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37|回复: 3

[原创]:高万云教授:浅谈汉语的变性增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3 12: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万云   
来源:作者发稿
  
------------------------------------------------------------------------------------------------------

      与西语相比,汉语是一种“得意忘形”的语言。由于不重形态,故  组合时更强调语义联系,更依赖语言环境;由于重视语境,故选词时更  便于语义“搭载”,更利于新义生产。因此,汉语言在运作时往往一词  多能,临时兼职,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如
         他太女人了。
         飞机很快小向天边。
          今天你要五十,明天他要五十,我的钱让你们就五十完了。
          他“你”了我二十多年我都能忍,刚“你”了你一次就受
      不了了?
例中,“女人”变成了形容词,“小”变成了动词,第三个“五十”和  引号中的“你”也不再是数词和代词。自然,这些语词的词汇意义也同  时发生变化,转到了和语法属性相匹配的使用范围。对此,语法学著作  称之为“词类活用”,修辞学著作称之为“转品”或“转类”,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词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语用含义的增加
  `    统观汉语修辞史,我们发现,这种临时的变性增义并非个别现象,  而是一种古今一贯、言文共用的修辞手法,它之所以这样经久不衰,主  要取决于它的三大特点:
      一是增大语词容量,让一个语词兼容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词  的意义,并且这些意义随机生产,应境变化,构成一个庞大的“语义角  色丛”,从而经济有效地表情达意。请看下面的例子:
          他是好人。
          亏你也人了这么多年!
          这狗比人还人。
          小熊人立。
这里,“人”不但具有固定的词汇意义--“智性动物”,而且还临时  生产出不少修辞意义:“做…人”、“聪明、仁义等”、“象人一样”。也就是说,只要语境允许,“人”的这个语形,可以装载无数互相联系互相 生发的临时意义。
       二是激活语义联系,在语境的催化下,使事物和与之具有潜在联系的 行为、属性等沟通并且显化,表现出语义上的各种细微差别。且不说不同 位置上“同一”语词的语义分叉--如前边“人”的各种异变,就是在同 一位置,搭配对象不同,其语义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如
        天空蓝着汉代的蓝。
        天空蓝入小河,向远处流去。
        云雾散去,天空一层层蓝出来。
        天高云淡,天空蓝过山去。
        海天一色,蓝成一个整体。
          ………
以上五例的“蓝”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但它们的意义却依次为:保持… 蓝色、映入…蓝色、显现…蓝色、延伸…蓝色、交溶…蓝色。更有趣的是, 即使在同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语境前提也决定了语词的不同含义,如“这 狗比人还人”,第二个“人”的语义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狗 干了一件复杂的工作,那么这句话中的“人”的意义就是“聪明、灵巧、 机灵”等;如果狗舍身救主,那么其中“人”的意义就是“仁义、懂事” 等;如果狗偷咬了人,那么这句中的“人”就是“阴险、不光明正大”等。 可见,这类现象有着很大的灵活性。
       三是弥补语词匮乏,利用语词和语境“化学反应”生成的复合意义去传达固定语词所不能传达的意象和感情。如:
        陀螺的舞蹈自花中
        波涛起拂袖    (叶维廉《舞》)
例中的“波涛”所表达的是“像波涛一样上下起伏地挥舞”或“把……挥舞地像波涛一样上下起伏”,但词汇库中根本没有与之对应的语词,而变性的“波涛”却既能表现出起伏的意象,又能传达出挥舞的动作。再如
         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郑愁予《右边的人》)
两个“秋”都受副词“已”的修饰,可见它们的词性已转为动词或是形容词,但上下文告诉我们,它们似乎兼及两个词性,既表示“立秋”、“到了秋天”等动词的意义,又表示“凉”、“萧索”、“凄切”等形容词的意义。而这些,也是找不到对应的语词的。至于下边的表述:
        今秋
        确比往年更秋
        因为它刚起步
        就已秋到我的心头
三个“秋”性跨三类,义成多边,别说找出对应的语词,就是做出对应的 解释也不可能,我们只能去感悟、去领略,因此说,这种手法有着不可替 代的语用功能。
        语词的变性增义并非随处可用,它有着较高的语用条件。一是必须有情趣意象交融的语言环境,即轻松的言语交际和文艺语体。 比如要形容一个人爱拍马屁,可以说他“很哈巴”、“哈巴上司”等,如 果一个人很狡猾,可以说他“很狐狸”、“狐狸得可以”等,当然根据他 的其他特性,还可以说他“很毒蛇”、“很豺狼”、“很绵羊”、“毒蛇 (豺狼、绵羊)了一辈子”等等。但是,若是在非文艺语体或非口语语体 中,上边的表达就变成了不得体甚至是不规范的了。
       二是必须有前后呼应的语篇衔接,如“今天你要五十,明天他要五十,我的钱让你们就五十完了”,后边的“五十”是承接前边的两个“五十”顺势而用的,如果没有前边的铺垫,后边的用法就不成立。再如:
        服务员把我们当作一对新婚夫妻,所以一个劲地问:你们 是从哪里 来的?你们是怎么来的?你们是什么时候来的?你们 想要点什么? 你们 住什么样的包间?你们……笑梅突然咯咯地  笑了:“你‘你们’了我们 这么大半天,你知道我们是什么关 系吗?”
引号中的“你们”,显然指的是“你们你们地称呼”,但如果没有前边的五个“你们”,这种用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汉语语词的变性增义既有灵动的语用功能,又有严格的语用条 件,只有在语用条件的允许下凸现语用功能,才能使表达规范而艺术
发表于 2004-4-17 13: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建议读一下张炼强先生有关名词变性的认知研究的文章。
发表于 2004-4-24 1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自主性的问题,当多数人都是这样说、众人都默认的时候其词性就算变了
最容易造成词性改变的情景要算是:聊天说笑话!
笑话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会改变一些词的词性,群众也容易在笑声中接受已经改变了的词性。
说多了讲多了自然也成“自然”的了
所以说不定以后我的家乡“南海”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容易词
(设想:把南海形容成是一种“繁荣、昌盛”的未来城市形象。那么当有一个广东农民去到天津,看到天津的城市发展时,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说:“天津市还真够南海的呀!”)
PS:上面例子只为“设想”(发白日梦那种),但作为南海人自然希望“梦想成真”。
发表于 2004-4-24 1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刚才忘了在贴子后面加两个音修饰一下作者说话时的神情
现在补上:嘻~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5:29 , Processed in 0.0851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