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S-CSLU

我?要结婚?我要结婚!我,要结婚!我要……结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7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性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是自欺欺人的婚姻!

既然无性,那还结啥子婚?
无性的婚姻是不是有点反人类啊?
(旁白)这话有扣帽子之嫌,有点文革遗风!
发表于 2005-10-9 12: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性婚姻无性尴尬 婚姻与性的时代变奏

作者:经纪人
来源:http://www.51mgt.com/news/4/n/2005-03-07/6674.html
2005-03-07 14:03:18

        
      “不是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
  关于“婚姻与性”这一社会现象的讨论,以及相关的学术争议,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之中,使得许多媒体甚至诸多专家都用惊诧的语气预言:中国的“性革命”正在来临。与此同时,无性婚姻也在张扬自己存在的理由。

    在有性与无性之间,我们究竟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婚姻与性”的时代变奏
文/之剑

  午夜过后,站在国贸大厦高处的阳台上俯瞰北京,有多少窗上的灯火在闪烁,如星星眨眼。也许每个瞬间,都释放着不尽的爱的火焰。我们的性和我们的婚姻,就像是生活之河中溅起的一朵浪花,她就是河流,她就是大海,人们的生活也许就在这每个瞬间发生着、改变着。

  简单地说,中国人的“婚姻与性”正介于开放和不开放之间,人们对此的认识也在于懂与不懂之间。如何把这一不很明了的状态描述出来,就是本文的目的。笔者不是婚姻专家,更不是性学家,只是一个思考社会学的人,文中参考、引用了大量的他人成果,在此申明和表示谢意!

  有性婚姻的无性尴尬

  专家说法能否证明“无性时代”的来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曾经带领36名研究员用一年的时间对中国人的性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婚男女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数超过25%,在最近一年中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夫妻占到了6.2%。

  广东省性学界泰斗朱嘉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中国女性性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大致在35%~60%之间。在我国被调查的4700位已婚妇女中,患性冷淡的占23%,在生活中曾有过“性问题”困扰的女性占59%,诸多的“性问题”浮出水面。

  对于“无性婚姻”的界定,从国际相关组织到中国的权威部门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

  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对使用这个概念十分谨慎,他表示,“无性婚姻时代”的说法言过其实。“当性生活远远不如以前频繁时,许多人从生理到心理上就会下意识地出现一些隐忧,认为自己的情况已经接近或者成为了‘无性婚姻’。事实上,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性生活数量下降、性生活不和谐、男性出现短暂的性功能障碍、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性冷淡……这些广泛存在的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指导以及治疗得到改善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无性婚姻’却是心理上与生理上双重障碍,能够改善的可能性极小。单纯地把越来越多广泛存在的‘性问题’上升到‘无性婚姻’时代的提法并不确切。”

  人们的爱是不是越做越少?

  有人断言:无性婚姻绝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乃是一种带有明显国际化趋势的全球性“疾病”。虽然举例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能引起共鸣的例子,或许就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子,也就具有了典型性。

  39岁的周自敬坐在飞驰的红色出租车里,手机夹在左边的脸肩之间。他一边通电话,一边在上面飞速地书写。就是那本备忘录,把周自敬的生活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工作和睡觉。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周自敬几乎没有在8点钟以前回过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要办,他不得不以牺牲个人“性福”,来换取那个叫做“成功”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婚姻也不是性,而是那个黑色的备忘录。周自敬通常要工作到凌晨1点钟,随后,头一挨着枕头,“就死了,那是另一个世界。你说我哪还有工夫想那档子事?”

  杨伶俐,一位气质不俗的少妇。她的丈夫大她4岁,是一家装饰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每月的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年底还有一份说得过去的奖金分红,杨的月薪也有三四千元。这样的家庭收入维持一份体面生活绝无问题,但她丈夫却想,房子有了,车呢?还有,将来生了孩子怎么办?不上贵族学校肯定不行,不出国留学肯定也不行,钱从哪儿来?杨说丈夫杞人忧天,丈夫却说她头发长见识短。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是:丈夫回家的时间越来越迟,星期天也不见踪影,回到家倒头就睡,两人间的“性福生活”自然越来越少,有时候连一月一次都不到。一次,两个人开始都挺有“性趣”的,可到了关键时刻,丈夫却忽然没了动静,杨睁眼一看,丈夫竟然打起了呼噜!

  一个震惊的发现:中国女性仍处于“性屈从”

  潘绥铭所组织的调查发现,中国女性仍然是“第二性”,处于一种“性屈从”的地位,数据为证:男性首先要求过性生活的占61.3%,而女性首先提出的仅占3.8%。有41.1%的女性曾在性生活中假装达到性高潮,比男性多9个百分点。

  曾经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过性生活的妻子占40.4%,而在丈夫中仅占25.2%。更有甚者,曾经被迫过性生活的女性达到25%之多,男性只有8%。

  与此相应,女性在性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性生活不感兴趣”(24%),一直对性生活有兴趣的女性仅仅占到19.1%。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对于80%以上的中国女性来说,过性生活并不完全是出于自己感兴趣,而是出于“义务”、“满足对方”、“维持关系”等等性之外的原因。

  另一位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在接受采访时说:“性高潮仍然是一个衡量性生活质量的硬性指标,我在调查时发现,不少女性不仅没有性高潮,而且对此处之泰然。

  高分居率下的“性情”之冷

  有迹象显示,我们越来越走向一个夫妻高分居率时代。一周才能见一面的“周末夫妻”,甚至“月末夫妻”、“季末夫妻”越来越多。

  一项有关黄金周的调查表明:黄金周过后,济南市民政局受理的离婚案激增;北京民政部门一天里为近300对夫妇办理了离婚手续,件数突然比平常日子多出许多;而沈阳市在10月份也办了1752对,明显呈上升趋势,其中有不少是分居男女。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在2002年底,“周末夫妻”在北京已经超过了1万对。上万对夫妻只有周末才能见面,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单身时的情形基本相同。

  相对而言,“周末夫妻”还是比较幸运的,那些“月末夫妻”、“季末夫妻”甚至半年才能见一面的夫妻情侣们,则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大中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的夫妻分居比例专项调查,但毫无疑问,这个比例在日益扩大中。

  据两性问题观察家蓝怀恩女士分析,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涡轮效应,让男女皆卷进事业发展和挣钱狂潮,这是造成夫妻情侣两地分居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买房、买车、孩子出国留学等消费的驱使下,大家自然以搞好经济为家庭的核心目标,总想努力个十几、二十年再喘口气。

  “审美疲劳”在蔓延

  笔者曾多次从朋友口中听到电影《手机》里那句经典道白 ——“审美疲劳”。犹如北京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师姜辉所说,“有些男人是婚内不行婚外行”,男人受到下视丘的大脑指挥下半身影响,“审美疲劳”早成了无性婚姻的首要杀手。

  人是不渴而饮的动物,所以,如果一切交由身体做主,那么性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游戏。一夫一妻制用婚姻的形式使性伴侣相对固定下来。这减少了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进行的无休止的竞争,留下了更多合作空间和养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一点上说,一夫一妻制正是保证人类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正如有的专家所说,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人往往会生出“更上一层楼”的愿望,这从本性上符合人对自我膨胀的需要。你会满足于一辈子对着一张脸吗?抛开自制不算,你得承认人的天性是好奇而贪婪的。对于性伴侣的数量,男人的向往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历代的皇帝就是他们的榜样。而女人,虽然“左拥右抱”并非美丽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多几个人爱也无妨。况且人还有一个本性,就是喜新厌旧。

  寡性婚姻的有性诉求

  容易靠近的身体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身体是不容易靠近的,那现在看来应当说是“容易靠近的”。

  2004年10月25日,新浪网公布了此前通过它进行的“中国女性性调查”的结果。这项被认为是首次“走进公众视野的大规模的关于女性的性调查”历时40天,新浪网的点击率为40多万次,收到有效答卷31482份。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对于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全国有54.2%的人认为非常重要,39.6%的人认为重要;对于自己性生活质量的满意度,19.9%的人非常满意,55.2%的人比较满意,19.7%的人不满意,5.2%的人非常不满意;经常获得性乐趣的比例为52%,47.6%的人经常有高潮,而66.5%的人承认有自慰行为。

  主持这项调查的专家之一、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晓年认为:网络调查的形式能带来更真实的调查结果,“这次调查分为三期,而三期的统计结果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人们在网上答卷的时候没有作什么隐瞒。”

  社会科学院的性学专家李银河从1989年开始进行性调查和研究工作。她观察后发现,从那时到现在,社会环境“这十几年的变化非常大,表明实际上中国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

  2004年11月6~8日,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在广州举行,曾经“谈性色变”的中国人兴致勃勃地聆听性学报告、观看性文化图片展、参加百万安全套彩车行等活动……即便如此,看上去“性福”的中国人还是被“2004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的数据惊呆:人均性伴侣人数19.3人,位居全球第一。谁拥有19.3个性伴侣? 中国难道一跃成为了“超级性大国”?杜蕾斯公司的这项“全球性调查”从2001年开始,已经连续进行了8年,在曝出“19.3”数字之前并不为中国人熟知。当然,作为一项以公司名义操作的全球调查,其公信度也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但无论是炒作也好,提升公司知名度也罢,“19.3”还是唤醒了我们对于中国性文化和性现状的重新关注。

  从“无声信号”到铺天盖地“黄段子”  
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了20余年的社会禁锢之后,性开始从中解脱。而自90年代以来,当满大街都是“治疗阳痿”的广告、性器具店开遍大江南北,“伟哥”是最受人关注的词汇之一,“性开放”作为一种时尚日益甚嚣尘上。这一切就是一种“无声信号”。

  曾几何时,“黄段子”漫天飞,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既省钱又安全——当谈性成为时尚。民间的各类笑话很多,为什么唯“黄段子”独领风骚,几成铺天盖地之势?全国几千万乃至上亿只手机,无时无刻不在储存和发送着各种“带色儿”的笑话,还有在数不清的饭桌上、茶话会上也在复述着这类笑话。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容易制造出西方的“性解放运动”,但也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化能够造出如此规模的“谈性运动”。

  “黄段子”大普及是与女人的加入有关的。中国的导游小姐擅讲“荤段子”已经很出名了,还有一批年轻的女明星、女强人、女白领,也乐此不疲,甚至大大方方地专喜欢讲给男人们听,不少地方有了民间的“黄协”,只差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了。

  正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文化的活跃和自由,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禁锢觉得难以忍受,讲黄色笑话能够获得犯禁的刺激和快感,而隐藏在背后的是某种性的诉求


  色情服务轰轰烈烈

  从改革开放开始,歌厅、洗脚、洗头、按摩、艳舞到酒吧、夜总会等,轮番演绎着色情服务,这是公开的秘密。尽管相关部门对于这些丑陋现象的打击从来就没有松懈过,但为何打击之后又会沉渣泛起、打而不绝呢?

  原因固然很多,但色情活动与中国人长久的性压抑以及成人文化有着不能完全分割的联系,尽管二者完全不是一码事。

  从古到今,在儒家观念长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度里,成人文化仍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历史上存续已久的法律关于风化的规定、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在一个多元一体的社会中,在人们逐渐认可价值多元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存续?

  对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性学专家和社会学家储兆瑞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向南京这座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一部分外乡经商、公务男子因为长时间的孤独、寂寞,特别希望有人来关心,尤其是异性。但在现实中,由于大家都忙着自己的生活,接触到的人群虽然范围很广,但想要找到一位真正的“红颜知己”却是很难的事。因此,一些人将目光转向了娱乐场所,在那里花钱享受“温柔一刻”,以换取片刻的生理和心理缓解。而这类人群由于远离家人,或是受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长期压抑的性渴求往往一触即发,而一些色情服务无疑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在许多方面,成人的性满足以及性教育是色情品和嫖娼卖淫的天然有力的对抗物,性健康教育更是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基本措施。若能智慧地视为“必要之恶”,无论男女有了这份思想准备,就不会无休止地自我耗损,进而,不致造成离婚。

  蓝女士有位男性朋友是标准的“内在美”(内人在美国)单身汉,他的工作很自由,专找项目投资,做成一笔便吃一年绰绰有余,所以平常除了享受吃喝,就是找漂亮MM,反而年头到年尾与妻女共处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但一见面,跟女儿是又搂又抱,对老婆呢?他坦言彼此都性欲不高,于是搂着老婆睡觉,就成了他们之间最亲密的身体语言。

  难道女方会不知道他的风流韵事吗?非也,与这位朋友的妻子私下交流,与其防堵男人不如“放牛吃草”,饱了自然回家,撑了就会心虚,根本不必盯死一个男人,只问自己过得充实与否,能够一直有新知识和生活心得与老公分享,男人反而尊敬这样的女人,轮到他担心被老婆淘汰掉了。

  一个北京女子在广州最大的涉外公司当高管。丈夫也曾希望调到广州工作,但因无法适应当地生活,最终未能成行。目前,双方分开达5年之久,感情非常稳固。问到其中的根由,女子笑而不答。

      就要和陌生人说话,风靡网络“一夜情”


  “一夜情”是个泊来词,和它有关的几个英文单词是one-nightstand,sexwithstranger,可分别译作一夜风流、邂逅性交、随意性交。从这些字眼儿上可以看出它们都指的是发生在婚姻关系之外的性行为,也包括了那些有直接金钱交易的性行为。

    时至今日,再用道德的说词衡量“一夜情”这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不客观的,而且也未必有意义。《新周刊》曾做过一份有6263人参加的调查报告,32.22%的“一夜情”对象为网友。网友是“一夜情”的主力军,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许多专家认为,网络兴盛的最大卖点就是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实现。现代人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倾向于摆脱繁琐过程直奔主题的快速获得满足的途径。

  一项数据表明社会上对“一夜情”持否定态度的人数约占12%;可以接受,但自己不会去尝试的占40%;而表示可以接受,且有机会愿意尝试的已经达到近35%。有人认为,“一夜情”背后有着明显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社会动机的一种,指个体害怕孤单,希望和他人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一种内心诉求,其产生也与感情状态有着紧密联系。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这种渴望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加强相互依托和支持的愿望更为强烈,与陌生人说话,在他们看来是夜幕下最安全也最温暖的一种交流方式。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它似乎被称为“一夜奸情”更为恰当。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一夜情”,定义为那些没有现场的金钱交易、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是没有婚姻目的指向的、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或者是按流行的说法,总结为“不求天长地久,只愿一时拥有”的性关系。值得关注的是,“一夜情”几乎是不带有贬义的,且因为“情”字得到了突出,而使之具有明显的褒义倾向。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江晓原曾说:“我认为中国人近20年来的性状况正在逐渐改善,我们离性健康更近了。这主要表现在:人们能够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性欲望了;人们对于性的看法更宽容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性看成丑恶的东西,而是看成美好的事物了。”

  一个有3687人参加的网易网站调查可能会说明些问题:在100对婚姻中,喜欢上网和异性网友调情、至少有一个情人的占19.2%;结婚以来都是一种姿势做爱的占9.5%;一方无论如何努力,另一方总是“走神”的占6.4%;丈夫回来倒头就睡、对妻子态度冷淡的占4.7%;而近一个月无性生活的占14.5%。

  动机有了,条件有了,余下的只有两条:有没有合适的对象,以及当事人愿不愿意去做。所以,有过“一夜情”的人,事后总会说自己“当时正好碰到了‘可心’的,而且大家‘心情都不错’”的人。

  进步与退步的悖论?

  婚姻自由和性自由似乎是一对永远也难以调和的矛盾,婚外性的增加,某种程度上和中国人的离婚观念有关。当离婚还是被大多数中国人看作一条危途时,为了挽救婚姻,而“爱”又不能舍弃,婚外性就成为一个不算是好办法的办法。性学专家潘绥铭认为,婚外性对婚姻的破坏远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严重,只不过在这种冲击下,婚姻、爱、性三者的关系变了。

  这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性化”刚刚开始盛行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性正在偷偷摸摸地越过婚姻,形成一股不小的社会风气。社会科学院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当时在北京做了小范围的调查,承认自己有婚外恋的占有效调查人数的3.7%,80%以上的人对任何形式的婚外性行为都持严厉的不容许态度。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对有爱婚外性关系的容许度要比无爱的性关系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是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另一面,性健康领域正在流行着一个新概念:不安全性行为。什么是不安全性行为?亚洲和大洋洲性学联合会副主席刘达临教授这样解释:从广义上讲,凡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性行为,包括计划外怀孕、心脏病人的性行为等都是不安全的。从狭义上讲,不安全性行为则特指容易引起性病、艾滋病的行为。有资料表明,虽然通过性交传播艾滋病、性病的警告不绝于耳,但全球仍有41%的人在过去12个月里与新伴侣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也就是说,这种随机发生的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性行为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很显然,刘达临教授的定义仍然局限于生理层面,仅是就性疾病的传播而言。其实,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不安全性状态正愈演愈烈,成为家庭幸福的杀手,比如无性婚姻、婚外恋、“一夜情”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健康,也严重伤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并成为社会问题的隐患。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开放的原因,在性的问题上,中国的男男女女们依然存在着种种暧昧、模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观念:要么非常保守,视之为“洪水猛兽”,不能坦然地享受性爱的愉悦;要么过于放纵,性行为混乱,乃至冲破了道德与伦理的底线。

  无性婚姻的无性企盼

  世界文化中的无性族


  性冲动甚至被部分人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的最强大动力。但是,性并非对所有人都是这样重要。专家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性没有丝毫兴趣。人们一开始认为这部分人只占人口比例的很少部分,但实际上,他们为数众多。

  据介绍,无性婚姻大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想做爱却不行”,另一种是“可以做却不做爱”。前者原因比较明确,一般起因是性功能障碍;而后者,却是心理上的,如夫妇离婚、感情受挫,或者认为性是肮脏的、不洁的。

  在分析了英国一份针对1.8万人进行的性习惯调查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罗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博盖尔特发现,有1%的人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性方面,我对任何人都没兴趣。

  “无性族在自己的父母和亲朋面前大胆表露自己的观点,宣扬无性生活像选择双性恋或同性恋的人一样,是一种健康的性趋向。”《新科学家》记者韦斯特法尔指出,“他们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布,他们在性方面不是有缺陷的人,更不是性无能。他们有着健康的性选择,而且不应被别人所忽视。”

  他们自称“无性族”,并把字母“A”(无性的,asexal一词的首字母)作为自己的符号。他们捍卫自己的无性生活权利,并视之为正常生活。这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活动圈子,私下里寻找同道中人。在他们看来,没有性的生活不等于没有感情。现在,他们的观点已经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故事:不俗婚姻的最俗结局

  我们熟悉的是台湾女歌手蔡琴和知名导演杨德昌的无性婚姻:1984年,杨德昌因拍摄电影《青梅竹马》而结识了蔡琴。一年后,蔡琴和杨德昌喜结良缘。“无性婚姻”的想法是杨德昌提出的: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不让这份感情掺入任何杂质,不能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缚……于是,他们同居一室,却不同床而卧;他们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婚后,蔡琴继续为人们吟唱情歌,杨德昌则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实力干将。他的每部电影都融入蔡琴无怨无悔的付出。

  谁知,10年后,这段不俗的婚姻有了一个最俗的结局:杨德昌向蔡琴摊牌:他有了外遇。表面上恩爱的夫妻关系轰然倒塌。杨德昌给他们的婚姻下的结论是:“十年感情,一片空白。”也许,这个故事说明了性之于婚姻的重要。

  应“运”而生的无性婚介

  2004年12月10日《法制晚报》报道,南京婚介行业新添了一项业务:为丧失性功能的单身男女提供无性婚姻介绍。

  从12月8日正式推出“无性征婚”业务,才半个月的工夫,老板罗俊已经接到了600多个咨询电话,咨询者最远来自新疆乌鲁木齐,还有河北、湖南、山东、安徽等地的询问者。已经在罗俊这里登记征婚的有将近100人,罗俊说,要不是地域限制,登记的人会更多的。

  罗俊说,来应征无性婚姻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生理上有障碍,久治不愈,于是对性生活再无期望;另一类是在心理上排斥性生活,他们在曾经的婚姻生活中受到了打击,于是向往无性的“纯净”婚姻。“相比之下,前者更加多一点。”罗俊说。

  “爱情和家庭的温馨可以替代一切。” “我无性但我有爱,我有爱就想有家。” “激情、完美的生活,我20年前就不敢想了;孤独对我来说,早已经受够了。我只想要有一个家,有一个生活中的她。吃饭时,我给她添饭;睡觉时,我给她盖被;这辈子,我给她一生的爱” ……

  应征者的征婚留言写得很真诚,让人动容。而一个打工者的留言被公认是最坦白、最真诚的:“我不行,所以不敢找一个正常的女人,怕婚姻不长久;你也不行,也不敢找一个正常的男人,也怕婚姻不长久。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一起呢,我们也可以组建一个家庭啊,有吃有穿,互相照顾。”

  罗俊说:“他们最渴望的是有个家,有个能够相互照应的人,平平凡凡地过一辈子。” 该婚介所负责人罗俊告诉记者,开办全国首家无性婚姻征婚介绍所,主要是让更多失去性能力的男士勇敢应征,重觅自己的爱情。自11月中旬开始策划“无性征婚”公开报名电话至今,短短1个月内,来自广州、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报名应征无性婚姻的人数已有200多人。

  陆良(化名),今年30岁,小伙子条件十分优秀,1米78的个头,河南某大学研究生在读,家庭条件也好。小陆说,大学时,他曾有个十分相爱的女朋友。可是毕业后在两人同居的第一天晚上,他竟然发现自己生理上存在问题,无法过正常的性生活。第二天一早,小陆来到医院,经诊断,他的生理问题是先天性的,十分难治。几年来,花费数万元看病,可病情却没有起色,女朋友也离开了他。“谁愿意和我这个半废人过一生呢?”小陆苦涩地说。从网上看到无性婚姻征婚的消息后,小陆起了试一试的念头:“这个征婚所的出现让我改变了想法,如果能找一个愿意和我过无性婚姻的妻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人携手到老,有什么不好呢?”

  有性无性皆显人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赵合俊认为,今天中国人的性权利主要在3个方面得到彰显:(1)非生殖的性快乐也被看作目的;(2)性被看成是个人的事,是一种私人化体验;(3)任何人的任何性行为与性关系,只要没有妨碍和伤害他人,都被认为具有正当性。

  敢于在这种活动中抛头露面的人,他们对无性婚姻的主张恰恰彰显了人对自己基本权利的坚决维护,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自由的觉醒。这种建立在夫妻双方性权利义务关系平等基础上的无性婚姻,是一次更高水平上的人性的回归,是人道主义的胜利。

  由于我国社会伦理文化发展中的德性倾向,历史上对婚姻中的“非性”因素关注更多,耻于把性放在婚姻的中心地位。这是南京个案如今被赞许的深层次的原因。当然,现在社会伦理已经出现了新变化:普遍承认婚姻中性的中心地位,承认性在确保婚姻质量中的基础作用。

  诸多媒体和专家发表见解:性生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无性婚姻的当事人也需要性爱抚和性关怀,性能力的缺失并不意味着性生活的完全缺失,尤其是对感情基础非常好的“无性”男女来说,绝不是世界末日。与一些正常人名存实亡的婚姻相比,无性婚姻甚至有它更稳定的优势。

  现代婚姻以及由婚姻所缔结的家庭,其主要功能包括生殖繁衍、追求幸福快乐与人的自我完善。生殖繁衍和由性交产生的快乐途径的缺损,并不代表婚姻基础的全部丧失。南京案例说明有无性婚姻这种社会需要,同时又能满足自主性和不伤害的两大伦理原则。

  默然昭然不如坦然,同情理解不如给予帮助

  性无能,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个人隐私问题。在传统的家庭、社会观念中,“性无能”是一件羞耻和不光彩的事,是人群中的异类。社会上的歧视、偏见、嘲弄,甚至是恶意的攻击,好似一座无形的大山,常压得一些弱势群体透不过气来,使他们备感生活的冷漠和无望,阳光与他们无缘,欢乐与他们远离。如此之下,导致一些失去性能力的人产生心理畸变,对生活失去信心,或性格孤僻,或性格暴戾,成为不能享受现代浪漫生活的孤寂群体。

  但这样的观念也应该改变了,正如人的其他缺陷一样,自己需要坦然面对,社会更需要把同情和理解变为帮助。

  “20年了,我渴望有个家。”一个并不奢望的渴求,一个难以在阳光下追求的愿望,让多少失去性功能的人在形影相吊中苦苦地祈祷,夜深人静时独自品尝着生活的不公和苦酒。他们同样有血有肉,同样有炽热的情感和细腻的个性。他们渴望社会理解,渴望人性救助,渴望阳光透过阴霾。

  然而,现实显然缺少这样的社会空间和人性契机,关爱的话语总是与他们无缘。南京市丘比特婚介所冲破社会传统观念的桎梏,积极为特殊人群代言搭桥,努力创造无性婚姻环境,让性无能者鸳梦得圆,这既是一种婚姻观念的巨大进步,也是对夫妻生活的一种新诠释。因此,无性婚姻走向社会,冲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遇已不可阻挡。从这个意义上说,给无性婚姻更多的关爱和生存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更何况,所有的婚姻最终都将走到无性的阶段,只是时间早晚不同,因为上帝在塑造人类生命的同时,就已限定了性的“更年期”。到丘比特婚介所应征“无性婚姻”的老年人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与其他类似征婚者不同,这部分老年人几乎没有提到关于性的话题,大多数仅仅要求对方“懂得体贴人”就行。此外,这些老年人征婚都要求“特别保密”,尤其是要对子女“保密”。

  让无性婚姻沐浴在阳光下,让无性人群相偕在阳光下,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本贴由 Ostrich 于 2005-10-9  12:4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0-10 2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太火了

以至于我要在这儿发点言:最好把大学生中已“过日子”三年以上者请来谈谈体会,比你我等过来人更有体会。
发表于 2005-10-11 1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题大做,大惊小怪了,哪来的什么性革命?只要私有制继续统治着这个星球,性配偶的仍将是婚姻的唯一方式,因为人们想积累财富,想扩大势力,也就所谓的传宗接代,就这样简单。人们关注的是财富和地位,是权力,是名誉,是炫耀,即是拥有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富婆),也是占有,也是当成一种财产罢了。

不过,我喜欢真正的男欢女爱的故事。
发表于 2005-10-11 15: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这东西

作者:瘦竹
http://www.shouzhu.com/new/szpl/nrzdx.htm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对,就是那个让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死在《失乐园》的家伙),还写过一本不太有名的书《男人这东西》,他用这本薄薄的书轻轻挑开了男人仅剩的一个小裤头,让男人的双手不知是该先挡住自己的脸,还是先挡住自己的私处。他这样做我想并不是为了进行一次恶作剧,他只是想让男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让女人更多地了解男人,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相处。

      那么男人这东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是以我自己为例,给大家作一番解说,但作为一个在这个世界上混了这么多年而又无比狡猾的男人,你会以为我会象木子美那样把自己的私人日记公诸于众,从而赢得无数的骂名吗?那你可是真的错了。况且比我有名的男人多的是,我只需以他们为例,对男人狂加解剖,让他们去赢得女人们的爱慕或者诅咒,而我只躲在他们的后面偷偷地笑。

      很久以前,我不知听什么人说过,说男人是力的化身,女人是美的化身。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到位。但力也是一种美,美也是一种力。美如果受到了力的赞美,会美不胜收,力如果受到了美的滋润,会力大无比。 这可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每每念此,我都会觉得上帝当时从男人的身上取下那根肋骨,是他最伟大的奇思妙想。

     男人的力不仅表现地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征服者,构建者,是未知世界不倦的探索者思想者,是艺术世界的狂欢或忧郁症患者,还表现在,因为这个世界有了女人的存在,他们是当然的永远的骑士,是多情的护花使者,是那个在夏日的夜晚,在美丽的女主人的窗下,绝望而又不肯放弃的吉他歌手,是那个大雨滂沱的日子,脱下自己雪白的衬衣给自己身边的女人当雨伞的男人,是那个捂着自己的流血的伤口,依然会冲锋向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

      作为一个男人,我愿意把世界上最美丽的字眼献给我的同性朋友们。他们宽容,他们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他们坚强,坚强到这个世界没有他们忍受不了的苦难。他们不知疲倦,象一个敬业的农民伯伯那样勤于耕耘,即使有时收获不到粮食。他们执着,一旦认定了哪个目标,就象非洲虎发现了一头麋鹿一样,不追到手不会罢休。他们冷静,不会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更重要的是,他们多情,恨不得把整个世界作为送给自己所爱的女人的礼物。他们幽默,即使心里滴着血也会想办法逗你开怀大笑,美国前总统里根被一个失恋青年击中后,对他的妻子说,亲爱的,我忘记闪了。

      一个具有伟大灵魂的男人,不仅能赢得无数女人的爱慕,还能同时赢得无数同性的尊重,伟大的恺撒骄傲地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他生前与无数女人有说不清的关系,即使死后,也会令那些卑微的灵魂发抖,但他终究是逃不过克娄巴特拉的石榴裙。好莱坞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银幕爱人鲁道夫·瓦伦蒂死后,据说“让整整一代妇女都感到爱情已经不复存在,他带走了她们的理想,还有笑容,大量前来哀悼的妇女在这个部落酋长的葬礼上泣不成声,其伤痛景象令她们的丈夫们感到极度尴尬,也让其情人们心怀怒气。”这些男人们虽然恨的牙痒痒的,但心中无疑是敬重这个男人的。

      我也不得不羞愧地把一些丑恶的字眼献给我的同性朋友们。他们自私,自私到只要不是处于疯狂状态,就时时都在算计,唯恐一着失误,满盘皆输。他们懒惰,懒惰到不穿完最后一件干净的衬衣,不会想起去洗衣服。他们虚伪,虚伪到如果你从他的脸色得出结论往往是与事实相反的,他们无情,如果他不喜欢哪个女人了,你就死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怜悯。他们残酷,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不是男人挑起的(有例外,我知道一些)。他们多情,但他们的这种情很容易从一个女人跳到另外一个女人,从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卡尔维基诺《树上的男爵》里的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

有一天树上的男爵柯希莫在树上与他的昔日情人想遇了,他们展开了如下的对话:

“……你将永远爱我,绝对地爱,爱我胜过一切,你会为我做任何事情吧?”

对她这番戏谑的话,柯希莫感到惊愕,说道:“是……”

“你是一个仅仅为我而生活在树上的男人,为了懂得如何爱我……”

“是……是……”

作为奖赏他的情人给了他足够的温存,然后她问:

“你带过别的女人来这里吗?”

他迟疑着。薇莪拉说:“如果你没有带来过,你是一个毫无价值的男人。”

“带来过……一些……”

他挨了不折不扣的一记耳光:”你就是这样等我的吗?”


     哈哈,看了这样的对话,你还相信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里所说的,男人的花心只是男人的动物本性使然吗,它们未尝不是女人矛盾心理的一种结果。我不知道是不是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女人们都希望自己所爱的男人能赢得无数其他女人的爱慕,但他只爱她一个?如果她们真的是这样想的,那刚好中了男人们的奸计,男人们也希望能赢得无数女人的爱慕,但同时希望赢得自己所喜欢的女人爱慕多一些,这当然对于大多数女人是残酷的,令人心酸的。

      扯远了。回过头来,继续说男人这东西。我现在太讨厌道德判断了,所以,我现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切与道德无关。具体到男人身上,我觉得很难用道德去判断出一个男人的好与坏,女人亦然。一个男人更象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他的身上很可能同时凝聚了神的无私,天使的纯洁,魔鬼的邪恶,狐狸的狡诈,兔子的胆怯,老虎的凶猛,蟑螂的敏捷,哈哈,女性朋友们如果看到我的这一连串的比喻完全不必紧张,因为我能保证的是,如果他真的爱你,那他让你感觉到的,永远是他的那些美好的品性。

      以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为例,我认为他最为集中的体现了《男人这东西》里所说的男人的那些复杂的品性。他自称与二百多个女人有过亲密接触,但只有特丽莎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诗化的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于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我们是谁呢,是男人,男人这东西。

      特丽莎是幸福的,但这对于其他女人是多么不公平而又残酷的一件事,也许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过公平。

      托马斯还有另外一个奇怪的论调,他说,他的孩子与他没有任何维系,除了那个不慎之夜,对于他的这种说法,我不知该说什么,那就什么也不说,留下供有识之士批判吧。

      那我们整个人类呢,我们也是上帝不慎之夜的产物吗?幸运的是,上帝在一次不慎之夜之后,又有过一次不慎之夜,这一次他从亚当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如果托马斯是亚当,我想,他宁愿身上没有一根肋骨,那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而事实上这个美好的世界他已经拥有了,尽管他有些对不起那些肋骨们。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敢肯定,上帝不是男人,哈哈,就此打住。
发表于 2005-10-14 10: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家说得好:婚姻是幸福快乐的坟墓;
当女人一旦属于男人,男人便不再属于女人。
发表于 2005-10-14 21: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IAM008 于 2005-10-14 10:52 写道:
哲学家说得好:婚姻是幸福快乐的坟墓;
当女人一旦属于男人,男人便不再属于女人。

IAM008高见高见!
这么说来,是女人让男人终于懂得了什么叫男人?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啊?
发表于 2005-10-16 16: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Ostrich 于 2005-10-3 22:48 写道:
现代男人把狩猎场移到了官场、商场和欢场!这种厮杀比刀光剑影,天昏地暗,飞砂走石更残酷!
   
以下流行的手机短信息为证:

      贫穷,白天没吃的,晚上没日的;
      温饱,白天有吃的,晚上有日的 ...
这种厮杀比刀光剑影,天昏地暗,飞砂走石更残酷!都是永无止境的个人欲望惹的祸
发表于 2005-10-26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婚闪婚隐婚 调查显示中国青年婚姻观念趋多元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 年10 月24 日 |
   

人们的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人们对婚姻的这些新现象也越来越宽容。有调查显示,对于“闪婚”、“隐婚”等新词儿凸现多元化的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41%的公众表示理解,27.5%的公众表示担忧。

本次调查执行时间为2005年8月29日~2005年9月26日,收到有效问卷1803份,其中回寄问卷352份,网络填答问卷1451份。受访者中57.6%为男性,35岁以下的占84.4%,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6.6%。调查也显示,62.7%的公众认为“如果不结婚可以过得很幸福,当然可以”,只有21.4%的公众仍持传统观念。

网婚:虚拟游戏好玩没劲

公众接受度:48.8%

在某知名IT外企做销售的大鹏已经毕业两年了。一个人无聊的时候,他会在网上找几个“老婆”过过瘾。现在回想起来,大鹏说,最初的几个星期,每天都扒在网上和几个“老婆”“缠绵”,挺好玩的,但很快就厌倦了。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行为至今还是挺认同的。“年轻人就应该多试一试,毕竟那只是虚拟的东西,谁也不会当真,好玩而已”。

像大鹏这样的网络虚拟婚姻被称为“网婚”,是近些年冒出来的众多新式“婚姻”的一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分别有84.2%、73.4%、68.2%的公众听说过“网婚”、“闪婚”、“不婚”,只有“隐婚”一词知名度不高(36%)。

“网婚”是指网民在网上“结为夫妻”甚至“共同生活”的一种虚拟游戏式的婚姻。对此,近一半(48.8%)的公众认为可以理解,还有22.2%的人反对:“婚姻这么严肃的话题怎么可以玩虚拟的呢?”

对于已婚者来说,“网婚”的危害更多的是影响现实中正常的婚姻生活,对此,68.7%的公众表示认同。据媒体报道,山西某公司职员赵先生准备起诉妻子重婚,理由是妻子在网上和他人进行了网婚登记。

闪婚:害怕恋爱马拉松

公众接受度:34.1%

与“网婚”现象一样,玩“闪婚”的人也越来越多,而“闪”的时间也在不断创造新的纪录。据媒体报道,长春市的小汤和小黄认识7小时后就登记结婚,这打破了此前13个小时的“闪婚”纪录。

一名“闪婚”的新郎说:“觉得找对了人,就立刻结婚吧。这样至少会认真对待彼此的这段恋情。不讲责任,随意谈来谈去,婚姻也就不再纯粹。”

调查数据显示,51.5%的公众不支持“闪婚”,认为婚姻必须经过慎重考虑;34.1%的公众支持“闪婚”,认为只要双方情投意合就可以结婚。46.8%的公众认为“闪婚”双方缺乏充分的互相了解,必然导致“闪离”;40.7%的公众赞同“马拉松式的恋爱会使双方都很累”的说法。

不婚:追求单身的自由

公众接受度:62.7%

与“网婚”、“闪婚”不同的是,选择“不婚”的人很早就有。只是以前的“不婚”人士大多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不结婚,而如今的“不婚”族不结婚的原因更多的是追求个性,追求单身的自由。“不婚”族的增多使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严峻挑战,而公众对这一现象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理解。数据显示,62.7%的公众认为“如果不结婚可以过得很幸福,当然可以”,只有21.4%的公众仍持传统观念。

刚刚进入大学的16岁女生阿娇就发表了自己的“不婚宣言”:“我才不结婚呢,一个人过着不是挺好的吗?”而她上研究生二年级的师姐陶子却认为这只是小女生的看法。“这种想法谁都有过,等她年龄再大一些就不会这么想了”。陶子的观点得到了超过半数(53.1%)公众的认同。

隐婚:假性单身

公众接受度:52.5%

除了有“不婚”族的真单身,我们身边还有一群“隐婚”的伪单身。或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异性环境,或是因为对婚姻状态不适应,再或是为工作氛围所迫,一些人选择隐瞒自己的已婚状态。对于“隐婚”现象,超过一半(52.5%)的公众表示可以理解,两成(20.7%)公众认为不可思议,还有16.4%的公众表示反对。

反对者认为,“隐婚”隐去了婚姻神圣的一面。自人类婚姻制度进入固定伴侣阶段以来,人们通常会通过隆重的仪式来宣布结婚的信息。随着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修改,结婚不再需要通过工作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写证明,“隐婚”有了可能性,不少年轻人选择低调结婚,然后“隐婚”。隐婚者可能会隐匿于我们之中,像单身一样再谈一次恋爱——这也成为人们质疑“隐婚”的原因之一。

对“隐婚”的质疑不仅仅是在道德层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法专家杨立新曾经表示,婚姻状况不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应向社会公示。

尽管如此,52.5%的人仍然对“隐婚”表示理解。人们的婚姻观念越来越开放,人们对婚姻的这些新现象也越来越宽容。调查显示,对于“闪婚”、“隐婚”等新词儿凸现多元化的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41%的公众表示理解,27.5%的公众表示担忧。(谢小亮)
发表于 2006-1-19 20: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都市迎来“双独婚姻”高峰期

来源:http://www.jx.xinhuanet.com/

     有专家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婚育年龄,两个都是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越来越普遍,这样的婚姻被简称为“双独婚姻”。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的背景不同,“双独婚姻”家庭面临许多以前没有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双独婚姻”高峰期来临,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专家建议,应给予“双独婚姻”充分的关注。

    第一代独生子女正步入婚姻围城。我们已经可以在新华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吃麦当劳长大、现代意识强烈、曾被称为‘小皇帝’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谈婚论嫁了。”当“小皇帝”遇上“小公主”,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婚姻:“小皇帝”“小公主”不懂照顾他人

    小杨技校毕业就开起了出租车,是家中的独生子,结婚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为了他将来能够获得更多的宠爱,一直希望他找个独生女做妻子。去年10月结婚后,他一直不适应,妻子从小也是娇生惯养,两个人都希望对方能照顾自己多一些。为此,他们经常发生争吵。除了要面对琐碎的家务事,就是为了节假日去谁家也要赌气。 详细报道

     理财:婚姻结束了“月光”生活

    在一家公司上班的马女士,月收入2000多元,因为是独生女,从小家里的钱都是由着她花,对于理财她自称“没有概念”。两年前,她认识了男朋友小何,小何是独生子,两个人为了追求浪漫的恋爱生活,工资是“月月光”。单位里结了婚的同事对他们的“月光”生活很是羡慕。去年上半年,她和男友结了婚并贷款买了房子,从此,她就告别了“月光”生活,她委屈地说,“从小到大都没感觉到现在这么大的经济压力。” 详细报道

     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隔代教育”

    “从小到大什么都是家里给做的,她哪里会照顾孩子?”独生女刘小姐的母亲抱着刚出生五个月的小外孙这样对记者说。和刘小姐的母亲一样,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幼儿,另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子女,也使他们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帮忙养孙子。 详细报道
 
结构:“双独婚姻”催生中国特色的“421家庭”

    “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有人说,“421家庭”是7张牌,其中4张是大牌,每张都万万不能丢,1张是底牌,更是绝对要压在最后,还有2张是关键牌,没这2张,整组都成一盘散牌。张张重要,张张不能丢弃,但现在却要重新洗牌了。  详细报道

     关系:老习惯状态下引发的新矛盾
    多数“小皇帝”结婚后是会考虑生小孩的。但小孩跟谁姓呢?依传统,“子随父姓”。但双方若都是独生子女,必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更何况如今男女平等。若这一问题圆满解决,孩子出生后又由谁来带呢?自己、男方父母还是女方父母?又是一根“导火索”。 详细报道

     秩序:小夫妻的新定位

    随着“双独”婚姻的普遍出现,恐怕以“男外女内”、“家和万事兴”等为代表的家庭秩序,将被“求同存异”的新模式取代。 详细报道

     没有兄弟姐妹的背后:赡养父母的时代压力

    《婚姻家庭》杂志社曾经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主要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了依靠。”父母的担心,也正是独生子女们的忧虑。 详细报道

     没有兄弟姐妹的背后:结婚后跟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在深圳某药业公司工作的黄先生说,他和老婆去年就结婚了,算是独生子女中结婚较早的一对。步入婚姻生活,才发现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双方父母远在内地,都只有一个孩子,谁都想到深圳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究竟接谁的父母过来住呢? 详细报道

     没有兄弟姐妹的背后:上演一场争夺孩子的“家庭战争”

    当四个老人都非常想跟孩子“亲密接触”时,一场孩子争夺战就不可避免了。 林小姐就是这样一场战争中的“受害者”,她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我生完宝宝之后,宝宝仿佛就不是我的了,妈妈和婆婆两头抢,我几乎连碰他的机会都很少。”
  
   双方自我个性太强 离婚成了一种习惯:不少独生子女长大成家后,仍以自我为中心,在夫妻间发生争执或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任性,很难懂得去包容别人、去宽慰别人,更谈不上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了。正因为他们单身时“独”惯了,婚后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都不强,因此,一些独生子女夫妻只要一有冲突,哪怕仅仅是锅沿碰碗勺的小事,也会上升到离婚的高度,这样很容易断送婚姻的前途。  
                                                             
    相对独立易互补。首先,独生子女婚姻具有比较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包括了小夫妻的互补和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的互补。独生子女夫妻各自从小到大无兄弟姐妹,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正是由于婚姻的缔结,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补偿。其次,相较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婚姻的财力比较雄厚,经济水平较高,也相对稳定,这实际上也保证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上的稳定。

    独生子女父母对后代智力培养和教育的重视,比非独生子女父母会有明显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首批独生子女价值观多元化、人格独立,有强烈的自觉选择能力,也更容易纳入国际化轨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16:22 , Processed in 0.06756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