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湘里妹子

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0 12:29
sam 于 2004-5-19 22:30 写道:
古代社会是不能简单类比现代社会,社会是在进步的。语言(方言)平等就是进步的人权观念,而尊重人权现已逐渐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就在昨天,上海市青浦监狱一罪犯在监狱中举行了婚礼,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社 ......  


呵呵,何为“进步”恐怕永远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文化相对主义在人类学界的流行,后现代主义者已经开始强调主观的作用而不去追究“真理”或“永恒价值”了。

如今在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强大影响下,我们的确已经养成了平等、人道的价值观基础并以之为假定真理。但社会真的是在“进步”的,比“民主自由”社会更合乎理性、更有效率的社会究竟是何面目,需要我们拭目以待。而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也都面临着调整。

当然,社会未必沿理性上升,也未必沿信仰上升。当前我们讨论方言问题多半都是与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我觉得没必要说得太冠冕堂皇,也不必用许多大道理来合理化,这就是一种很本能的抗争而已。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0 14:21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长达28页的讨论,心中感到一种兴奋,也感到一种悲哀。兴奋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对目前如火如荼的“汉语规范化”提出质疑,并深入探讨,对促进汉语规范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悲哀的是,浓浓的火药味道贯穿始终,这种火药味一方面说明了讨论的激烈,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学术的讨论被个别极端的地方方言保护者所利用,个中的人身攻击,低俗语言不堪入目。似乎是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帮忙捧场,其实别有用心!
    网络的力量消解了差别,但是人性的平等是始终不变的。至少应有彼此应有尊重。不负责任的攻击嘲笑是不应该有的,作为学术网站更不应该任其出现,建议斑竹删除某些不堪入目的帖子,还我们一个清净的家园!
   



--------------------------------------------------------------------------------
作者:sailingling  日期:2004-5-20 14:50
钱先生:

晚辈想请教这部未公映的电视剧的名字您还记得吗? 我对媒体中的方言使用很感兴趣,现在正在搜集有关资料.

还有,就我所知,<老娘舅>用的是沪语,好象是东方电视台已在2000年放续集了,所以现在的沪语节目应该还有一些吧. 当然我都是在网上查到的这些信息,不一定正确,还望指教.



钱乃荣 于 2004-4-16 09:41 写道:
世界上就是有想上去是‘杜撰’的怪事情。曾几何时在上海,已经拍好一部上海话(下加字
幕)的连续电视剧,而且已经在《上海广播电视报》和《新民晚报》上反复做了广告。
大家都准备好要看。香港城市大学的中文系主 ......  




--------------------------------------------------------------------------------
作者:112233445566  日期:2004-5-20 16:15
我好像记得是《何须再回首》
[ 本帖由 112233445566 于 2004-5-20 16:18 最后编辑 ]


--------------------------------------------------------------------------------
作者:吕观雄  日期:2004-5-20 18:52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常言道: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还不如不做的好。这类事情在语言文字领域里应该是有过教训的。比如汉字简化工作,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就做得比较好,很快就在全国推行开来了;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就做过了头,将许多同音字不必要地合并了,有些字一味求简,又造成了新的近形字,结果是《二简》后来又被撤消了。这一上一撒,在全国造成多大的浪费?
  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过去是很有成效的,是有成绩的,但最近这几年是不是有点走过了头?推广普通话而不让小学生在学校里说方言,不让在广播电视电影中播放方言影视剧,这是不是有点走过了头。《二简》是语言文字的错误理论造成的结果,而对于推普工作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其中是不是也有某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理论支持?我想提请大家思考。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0 22:32
sailingling 于 2004-5-20 14:50 写道:
钱先生:

晚辈想请教这部未公映的电视剧的名字您还记得吗? 我对媒体中的方言使用很感兴趣,现在正在搜集有关资料.

还有,就我所知,<老娘舅>用的是沪语,好象是东方电视台已在2000年放续集了,所以现在的沪语 ......  


《老娘舅》现在的确是续集,已经放了很长时间了,片名也已改做《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但它是海派室内情景喜剧,严格的定义上应是属于滑稽戏的范畴。所以广电总局是不禁的。方言电视剧就另当别论了。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2:25
倚天屠龙 于 2004-5-20 10:32 写道:
所以广电总局是不禁的。方言电视剧就另当别论了。  


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跳出上海,放眼全国看看。不论广播、电视还是电影,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的方言的严肃文艺片也不少。就说电影吧(只列举完全使用方言的):
《秋菊打官司》-陕西方言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四川方言
《寻枪》-贵州方言
《鬼子来了》-河北方言

当然,由于流通性问题,大多使用的是官话方言;但《考试一家亲》也是上海话和普通话混合使用的。广州的电影院播放的大多是粤语片。
我觉得大家有些时候是不是找错了斗争对象,把问题简单化了。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1 14:27
     批判的初衷是好的,但有些问题过于片面了。
    1、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用语的出现并未被禁止,而且屡屡被评为大奖。
    2、带有方言性质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相声、小品、电视剧、电影从法律上到实际播放过程里,都没有遭到“禁止”的处理,当然,也有个别的作品受到如此待遇,这并不能完全归咎到国家语言政策的责任。是不是影视作品本身有何问题呢?
    3、推广普通话是全国性的政策,但地方执行机关的很多领导人物并非内行,多为行政出身,往往从政治角度去理解推普,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推普的进程,但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此项政策走了样!出现了前文大家说到的“小学生不能讲方言”的现象,但这只是个案,并非全部如此,不可以偏概全,全部说成是推普的问题。
     推普的成绩与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肯定成绩的同时,抓住主要问题并客观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我们应该做的,但不可走极端,一棒子打死!
     我肯定推普,但反对目前有些省份行政机构急功近利的推普做法!这一点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5:56
无为 于 2004-5-21 06:25 写道: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可悲,中国的数十年的唯物主义教育的结果就是这样,只要这位老兄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的!典型的唯心论者,难怪他说我的前世是“猪”。
那部被禁的吴语电视剧叫《何需再回首》,被禁的理由是“推普”,发生时间时1999年前后,发生地是上海。当时,上海的推普册子里还提到《孽债》等方言片严重影响推普。这个就是中国语委负责人的素质。
我是湛蓝 于 2004-5-20 14:21 写道: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学术的讨论被个别极端的地方方言保护者所利用,个中的人身攻击,低俗语言不堪入目。似乎是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帮忙捧场,其实别有用心! ......  
写得相当有道理,方言保护论者,不仅主张保护一地的方言,也兼及全国,心胸之广阔,天地可见。
而另一方面,大北方主义者,单方面强化大北方话沙文主义,这其实就是一种大北方地方主义表现形式。

补充说明一下:打击方言也是有先后的,吴语等因为和官话距离大,是重点打击对象,相对来说目前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不是重点打击对象。比如,西南地区普遍日常没人说普通话,但是语委不十分感冒,相反江南地区普通话使用的相对好多了,但是语委不能容忍江浙话继续存在。上海新港、虹镇街道的小学里有,学生说江浙话会被批评教育,说江淮官话则被允许。
此外,粤语和闽南语的情况又不同,中央管不了港澳台,所以暂时只好忍了。
赣方言的情况又不同,当时各项工作暂时还比较落后,也不好抓。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10:20 最后编辑 ]


--------------------------------------------------------------------------------
作者:shiruj  日期:2004-5-21 16:17
无为 于 2004-5-21 06:25 写道: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无为兄似乎不知道,在中国,某些“禁止”是不必有明文的,有时只是一个电话通知,还“不许记录!”

我是湛蓝 于 2004-5-20 14:21 写道: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学术的讨论被个别极端的地方方言保护者所利用,个中的人身攻击,低俗语言不堪入目。似乎是站在一方的立场上,帮忙捧场,其实别有用心!
  湛蓝兄看不上“人身攻击、低俗语言”,但是也用了“别有用心”这样的文革语言。希望直接地批评那些“人身攻击、低俗语言”。不要一概而论。至于说“ 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用语的出现并未被禁止,而且屡屡被评为大奖。”那往往是北方话的作品。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6:53
shiruj 于 2004-5-21 16:17 写道:
至于说“ 文学作品中方言词汇、用语的出现并未被禁止,而且屡屡被评为大奖。”那往往是北方话的作品。


就算南方的得不了奖,也不是因为它是“南方的”,而是因为它是“难懂的”,所以也就难有大的影响。这么说应该清楚了吧。难道语委的人专门跟南方人过不去?他们可不像这里的有些人那么仇视大江对面的同胞。

还有,上海不能代表全国,它只占中国人口的1%。上海有问题请不要推广到全国。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sailingling  日期:2004-5-21 17:08
感谢您的回贴, 倚天屠龙. 依我的理解, <老娘舅> 作为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 简称SITCOM) 如果用了方言,就可以被称为方言剧. 而滑稽戏应主要是就上海的传统剧种而言的吧.很难理解把这一从海外引进的电视喜剧形式归入传统的滑稽戏. 另外,广电总局的禁与不禁真是这么规定的吗?我觉得有点儿奇怪.是不是因为情景喜剧是逗乐的就不禁,而象那些触及严肃题材的象<红粉>就属于禁放之列? 更何况方言电视剧的主体多是轻松诙谐好玩,就象大多数四川/重庆方言剧. 到底方言情景喜剧和方言电视剧的区别在哪里? 对里面讲沪语的电视剧和电影知之甚少, 除<孽债>外, 知道的还有电影<股疯>,电视剧 <夺子战争><走过冬天的女人>, 至于电台节目, 记得2002年曾见过沪语节目“阿富根谈家常”重返上海滩的报道,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类似节目.

联系媒体中的方言使用与本话题讨论的方言保护问题, 我赞同汪平教授 "不同地方要分别对待”的观点. 四川话和上海话的情形就很不同. 西南官话内部比较统一, 这种同质性使得媒体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成都话或重庆话),不会引起太多异议,而有能力享有地区性霸权(local hegemony)地位的这种媒体语言,能起到凝聚和维系一个社区的作用.而上海的历史则注定, 在这样一个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所构筑的城市里,连第一人称的读音到现在还不统一 (见北大中文论坛/汉语语言学/上海话专题的讨论, 简概之, 是念&#331;u223(不圆唇) 还是&#331;o223 (圆唇),声母有&#331;还是无&#331; . 据一位学者的考察, 拍<孽债>的时候,要找到上海口音都一致的演员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猜测,胡明扬先生在《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1967)里说的情形直到今天可能还是事实:

”上海话原本应该是上海人说的话,但是“上海人”却很难确定,因为每三个“上海人”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的上海人,倒有两个不是地道的上海人,可是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来看,又不得不承认这两个也是“上海人”。这些外来的“上海人”操各种不同的方言,对上海话施加不同的的影响。比如从苏南、浙西来的人,他们在语言系统和生活习惯上和本地人基本一致,他们只需要在语汇方面做个别调整就可以保证交际。他们一住十几年就觉得自己也是上海人了。他们的子女,有的一口上海话,有的还能讲几句家乡话,更多的是分不清哪是上海话、哪是他们父母的家乡话。这新一代自认为上海人,本地人也承认他们是上海人。可是他们的上海话并不十分纯粹,不过这些差异是那么细微,一般人很少注意。一个“上海人”说tsi,ts'i,si,另一个“上海人”说t&#597;i,t&#597;'i,&#597;i并不妨碍交际;一个说kwe(官),一个说kw&oslash;;一个说d&#657;y(权),一个说d&#657;&#655;&oslash;;一个说“迭个”,一个说“搿个”,大家都懂,也弄不清哪是“道地”的上海话。其他地区的人一到上海,把原来的上海人和这些新上海人一律当作上海人看待。”

从上面的浅析来看,不象四川话,上海话因其内部的异质性, 如果作为媒体语言,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维系地方社区的作用, 但引起的分裂和争执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使它难以肩负起地方霸权的责任. (注:这里的霸权,是采用葛来西Gramsci的术语, 在他的理论框架里, Hegemony can accommodate the phenomenon of diversity and plurality
while forming a certain compromise equilibrium and consense.) 我们看到, 普通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构筑一个”想象的语言共同体”, 管你祖籍是宁波,苏州,还是苏北,大家见面都说普通话,反正都带点江浙口音, 谁也别挑谁的普通话标准与否, 从而达到一种大致和谐的状态.这或许是普通话在上海很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上海话在当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大概不应该都归咎于推普的政策因素(无为先生的贴子所辩言是),还应该从上海话本身是否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语言来考虑.
班门弄斧之草见,欢迎与对媒体中方言使用的各位同行切磋探讨.


无为 于 2004-5-21 12:25 写道:
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跳出上海,放眼全国看看。不论广播、电视还是电影,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的方言的严肃文艺片也不少。就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7:09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03:56 写道:
可悲,中国的数十年的唯物主义教育的结果就是这样,只要这位老兄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的!典型的唯心论者,难怪他说我的前世是“猪”。
那部被禁的吴语电视剧叫《何需再回首》,被禁的理由是“推普”,发生时间时1999 ......  


教育的最高宗旨应该是授人以良好的品德,至少于小处表现一定修养。看罢这位闲话高手的话,不由得为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操心了。

本人可没说过你前世是“猪”,原话你自己去理解吧,或者抄过来让别人帮你理解(不可断章取义)。我不多废话了。
至于唯心和唯物,更不用说了。显然你没看过任何一本哲学启蒙的书,对哲学的理解停留在思想政治课水平,我自然也就不必跟你嚼舌。
最后提醒你,辩论的重点是在论证上。要找出对方论据的不足也是可以的,但是纯粹堆砌一些片面的材料除了让人生厌外,似乎不解决什么问题。

今天正好有个无锡的女孩问我“西安人是不是住窑洞”。我由此想到祖国各地的人相互了解还需加强。一些文化上的纷争恐怕也是无休止的,哪怕是不自知的。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7:11
无为 于 2004-5-21 16:53 写道:还有,上海不能代表全国,它只占中国人口的1%。上海有问题请不要推广到全国 ......  
人数少,所以就可以否认压迫?强调大于小,这就是沙文主义。
南方话难懂又怎么了。昆曲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有时候外国友人访华想听一听,就有语委的人出面阻挠,说是影响推普。
还有,江浙地区听得懂吴语的是绝大多数,是否因此可以禁止普通话?事实是,本地方言的戏曲节目不可以在周末播出,周末只可以播京剧和淮剧。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1 17:23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05:11 写道:
人数少,所以就可以否认压迫?强调大于小,这就是沙文主义。
南方话难懂又怎么了。昆曲 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有时候外国友人访华想听一听,就有语委的人出面阻挠,说是影响推普。
还有,江浙地区听得懂吴语的?......  


有空收收CCTV-11吧,里面不但有越剧,甚至还有沪剧。我还看了几集一个关于希望工程的沪剧,好像叫什么魏村小学。“南腔北调”栏目里每期都有苏州评弹。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7:35
sailingling 于 2004-5-21 11:08 写道:另外,广电总局的禁与不禁真是这么规定的吗?

”上海话原本应该是上海人说的话,但是“上海人”却很难确定,因为每三个“上海人”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的上海人,倒有两个不是地道的上海人

上海话在当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大概不应该都归咎于推普的政策因素(无为先生的贴子所辩言是),还应该从上海话本身是否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语言来考虑........  
光电局的事情,如果没有明文规定,那是下面人瞎执行,那么应该可以追究当时禁播《何需再回首》片的当事人刑事责任?中国的社会,离法制还有点距离,不是吗。

上海人的那些移民中,确实说话各有口音,但是总体是趋同的,那种占主导地位,也是明确的。“胡推”前,总体没有跳出吴语的范畴,上海城市人口已具规模,新移民不占人数优势,方言的变化已经开始稳定。文革前的情况。只是,文革后开始“胡推”禁止方言,才引发了又一轮变化。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1 17:55
shiruj兄:
    其实针对这个话题,哪些人在“别有用心”,明眼人一看是很清楚的,我的用意也很明白,又怎么是“一概而论”?
    另:你所说“那往往是北方话的作品”是欠妥的,君在他国,恐对国内近十年来获得大奖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多吧,翻看一下重要的文学获奖目录即可得知了。
上海闲话ABC兄:
    君已经在窜改我的话题了。我所说的是“极端方言保护论者”,这类人过于提倡自身所处的地域方言,而想以此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只怕是不理智,也不可能的吧!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8:06
我是湛蓝 于 2004-5-21 11:55 写道:上海闲话ABC兄:君已经在窜改我的话题了。我所说的是“极端方言保护论者”,这类人过于提倡自身所处的地域方言,而想以此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只怕是不理智,也不可能的吧!...  
推翻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有证据吗?不要又是一个莫须有专业户,这两年我老是能碰到这种人,希望我是搞错了。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2001年11月2日下午通过

   





--------------------------------------------------------------------------------
作者:我是湛蓝  日期:2004-5-21 18:42
这个话可能是说的夸张了,准确的说是否认当前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我想这样说应该是客观的。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18:50
有证据吗?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1 20:24
我是湛蓝 于 2004-5-21 18:42 写道:
这个话可能是说的夸张了,准确的说是否认当前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位,我想这样说应该是客观的。  


所以还是老古闲话讲得好啊,“慢功出细活”。一个下午看完30页的东西怎么能够看得仔细?断言之前还请仔细咀嚼斟酌才是啊……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09:17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1 20:41
依我的理解, <老娘舅> 作为情景喜剧 (situation comedy, 简称SITCOM) 如果用了方言,就可以被称为方言剧. 而滑稽戏应主要是就上海的传统剧种而言的吧.很难理解把这一从海外引进的电视喜剧形式归入传统的滑稽戏.  


传统戏剧也需要与时俱进,拆除旧有的客观上的围墙,走入千家万户。这类新滑稽戏在演出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地革新,它引进了欧美的“情景喜剧”的模式,配以传统的滑稽内容。前几年流行的相声TV、京剧TV,其实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何让戏曲曲艺适应新世纪的文化要求,继续为老百姓所喜爱,的确需要创新。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1 21:12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1 21:55
倚天屠龙 于 2004-5-21 14:24 写道:所以还是老古闲话讲得好啊,“慢功出细活”。一个下午看完30页的东西怎么能够看得仔细?断言之前还请仔细咀嚼回味才是啊……  
其实,他的话或许有点道理。普通话当然是民族共同语,所以吸收一些跨方言词汇本是正常,好像过去宣传也是说吸收有大量吴方言词汇;但是现在开始清理门户,语言纯洁,拿吴语剔除,所以“粥”不能说“粥”,显然有人想让普通话,只充当官话方言区的共同语,不再充当全国共同语了。

另外,规范化闹剧,还有一处。普通话号称以五四以后的典范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天下文章出江南,天下文章又少不了江南味,鲁迅的文章也是其语法规范的基础,可是现在鲁迅先生等人的文章也成了不规范。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还是过河拆桥。
所以说先有闹剧,才有了质疑。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1 16:01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2 09:16

另外,规范化闹剧,还有一处。普通话号称以五四以后的典范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天下文章出江南,天下文章又少不了江南味,鲁迅的文章也是其语法规范的基础,可是现在鲁迅先生等人的文章也成了不规范。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还是过河拆桥。


正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创作中心公认的是在上海,这就造成了大量南方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进入共同语。现在我们说它们是普通话,只不过是它们已完全被吸收了,我们分辨不出了而已。文革时复旦的学生上北京串联,听到北京人说话,几乎都是不知所云,完全无法理解。他们当时都以为北京人说的应该是最标准的普通话。上海有些中学教师也常常认为,只要他们能够完全正确地排除诸如前后鼻音等一些语音上的小障碍,她们的普通话其实来得要比北方人更标准。老舍先生是用北京方言写作的,如果在当时多一些老舍的话,情况或许会不同,可惜只出现了一个老舍。
所以,现在轰轰烈烈的“规范化”,在出现了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其本身是否也需要“规范化”呢?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2 12:30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09:16 写道:
正是如此。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创作中心公认的是在上海,这就造成了大量南方的词汇和语法形式进入共同语。现在我们说它们是普通话,只不过是它们已完全被吸收了,我们分辨不出了而已。文革时复旦的学生上北京串联,听到 ......  


还是看看胡适先生说过的话吧:

“我的家乡土话是离官话很远的;我在学校里学得的上海话也不在官话系
统之内。我十六七岁时在竞业旬报上写了不少的白话文,那时我刚学四川话。我写的白
话差不多全是从看小说得来的。我的经验告诉我:水浒红楼西游儒林外史一类的小说早
已给了我们许多白话教本,我们可以从这些小说里学到写白话文的技能。”(《中国新
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

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都是比较容易通话的(排除一些语音障碍)。上海人可能是听不大懂北京胡同里老大妈的语言,但还能听不懂北京教书先生的语言吗?过去北京口语里不常用的词,不等于北京人(特别是读书人)就彻底不会(京剧、曲艺、民间文学、古典文学都有些区别于口语的用法)。吴语里有的词,也不等于其他方言就都没有;上海作家(几乎都是外地人)也同样受官话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就像四川人常用“安逸”一词,北京口语一般不用。但决不能说“安逸”就是从四川话吸收的,它发源于早期汉语,并早就通过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到了全国。即使在北京,也没有从读书人的记忆中彻底消失。

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语当然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过明显的作用,但现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老是抱着“怀旧情节”,因为那不解决问题。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2 23:08
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语当然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过明显的作用,但现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老是抱着“怀旧情节”,因为那不解决问题。


再这样说下去,恐怕您又会讲“某些方言在争权夺势”了。其实我不过是用上海话或是吴语作为一个载体而已,就如同您常举您的家乡方言——四川话或是西南官话来作例子一样,要说的都是一些普遍的问题,无非是哪种方言引用起来论述更驾轻就熟罢了。吴语为汉语的发展作过贡献,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同样如此,至今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切韵》反映的是当时的洛阳音系。其个中差异无非是贡献大小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不也正是在呼吁保住中华民族语言的血脉和根本吗?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23:12 最后编辑 ]


--------------------------------------------------------------------------------
作者:sam  日期:2004-5-22 23:55
无为 于 2004-5-21 16:53 写道:
就算南方的得不了奖,也不是因为它是“南方的”,而是因为它是“难懂的”,所以也就难有大的影响。这么说应该清楚了吧。难道语委的人专门跟南方人过不去?他们可不像这里的有些人那么仇视大江对面的同胞。

还有, ......  

没有仇视,但是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绝不是什么平等友好的态度吧。



--------------------------------------------------------------------------------
作者:sam  日期:2004-5-23 00:06
无为 于 2004-5-21 12:25 写道:
说广电总局禁止方言电视剧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不提倡”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谈不上“禁止”。
跳出上海,放眼全国看看。不论广播、电视还是电影,都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的方言的严肃文艺片也不少。就 ......  

官方没有说过要禁止,但就是不让放,这是中国特色,中国人都懂的。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23 00:19
  如果各方言ABC都用各自方式书写,白话文立即垮台。紧跟着的是普通话的垮台。口头赞成白话文,口头赞成普通话的人,千万不要“叶公好龙”!白话文和普通话垮台,必然使中国经济脆弱基础垮台。我们等着什么好果子吃?到那时上海话、广东话都救不了。



--------------------------------------------------------------------------------
作者:sam  日期:2004-5-23 00:36
沈老,您过虑了。


--------------------------------------------------------------------------------
作者:shenj  日期:2004-5-23 00:51
  过虑不过虑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过虑他就乘虚而入。那是会乱了天下的。XX话abc就是乱了天下的典型。


--------------------------------------------------------------------------------
作者:非重  日期:2004-5-23 14:53
汉语应丰富他的内容,不失各地方的本色。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3 20:20
倚天屠龙 于 2004-5-22 23:08 写道:
再这样说下去,恐怕您又会讲“某些方言在争权夺势”了。其实我不过是用上海话或是吴语作为一个载体而已,就如同您常举您的家乡方言——四川话或是西南官话来作例子一样,要说的都是一些普遍的问题,无非是哪种方言引 ......  


这么说来,我以前可能是存在一些误解。

不过,我举四川话为例的时候从来没有流露出它“高人一等”的意思,也从来没有因为它的相对弱势而去攻击北京话或普通话(什么“胡话”、“满大人”)。有些上海网友显然有这种倾向,而且还扯出了经济文化问题,其隐藏的思想及其潜在的危害性的确值得引起注意。




--------------------------------------------------------------------------------
作者:vudik  日期:2004-5-23 22:36
看了这些争论,为何总拿上海话和普通话弄得水火不容呢?是否因为经济发展,上海人要像广州话一样,争取成为江浙普通之话?别眼红人家了,广州话能这样,是拜香港特殊情况所赐,其他地方群起效仿,只对已大有成效的推普产生消极影响,对全国统一不利.
依我之见,我们要争的是“现代汉语规范化”,不是谁的语言更优越!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4 18:00
无为 于 2004-5-22 06:30 写道:
还是看看胡适先生说过的话吧:
“我的家乡土话是离官话很远的;我在学校里学得的上海话也不在官话系
统之内。我十六七岁时在竞业旬报上写了不少的白话文,那时我刚学四川话。
.....  
可看出,胡适写文章的时候,对官话只是通点皮毛。
他提到的那些,明清的经典小说的主要产地是江南地区。如果,南宋起有超前意识的诸江南才子,就开始用“金元辽语——北京音”搞文学,那么岂不是,Mandarin早普及了,我们还“胡推”什么?
吴语里有的词,也不等于其他方言就都没有;只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优势影响的后果,尤其是江南小说。
上海作家几乎都是外地人,不假,但受官话影响绝对不是主流,因为他们大体上还是江南人,直接用北吴语可以交流。
尤其请大家注意的是:胡适 反映了他的时代,江浙的学堂里不教授官话,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江南才子主流上是否用“官话”搞文学!
shenj 于 2004-5-23 00:19 写道:如果各方言ABC都用各自方式书写,白话文立即垮台。紧跟着的是普通话的垮台。白话文和普通话垮台,必然使中国经济脆弱基础垮台。我们等着什么好果子吃?到那时上海话、广东话都救不了。……
如果强调经济和语言有关系的话,那么岂不是我们马上得停止推广普通话,开始推广江浙话。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落后于世界的过程,正好是Mandarin的形成过程。目前来说,吴语、粤语区的经济明显好于官话区。而且,仅占中国人口的8%的吴人,在科学院中占40%以上。相反,占中国人口的70%的官话人口,在科学院中占不到30%。

此外,还有中国自古书同文,南宋的江南才子用和语言写作,会是“Mandarin”吗?但是,今人用Mandarin照样可以读,只是韵味没了。写方言,未必会有书面体形式的改变。无为 于 2004-5-23 20:20 写道:去攻击北京话或普通话(什么“胡话”、“满大人”)。......  
“胡语”是官话人说出来,并嫁祸给我的。否则,请拿出证据。至于“满大人”,你以为沾“满”就是贬义词,那是你的民族观有问题,还是自我反省吧!vudik 于 2004-5-23 22:36 写道:是拜香港特殊情况所赐,其他地方群起效仿,只对已大有成效的推普产生消极影响,对全国统一不利?......  
瑞士,平等地使用四语;比利时有法语区和佛拉芒语区;西班牙的三大方言在方言区有官话同等的地位。这些措施影响统一了?
就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也是安定团结政策,不是分裂政策!
shenj 于 2004-5-23 00:51 写道:过虑不过虑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过虑他就乘虚而入。那是会乱了天下的。XX话abc就是乱了天下的典型。  
只是“过虑”不可怕,怕的是以这种借口,袒护黑势力,旧势力。(国际范围来讲,消灭方言,反人权推广官话,都已经是“黑势力”“旧势力”了。)对事不对人!无为 于 2004-5-21 11:23 写道:有空收收CCTV-11吧,里面不但有越剧,甚至还有沪剧。我还看了几集一个关于希望工程的沪剧,好像叫什么魏村小学。“南腔北调”栏目里每期都有苏州评弹。  
这是2000前后的情况吗?这是这两年的情况,也就是我们争取后的情况。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4 16:19 最后编辑 ]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4 19:41
无为 于 2004-5-23 20:20 写道:不过,我举四川话为例的时候从来没有流露出它“高人一等”的意思,也从来没有因为它的相对弱势而去攻击北京话或普通话(什么“胡话”、“满大人”) ......  
江浙话相对普通话存在有较多的文化要素,这是事实。至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至多只是湘语、吴语官话化的一个过程。即不是“标准规范化的Mandarin”,又不是真正一种汉语方言,有什么文化要素,有什么合理性,你倒是谈谈看。
我在西方人面前大谈中国古代文明,四大发明曾经领先西方多少年;这个是流露高人一等的意思。也没见非洲人提过抗议说:他们说他们的文化没有“高人一等”的意思。
此外,你老是强调人多人少,这个就是“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就是一种“地方主义”形式,很令人反感,这里有人抗议过“地方主义”。

此外,我算琢磨透了,个别人最怕的就是推倒普通话的地位,推广另一种方言。可能是因为个别人的智商水平,学另外的方言确有困难,所以担心。
1,如果普通话确实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那么是为了普通话放弃我们,还是为了我们放弃普通话?(这里再重复一边,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历史是和Mandarin的历史同步的,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是诸汉语方言区。如果,有人一定要强调语言和经济、文化的关系。)推倒重来,有何可怕?
2,此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没有推翻普通话的必要。毕竟生米做成熟饭了。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求保留方言,保留真正的汉文化,有何不妥?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5 08:31 最后编辑 ]


--------------------------------------------------------------------------------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5 16:15
这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4 19:41 写道:
江浙话相对普通话存在有较多的文化要素,这是事实。至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至多只是湘语、吴语官话化的一个过程。即不是“标准规范化的Mandarin”,又不是真正一种汉语方言,有什么文化要素,有什么合理性,你倒是谈 ......  


大家看看这段话,充满了偏见和无知。看来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也请吴语区的有识之士们重视这一问题。

我国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官话方言能被某些人说得一钱不值;更不要说吴语之外的其他方言在这些人眼里是什么地位了。这种极度膨胀的地域本位主义的确是构成民族内部冲突的重要因素。

至于说“古白话以吴语为基础”(这是我读他文章后的理解,如果有误解请作者详细指出),更是让我明白:人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可以走得如此之远。
[ 本帖由 无为 于 2004-5-25 05:2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寂静之声  日期:2004-5-25 18:55
www.eastling.org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方言兴衰存废的社会语言学观ZT
                             游汝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日渐频繁。作为人们
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也突显其重要性。普通话是当之无愧的全民语言,方言区也
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学会和使用普通话。在方言区普通话的地位日渐提高,方言的地位日趋
式微。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上海为例,由于大量外地人移入,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甚至许多小学生只说普通话,不说上海话。
    面对语言生活的这种新现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使用方言会影响
交际和交流思想,以至影响工作效率和经济发展。因此主张大家都说普通话,方言尽快促
其消亡。有些本地人家长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与孩子讲话,也使用普通话,其结果是使孩子
丧失或减弱上海话能力。另一种意见,完全相反,认为方言是一个人的母语,更能充分地
表达思想感情,何况方言还蕴涵着地方文化,因此主张极力维护方言的生存,甚至维护方
言的纯洁性,即正宗的读音和词汇。长住上海的外地人对上海话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
种是努力学习上海话,甚至参加上海学习班,希望早日融入上海社会;另一种是不愿意学
上海话,希望上海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说普通话,甚至对上海话有反感情绪。
    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需要有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社会语言学有两个基本概念:
双重语言(bilingualism)和双层语言(diglossia)。“双重语言”是就语言的使用能力而
言的,即社会成员个人有能力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例如在香港有许多人具
备英语和粤语两种语言的使用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双重语言人(bilingual)。双层语
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
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双层语言现象
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也会说普通话,因场景不同选用普通话或本地方
言。
    绝大多数上海人都是双重语言人,即兼备上海话和普通话的能力,而上海社会是一个
双层语言社会,即在某些场合通常使用普通话,如政府工作会议、电视新闻、机场播音
等,在另一些场合则流行上海话,如家庭生活、日常闲聊、小商店购物、地方戏曲或曲艺
等。这是目前上海社会语言生活的现实,而一个社区的语言生活现实不是行政命令或人为
的意志和愿望所能改变的。上海本地人和外来移民都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现实。换言之,
普通话和方言各有所用,“双重语言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比“单语人”更适应、更自
如。有些青年人在学生时代说惯普通话,只是被动地听上海话,几乎不会说上海话。但是
在成年之后很快就拣回上海话,说起上海话来。这正说明方言自有它的社会功能,双语人
也不会很快消失。
    语言不仅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资源和权利。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一个人掌握的语言越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在方言区放弃使用方言的机会和
权利,不是明智之举。
   “母语”对于大脑发育和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母语”比第
二语言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一般人的所谓“母语”即是某一
种方言,除非他是一个“无母语人”,从小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方言是绝对必要的。试图在
家庭生活中让小孩说普通话,不说上海,也不是明智之举。
    在现代世界上活的语言有三四千种,而在古代世界曾经存在而在现代世界已经消失的
语言更多。语言或方言与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有生也有死。同时与其他事物一样,变化
是绝对的,静止或标准是相对的。今上海话和一百年前西洋传教士记录的上海话已大不相
同,今后的上海话可能有更多普通话的成分,但它仍然是一种方言。方言如何变化,以至
是否消亡是由它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是人为的意志不能左右的,所以“语言,还是听其自
然吧”,这是一本美国语言学名著的书名,原文是“Leave your language alone”。
    附注:曾有一小报约我写稿,寄此文去后,此报主管说拙作不合“说普通话,写规范
字”的要求,不宜发表。本文的主旨是说普通话和方言社会功能不同,各有所用,这本是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我并不反对“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看起来即使是知识界,包
括推普工作者也要学一点社会语言学。


[ 本帖由 寂静之声 于 2004-5-25 18:58 最后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清籁山房主人  日期:2004-5-25 20:53
2003.6.5 《新晚报》(哈尔滨) 第15版

人类语言六千八百多种
——近三分之一濒临危境

本报综合消息

英国《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文章说,世界上有46个人成为会说自己母语的最后一人了,因为他们的语言正面临着和人们说再见的命运。

东英吉利大学的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利用生物学家在评价一个濒危物种濒临灭亡的程度时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了分类。他说:“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将近三分之一的现有语言已经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

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信息的丧失。英国地理学会的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说:“文化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如果剥去语言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人们剩下的就只有孤僻、绝望和极大的愤怒了。”换句话说,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动荡。戴维斯在一本记录消失的文化的书中说:“如果你失去一种文化,你虽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化,但是你失去的却是一整套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诠释。”如果说保护物种十分困难,那么保护文化似乎就更加困难。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5 20:58
         游汝杰
    附注:曾有一小报约我写稿,寄此文去后,此报主管说拙作不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要求,不宜发表。 ......  
大家看看,到底有没有维护“黑”“旧”势力的“卫道士”。比如此君无为 于 2004-5-25 16:15 写道:大家看看这段话,充满了偏见和无知。我国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官话方言能被某些人说得一钱不值;更不要说吴语之外的其他方言在这些人眼里是什么地位了。......  
我的偏见?我的无知?那你也要说出个道道来。
对粤语、闽南话、客家话、湘语等汉语方言,我一直是支持的,这一点如果你没看出来,是你阅读能力有问题!
反复强调“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你这就不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还有,官话方言为何会流传广,是经济文化强势嘛!这个沈老师早就作出了结论,是游牧文化迁徙大,杀戮重形成的!
还有,至于“古白话以吴语为基础”,这说明你汉语阅读确实有问题。古白话是泛方言的,但是古汉语和吴语、粤语、客家话 等汉语方言血缘近,还是Mandarin血缘近?(看清楚,我重来没有只说吴语,因为省籍关系,讲吴语为主,这就是我对其他汉语方言的态度)
看了 无为 的表演后,更是让我明白:人在霸权主义欲望的驱使下可以走得如此之远。真是可怕!
希望大家引以警惕,并再次忠告 无为: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再次重申:方言保护运动的意义是:
反霸权!倡人权!
而个别人的行动是:
倡霸权!反人权!
倡导普通话的霸权,反使用语言自由的人权。典型案例:打落门牙事件和四百耳光事件。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5 15:0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5 22:03

DISAPPEARING LANGUAGES



By Rosemarie OSTLER


    Many linguists predict that at least half of the world`s 6000 or so languages will be dead or dying by the year 2050.Languages are becoming extinct at twice the rate of endangered mammals and four times the rate of endangered birds.If this trend continues,the world of the future could be dominated by a dozen or fewer languages.
    The definition of a healthy language is one that acquires new speakers.No matter how many adults use the language,if it isn`t pass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its fate is already sealed.Although a language may continue to exist for a long time as a second or official language,it is moribund as soon as children stop learning it.For example,out of 20 native Alaskan languages,only two are still being learned by children.
    Linguists scramble to document as many dying languages as possible,but a lack of resources forces them to focus on the most severe cases.Inevitably,some languages will disappear before they can be written down.And once an unwritten language is gone,it`s gone for good.
~~To Be Continued~~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6 08:48

Fewer Languages,Fewer Thoughts


    Although language extinction is sad for the people involved,why should the rest of us care?What effect will other people`s language loss have on the future of people who speak English,for example?Replacing a minor language with a more widespread one may even seem like a good thing,allowing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ore easily.But language diversity is as important in its way as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more species appear on the threatened or endangered lists,we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the world`s health.Every plant and animal contributes in some way,even if its usefulness isn`t always immediately obvious.
    The Pacific yew,once considered a "trash tree" and routinely discarded during logging operations,gained new importance in 1992 when the drug taxol was approved to treat cancers.Taxol is extracted from the bark of the Pacific yew.Unfortunately,this tree had nearly disappeared before scientists were aware of it curative properties.
    The world is always changing.Tomorrow`s information needs may not be those of today.Changing weather patterns,for example,may result in a much warmer or much colder planet in the future.The survival skills of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living near the equator or the Arctic Circle may become crucial for the rest of humanity.If those people have already lost their language and their traditional knowledge,our survival may depend on our ability to reinvent what they once knew.As Michael Krauss expresses it,the web of language is a "microcosm of highly specialized information.Every language has its own take on the world.One language is not simply a different set of words for the same things".Just as we depend on biological complexity for our physical survival,we depend on linguistic complexity for our cultural survival."Maybe we could still subsist,"says Krauss,"but our humanity would be lost."
~~To Be Continued~~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6 08:52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6 12:28

Languages In Crisis


    Some language loss,like species loss,is natural and predictable.No language exists forever.Just as plants and animals have appeared and disappeared over the millennia,languages have evolved,grown and spread,and eventually dwindled and died.Sometimes they`re replaced by their "descendant" languages,as Italian gradually replaced Latin.Other times they`re forced out,as the ancient Etruscan language was when Latin speakers overran the Italian peninsula.Language extinction is accelerating today for some of the same reasons as species extinction.These include population pressures and the spread of industrialization.For example,the global economy often forces small,undeveloped communities to choose between their traditional languag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larger world.East Africans need to speak Swahili for success;central Europeans need to speak Russian;and lately,the whole world seems to need to speak English.Sometimes these languages coexist with the local language.More often,they eventually replace it as older speakers die and younger ones adopt the more useful tongue.
    Although recent language policies in all three places attempt to reverse this trend,for many languages it is simply too late.Besides,even now,speakers of the dominant language take occasional backward steps.The government of Australia`s Northern Territory recently decided to discontinue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while the Internet provider America Online has banned the use of Irish on its "Peace in Ireland" chat group.Proponents of English as the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ended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recently with the passage of Proposition 227.
    Repressive language policies are common in many parts og the world.East African countries actively encourge citizens to abandon tribal languages in favor of Swahili or another "unifying" common language as a way of promoting loyalty to new governments.Minority languages are routinely repressed as first step toward repressing the minorities themselves.Although interest in language preservation is on the rise in some quarters,many people have an equally strong interest in stamping out minority tongues.
~~To Be Continued~~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6 13:01
清籁山房主人 于 2004-5-25 20:53 写道:
2003.6.5 《新晚报》(哈尔滨) 第15版

人类语言六千八百多种
——近三分之一濒临危境

本报综合消息

英国《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文章说,世界上有46个人成为会说自己母语的最后一人了,因为他 ......  


先不说语言说说物种。

首先要说我是赞成保护现存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好估算。不过这类提倡保护的文章多半偏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

学过进化论的都知道,物种进化的动力在于“自然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其他因素,没有一些物种的灭绝,就没有那些新物种的诞生。人类的直接祖先——南猿已经全部灭绝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它们的退出才换来了后来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匠人在整个旧大陆的繁衍;而这三者的退出也才换来了智人(一般认为起源于非洲)征服全世界。
我是不相信什么绝对价值观的。今天我看问题的立场就是作为“晚期智人”的一员,处在当前的时空来思考。我要为那些物种的灭绝唱赞歌,因为这样才有了我的生命,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个充满人文之美的世界。而与我生活在同一时空的我的同胞,甚至其他物种的生命个体,我则给予关爱。

文化也是这样。我祖籍安徽,籍贯陕西,出生在四川;文化上最认同四川。我的一半四川血统再往上追溯也是分别源于湖北和福建。在这片拥有“四条大江”的土地上,自明代以后就不断进行着语言竞争和融合。“四川官话”通过融合和自我改造最终胜出,成为一亿人的母方言。我不再计较福建等地的祖先丢失了什么,因为属于我的,是今天的四川话。而至于四川的后人未来会怎么看,似乎也不是我应该关心的。我号召保护四川方言也不是为它们着想,是为自己。




--------------------------------------------------------------------------------
作者:112233445566  日期:2004-5-26 13:59
生物是种資源,保護生物是保護人類的資源,有人給他包上“人文主義”外衣,我看這沒有必要

保護文化的意義同保護生物不同,這是純“人文”的,我想沒有哪個人願意被人強迫改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及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當然有人自己要改變和別人無關。
總的說來,保化文化和語言,並不是文化和語言的專制,而是文化和語言的自由,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整個社會的“大文化”必須開放,否則要破除專制和世俗偏見很難


--------------------------------------------------------------------------------
作者:上海闲话abc  日期:2004-5-26 14:22
无为 于 2004-5-26 07:01 写道:学过进化论的都知道,物种进化的动力在于“自然选择”。……文化也是这样。…“四川官话”通过融合和自我改造最终胜出,成为一亿人的母方言。…我号召保护四川方言也不是为它们着想,是为自己。
......  
看清楚,这里不少专家提出的是语言顺其自然。
说到四川话,本来我也蛮喜欢听的,语调起伏、词汇、语法和吴语还有不少相似点。但是,因为你、还有七大块党徒科文刘等,使得我对四川话极度反感。你这么主张强化普通话,那么应该强化普通话,消灭四川话才对。用你对南方汉语方言对四川方言才对。原来你骨子里,就是“大四川地方主义”。
再说,西南官话的本质就是湘方言官话化的一个过程而已,是元、清几代大屠杀的结果,有何保护价值?其研究价值体现在普通话和湘语之中。其发展趋势就是彻底官话化,回到真正汉语方言的队伍,是不可能了。
要打击方言的话,消灭西南官话,是理所当然。要保护方言,首先轮不到这类不伦不类的东西。
[ 本帖由 上海闲话abc 于 2004-5-26 09:10 最后编辑 ]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7 08:49

Rescuing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the past,language revitalization was mostly left to th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It was a haphazard process,dependent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whatever funding could be put together.Recently,linguists and other interested people have strarted a number of umbrella organization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rescue.
    Preservation is,of course,a limited way of saving a language.Linguists or others studying native languages are often forced to take a triage approach,dealing with the most critical problems first.If a language has only two speakers and they are both over 50,the primary goal is to record the language before is disappears.But turning languages around before they reach the stage of near extinction is preferable,if time,money,and speakers are available.
    Language-rescue organizations work to publicize the plight of threatened languages before their decline is irreversible.They also monitor public policies toward minority languages.The United Nations has declared language maintenance a human right,and UNESCO is compiling a "Red Book" of endangered languages.The Foundation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 has also become involved in politics,writing letters to several goverments and protesting their lamguage policies.


Final Words


    We face two alternative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In one,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homogenized as minority cultures and their languages are swept away in the on-coming tide of standardization.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of millennia disappears,leaving the world a poorer place.In the other scenario,minorities keep their cultural integrity,and minor languages comtinue to exist alongside larger ones.Which scenario comes to pass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our actions now.
    Cautions hopefulness is the keynote among people working with endangered languages.Ostler points out that exact predictions for language loss are impossible.Although many languages have fewer than 10,000 speakers,they may not necessarily be headed for extinction.If a community has historically had a small number of speakers,its linguistic base could still be stable."We really do not know how many languages there will be in the next generation,or the one after that,"says Ostler."Clearly,though,there will be fewer than there are today."
    Hinton also offers modest encouragement about the future."It`s true,"she says,"that most endangered languages will stay alive only as second or official languages.Some languages are gaining ground,though,and I think soon we will see new generations of real native speakers being bor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linguistic diversity may yet stem the flood of dying languages.Of course,as Ostler remarks,"the most any of us can do is to keep the torch burning for the next generation;no gener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t of the future."We can try to make sure,though,that we leave the next generation as many languages as the last generation left us.
~~The End~~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7 08:5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27 09:34
       游汝杰教授指出:“普通话和方言社会功能不同,各有所用,这本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提倡“推普工作者也要学一点社会语言学。”
    确实如此,我们一些身为语言学的专家或语言官员,对20世纪描写语言学以后的语言学基本常识应该学习一下,不要老是抱着19世纪规范语言观的那套陈旧观念。对于普通话和方言关系的认识,比较一下我们观点与那些名家的认识有哪些出入。下面我再引用他们的一些经典言论:
    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胡适把汉语分为三等,白话文不如方言: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语言学家钱玄同认为方言是独立的语言,国语与方言同等。
   “我有‘国语热’;我认为国语文学是国语的血液,所以我有‘国语文学热’;我相信国语文学应该用‘真的活人的话语’来做,所以我认北京话跟各地方言是国语文学的原料,也就是国语的原料——因为我有以上的信念,所以我要这样说:‘在我的意中,方言文学不但已有,当有,而且应当努力提倡它;它不但不跟国语文学背道而驰,而且它是造成国语文学的重要原料。方言文学日见发达,国语文学便日见完美。
    “以上的话,都是站在国语方面说的。至于方言的本身,它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的价值,与国语跟国语文学同等。他们决不会因为有了国语文学而灭亡,它们也决不是因为国语需要它们作原料而保存。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
    李大钊认为要做到大众化、中国化,必须多用方言;
    黄药眠谈如何使普通话方言互动双赢,创造文学天才:
   “第一个问题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的问题。李大钊先生曾经提到,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大众化和中国化,我们必须更多的应用地方土语,这是完全对的。可是在这里有人说,如果作家们都用他们家乡的土语,那末结果他们的作品只有他们的同乡能懂得完全,而别的地方的人家很难懂,这样一来,岂不是反而不大众化吗?我想在这里的确存在有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以目前所流行的普通话为骨干,而不断的补充以各地的方言,使它一天天的丰富起来。虽在最初的时候,看起来未免有点生硬,或甚至还要加以注释,但习惯用久了,它也就自然的构成为语言的构成部分。此外,我们也不妨以纯粹的土语来写成文学,专供本地的人阅读,这些本地文学的提倡,一定可以发现许多土生的天才。这些作品,我想在将来的文艺运动上,是必然的要起决定的作用的。”

    至于30年代“大众语”讨论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白话文”与“大众语”不合,要用大众口中的活语改造白话,一方面要多吸收群众口中的方言活语,一方面要大力吸收新造词。

[ 本帖由 钱乃荣 于 2004-5-27 21:37 最后编辑 ]


--------------------------------------------------------------------------------
作者:钱乃荣  日期:2004-5-27 18:39
    针对“中文夹洋文”被打着“维护祖国语言健康”旗号叫停,就有人站出来说话指出其合理性!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强调:要注意在一些情形下外文词汇的实用性及合理性;满足人们对语言色彩、风格的需要。

   《文汇报》驻京记者吴娟报道:在日前召开的“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的座谈会上,“周洪波强调,要注意在一些情形下外文词汇的使用性及合理性,例如,‘做B超’,‘照CT’,中文里确实没有相应的、更好的词进行替代;说‘bye’而非‘再见’,‘今天我们AA制,饭后卡拉OK一下’,满足了人们对语言色彩、风格的需要。他在编纂出版汉语辞书的过程中发现,常用的外文字母词也就几十个,对汉语构不成冲击,所以他建议对‘中文夹外文’现象宜疏不宜堵,应恰当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引导。”
    周先生的论述对于那些一味反对“中文夹外文”,在会上发言认为“中文夹外文”是“破坏了我们的语言”,“即是文化被破坏”的高帽子无疑是一帖清醒剂!
有的人一遇到语言问题,就喜欢政治化,就喜欢“限定”、“禁止”,老是与民众过不去,仿佛自己是教师爷救世主。还有些人,一见外国文化传来,就会发生恐惧感,本能的反应就是抵制和排斥,进而就用“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语言的民族性”(以上在引号中的话都是此报道中的“专家”们说的话)“破坏……”上纲上线来压制,危言耸听,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民族自卑感来,从话中可见的他们是多么地缺乏民族的自信心。
    我们的东邻日本在近代曾迅速地用片假名音译了大量的西方外来词,这对当时日本的经济文化大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我们落后了,连“文化、经济、政治、艺术、哲学、抽象、具体、革命”等等词都要从日本去引进。
    佛教的传入,促使了《切韵》的产生;中国唐朝的强大,根本不怕宫廷中群胡起舞胡乐齐奏。没有“燕乐”的大举入唐,就没有新文体宋词的产生和繁荣;金元的胡乐,又促成了元曲的形成。五四时代的知识精英、语言学家文学家,对外来词、字母词都持积极立场和态度。像“X光”已用了近百年。然而,现在,我们有些语言学“专家”的观念从胡适赵元任时代大踏步倒退,以致认为在汉语中夹用外文字母是“语言被破坏,即是文化被破坏”。他们是否打算把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也从汉字中赶出去呢!
    他们还提出了建议:“如立法对外文词汇的使用作些限定;政府部门率先垂范,不夹带使用外文词汇;对新闻媒体的用词严格把关;工商注册环节严格把关等。”
    他们简直到可能不知语言为何物,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群众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21世纪,他们还要“限定”民众说话用词,对人民使用语言的自由“严格把关”,表现出来的是何等专制的思维逻辑?还要领导、新闻、媒体带头不用新生词语,也很怪,要他们带头脱离群众语言,而不是向群众学习语言。领导就不要“做B超”、“照CT”了吗?领导就不要用多种风格文体说话了吗?“传媒”也是外来新词,“新闻”以前也是外来新词,也不准用吗?“X光”用了一百年,也禁止吗?“CCTV”用了10几年,也要禁止吗?世界各国都说“APEC会议”,你要自绝于世界吗?
    限止人们说真话,说真心喜欢用的词语,语言会“健康发展”吗?
    动不动就想用行政力量来禁止,美其名曰“规范化”。殊不知“语言”就最不吃这一套!你禁得止吗?群众说话买你的账吗?即使文革时代语言最“规范化”的时候,民间还有那么多的“潜在写作”呢!你都知道老百姓在讲什么话吗?
    还是游汝杰教授说的:语言要顺其自然!语言自有择优除劣的机制,别庸人自扰了。只有语言环境宽松,听其自然,才能“健康发展”,才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有利于改革开放。“限定”、“严格把关”,一定严重阻碍语言健康发展!
     汉字中有时夹带英文字母,说汉语中夹带英语单词,其势不可阻挡。因为我们生活在21世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拭目以待。

[ 本帖由 钱乃荣 于 2004-5-27 18:40 最后编辑 ]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7 20:52
钱乃荣 于 2004-5-27 18:39 写道:
针对“中文夹洋文”被打着“维护祖国语言健康”旗号叫停,就有人站出来说话指出其合理性!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强调:要注意在一些情形下外文词汇的实用性及合理性;满足人们对语言色彩、风 ......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文汇报》第七版上的这则消息,恰好上网之时同样也浏览到了周洪波先生的一篇文章,这里转帖出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如何看待新词新语”这一问题的思考:



新词语冲击波的是是非非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首先明显地反映到词汇上。当代汉语里涌现的新词语,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些适应改革开放的词语,如“特区”、“按揭”、“减负”、“信用卡”、“多媒体”、“市场经济”、“生态农业”、“程控电话”、“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等使用频率很高;一些来自方言和外国的词语,如“大款”、“托儿”、“买单”、“写真”、“料理“、“发烧友”、“侃大山”、“炒鱿鱼”、“因特网”、“迪斯科”、“艾滋病”等生活用语逐渐流行全国;西文字母加上汉字语素或音节的混合词语,如“BP机”、“IP卡”、“AA制”、“卡拉OK”等也被大量使用;一些被词典作为专科术语收录的词语,如“克隆”、“上网”、“触电”、“硬件”、“软件”、“磨合”、“反馈”、“力度”等,如今的含义也更加广泛了。还有许多词语出现了新的意义,如“吧”,近年来增加了“休闲的场所”这一新的义项:“氧吧”“网吧”“书吧”“茶吧”等。所有这些,都是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使我们的语言交际更加新鲜、活泼、丰富了,也给语言规范提出了新的课题。
    对待新词语有三个误区:一是先认为不规范,待用的人多了,又追认为规范;二是认为没有必要有新的同义词出现;三是担心外来语会损害汉语的健康发展。
    面对大量出现的新词语,有人表示欢迎,说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更:有人则以看不懂、不习惯为由而激烈反对。大致说来,目前在对待新词语问题上,存在着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有人看到新词语眼生,不习惯,就认为是不规范的,等到用得时间长了,用的人多了,又不得不追认为规范的。如80年代初,有人对“空调”“人流”“达标”“空姐”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滥用”,是“不规范”的,可90年代《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这些词语却全收录了。可见,新词语成为规范词语,有一个过程,不能在它没有经过时间考验时就判定为不规范。
    误区二:有人把语言看成一个简单的封闭的静态系统,认为汉语词汇里已经有了某个词语,就没有必要再有一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了。如有了“再见”,可以不必用“拜拜”,有了“(电子)计算机”,可以不必有“电脑”。殊不知,人们在使用词语表达意义时,还在寻求表达更多样、更丰富的色彩。如“再见”与“拜拜”,“(电子)计算机”与“电脑”,这种称述的不同,往往体现出色彩和风格的差异。有时人们追求某些色彩的需要甚至超过表达词义的需要。
    误区三:有人担心大量外来词语的使用会损害汉语的健康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崇洋思潮、殖民地意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先,我们说的外来词指的是源于国外、经过汉化改造的词语,如“香波”“托福”“T恤”“SOS村”“可口可乐”等,这些引进的词汇,已经成为民族共同语中的组成部分。至于外文原词或外文简缩词,如“Internet”“Email”“CT”“NBA”“MTV”等,这不是汉语的组成部分,只是由于表达需要,在说话或交流时对外语的一种借用。其次,汉语在自身的发展中,很早就有吸收外民族词语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曾出现过吸收外来词语的高潮。现在,我们面临着民族之间更多交流的时代,善于吸收外来新事物新词语,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语言是个动态的系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语言中的基本词相对稳定,新词语则属于外围部分,相当活跃。
    和任何事物一样,语言也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说语音、语法相对稳定,那么词汇就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词汇中基本词是内核部分,较为稳定;新词语则属于外围部分,相当活跃。基本词和新词语两部分密切联系,共同为人们的交际服务。基本词当初就是新词语,而新词语又是基本词出现的前奏,是汉语词汇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生命和源泉,汉语词汇就是通过它的不断推动而向前发展的。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事实。
    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看,新词语的显示有一个过程,过程中的词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在规范和不规范之间有一个很开阔活跃的中间地带,我们应像对待新事物一样,对新词语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多些理解与宽容,少些大惊小怪。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新词语就如同十月怀胎,一旦健康活泼的新生婴儿正常出生,报上了户口,就得承认它的合法性,至于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病或意外夭折,这也是常有的事。但在一般情况下,多数是可以生存并发展的,不过生命有长有短罢了。当新词语一旦进入民族共同语,就取得了“公民权”,其中有的进入了基本词语,便可以“为人父母、生儿育女”了。如果用这种开放的、动态的眼光看待新词语,就可以跳出前面谈到的几种误区,对好的有价值的新词语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不会动辄扣上“不规范”的帽子。
    更何况语言本身还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曾几何时,口语中常用的“大哥大”“BP机”等,经过几年的使用,如今人们口头上已经习惯选取“手机”“呼机”这些简明易懂的称谓了。又如“LASER”一词,最初有“莱塞”(音译)、“雷射”“镭射”(音兼意译)、“激光”(意译)等译名,在这几个词语的竞争中,“激光”最后还是渐居优势。
    研究、引导和推荐新词语,是语言学者的职责。
    并不是一切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都有生命力,有些新词语只是一时被用用,并不能长期存在,有些会在与同样含义的词语的竞争中隐退下去。新词语的显现和隐退,竞争和淘汰,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的,一般不能靠行政机关的一纸公文来规定或撤销,也不会受科学研究的支配,只能依靠语文工作者对它们进行密切观察,收集、整理、研究,然后通过词典编纂或修订的方式来引导和推荐。
    遗憾的是,我国的辞书出版界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词典的稳定性,以“传之久远”为词典家的最大自豪,因而常常对活生生的语言事实视而不见,或有意与之保持距离,使读者面对如潮涌来的新词语只能望“典”兴叹。难怪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84年初在《辞书研究》上大声疾呼“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了。此后,新词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便一发不可收,十余年中竟有三十余种新词语词典出版。这就改变了以往汉语词典远远落后于语言变化发展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查考需求。
    当然,词典不能老出新的版本,但为了出新的词典,语言工作者恐怕每月每天都有工作要做,必须经常地进行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实地负起应尽的责任来。季羡林先生最近谈到对汉语词典编纂的看法时,语重心长地说:“一部想跟上时代要求的词典,必须随时把约定俗成、为人民普遍接受的新词补充到词典里去,每一次再版,必须有所改变,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有见识的语言学者多年来一直在新词语这块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如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新词新语新用法”课题组,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整理和研究新词语的工作,他们编写出版了各种版本的汉语新词语词典,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最近又承担了教育部“新词新语规范原则”的科研项目。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近推出的《应用汉语词典》,在新词语的收录上也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得到了学界的好评。
    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新词语的冲击。新词语用冒了并不可怕,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可怕呢。
    无庸讳言,新词语是近年来语言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冲击,以至无法避免。就拿信息技术来说,80年代初,“电子”属于绝对的高科技,“电脑”则是理所当然的高精尖产品。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则如日中天,又过了一些时日,“电子商务”又蔚成风气。新词语的这些演进表达了时代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而且有一个再学习、再进修的过程。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冒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可怕和可悲的呢。


--------------------------------------------------------------------------------
作者:倚天屠龙  日期:2004-5-27 21:45
     我觉得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新词新语,而不是孤立、静止地来谈问题。众所周知,词汇方面,古今的变化是最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旧词消失了,但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词。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讲着现在的语言。
    人类每次有一种发明或发现﹐都需要有一个新词﹐或一些新词进入语言的词汇里。近代和现代的发明最多﹐新词也不断出现。近百年来﹐从蒸汽机﹑电灯﹑无线电﹑火车﹑轮船到原子能﹑同位素等等﹐数以千计的新词新语进入了汉语的词汇。还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名词术语﹐也数以千计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总之﹐近百年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汉语词汇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三千年的发展速度。汉语的适应性很强﹐任何新的概念﹐都能完满地表达出来。汉语的词汇﹐是汉族人民在文化发展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引起了世界上不少学者的注目。
    我们谈起《红楼梦》的贡献,恐怕不能不提曹雪芹对许多新词、新语及精湛的句子的运用。"红楼梦语言"兼容了方言、其他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文言词语、口头俗语、土语等诸方面,例如表丝绸面料的就有生罗、熟罗、横罗、直罗、七彩罗、九丝罗;其它的还有磁瓦子、水吊子、姨娘、嗷嘈、刻刻,撇清、煞气、脸忿、壮、抠、讨嫌、承情、安生等等。以规定词汇的范围、收录标准语汇为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亦因此收录了许多的"红楼梦词汇"。
    所以面对新词新语时,我们还是应当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这些新生事物自由地发展。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很多新词进入了我们的语言并扎根,也有很多只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那时又有谁去规范过啦?还不是靠的语言系统自身的排异和张力自主地做出选择。曾经担任过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目前是教育部"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第一负责人,同时作为《中国网络用语词典》编纂者的于根元研究员曾说:“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另外,规范语言的着力点应放在严格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上。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一些欠规范但是生动的语言,并无大碍。”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如果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中使用了一个"网语",同学们都看得懂,而只有老师看不懂,那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了谁的身上。”
    还是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以预测。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意见是与其失之过严,无宁失之于宽。”



[ 本帖由 倚天屠龙 于 2004-5-27 22: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6-7 2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无为  日期:2004-5-28 09:34
我想前面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固有方言词,而不是新词。当然,有时方言词与新词界限不明显,比如近年来的“按揭”“下课”等等。

关于新词,现在的现代汉语课本里有道题挺有意思:你能准确说出现在一部分人中流行的“酷”“哇噻”“逊”“创意”“瘦身”的含义吗?试判断它们的前途。





--------------------------------------------------------------------------------
作者:wata  日期:2004-5-29 12:15
这个题目讨论的多少离开了原意。

任何语言都有雅俗,一定的规范化不止中国有。据说英国上流社会人说话保守,可能就是太规范了。

规范化当然不会把方言(例如吴语)规范掉。日常说,写,学术著作特别是艺术创作等都需要也无法禁止。但是,如果把正式文件著作都用海上花式样的语言来说,写,也未免太不...了。

规范化当然也不能禁止表达新概念,新思维的词汇,包括外来语进入。但是汉语确实有些“排外”,许多(非全部)新概念开始暂时用外来语,最终完全汉化,如“盘尼西林”最终成抗菌素,“莱塞”最终成激光。这与规范化无关。

本人没有感觉到表达新概念,新思维的词汇,包括外来语进入有被规范的压力。到是个人认为,像“料理”,“写真”等,并非新概念,汉语中本来就有对应词,何必引入日语词汇?这使人想起当年沦陷区日语词汇冲击汉语,有不快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8 17:26 , Processed in 0.0888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