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18|回复: 10

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端午节的由来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2 0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0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端午节的由来与其深沉的文化内涵——中国节日漫谈之七

作者:华山剑
来源:人民网读书论坛
2003-05-29 15:43:22上贴

--------------------------------------------------------------------------------

一、“端午节”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由于中国夏历讲究太阳与月亮的两者位置对大地动植物生长情况的双重影响,所以,中国夏历中的许多节日虽然在夏历本身中是固定的,但是相对于只有时间记时功能的西历来讲,中国的许多节日除了24节气以外(24节气是主要根据太阳历法排定的),其他的节日往往是飘逸的。其中,这端午节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节日。比如,夏历辛已年(2001年)的端午节是西历的6月25日,而癸未年(2003年)的端午节则是西历的6月4日,这短短的三年中,端午节就有21天的差距。

      夏历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甚古,所以,夏历五月初五这天,还有“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地腊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五月节、娃娃节、女娲节、女儿节”等另外称呼!过节的方式虽大同小异,涵义有的时候却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中国的“端午节”,是根据上古时代中国各民族中不同的习惯、宗教、传说而混合起来的一个统一节日。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过“端午节”的民族有汉、藏、蒙古、回、彝、羌、纳西、达斡尔、锡伯、哈尼、裕固、壮、布依、仡佬、朝鲜、鄂伦春、土家、瑶、侗、普米、白族等,可以说,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党政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反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原因,近年来,许多年轻中国人已经日渐淡漠了中国自身的各种民族节日,与这样的淡漠自身民族节日相适应的,是现今许多中国青年人开始热衷过外国各种洋节日了。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使得现今许多中国人以为中国的端午节就仅仅是个吃粽子和吃咸鸭蛋或者划龙船的节日了。再因为近年来中国各地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这根弦不松手,从而忽视了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所以,现今中国的许多江河要么干涸了,要么就臭了,因此,现在中国许多地区已经无法再开展“划龙船”的活动了,这样一来,中国的“端午节”就更加淡而无味了。这些,都是很令人痛心的现代中国文化文明现象!

      在现今许多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的“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一个节日活动,目前,“端午节”别称的“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粽包节”等,也都是指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意思,所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端午节”中的“爱国爱家、民族自尊自强”的伦理成分更多一些。但是,根据民俗专家考证,也根据笔者自己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田野了解,发现,“端午节”首先还是一个自然时令节日,其次才被后人增加了爱国爱家的人文节日内涵。


二、“端午节”的天文学涵义

      前面说了,中国历史上,“端午节”又称为“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汉语中,“端”有“初、正、极”三义;“午”和“五”有“中、正、极”的意思。这就是说,“端午”,首先是个天文学和天文数学概念。大家知道,中国的夏历最早是太阳十月历法,就是一个太阳年按照十个月去计算,“十”的基本计数中,五是中数,标志一个太阳年的回归位数,有些类似于现在物理学中的圆周运动中的“止点、死点”和曲线中的“拐点”的位数。自西汉施行了阴阳合历的“太初历法”以后,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是分别代表的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的位置。这就是说,在一年之中,夏历中的冬至(大约是西历的12月21~22日)是位于南回归线极端位置的节日,夏至(西历中的6月21~22日)则是位于南回归线极端位置的节日。

      冬至节日,是中国地区中的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年中的白昼最短和夜晚最长的日子,每年冬至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从南向北转移,于是,白昼开始在冬至的基础上变长和在夜晚变短;相比之下,太阳相对于地球逐步运动到“夏至”这个位置,则是中国地区中的人们所感受到的白昼最长和夜晚最短的日子;夏至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开始由北转南,所以,白昼在夏至的这个参考系下就开始变短和夜晚开始增长了。

       夏历中的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天象上是个什么位置呢?是在接近“夏至”和游历于“夏至”左右的区间位置中,或者说是游离在“芒种”与“夏至”节日之间的一个节日。比如,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夏历五月初五,其节日大多夹在“芒种”和“夏至”这15天的区间中,有个别时候是在夏至之后的几天内。这就是说,所谓的“端午节”,其实就是指太阳接近“夏至”这个北回归线的日子,之后,相对于夏至而言,白昼就将开始变短和夜晚开始增长,但是,地理蓄热的日子也即将到来,所以,端午节以后,天气会更热。

     综上所述知道,“端午”的含义,是“接近一年中的白昼最长日子的节日”的意思。明白了以上所说的“端午节”的天文学涵义,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还将“端午节”又叫做“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了。


三、“端午节”的公共卫生学涵义

       大家应该注意到,夏历五月初五这天,一些中国地区又将此节日冠名为“沐兰节、地腊节、娃娃节、女儿节”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人通过长期对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他们发现,“端午节”这样的节日,不仅仅是指意对24个节气那样蕴涵着对动植物生长周期的时空判断,还蕴涵着人与天地自然的一系列的对待作用关系在其中。比如,不同时节,太阳月亮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及其作用,端午节前后不仅仅会使得农作物等万物进入最旺盛的生长周期,还同时是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的旺盛生长时期,从而给人类造成许多伤害。这就是说,“端午节”,又叫做“恶日节”,所以,在端午节期间,中国古人要集体进行各种公共卫生的活动。

     比如,中国古人认为,冬至天象是太阳从南向北偏转,白昼开始在冬至的基础上转长,但是,地象则因为蓄冷冻而接近一年中人最冷的时期,所以,每年春节前的日子,叫做“腊月”,就是冷到了极端的意思。这里的“腊”做“极端”和“老”讲,就是冬天即将结束和春天即将来临前的日子的意思。同理,“端午节”也叫做“地腊节”,这意思是说,冬至以后,地热上升,万物生长,各种病菌和蠹虫也开始从大地中的各个角落处冒出,所以,到夏至前,是土地中各种生物的生长接近高峰的时期。这就是说,在中国民间习俗中,“端午节”,主要是指各种土地中的各种生物对人的作用最大的时期,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对人有危害作用的病菌和蠹虫一类的生物存在。所以,“端午节”期间,既是人们忙于栽种农作物时期,既“芒种”时期,也同时是对付各种病菌蠹虫从大地中冒出来肆虐人们的时期。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又主要是一个个人和集体进行卫生和养生的重要节日。

      由于妇女和儿童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孩子生理娇嫩、妇女有自己女性的生理特征,他(她)们很容易受到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的侵害,所以,“端午节”又是主要对妇女儿童进行规范卫生和养生的重要时期,长此以往,“端午节”就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女儿节”和“娃娃节”,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妇女节日和儿童节日。

      过去以往,在“端午节”这天,许多地区中国人有共同的以下习俗:这天,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要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和现在的公共集体环境进行消毒的目的是一样的;同时,端午节这天又叫做“蓄兰沐浴节日”,就是要家庭成员药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长此以往,一些地区还因此产生了专业的“洗儿”业务,就是专门给小孩子洗药浴,类似于现在医院中的药物蒸疗法;端午节,同时还是大众集体和家庭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日子。

     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许多家庭要在家庭内外挂菖蒲、香艾、大蒜,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镶嵌在孩子身上,妇女儿童身上挂的这种既美丽又有药用作用的饰物最多,所以,端午节又是孩子和妇女打扮得最美丽的日子。

     同时,端午节期间,医家和商家还用各种有驱除蠹虫和病菌作用的芬芳草药、名贵中药等配置成很好看的“香囊”、香扇,到市场上叫卖,孩子和妇女是这些物品的最直接受益者。过去以往,端午节日子的前后,这种配置有名贵中草药的“香囊”和“香扇”,是很时兴的物品,又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养生卫生功能,又是很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许多小孩子和女孩子,要将这样的“香囊”在自己身上藏戴很久很久!中国现今各地医药、商业、民族妇女儿童行业中现在都还存留有这种买卖“香囊、香扇、熏香”等习惯,就都是上古“端午节”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说,传统的端午节,也同时是刺激人们进行卫生和养生等经济消费的重大节日时期。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也非常符合现代公共卫生和养生的时代需求。这就是说,中国党政和商家都应该充分重视端午节这样的中国民族节日,以去开发和利用其中的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卫生健康和商业发展的许多机会。


四、“端午节”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内涵

      现在人们普遍说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日子,是可信的!但是,笔者认为,纪念屈原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往江水中丢粽子,最早可能是来自于中国西部的生态保护节日中的祭祀江河湖泊水神的文化传统,这就是“祭祀大禹女娲”传统。因为,大禹和女娲,一直是中国西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两尊最重要的神圣,现在中国西部山区中,都还留有许多非常古老的女娲庙宇和禹王庙宇。

      女娲造人补天,是人类的老祖母,这种母性崇拜,是中国西部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而大禹则是治水英雄,相传,大禹是水神!这就是说,在上古西部山区人民的心目中,鱼,是大禹的化身,是不能够吃的,每年初夏时节,也就是鱼要繁殖的时节,西部山区中的民众不但不去网鱼,还要往水中投掷食物去养育鱼,以祭祀大禹(大鱼)水神!到至今,西藏地区部分民众都还保留着将鱼视为是大禹神灵的习俗,他们将鱼看成为是“水神”!是绝对不吃鱼的。这就是说,正是因为上古时代的西部民众有这样的习俗,所以,西部羌藏地区中的生态一度非常好,江河也发育得很丰满,不像现在平原地区中的江河湖泊这般一潭死水和臭水。

      现代人在许多方面进化了,但是,同时也在很多方面退化了!比如,现在很少有人将江河湖泊和湿地看成为是一种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生态现象,他们仅仅是将江河看成为是被人类自身功利需要的水源而已。但是,在古代中国人的理念中,特别是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理念中,尽管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江河湖泊湿地是陆地生物之肺的现代理念,但是,他们是将江河湖泊湿地看成是神圣之地的,他们定时要祭祀江河湖泊中的生灵,还要放生各种水生动植物入水。过去以往,中国端午节期间,中国各地民众要往江河湖泊中投放食物,就是希望水种族和陆地种族都能够生长旺盛,以达到人类和天地江河湖泊共同生存发展的良好愿望。由此可见,不能够说现代人就一定超越了古代人啊!古代人在许多方面是比我们现代人更有知识和更懂道理的,因为,他们距离自然更近,更能够洞察到自然的规律。

      端午节一过,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期,这个时候,许多春夏之交时期出现的瘟疫就将自然退去。但是,端午节期间人们积留下来的各种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食品、药物、香囊、香扇、熏香、中草药等还保留在人们家庭中为人们所也,继续为人们的健康发挥重大保健作用。

     现在中国的党政和商家,为什么不去大量发掘和开发中国各种民族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为中国经济和改革所用呢?这,真是令人百般奇怪。难道新中国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的“破四旧”以来,已经造成了许多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一无所知了么?!难道现在的中国因为“失忆”而已经进入了一个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时期了么?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是以自身民族文化传统为根基的,这,是常识,也是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01: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的由来

来源:人民网
----------------------------------------------------------------------------------------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

    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

    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0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专家:不排除端午成中韩两国共有文化遗产

来源:新京报
2004-05-10 08:52

---------------------------------------------------------------------------------------------------

    本报讯 (记者王荟)近日,媒体关于“韩国即将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昨天,民俗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不能单纯地认为韩国抢夺我们的文化遗产,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另外,如果我国这次也申报端午节,不排除端午节会成为中国和韩国共有的文化遗产这一评定结果。


端午节由中国传韩日东南亚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王文宝说,世界上都公认,端午节是最早从中国开始的,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上就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后来,端午节逐渐传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民俗专家郭子昇介绍,过去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国也有很多传统的庆祝仪式,但是发展到现在,人们能够普遍记忆的就只有吃粽子和赛龙舟两项了。“很多关于节日的庆贺活动正在被逐渐淡忘”。


韩国并没违规中国缺保护机制

      “一些人说到这件事就认为是韩国在抢夺我们的文化遗产,其实不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高丙中认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且,从申报要求和条件上看,韩国并没有违规的地方,“从申报本身来看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我们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来保护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人应建立自信端午可能成共有遗产

    高丙中认为,国人应该可以从中建立一种自信:韩国希望申报端午节,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在我们这里也许有许多比端午节更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申报,但是在别的国家,我们中国的节日被排在了最前面。”


      此外,据专家介绍,“打包”或“捆绑”申请是一个集体、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突出某一个具体的作品或形式,所以,“打包”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难度很大。如果我国也在这次申报端午节,不排除端午节会成为中国和韩国共有的文化遗产这一评定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04-6-22 01: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抢报端午节是真是假 记者追访披露来龙去脉

本报记者 谢孝国 实习生 江微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4-05-10 11:02

-------------------------------------------------------------------------------------------------


       这几天,有关源于我国的端午节可能会被亚洲某国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新闻,引起不少网民和读者的热议,然而由于原发消息中只称某教授、某国而致使有人质疑,记者几经周折,终于独家采访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某教授”……


外国抢报端午节是真是假

      5月6日,国内一家权威报纸的一则有关亚洲某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引起了大大小小网站、报纸竞相转载,而各大网站的数千名网民对此也热评如潮。但众多网民在对端午节被外人欲抢先申报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对这则消息因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产生疑问。

      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了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网民称:为什么这个秘密首先知道的是一个教授而不是政府官员?亚洲某国为何能申请中国人的节日?某国具体是哪一国?这种含糊的报道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图:端午粽,扒龙舟,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真的那么容易被他国“端”走吗?本报记者 叶健强/摄


记者追访乌教授细说事件

      前日,也曾有成都记者连线上了采写“亚洲某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一文的作者,该作者当时透露:前不久,东北某大学研究文化的学者乌教授接到亚洲某国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即将在该国举行的文化研讨会,邀请函上有拟将端午节申报为该国文化遗产的内容。此事引起乌教授高度重视,遂将此紧急传真给了文化部,经过文化部核实,发现果有其事。

       昨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当记者将电话打到乌教授家里,乌教授坦承是其本人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反映了此事。随后,76岁高龄的乌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详尽披露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只是聊天知风声防范勿懈

      乌教授首先告诉记者,此前的报道有些出入。他说,其实,前不久他只是收到了亚洲某国的一封邀请函,让他在某月某日到该国参观他们的端午节活动并在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宣扬该国在保护端午节上的先进之处。

     “邀请函里根本就没有提及要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之事。”乌教授表示,他只是在与该国的学者电话聊天时听他们说“以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规模和气派,申报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略知一二。乌教授说,该国暂时并没有正式声明要申报,他之所以给文化部发急件,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我国文化遗产被他国成功申报的并不少,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又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我们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别国为何抢着申报源于我国的端午节?

     乌教授告诉记者,我国从去年才启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而韩国在1961年已公布了无形财产保护法。端午节作为一个节日,1967年通过了韩国的国家级保护,每年在端午节期间去韩国看龙舟的游客都有上百万。“其实很多国家都过端午节,端午节并不是我国的专利,我国如果不及早申报,被他国申报是迟早的事。”


文化遗产被抢报屡见先例

       我国有很多文化遗产被他国申报?乌教授说,像端午节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说,我国的传统节目皮影戏就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了文化遗产,“那些来参展的皮影戏显得粗制滥造,哪比得上我们的!”而新疆维吾尔族的套曲《十二木卡姆》就被伊拉克和阿塞拜疆抢先申报。“我听过那些曲子,是多么的美妙啊,但因为中亚都有木卡姆,我们不申报别人就报了。”还有,新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和内蒙古的《马头琴》同样都被吉尔吉斯坦和蒙古国申报……

     乌教授说,我们并不能怪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只能怪自己不够重视。他说,去年10月,联合国通过了28个文化遗产,我国的古琴被列入其中,在报刊上也只是一块小豆腐,毫不起眼。但在国外,那些自己的文化遗产被列入进去的国家则举国欢腾,热热闹闹。


某国抢报下快手难以成功

     昨晚,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有关某国要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文化遗产,这在文化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们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申请是它们的权利,但批不批准是联合国的权利”。叶教授认为,某国要联合国批准必须在申报中体现其过端午节的原创性和单一性,但端午节发源于中国,中国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有它特定的意义,而且在屈原出生以前,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就有划龙舟的习俗,并把端午节这一天定为龙的节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3年定下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屈原,我们有这么多的历史积淀,端午节在我国有这么多的意义,其它国家是抢不去的。

(编辑:安容达)
发表于 2004-6-22 17: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国内除了春节还有点气氛之外,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是默默无闻的度过。反倒是耶诞节等非外来节日有愈演愈烈之势。
发表于 2004-6-22 17: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

这叫忘了自己跟鬼佬!
土不土洋不洋的
还特麻木:ninja::ninja::ninja:
发表于 2004-6-22 17: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中秋节比较热闹!
因为在我们家乡会在那天晚上
家家户户都在户外赏月、玩耍,
也有烟花看!
但是端午节的龙舟赛这几年却没举行,
少了很多的节日气氛!
发表于 2004-6-22 1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看那

既然中国人不怎么过端午节了
那就干脆送给韩国佬去过算了:)
发表于 2004-6-22 2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月流真幽默。

五月初五商什么月?

烟花倒是很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0:35 , Processed in 0.0746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