情偶寄》。

  李渔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中是罕见的,也正因此而成就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文人。李渔一生以戏曲、小说为创作领域,并以此成名,成为畅销书作家。戏曲、小说,在李渔的时代被视为“文人之末技”,被正统文人轻视。

  李渔自言:“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他醉心于戏曲、小说,重视现世的享乐,并没有过于虚幻的精神追求,走的是一条现实的职业化道路,他的小说、戏曲都有迎合观众的一面,他大概是中国古代极少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

  李渔一生醉心于戏曲,但他著作中最享盛名,至今仍广为传播的是包含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艺术、居室布置、饮食养生、器玩古董、竹木花卉等内容的《闲情偶寄》。这本书成为他一生艺术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恰如其名,首先是作者有此闲情,其次是妙手偶得之,毫无牵强、刻意的成分。天下的妙文多数是在不经意中写下来的。现代散文家梁遇春就最为欣赏“信手拈来,都成妙谛”的文字,认为文章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自然和风韵。

  看《闲情偶寄》的未必是闲人,常常是在忙里偷闲,才更有趣。周作人就曾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恰恰是忙人更需要在小憩之时,品玩一下生活的艺术。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缺少悠闲的心境,似乎更需要借助于李渔的“闲情”、张宗子的“梦忆”来超脱于现世中的生存竞争,使我们日益枯燥的心情得到些微滋润。我们大概会惊讶和感慨地发现,竟有人有这样闲适的心境来细细描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李渔最可贵的一点是追求切于日用平常事物的本真之美。他的审美由事物的具体而微处谈起,最见切实。谈论戏曲,丝丝入扣,与金圣叹以文人的眼光评《西厢》自是不同。选择演员,从肌肤开始,细到鞋袜。谈居室更是考虑到物力的艰难,所以能使“贫无卓锥者亦可行”。其谈论家居日用器物,分类、描状之详尽、细腻,真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需要闲情,更需要兴致与情趣。这种切近物质本身的审美方式与我们现今社会的审美方式极相近,这大概是李渔的《闲情偶寄》至今仍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文”的传统,留下的作品也精彩纷呈,但是从现代散文开始就逐渐脱离了传统“文以载道”的道路,散文更加个性化,也更加切近于日常生活。周作人认为从晚明就开始了这一文学潮流,现代散文是文艺复兴,更甚于文学革命。如果李渔没有条件走上这条自我选择的人生道路,把自己的一生沉浸在艺术追求中,我们今天也就无法读到这样一种充满艺术个性,个人生活体验的文章了。

  (《重读李渔丛书·闲情偶寄》三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责任编辑:杨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17:25 , Processed in 0.1006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