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45|回复: 10

[推荐]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网站 1994--2001 音韵学论著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8 20: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yinyun.anyp.cn/040324111049593.aspx

[center]1994-2001年上半年音韵学论著目录编者说明

刘广和  张渭毅 主编[/center]


      本目录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广和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渭毅博士分别指导组织学生完成。刘广和教授及其学生做的是1994——1999年的目录。张渭毅博士及其学生做的是1994年——2001年上半年的目录。目录最后由张渭毅博士根据两个目录删重增补而定稿.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参加著录编写的有:199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许国永、陈伟栋搜集了1994-1999年论文条目;2000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李建强负责论文条目的分类和排序;刘广和教授对论文条目的删并、归类和排序进行指导。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著录编写的有:1997级汉语专业本科生谢玄同学搜集了1995年的条目,1998级汉语专业本科生章欣同学搜集了1996、1997年两年的条目,1998级汉语专业本科生寸熙同学搜集了1998、1999年两年的条目,1998级古文献专业本科生孙俊同学搜集了2000和2001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条目,北大中文系张渭毅、谢玄、章欣、寸熙所做的1994-1999年条目,比人大中文系同学搜集的多出580余条。张渭毅博士做了1994年目录,也做了一些1995年以来的条目,并在这四位同学目录的基础上补充了300多个条目。

      本目录难免有漏、误,敬请指正,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送张渭毅老师,以便在下一期我会《通讯》上补遗订正。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电子信箱:zhweiyi@pku.edu.cn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从两周金文用韵看上古韵部阴入间的关系  金颖若  语言研究(增刊):22-24

《管子》诸家韵读献疑  汪启明  管子学刊  2:20-22

周易古经韵考韵读  杨端志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3:1-16

《诗经》时代的声调   许绍早   语言研究1:94-107

《说文解字》中的读若与古声母的考订  刘淑学  语言研究(增刊):35-46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6:63-70

上古汉语的双音现象  许进  济宁师专学报  2:80-83

从联绵字看复辅音存在与消失的痕迹  吉发涵  语言研究(增刊):5-11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 Xl- 考   张兴亚  语言研究(增刊):47-49

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证据 杨剑桥 中国语文通讯(32)  香港,1994.12

秦汉时期的牙喉音声母  李玉  语言研究(增刊):  27-29

古韵十二摄三十六部系统之假定  李葆嘉  语言研究(增刊): 25-26

论夏燮的古声合用说  李葆嘉  古汉语研究1:17-20 

戴震《声类表》疑纽位次考辨  李开  语言研究(增刊):503-505


二  中古音

陆机等的遇摄字用韵  季云起  语言研究(增刊):12-17

上古祭、月两部祭、薛两韵字在徐邈反切系统里演变的情况  蒋希文  语言研究(增刊):18-21

《切韵》二十八声母说  麦耘  语言研究 2:116-127

《广韵》二百零六韵拟音之我见   陈新雄  语言研究2:94-111

论《切韵》的开合口  张玉来、刘太杰  语言研究(增刊):169-173

《切韵》系韵书韵目字的选择原则与“最小对立”  张树铮  语言研究1:108-113

谈《广韵》的小韵数  傅平国  抚州师专学报(社科版)4:23-26

《韵诠》五十韵头考——《韵诠》研究之二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2:112-115

《集韵》韵系特点记要  邵荣芬  语言研究(增刊):124-137

郭象音注考  简启贤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6:91-96  

李贤《后汉书》注声类考  游尚功 廖廷章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27-32,43

《文选》李善音注声类考  徐之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4:80—84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非敷奉三母合流——兼论《音图》微母的演化  冯蒸  语言研究(增刊):53-62

《史记》三家注之开合现象  黄坤尧  中国语文  2:121-124,1

《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  李无未  语言研究(增刊):82-89

《史记正义》反切考  龙异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33-38

颜师古《汉书注》喉音反切声类再研究  任福禄  求是学刊5:87-90

徐邈反切韵类 蒋希文 《音韵学论文集》(第三辑) 中华书局

徐邈反切系统里“等”和“介音”  蒋希文  《薪火编》(俞敏先生纪念论文集)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李贺诗韵考 冯芝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4:51-57

韦应物诗韵系  李无未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2:69-74

陆游古体诗的用韵系统  冯志白  语言研究(增刊):63-71

王昌龄诗韵谱 李无未 延边大学学报5  

从白居易诗文用韵看浊上变去  国赫彤  语言研究(增刊):  72-77

日本平安时代敕撰汉诗集——《文华秀丽集》用韵研究  朴万圭  语言研究(增刊):423-436

《大孔雀明王经》咒语义净跟不空译音的比较研究——唐代中国北部方音分歧初探  刘广和  语言研究(增刊):  408-414

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 黄笑山 古汉语研究3:38-40

论中古船禅二母的分合演变  寻仲臣  古汉语研究2:13-18,69

论重纽  杨剑桥 《语苑新论——纪念张世禄先生学术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释二等 许宝华(合作) 《音韵学研究》第3辑:119-135 中华书局

从义存的用韵看唐代闽南方言某些特点  周长楫  语言研究(增刊):269-275


三  近代音

《蒙古字韵》单字校勘补正   忌浮 民族语文2:71-75

《蒙古字韵》与《平水韵》  忌浮  语言研究2:128-132

论《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及其考证  董绍克  语言研究(增刊):184-190

朱翱反切的开合系统  张渭毅  语言研究(增刊):164-168

《中原音韵》车遮韵的主要元音问题  李钟九  语言研究(增刊):  405-407

《中原音韵》一处的“开合”问题:兼与王洁心先生商榷  邓兴锋  古汉语研究2:19-21

《洪武正韵》与明初官话音系   叶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1:89-93

《中州音韵》的全浊声母  龙庄伟  语言研究1:114-119

《西儒耳目资》没有儿化音的记录  麦耘  语文研究  4:49-51,14

《杉亭集·五声反切正均》音系探赜  陈贵麟  语言研究(增刊):174-182

略谈《增注雅俗通十五音》  林宝卿  语言研究(增刊):  195-200

从《五音集韵》的并韵看其韵系的性质  麦耘  语言研究(增刊):209-212

韩道昭《五音集韵》第二音系考  忌浮 《文史》第38辑:233-247

罗马字《官话新约全书》音系  叶宝奎  语言研究(增刊):447-454

《蜀语》音注材料分析  张一舟  语言研究(增刊):253-264

从大都剧韵看《中原》两韵并收字  邓兴锋  语言研究(增刊):183

《元曲选·音释》述要  刘纶鑫  语言研究(增刊):201-208

南曲“入派三声”问题初探  张竹梅  语言研究(增刊):265-268

白朴词韵研究  杨载武  语言研究(增刊):249-252

《金瓶梅》“反切”语趣  傅憎享  枣庄师专学报  1:10-14

近代汉语梗摄二等开口喉牙音字的读音  沈建民  语言研究(增刊):  213-214

近代后期北京话的两种音变  郭力  语言研究(增刊):  191-194

19世纪上海音系和相关的问题  石汝杰  语言研究(增刊):  215-224

近代汉语的唇音合口问题  杨剑桥  语言研究(增刊):  242-248

评《正音咀华》兼论一百五十年前的广州话  罗伟豪  语言研究(增刊):  334-339

从利玛窦金尼阁的汉语拼音看明代晚期的官话音系  金薰镐  语言研究(增刊):394-404



四  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在古音类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区划汉语方言  薛才德  思想战线  5:41-47

三码头汉语[l]声母探源  曹翠云  语言研究(增刊):276-278

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在闽西客话中的演变  邓晓华  语言研究(增刊):279-283

古合口韵在今光山方言中的变异  刘冬冰  语言研究(增刊):327-333

汉语入声消失过程在赣东北闽南话中的表现  胡松柏  语言研究(增刊):304-310

古咸山梗曾臻深摄与闽西客语阳声韵  蓝小玲  语言研究(增刊):  323-326

兴宁县客家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比较  饶秉才  语言研究(增刊):  340-354

古四声在河北方言中的演变  陈淑静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76-83

现代宜昌音与中古音的比较  刘兴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108-115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  张光宇  中国语文6:409-418

怎样利用漳州音辨别中古声母  杨小青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3:69-72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70-81

山东方言“日”母字研究  张树铮  语言研究(增刊):370-374

论上海地区方言的声调系统 许宝华(合作) 载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Page.399-404,日本 

汉藏语声调探源   陈其光  民族语文6:37-46

从汉藏语系的角度论辅音三级分类法的一种新模式:兼论中国传统音韵学者对辅音分类的贡献  冯蒸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5:28-38

也谈水语全浊声母mb-、nd-的来源  曾晓渝  语言研究(增刊):462-468

内蒙古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  宋秉儒   语言研究(增刊):355-362

朝鲜馆译语的汉语字音特征  姜信沆  语言研究(增刊):388-393

日语拨音音节汉字的音读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  刘淑学  河北大学学报 1:35-43

日语汉字读音初探  张葆华  武汉大学学报4:104-107

就吴汉音的对立论全浊声母的性质  杨信川  语言研究(增刊):  441-446

15世纪以来汉字读音在韩、汉语上演变较考  柳应九  语言研究(增刊):415-422

八思巴字汉语的字母  杨耐思  语言研究(增刊):437-440

纳西东巴形声字假借字音近度研究  喻遂生  语言研究(增刊):  455-461

《华夷译语》研究  张双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5:87-92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1993年的汉语音韵研究  张渭毅、唐作藩  语言建设  11:28-32

古典诗歌欣赏中的音韵问题  王珏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6:45-51

汉字语源研究中的音韵问题  (日)藤堂明保著、王继如译  古汉语研究 2:7-12

论汉语音韵的文化内涵  谷木  江苏社会科学  4:120-125

马蹄韵: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余德泉  唐都学刊 2:58-64,35

入声字的识别方法  焦冬梅、亚美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3:46-51,91

押韵还是押调——《入声论》之四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3:90-94

音韵与佛学研究浅谈  陈云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48-54

音转研究述要  孙雍长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4:131-136

等、摄新议  张鸿魁  语言研究(增刊):157-163

现行同音字分析  龚嘉镇  语言研究(增刊): 284-297

清音入声字今读的声调问题  胡运飚  语言研究(增刊):311-322

论现代零声母  朱声琦  语言研究(增刊):375-384

论假借  陈其光  语言研究(增刊):385-387

音乐与音韵杂说(之一)  陈振寰  语言研究(增刊): 469-472

从音位观点看国语的k与tþ之问题  金钟赞  语言研究(增刊):481-487

论作为训诂方式的反切——兼论音义关系  李长庚  语言研究(增刊):494-502

吟诵与音韵  王恩保   语言研究(增刊):536-540

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音变——合口舌根音又唇音化  吴叠彬  语言研究(增刊):541-550

声韵双拼使反切获得新生  吴荣爵  语言研究(增刊):551-556

传统京剧音韵漫谈四题  严承钧  语言研究(增刊):557-566

从音韵学角度看《镜花缘》的著作权  杨亦鸣  语言研究(增刊):567-579

全国师专教材《古代汉语》音韵篇问题商榷  饶星  宜春师专学报1:40-43

反切、四声与韵书的产生  杨荣祥  荆州师专学报1:47-52

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  虞万里、杨蓉蓉  古汉语研究3:26-35,50

谈谈“韵书”和“韵部”的定义  王开场  古汉语研究1:82-84

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  麦耘  古汉语研究1:21-25,32

史书平声示崇说  何惠娟  河南大学学报4:87-88

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曹炜  吴中学刊2:77-82

韵书与汉语音韵学  张传曾  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4:88-93

“和韵”新论  朱宏达、吴洁敏  中国社会科学  4:176-188

《淮南子》分音词三例   许匡一  古汉语研究4:86转65页

在古音类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区划汉语方言  薛才德  思想战线5:41-47

简评《广韵四用手册》  张渭毅  广西大学学报6

沈宠绥音韵学简论  都兴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4:87-92

“阿房”的审音问题  殷作炎  语文建设2:13

“峒”字音义探源  王永红  渭南师专学报4:131-136

“殽”“崤”等字的读音  唐作藩  语文建设1:29-31

“儿化”性质新探  李立成  杭州大学学报3:108-115

“参”字的人名读音   陈冠明  学语文 5:43-45

说“韵” 毛宣国   江海学刊 4:139-145

对于王力著《中国音韵学》审校及修订意见之意见  黎锦熙  汉字文化 2:48-52,56

知庄章流变考论  李行杰   语言研究(增刊):506-514

周以来用韵五个阶段的特点  李毅夫、刘凌君  语言研究(增刊):515-521

钱大昕提出古声纽理论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  荆贵生、曹辛华  语言研究(增刊):488-491

论古音学与谐声表  臼田真佐子  语言研究(增刊):492-493

论清代古音学的审音派  唐作藩  语言研究(增刊):529-535

汉语“四自鼻”的同源关系及古音构拟  刘宝俊  语言研究(增刊):30-34

汉语声调平仄之分与上声去声的起源  郑张尚芳  语言研究(增刊):50-52

古音通假之再认识  刘载芬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105-109

说“稻”  黄树先  语言研究(增刊):1-4

竺家宁复声母研究述评  赵秉璇  语言研究(增刊):580-586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语言研究(增刊):90-115

《切韵》东冬分部与等韵音理  胡从曾  语言研究(增刊):78-81

《礼部韵略》讨源  宁忌浮  语言研究(增刊):116-123

武玄之《韵诠》考——《韵诠》研究之一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增刊):153-156

宋代音韵学发展状况概述  黄锦君  语言研究(增刊):473-480

清代今音学述略  刘民钢  古汉语研究1:26-32

《经典释文》单刊单行考略  虞万里  语言研究(增刊):138-152

徐邈反切系统中特殊音切举例  蒋希文  中国语文3:210-215

《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 李无未 吕朋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

论元刊杂剧的同音假借——兼论《中原音韵》的社会语言基础  王硕荃  语言研究(增刊):225-241

云南明代的音韵学研究  肖所、涂良军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5:70-75

史存直和他的语言学研究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4:85-86

韩国部分图书馆所见中国古代“小学”善本书 汪寿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从同源词窥测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唐作藩 中国语言学报 7:135-138

匣母上古一分为二再证 邵荣芬 中国语言学报 7:121-134

祭部和上古汉语方言  刘志成  川东学刊(社科版)1:102-106

论上古汉语中的匣母字  刘冠才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79-84

《老子》用韵研究  喻遂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108-114

从金文用韵和文字的统一性看两周雅言书面语  罗江文 玉溪师专学报(社科版)1:21-23

两汉蜀郡辞赋韵文中鼻音韵尾问题初探:兼论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  郝志伦  川东学刊 1:107-110

“鸟”“隹”同源试证  孙玉文  语言研究1:174-175

论古音十九纽的重新发现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101-107

西周金文音系的声母系统  刘志成  川东学刊(社科版) 3:71-76

《诗经》通韵合韵说疑释  周长楫  厦门大学学报  3:12-18

上古喻纽字浅议  殷寄明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3:59-64,81

《诗经》韵系  麦耘 《音韵与方言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4:1-25

从徐邈音看“古无轻唇音”  刘兴均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4:61-67,72

试论声调的发生机制  马林可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4:27-30,32

说“恶”去入别义的时间 孙玉文 语文研究 4:43-44

刘熙《释名》中的东汉方言  李恕豪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6:75-78

《说文》中的音训——兼谈“兮”字的用法  夏硕  汉字文化3:33-34


二  中古音

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  丁邦新  中国语文 6:414-419

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  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  5:336-344

神珙《九弄图》再释  杨剑桥  中国语文 2

中古三等韵i介音的前移和保留  黄笑山  郑州大学学报  1:111-118

试论重纽的语音  竺家宁  中国语文  4:298—305

释重纽  余迺永  语言研究2:38-68

《切韵》元音系统试拟  麦耘 《音韵与方言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4:96-118

论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  麦耘 《音韵与方言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4:63-76

《韵镜校证》补正  杨军  贵州大学学报1:75-80

魏晋诗人对诗律的探索  徐青  湖南师专学报1:17-23

《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 黄笑山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05

《广韵》二百零六韵拟音之我见  陈新雄  语言研究2:94-111

关于《切韵序》的几个问题  荆贵生  汉字文化2:14—16

《文选》李善音切校议  张洁  古汉语研究1:74-77

《文选》李善注音切校议  徐之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3:88-90

张守节《史记正义》中的重纽  游尚功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62-68

陆德明音切中的重纽  杨剑桥 《中西学术》(1),学林出版社,1995

徽宗语  张天堡  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 1:125-128

杜牧诗韵考 熊江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1:83-92

爨碑用韵考  简启贤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3:84-89


三  近代音

罗明坚、利马窦《葡汉辞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  杨福绵  中国语言学报5:35-81

《平水韵》考辨  忌浮 中国语言学报7:139-149

《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切韵指南》研究之一  忌浮  吉林大学学报4:76-83

近代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  黎新第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115-123,87

也谈本悟《韵略易通》之“重×韵”  沈建民、杨信川  中国语文1:65-69

全浊上声字是否均变为去声 那宗训 中国语文 1:61-64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  冯蒸  汉字文化4:48-62

《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 李无未,王晓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87-9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68-78

《中原音韵》“本声外来”别解  刘俊一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1-5

敦煌变文中m-尾字演变一例  王新华  语文研究2:37

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丁喜霞  古汉语研究4:14-17,30

“《中原音韵》无入声内证”商榷──兼论相关的几个问题  麦耘 《音韵与方言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4:179-192

大都剧韵所见《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 邓兴锋 南京大学学报 4:109-119,131

“入派三声”论  董绍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87-91

《西儒耳目资》的音韵系统 曾晓渝 《汉语史论文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戚林八音》的语音系统:同赵日和先生商榷  王升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3:60-64

《蒙古字韵》的重纽及其他  《音韵与方言研究》 麦耘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 4:77-88

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的构成、演进与量化分析  黎新第  语言研究2:1-23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  杨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46-49,50

《蜀语》所反映的明代四川方音的两个特征  黄尚军  方言4:296-297

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  黎新第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4:81-88,封三

《渡江十五音》与《汇音宝鉴》的音系 野间晃 第一届台湾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 吴淮南  南京大学学报4:126—131

吴棫《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   邵荣芬 《中国语文》5:321—335



四  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北京文言音基础方言里入声的情况  平山久雄  语言研究1:107—113

《切韵》音系上去二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去声次浊声母字在河北宁河方言中的声调表现  李思敬  中国语言学报5:184—197

《切韵》侯韵明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  张琨  中国语文5:353-356

对外汉语[ ? ][ ? ]两音位的教学及[ Ô ] 音史的问题——评李思敬《汉语“儿”[ Ô ]音史研究》  邢公畹  语言教学与研究3:24—34

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  贺巍  中国语文3:195—202

中古豪韵在闽南方言的文白读音问题:兼与张光宇、杨秀芳两先生商榷  周长楫  台湾研究集刊1:77—82

清初满语京语重音前移及其对京腔汉语的影响  赵杰  满语研究1:21—30,68

作为古百越语底层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汉语南方方言里的表现和分布  陈忠敏  民族语文3:1—11

闽南方言中的古汉语活化石举隅  林宝卿  语文研究4:62-65,58

南海沙头话古云、以母字今读初析  彭小川  中国语文6:461-463

照组字在会同方言中的读音及其音韵学意义 谢伯瑞 古汉语研究(增刊):22-23

“囡”所反映的吴语历史层次  潘悟云  语言研究1:146-155

粤语源流考  叶国泉、罗康宁  语言研究1:156-160

连山壮语元音系统与粤语的近似 刘叔新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2:78-83

《别字》即《方言》考  束景南  文史  39:205—220

“风”之谜和夷语走廊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2:24-37

闻喜变音与汉越语变音  潘家懿  语文研究  2:38—43

益阳话“去声变入”现象试探  蔡梦琪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3:69—74

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  (日)余维  语文教学与研究4:123-141

韩日汉字音中的上古知章系与喻日母字 严翼相 语言研究 2:69-84

从朝汉对音考察-m韵尾的转化  安奇燮  语言研究2:85-90

从《宋史·夏国传》译音二题看西夏语辅音韵尾问题   聂鸿音  宁夏社会科学4:16—20

《晋书·佛图澄传》之羯语探源  张昌圣  四川大学学报3:48—56

梵汉对音概说  储泰松  古汉语研究 4:4-13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怎样才算是古音学上的审音派  陈新雄  中国语文5:345-352

海外的中国古音研究  李葆嘉、冯蒸  学术研究1:113-117

高本汉直线型研究模式述论:汉语史研究理论模式论之一  李葆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3:58-60

张琨时空二维研究模式述论:汉语史研究理论模式论之三  李葆嘉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3:74-76

试论汉语中的谐声字  李世之  语言教学与研究2:122—132

词的用韵类型  周崇谦  中国韵文学刊  1:75—84

评黄典诚的《汉语语音史》  张渭毅  东方文化 1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

论中国语文传统之北音学  申小龙  学术交流  4:110—113

旧体诗用韵刍议  钱世明  文艺报  3:18.③

“不律谓之笔”的重新审视  任继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2:59-62

通古今读音之变,出戏曲音韵之新  杨振淇  戏曲艺术2:83-86

清末切音字的理论贡献  陈永舜、郝国钧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4:17-19

关于《切韵序》的几个问题  荆贵生  汉字文化2:14-16

《审音表》剖析  徐世荣  语文建设  11:6-9

为什么要学习音韵知识  杨汝福  河池师专学报4:115-119

古籍字音规范刍议  陈若愚  语文建设 3:11-13

朱骏声转音理论初探  杨一青  古汉语研究  2:26—33,87

说声训 黄丽丽 中国语文 1:58-60

怎样借助古音韵知识进行声母辨正  胡力文  武陵学刊1:82—85

中国古音学传统的理论嬗变  申小龙  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  3:51—59

清代古音学系统论  申小龙  学术月刊  10:73-79

谈方以智对古音及音义关系的认识  田恒金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3:114-118,122

《李氏音鉴音系研究》述评   徐复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143,157

韵转探究  俞允海  湖州师专学报  1:24—32

论中国语文传统之今音学  申小龙  云梦学刊  2:78—84

清代的语音规范 史鉴 语文建设 12:43-44

论汉语史研究的理论模式 李葆嘉 语文研究 4:9-15

形声起源初探  陈双新  河北大学学报3:61—68

古诗转韵十法  金志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55—62

谈多音字的成因及规范  杨璇  贵阳师专学报3:60—64

谐声的社会透视  唐家珑、龙菊凤  吉安师专学报3:74—77

“省声”说略  李敏辞  古汉语研究2:34—39

“  ”字的古音  高洪年  萍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社科版)3:31-35

“觥”音刍议  马玉山  黄淮学刊(社科版)1:78-79

“牖”字形音考  宋金兰  古汉语研究1:63-64

“欸乃”音义 朱若溪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3:33-34

“还归细柳营”中“还”应读为“旋” 刘松木 学语文 2:42

是“确凿(ZAO)”还是“确凿(ZUO)” 郭翠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4:83-84

[ 本贴由 虎子 于 2004-10-8  20:3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6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汉语介音的来源分析  郑张尚芳  语言研究(增刊):175-179

四个相配系列主元音的推测  李毅夫  语言研究(增刊):107-118

上古谐声和音系  赵诚  古汉语研究  1:1—7

先秦有四声新证   张博  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  1:12—20,30

戴震《声类表》考察   李开  语言研究 1:57-79

论戴震古韵分部中的祭部独立及其意义  李开  语言研究(增刊): 96-106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用韵研究 刘宝俊 语言研究(增刊):140-147

从金文看上古邻近韵的分立  罗江文  古汉语研究3:27-29,14

上古汉语后缀L复辅音声母琐议  张兴亚  语文研究  4:9—11

西周金文韵读和诗经韵读之比较  刘志成  川东学刊(社科版)3:75—78,83

古无轻唇音的材料论证和音理论证  马智强  益阳师专学报  4:76—78,84

“典”、“册”古音及上古舌齿音声母同源例析  王蕴智  殷都学刊1:84-87

论喉牙声转——兼评“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  朱声琦  语言研究(增刊):180-184

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关系  马晓琴  唐都学刊  2:102—104

《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  冯玉涛  宁夏大学学报 3:11—22

“姑苏”新解与上古见章系互谐  王珏  苏州大学学报 1:126—129

说《氓》  王首程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 2:27—29,37

《说文》与《释名》声训之比较研究  黄宇鸿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30—35


二  中古音

《辩四声轻清重浊法》失落字项复原尝试  (日)平山久雄  语言研究(增刊):315-324

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  薛凤生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4:

29-35 (又见 语言研究1:46--56)

徐邈反切系统里的“等”和介音 蒋希文 《薪火编》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126—137

《切韵》匣母考源  张兴亚  语言研究(增刊):333-344

于以两母和重纽问题  黄笑山  语言研究(增刊):241-252

《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  黄笑山  郑州大学学报 4:79-84

《切韵声源》术语通释  侍建国  古汉语研究 1:8-11,7

《列子集释》的音义训诂  阎艳  语文学刊 1:39—41

杜牧诗韵考  宋秉儒  语言研究(增刊):325-329

刘禹锡诗文用韵考  冯志白  语言研究(增刊):213-218

孟郊诗韵考  郭力  语言研究(增刊):219-229

《广韵》又音考误  刘晓南  古汉语研究1:15-16,41

《汉书》音切校议(续) 谢纪锋 《薪火编》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365--387

《广韵》真谆部反切下字类隔刍论  李葆嘉  古汉语研究 1:12-14

《广韵》大韵韵目与小韵韵目之字同切异考  李葆嘉  语言研究(增刊): 253-258

《广韵》真谆部反切下字类隔刍议  李葆嘉 古汉语研究 1:12-14

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  李长仁 松辽学刊 1:50-52

《切韵》议纲年份考辩  吕朋林  语言研究(增刊): 274-279

从白居易诗文用韵中的异读字看唐音别义  国赫彤  语言研究(增刊):230-236

《广韵》反切与韵字归部混误  郑明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8-11,14

从《广韵》又音看古代的语流音变  刘晓南  语言研究(增刊):266-270

吕忱《字林》的音注材料  简启贤  语言研究(增刊): 80-84   

《博雅音》声类考  雷昌蛟  贵州大学学报 1:100-104,82

喻母四等产生时代考辨  朱声琦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4:109--112,44

刘昌宗著述考略  杨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4--99

魏晋南北朝臻山二摄字特殊用韵研究  季云起  语言研究(增刊):74-79

“重纽”审音  胡从曾  语言研究(增刊):237-240

中古邪母的上古来源  寻仲臣、张文敏  古汉语研究4:33-35

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  吴礼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6:16-18

中古韵部在闽南话读书音里的分合 —— 兼论陈元光唐诗诗作的真伪  周长楫  语言研究(增刊):466-471

师范大学馆藏《转注新考》考辨  崔枢华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248--263

王梵志诗用韵研究  刘冠才、 陈士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4:94--98

《颜氏家训·音辞》新论  王启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3:62-67

《广韵》收字数到底有多少  张树铮   辞书研究 5:10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现代汉语研究专题》 天津人民出版社12月


三  近代音

《蒙古字韵》补缺  忌浮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28-30

《七音韵》考索  忌浮  语言研究(增刊): 362-365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研究   忌浮  社会科学战线 2:260-269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  鲁国尧  南京大学学报 4:147-162

《集韵》删并字音体例的重新认识  张渭毅  语言研究(增刊):345-348

金瓶梅语音研究  张鸿魁   齐鲁书社8月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二  马重奇  语言研究(增刊):280-300

汴梁方音与《中原音韵》音系  刘冬冰  语言研究(增刊):371-375

宋代绍兴词人用韵考  裴宰奭  南京大学学报 1:69-72

井陉方音是《中原雅音》音系的基础  刘淑学  语言研究(增刊):376-383

《汇音妙悟》及其所反映的明末清初泉州音  林宝卿  语言研究(增刊): 366-370

《五方元音》韵部研究  王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5:40—43,84

《五方元音》与《元韵谱》——论《五方元音》音系的性质   龙庄伟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3:66—69

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  李无未  语言研究(增刊):259-265

南宋《示儿编》“声讹”中的“俗读”音 王晓坤、李无未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99—103

南宋《示儿编》音注的浊音清化问题  李无未  古汉语研究  1:21—24,51

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入注三声”性质  李无未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青年论文专辑)

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 李无未《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4月

吕祖谦《音注河上公道德经》记略  孙建元  古汉语研究 3:23-24

《集韵》中的牙音和喉音声母  杨雪丽  许昌师专学报 4:52-55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杨雪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5:44-46

《集韵》引论  杨雪丽  河南大学学报 5:25-28

试论《五方元音》声调的两个问题  王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增刊):209-211

《等音新集》的语音系统  耿振生  语言研究(增刊):356-362

《四声通解》汉字音中双写字母的音值——兼论《老·朴谚解》“申音”双写字母之音值  孙建元  语言研究(增刊):387-396

也谈《正音咀华》音系  叶宝奎  语言研究(增刊):406-413

论《韵略易通》韵母系统的几个问题  张玉来  刘太杰  语言研究(增刊):422-426

元代汉语的标准音 杨耐思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96—107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等位演变 —— 兼论《音图》江/宕、梗/曾两组韵摄的合流问题  冯蒸  语言研究(增刊):195-212

大都杂剧合韵所反映的元代韵部关系  邓兴峰  语言研究(增刊):353-355

利玛窦所记的明末官话声母系统  黄笑山  新疆大学学报3:100-107

元曲“说”读“佛”例  董绍克  中国语文  1:44

《红楼梦》多种谐音体系  李芳元 修辞学习 3:31

《康熙字典》注音中的时音反映——声母部分 邵荣芬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20—40

近代汉语零声母浅析  王硕荃  语言研究(增刊):397-405

近代汉语官话入声消亡的条件问题  张玉来  古汉语研究 3:25-26,49

吕祖谦《音注河上公道德经》记略  孙建民  古汉语研究 3:23—24

“汉语-t尾最后消失”说  黄勇  古汉语研究 1:17-20,61

从《方言应用杂字》看乾隆时代的晋中方言  潘家懿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88—92

《四声韵谱》用字探究  李惠芬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6:90-91

王恽诗词用韵研究  刘青松 古汉语研究 4:36—42

近代汉语共同语入声字的演变 李启文 中国语文 1:50-58

刘智的《天方字母解义》  金宜久  阿拉伯世界4:22--29

《京音字汇》的价值  陈泽平  辞书研究 4:128--134

小学派韵书之后殿——《五方元音》  王平  辞书研究 5:139--143

《十五音》述评  杨志贤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6:92-94

《古易音训》“宋咸熙刊本”考  丁赋生  杭州大学学报4:53-62

《古今韵会》和《古今韵会举要》 (日)花登正宏 著,王欣译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4:83-88

临安词人用韵中所反映的宋代语音  裴宰奭  语言研究(增刊):301-314

李光地与《音学五书》  张民权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8:69—73

本悟及其《韵略易通》  苏石  昆明社科 4:72-74

《西儒耳目资》非山西方言辨析  金薰镐  语文研究 2:44--49



四  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从“风、雷、雨、电”论夷语、楚语、羌语和雅言  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增刊): 160-174

我国东南各省方言梗摄字的元音  李荣  方言 1:1-11

粤音与古音  李新魁  学术研究 8:74—78(又见《李新魁音韵学论集》1997年10月)

匣母和余母在粤方言中的古今演变  任民  佛山大学学报 5:65-68

论客方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邓晓华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1-10

客家方言的“荷”  蓝小玲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443-446

兴宁县客家话韵母与中古音韵母比较 —— 兴宁县客家话韵母研究系列之三  饶秉才  语言研究(增刊):447-458

古壮字中的“古无轻唇音”遗迹及其成因  郑作飞  广西大学学报1:69—72

客家音系的形成与客家方言 黄笑山 中州学刊 4:101-104,87

闽西客话与古语训释举隅  林宝卿  龙岩师专学报 2:79-83

前置还是鼻化?—— 昆明方言中两个鼻韵母的声学语音分析  (美)桂明超  语言研究(增刊):427-436

广丰话的文白异读与历史音类  胡松柏  语言研究(增刊):437-442

论闽方言的形成  张光宇  中国语文 1 :16-26

福州话城乡异读字音分析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80-83

试论益阳音系与古音对应规律的例外字 蔡梦琪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44-48

河南话中的古入声字  游庆学  天中学刊 1:18-30

豫北方言中的尖团音  陈泓  平原大学学报 2:57

黔东南话与古入声字辨识  龙异腾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1:32-35

山西阳泉方言入声舒化的初步分析  曹瑞芳  语文研究 3:52-53

官话德、陌、麦三韵入声字音变  侍建国  方言 3:201-207

赣语南城方言古全浊上声字今读的考察  张双庆,万波  中国语文 5:345-354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论坛》4:

五华话古次浊声母字的声调演变  李惠昌  汕头大学学报 6:83-94

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  罗康宁  岭南文史 4:35-36

从西夏语看中古浊音送气与否  张竹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49—50,70(又见  语言研究(增刊):349-352)

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  徐世璇  民族语文 3:31—40

汉藏语系语言鼻音韵尾的发展演变  石林、黄勇  民族语文 6:22—28

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比较研究的音韵学意义  施向东  语言研究(增刊): 151-159

有关汉语和藏语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俞敏先生《汉藏同源字谱稿》读后 施向东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

华澳语系中的几个词族比较  潘悟云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  148-150

汉语恩施话与土家语相互影响初探 龙庄伟、杜也力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

高坝侗语的声调格局  石峰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461-465

古壮字中的“古无轻唇音”遗迹及其成因  郑作广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1:69—72

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与百越民族  陈立中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3:35—39,61

从汉语中古音看日语吴音与汉音之差异  李月松  外国语 6:17-20

论古汉语音韵对日语的影响  晋学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67-71

从日本汉字音读和莆田方言看“重纽”  陈鸿儒  语言研究(增刊):185-190

东晋译经对音的晋语韵母系统  刘广和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

施护译音研究  储泰松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

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  储泰松  语言研究(增刊):191-194

天息灾译著的梵汉对音研究与宋初语音系统 张福平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月

《译词长短话》的发音初探——解读和罗马字化的尝试  (日)原口善一郎  语言研究(增刊):414-421

蒙古语中保留中古汉语语音特点的汉语借词   斯勤巴特尔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4:99—102

《渡江书》韵母的研究  王顺隆  方言 2:137--142

淮河流域民间反切语  张天堡  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3:134--139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宋德慈、王毅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3:102--104

左权方言古入声字今舒声化现象  王希哲  语文研究 2:50,49

汉傣地支字读音研究  吴安其  贵州民族研究 2:146--153

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  吴安其  民族语文 2:18--25

与亲属语相近的上古汉语的使动形态  吴安其  民族语文 6:29--35

藏语SR-声类变化的扩散及中断  江荻  民族语文 1:19--26

侗台语复辅音声母的来源与演变  倪大白  民族语文 3:1--12

西夏话鼻冠声母构拟的几个问题:从《掌中珠》西夏语汉字注音谈起  孙宏开  民族语文 4:50—60

语言论集  黄家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研究上的贡献  吴宗济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3:58—63

王念孙《释大》同族词研究  张令吾  语言研究(增刊):51-62

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  王玉仁  丹东师专学报  4:76—80

古汉语语音的修辞功能  黄岳洲  修辞学习  6:3—5

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  王洪君  中国语文 3:167—171

古音知识的应用  黄群建  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 4:20—23

试论古人对字音认识的四次飞跃  张九林  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114—119

浅析古汉语音韵结构及其现代应用  孔桂春  文史知识  9:101—109

“扁鹊”的读音及其来历  叶桂桐  语文建设 11:48

打字与幐字  李荣  中国语文  3:161—166

论同音词的“同音”和“异义”问题:与陈奎彦先生商榷  朱英贵  攀枝花大学学报:综合版  1:33—37,47

略论《方言笺疏》中的“声转”和“语转”  刘川民  杭州大学学报  4:64—72

段玉裁的系统方法论  李传书  长沙水电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3:107—112

古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及其分类 蒋彰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4:23—27

关中人辨识古入声字方法论略  胡安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4:118—122

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  冯蒸  汉字文化  4:49—60

“义反音亦反”辨议  陈伟武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6:13—15

诗韵的发展与改革——漫话诗韵(三)  李慎行  语言研究(增刊):11-19

小议汉语语音史上的“橄榄形”现象  麦耘  语言研究(增刊):20-26

戴震在《方言》研究上的贡献  吴庆峰  语言研究(增刊):27-31

也谈几个汉语音韵学的理论问题  (美)薛凤生  语言研究(增刊):32-36

吐蕃起源及其读音问题试探  祁振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26-30

古书中的七字韵语  吴庆峰  古汉语研究2:78-81

试论先秦乐论对诗文声韵论的影响:兼谈诗文吟诵实践与理论的相应贡献  孙敏强   浙江社会科学4:47-51

“爹”音考辨  王卫东  张家口师专学报2:81-82

“冠”字读音漫议  张鹤泉  语文建设  8:7-10

现代普通话“M. N. L. R.”阴平字溯源  车先俊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3:125-127

浅谈黄侃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万世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90-95

中国当代的汉语音韵学研究  李葆嘉  学术研究  9:70-73

蒋骥对古韵研究的贡献  谢纪锋  南都学坛5:41-47

蒋骥古韵学述评  谢纪锋 中国语文3:214-219

《韵略汇通音系研究》评介   隋千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3:111

《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记》序  唐作藩  文教资料 1:101--102

《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记》概要  郑南国  文教资料3、131--134

语音史研究的新境界:张鸿魁《〈金瓶梅〉语言研究》序  李行杰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3:29-30,52

浅谈汉文化的语音象征  王玉鼎  延安大学学报 4:96-98

评文史研究中的古音伪证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4:128-133

汉语声母发展史   杨剑桥 《中西学术》(2)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诗·豳风·东山》“蜎蠋”二字音议兼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之误  鲁国尧 中华书局《古汉语研究》第一辑:319-330(又见《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1998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14页)

黄典诚先生学术小传 黄笑山 音韵学研究通讯  总第19、20期:30-35

论文化研究中的音韵导入  李葆嘉 江苏社会科学 2:120-124

《汉语拼音方案》是怎样设计的   黄家教    语言论集   黄家教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6月:341—347

论现代汉语的E和ER   黄家教   同上:348—355

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  葛遂元  三峡学刊 1:80-84

中学语文韵文教学与音韵学  郦亭山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3:50-55,18

一部简明的汉语音韵学史:读《音韵学辞典》  朱声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97—98,90

《声调四谱图说》简评  牛贵琥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42—44

对《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一文的几点意见  谢纪锋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73—76,87

我与音韵学  宁继福  社会科学战线 2:256—259

声转述评  周玉秀  古汉语研究  3:18—22,65

“见”字古读音  任民  佛山大学学报  1:55—58

说“扫”  黄树先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  67-73   

独辟蹊径,探幽溯源--读《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 黄笑山 华夏考古4:110,112

何萱《韵史》及其音韵学思想研究  顾黔  南京大学学报 4:168—171

评文史研究中的古音伪证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4:128—133

《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注音正误  张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74-77

《说文》亦声字与许慎的会意、形声字之归类  (韩)金钟赞  语言研究(增刊):85-95

段氏注《说文》 重韵不重声  朱声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67—72

《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上) 冯蒸 汉字文化  4:61-封三

段玉裁的“古本音”与黄侃的“古本音”  张树铮  语言研究(增刊):63-66

孔广森古音学中的历史语言学思想  张林涛  语言研究(增刊):37-40  

试论顾炎武对吴棫古音学的吸收与扬弃  张民权  语言研究(增刊): 41-50

清代古音学研究之枢纽:邹汉勋音韵学述论  李葆嘉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32-35

段氏对古韵分部的韵类认识:浅谈“同声必同部”理论在古韵学史上的地位  国光红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45-50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魏丽君  蒲峪学刊4:31-33

孔广森、江有诰与黄侃古声调学说析评  孙玉文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 1、2合刊:108-114

关于黄侃古音学“乞贷论证”问题的思考 李思敬 《薪火编》  谢纪峰、刘广和主编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6:85—95

王力古音学浅探——纪念王力先生逝世10周年  耿振生、赵庆国  语文研究 2:1—7

“重×韵”再辨  龙庄伟  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384-386

反切源于合音新证  傅定淼  贵州文史丛刊  2:73—76,55

中华版阮刻《尚书正义》音切勘误  喻遂生  语言研究(增刊):330-344

略谈汉语中的谐音  徐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0:117-119

“尖团音”概念订误  罗福腾  语言教学与研究 1:67-72

全浊上声字有多少仍读上声  沈建民  语言研究(增刊):459-460

心母演变的假设   林亦  语言研究(增刊):130—139

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作者 张柏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4:438-442

赵元任早年的语言学研究及其影响  袁毓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4 :73-77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别解  赵小刚  中国语文 1:65—67

再说郭璞注中的“轻重” 唐莉  中国语文 4:封三

“乍暖还寒时候”中的“还”音义辨  李务静  中国文学研究 2:95

论亦声  季素彩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3:70--73

古音通假字与古代同音同义字  余大庆  河池师专学报 3:55--56

“海参崴”音义考  张鹏  黑河学刊 5:97

从音义关系看声训的依据与局限  石裕慧  怀化师专学报3:312--316

“塞音+边音”型复辅音词双音化的两个环节  徐天云、宋晓蓉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

漫谈入声与古诗词  贾光中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20--24

音系的非线性结构原理和语音史的研究  徐通锵  民族语文6:1--10

论语音对应关系中音值差异悬殊的成因  江荻  民族语文 6:12--21

轻声论析  张月明  内蒙古电大学刊(哲社版)3:21--23

古音通假与古文释义  冯宽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4:112--114

律诗平仄的五步推断法  刘家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89--91

锐意进取,致力挖掘:宁继福的学术成就  许绍早  社会科学战线 2:248--255

“调值乐谱”管见  吴代翼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4:32--33

从对偶音高看上声的特征  熊一民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53--56

汉字音读与汉字原音  皮细庚  外国语5:64--68

韵母代日  郭俊峰、王桂兰  文史知识4:122

释“四声八病”  林家骊  文史知识10:102--105

“蔓”字异读  傅憎亨  学习与探究 3:134

现代汉字形声字声符“韵变”说  周克庸  益阳师专学报 2:93--95

阿斗的“阿”不该读ē  龚嘉镇  语文建设 1:18

读破音的处理  赵宗乙  语文建设3:8--10

谈“臭”的音义变化  杨润陆  语文建设 8:22--23

“郢书燕说”之说当念shuō  朱茂汉  语文建设8:25,16

表现自由的心声:中国初期白话诗对音韵的追求  赵国宏、王竟   语文学刊 5:13--15

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  关童  浙江大学学报3:105--110,117

“睡觉”古今音义漫议  杨守静  中国语文 5:389—39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7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  虞万里  语言研究 2: 99—137

先秦两汉散句韵语中的句首韵  朱承平  江西社会科学 9:54—55

《说文解字》旧音的性质 舒志武 语言研究 2:145-150

论上古汉语雅言、方言的今音对应现象  封家骞  广西大学学报2:62-65

论古汉语声调起源于歌唱  杨桂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 9—11,35

喉音考  潘悟云  民族语文  5:10—24   

古全浊音声母“演变”说质疑  萧泰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3:11—17

古汉语中的复音单纯词与复辅音  李道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4: 63—68

从古代注音及一字两读等看喉牙声转  朱声琦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4: 50—55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赵代根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4:27--31

《老子》韵读浅析  孟肇咏  运城高专学报(社科版)1:50--53

关于周秦古音的声调问题  史存直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史存直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月:1--42

古音“祭”部是独立的韵部吗?  史存直  同上:43—56

古音“东、冬”两部的分合问题  史存直  同上:57—71

古音“真、文”两部的分合问题  史存直  同上:72—84

古音“侯”部是独立韵部吗?  史存直  同上:85—114   

关于古韵“脂、支、歌”三部之间的关系  史存直  同上:115—130

古音“之、幽”两部之间的交涉  史存直  同上:131—158  

古音中的阴阳入互转问题  史存直  159—178

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韵字考  史存直  同上:340—354

上古音“之”部及其发展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 10: 1—14  (原载《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3月)

论侯鱼两部的关系及其发展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0:15—37  (原载《语苑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  李茂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91—93


二  中古音

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  丁邦新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语文编辑部编  商务印书馆 6月:32--38

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你”的来源  平山久雄  同上:39--49

中古音之后的早期阶段入声的舒化  陈重瑜  同上:53—60(又见宁夏大学学报 4:53-60)

陈澧《切韵考》考证条例研究  张渭毅  《语言学论丛》第19辑   北大中文系编   商务印书馆

《切韵》于母独立试析 黄笑山 古汉语研究 3:7-14

论《广韵》的重纽和韵类划分问题  周玉秀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3:87-90

《广韵》和关于《广韵》的研究  杨剑桥 研究论丛(48),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

《集韵》精组声母之考察 杨雪丽 河南大学学报 5:90-94

《切韵求蒙》用字研究  陈鸿  福建论坛 1:71-73,9

《文选》联绵字李善易读音切考辨  徐之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 87—92

《文选》联绵词李善易读音切续考  徐之明  贵州大学学报 4:75—78

初读《敦煌音义汇考》 鲁国尧 《语文研究》4:1-4

陶韵考:兼与王力先生所分魏晋南北朝韵部比较  王传德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 23~28

喻母四等产生时代考 朱声琦 抚州师范学院学报 4:109-112,44

郭璞注的历史方言学价值:兼与沈榕秋先生商兑  萧黎明  衡阳师专学报 5:75—77

试述《切韵》系韵书的相承和演进  刘冬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4:89—91

南北朝人的正音观念及其他  董达武  《语文论丛》(五)(上海市语文学会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6:54—57

从唐七家诗的用韵情况看《切韵》的性质  史存直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史存直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月:179—200

唐七家诗中的“阳上作去”现象  史存直  同上:201—210

关于“该死十三元”  史存直  同上:211—235

论《切韵》系统中床禅的分合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 10月: 60—86(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1期)

论《广韵》音系的三等韵  李新魁  同上:87—112  (原载《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1期)


三  近代音

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 刘晓南 古汉语研究 4:31-35

黑水城抄本《解释歌义》和早期等韵门法 聂鸿音 宁夏大学学报 4:14-17

论《中原音韵》中知照庄三系的分合  蒋冀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109—112

再论朱熹音韵系  赖江基  暨南学报(哲社版)1:112—122,150

《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研究 光明日报 5:17

浊上变去见于南宋考  刘纶鑫  中国语文 1: 63—66

《平水韵》韵部应作必要的改动  王展宋  龙岩师专学报 1:77-78

《重编广韵》考  崔枢华  古汉语研究 2: 1—4

《韵略易通》的音系性质问题  张玉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49—51,148

《等韵精要》声母系统的特点  宋珉映  中国语文 2:150—151

王士祯、赵执信的《声调谱》及其古诗声调论  蒋寅  古典文学知识 3:71-76

《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所反映的汉语声调调值  (韩)李钟九  古汉语研究  4:36—40

《刘知远诸宫调》残卷用韵考 徐健 古汉语研究 2:5-11

舌尖前元音产生于晚唐五代说质疑 蒋冀骋 中国语文 5:384-386

大都剧韵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单字的读音 邓兴锋 语言研究 1:130-138

明代的上声连读变调现象 喻卫平 中国语文 5:378

本悟本《韵略易通》与明代云南方音  张玉来  语言研究 1:118—129

-M尾韵消失的年代:兼论“怎”“甚”两字的读音 金基石  延边大学学报 4:130—134

升庵词用韵考  邓兴锋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50--57

“清江三孔”诗韵考  杜爱英  古汉语研究1:42--47

论《尔雅音图》的声母系统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4:27—30

《尔雅音图》的疑母  冯蒸  云梦学刊1:73-76,52

《尔雅音图》的声调 冯蒸 语言研究 1:148-149

吴淑《事类赋》用韵研究 王恩保 古汉语研究 3:15-1

韵会与七音 王硕荃 河北学刊 6:78-82

《韵略易通》的三个善本考论  张玉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3:9—10

朱权《太和正音谱》浅探  刘荫柏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3:77--79

《白石道人歌曲》旁谱平声协律分析  赵曼初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2:57--60,63

从清代北京儿歌用韵看十三辙  张玉来、郭成栋、柳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89--92

李清照《声声慢》舌音齿音字数目考  单周尧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 6月:50--52

宋代汉语声母系统研究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    汕头大学出版社10月:113--125

宋代汉语韵母系统研究     李新魁   同上:136—155(原载《语言研究》1988年1期)

再论《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  李新魁  同上:156--180  (原载《中原音韵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近代汉语全浊音声母的演变  李新魁  同上: 181—205( 原载《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4辑)

普通话语音发展述略  李新魁  同上: 206--227 (原载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85年49期)

近代汉语南北音之大界  李新魁  同上:228--266


四  音韵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日译汉音、吴音的还原问题  史存直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史存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236—258(原载《音韵学研究》第二辑 1986)

试论北京音系的历史继承性和代表性  史存直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史存直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315—339

论北京音系中古入声从不直接变为阴平  陈重瑜  《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黄正德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4月:85—104

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韵尾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 汕头大学出版社10月:38—59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4期)

谈几种兼表南北方音的等韵图  李新魁  同上: 326—347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3期)

潮音证古(声母部分)  李新魁  同上: 348—368(原载《湘学研究》第一辑,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年)

潮音证古(韵母部分)  李新魁  同上: 369—392( 原载《湘学研究》第二辑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年)

二百年前的潮州音  李新魁  同上:393--401 (原载《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李新魁  同上:413—428(原载《学术研究》1990年4期)

一百年前的广州音  李新魁  同上:429—436(原载《广州研究》 1987年10期)西夏文注音汉字的转写方案  聂鸿音  民族语文 1:22—32

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续考  方龄贵  西北民族研究 2:273—278

元明戏曲中的波斯阿拉伯语  方龄贵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3:17—22

中古音韵对现代方言声韵母对应规律性程度的测定  陈海伦  语言研究 1: 96~100

汉语部分方言阳声韵-m尾述评  汪如东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 81—82

方言中的反切踪迹探考  文彪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5: 31—32

《徐州十三韵》(石印本)述略 卢润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56-57

早期官话、老北京话和《中原音韵》的韵类  (美)司徒修、方环海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52—55

赣语止摄开口韵知章组字今读的历史层次  陈昌仪 南昌大学学报 2: 54—61

《广韵》韵系同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上)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95-102

《广韵》韵系同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下)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83-87

《广韵》音系与漳州方言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第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集》1997年8月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第9期

通泰方言韵母研究共时分布及历时溯源 顾黔 中国语文 3:192-201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 康泰 南昌大学学报 2:65-70

泉州方言与唐诗吟咏 黄炳辉 华侨大学学报 1:101-108

近古齐微、皆来、车遮三韵部分字在镇雄方言中的分读现象 王之飞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4:90-94

四川官话入声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论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杨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5:44-49

黄冈方言没有入声韵 汪化云 黄冈师专学报 3:62-64,81

晋语区的形成和晋语入声的特点 温端政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4:93-102

论客家方言的断代及相关音韵特征 邓晓华 厦门大学学报 4:101-105

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 黄雪贞 方言 4:258-262

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缘由 谢永昌 嘉应大学学报 5:102-107

论鲁西人辨识古入声字 赵学清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4:56-59

中古精组字在粤语诸次方言的不同读音及其历史涵义(A historical view: th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in YUE dialects correspond to the JING  initials of Ancient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美国)Vol.25, No.2(1997.6.) :211-226

中古阳声韵类在现代吴语中的演变 许宝华 载《声韵论丛》 台湾学术书局 第6辑:699-718

临猗方言的文白异读  王临惠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4

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  黄群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5:89—92

吴语舟山方言的语音内部差异及其历史成因  徐波  杭州大学学报3:21-27

汉藏语使动和完成体前缀的残存与同源的动词词根  吴安其  民族语文 6:21-32

论汉藏语系语言塞音韵尾的发展演变  石林,黄勇  民族语文 6:41—51

汉语水语复音形容词的历史比较研究 曾晓渝 中国语文 第5期

关于标记在朝鲜谚解书中的近代汉语舌尖元音  李得青  民族语文 3:51-60

古文献中的汉藏语前缀*a-  黄树先  民族语文 6:39--40

“泥”“来”二纽汉字词在韩国语中的读音 邓宗荣 南开学报 2:36-40

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 严翼相 语言研究 1:139-147

《圆明字轮四十二字诸经译文异同表》梵汉对音考订 刘广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92-96

《汉清文鉴》的编排体例和语音转写  崔宰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3:82—89

《汉清文鉴》简论  崔宰宇  民族语文5:66—75

方言中的反切踪迹探考  刘彪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5:31—32

《方言与音韵论集》简介  语文研究 2:31

关于标记在朝鲜谚解中的近代汉语舌间元音   李德春    民族语文 3:51—60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周维培《曲谱研究》序  鲁国尧  文教资料 6:114—117

《广韵反切今音手册》序  邵荣芬  文教资料 1:128—129

《<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序 邵荣芬 社会科学战线 4:155-157

戴震《声类表》简述  李新魁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0月:300—305(原载《求是学刊》1980年4期)

谈庞大坤、梁僧宝的等韵学著作  李新魁  同上:306—316 (原载《中国语文研究》1980年2期)

读张祥晋的《七音谱》  李新魁  同上:317—325(原载《语海新探》第一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谈《等音》和《声位》  李新魁  同上:267—279(原载《中国语文研究》3)

《康熙字典》的两种韵图  李新魁  同上:280—289(原载《辞书研究》1980年1期)

江永《四声切韵表》及其继作述评  李新魁  同上:290—299(原载《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2期)

从“同音”现象看语音与文字的某些关系  李新魁  同上:437—454 (原载《辞书与语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历代避讳在古音研究上的利用  李新魁  同上:455—460 (原载《语文园地》1985年1期)

梵学的传入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兼论饶宗颐先生对梵学研究的贡献  李新魁  同上:461—505

论明代之音韵学研究  李新魁  同上:506—536 (原载台湾《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

四十年来的汉语音韵学研究  李新魁  同上:537—551 (原载《中国语文》1993年1期)

说反切  史存直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  史存直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 月:259—289 (原载《语文论丛》1981年1期)

关于“等”和“门法”  史存直  同上:290—301

韵等新探  史存直  同上:302—308

谈音韵学中的“等”  史存直  同上:309—314

陆序“开皇初”为九年四月十七日前后说的补充  王显(遗作) 古汉语研究 3:1-6

试说音切材料的校勘  范新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4: 98—104

从陈澧《切韵考》论清浊看古今声调  罗伟豪  学术研究  2: 76—79

汉语音节的原始模仿性  黄荣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 79—86

论喉牙声转音理的运用  朱声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4: 68—71

试论入声的性质及其演变  杨信川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1: 77—84

历代联绵字研究述评  刘福根 语文研究  2: 32—36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从声训系联中看《释名》在名物探源上的创见  刘兴均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3: 41—48

论音义相生  李如龙  暨南学报(哲社版)3: 110—121

四声为什么分平仄两类 叶桂桐 古汉语研究 2:12-18

内外转辨猜 阚景忠 荷泽师专学报 1:36-38

试论韵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李启文 语文研究 3:61-65

字音三疑 俞忠鑫 辞书研究 1:135-139

林语堂与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转型  方环海  中州学刊 2:87-90

宋韵的人文精神及其在宋词中的体现  孙维城  中国韵文学刊 1:56—61

从“笼盖四野”说起  赵宗乙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54—55

音韵学在古文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陈卫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4:75-76 

论段玉裁的“古异平同入说” 李文 古汉语研究 2:19-23

试论柴绍炳对古音学的贡献,清初古音学研究之一 张民权 语言研究 2:138-144

试述《切韵》系韵书的相承和演进  刘冬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4:89—91

永明文学与《切韵》  王启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3:85-92

“金日磾”的“日”为什么读“密” 史佩仪 文史知识 8:103-104

关于“戊”字的读音 沈建民 中国语文 5:338

《元曲释词》注音指误 卢甲文 许昌师专学报 1:48-50

彰前修伟业 示后学津梁——读《声类疏证》 伏俊連 古汉语研究 4:41-45

古全浊上声字今仍读上声的问题  沈建民  中国语文 2:156

浅谈汉语入声韵塞音尾消失的原因 赵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62-65

论研究宋人音释的意义和方法 孙建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3:75-79

论《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的声符替代现象及其”古今字“的关系  徐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4:90—96

上读法:上古典籍读法之谜  郑慧生  历史研究 3:181—185

论“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王启涛  语文研究 2:20—24

试论《慧琳音义》的价值  姚永铭  古汉语研究 1:13—18,36

试论段玉裁对《说文》声训的弘扬  康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4:102—110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修辞论  宗廷虎  平顶山师专学报(哲社版)1:33—39

关于旧体诗词的用韵  雍文华  文艺报5月22日2版

朱文熊和《江苏新字母》——纪念切音字运动一百周年   丁方豪   《语文论丛》(五)  (上海市语文学会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6月:9—12

汉语鼻音韵尾演变源流刍议  郝志伦  川东学刊(社科版)1:46—49

汉语语音学的姐妹篇:读史存直先生的两部论著  杨晓翠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59—61

关于“么、们”的读书音  张鸿魁  东岳论丛 2:98—102

谈谈怎样学习音韵学  张银华  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3:31—33

声训辨  范崇俊  古汉语研究 1:24—28,31

试论汉语音韵学的教学  李启文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3:77—84

汉语词汇复音化原因的哲学探索:兼谈语言简化说和吸收外语词汇说的失误及语音简化的原因  胡运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68—73,83

“鞭辟入里”中的”辟”该怎么读?  奚广银  汉字文化 4:2

韵律与儿童诗  许丹成  湖州师专学报(哲社版)1:26—29

试说音切材料的校勘  蒋新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4:98—104

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  严奉强  暨南学报 4:143—147

复辅音刍议  穆紫、翟光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5:64—65

关于“元音占优势”的问题   翟光  求是学刊 2:90—91

音韵体系补白  葛遂元  三峡学刊 1:83—86

编汇教读古诗必须明乎诗韵  胡渐蓬  文史知识 8:105—106

略论汉语声调的性质、功能和组合模式  李坤  厦门大学学报 1:83—87

“字正”浅议  徐黎钟  殷都学刊 3:114—116

关于“扁”字的读音  耿振生  语文建设 2:36—38

冉駹的“冉”不宜音nán  赵振铎  语文建设 4:11—12

普通话中“ê”之单韵母说质疑  陈义群  语文建设12:31—33

说车字的“居”音  时建国  语文研究 4:36

“庐”字音考  郭晓云  语文应用与研究 2:11—12

话说“音义初始”  董为光  语言研究 1:101—108

J,Q.X读为Z,C,S的称说——兼析尖团音的定义  简启贤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6:61—63

重言的性质  李文  镇江师专学报(社科版)1:65—70

京剧学唱与汉语语音知识  周舸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79—84

“乱”字声训  孟蓬生  中国教育报 7月29日4版

六言格律诗的平仄格律  周崇谦  中国韵文学报 1:52—55,68

说“虫寻”字音  林宝卿  中国语文 6:462—46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8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  丁邦新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1月:2—32

汉语上古音的元音问题  丁邦新  同上:42—63

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补证  丁邦新  同上:33—41

古有复声母说  林语堂  《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赵秉璇、竺家宁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4—24

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  陈独秀  同上:25—38

几个上古声母问题  李方桂  同上:115—123

论上古音中带L的复声母  丁邦新  同上:70—89

东汉音注的声母系统  柯蔚南  同上:167—192

汉语S-鼻音声母  张琨、张谢蓓蒂  同上:234—255

关于复辅音问题  何九盈  同上:395—408

原始汉台语复声母的演替系列  邢公畹  同上:193—205

原始汉语复声母类型的痕迹  严学宭  同上:124—166

说“有”“无”  严学宭、尉迟治平  同上:256—285

试论几个闽北方言中的来母S-声字  梅祖麟、罗杰瑞  同上:59-69

从瑶语论证上古汉语复辅音问题  邓方贵、盘承乾  同上:206-220

汉语、瑶语复辅音同源例证  赵秉璇  同上:352-367

论上古带r复辅音声母  张世禄、杨剑桥  同上:186-297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雅洪托夫  同上:298-306

上古汉语带舌尖流音的复声母  竺家宁  同上: 368-394

上古汉语的S-头  郑张尚芳  同上:335-351

释“艻”“棘”  李格非  同上:221-224

《释名》复声母研究  包拟古  同上:90-114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文献索引  同上:426-433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  同上:409-425

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说  张永言  同上:225-233

上古音的声母  周法高  同上:39-58

上古阴声韵尾再检讨 陈新雄 语言研究 2:1-15

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  徐通锵  民族语文 1:1—15

文献训诂中前缀*s-复声母的痕迹  张兴亚 语言研究(增刊):100-103

上古汉语声母*s-与*x-交替  施向东   同上:462-474

吉金奏雅 —— 从东周列国金文韵文蠡测雅言的存在  金颖若    同上:78-82

试论《老子》韵语及其特点  高元白、 张竹梅   同上: 439-446

试说《周颂·清庙》的押韵 陈德宏 古汉语研究 3:9-10

扬雄《方言》中所见的两项重要音变  辛世彪  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106——108

服虔、应劭音切所反映的汉末语音  (韩)裴宰奭  古汉语研究1:39—44

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喉牙声转——兼评“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  朱声琦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137—142

上古汉语有复辅音说之辩难  周长楫  厦门大学学报2:23—27

再论喻母古读 金理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2-8

《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补订  汪启明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   巴蜀书社:410—420

《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  赵振铎、黄峰  四川大学学报 3:51—55

古汉语复辅音演化中的地域因素  孙伯君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6:73—75

关于《诗经》注音  陆梅珍  语言研究(增刊)

汉语塞擦音声母的来源  郑张尚芳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汉语上古元音系统构拟评价  潘悟云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求”、“裘”古韵考——附论《诗》韵二字异部之成因  徐正考  语言研究(增刊)

上古汉语的边音韵尾  吴叠彬  语言研究(增刊)

上古汉语侵部字向中古汉语通摄转化举例  孙玉文   《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月:38—45

上古音的介音  陈新雄  语言研究(增刊)

邪母古读考  朱声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3:93—99

先秦两汉齐语研究  汪启明  巴蜀书社


二 中古音

平仄新考  丁邦新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月:64—82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黄淬伯  江苏古籍出版社

关于《切韵》音系基础的问题——与王显、邵荣芬两位同志讨论  黄淬伯  同上:222—233

论《切韵》音系并批判高本汉的论点  黄淬伯  同上:199—215

《切韵》的“内部证据”论的影响  黄淬伯  同上:216—221

《切韵》音系的本质特征(附:《切韵声母表》、《切韵韵母表》)  黄淬伯  同上:152—198

从《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到《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鲍明炜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黄淬伯著):3—10

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分韵,不按介音分韵--《切韵》一/三等韵、二/三等韵、三/四等韵不同主要元音说   冯蒸   语言研究(增刊):164-185

敦煌写本《字宝》、《开蒙要训》、《千字文》的直音、反切和异文   刘燕文  《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月:46—70

今读与《广韵》小韵反切规律音相异之因  林涛  同上:94—99

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 时建国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5:47-51

《礼记音》补校 许建平 敦煌研究 3:146-150

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  李无未  延边大学学报 2: 153—159

《白虎通德论》的声训音  金德平 语言研究(增刊):447-454

《博雅音》“口音”试析  雷昌蛟  同上:128-133

《经典释文》刘昌宗反切韵类考  盘晓愚  同上:113-124

《文选》李善注的直音和反切  张洁  同上:214-238

刘昌宗音切的声母系统  范新干 语言研究  同上:107-112

李贺诗歌用韵与中原洛阳韵系  朴柔宣  同上:195-200

宋代福建文士用韵中的阴入通押现象  刘晓南  同上:186-188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丁治民  镇江师专学报  2:91—94  

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 刘晓南 中国语文 3:195-200

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研究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纪的闽方言若干特点 刘晓南 语言研究 1: 155-171

从《方言》郭注看晋代方言的地域变迁  张真全  古汉语研究 4:61—66

从唐代史书反切看轻重唇音的分化  龙异腾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368—383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韵的演变——兼论《音图》麻佳二韵的相混  冯蒸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巴蜀书社):384—409

《字林》音注声类考  简启贤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330—361

《文选》旧音的音系性质问题  李长庚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362—367

从原本《玉篇》音看《切韵》音  周祖庠  语言研究(增刊)

二百六部与等韵  胡从曾  同上

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注音  黄坤尧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8月:129—136

韵书残卷DX1372+DX3703考释  尉迟治平  同上:137—146

《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为例 王兆鹏 中国语文 2:144-147

俄藏宋刻《广韵》残本述略 聂鸿音 中国语文 2:148-150

《广韵》引书考  丁治民 语言研究(增刊): 125-127

《广韵》切语下字错乱探源  郑明友  同上:155-159

《广韵》工声字研究  毛毓松、刘亚辉  同上:189—194

唐人卢藏用音切研究  (韩)郑荣芝  同上:147—163

韩诗用韵考  李国华  语言研究(增刊)

汉魏南北朝时脂之微用韵的几个问题  季云起  同上

李登《声类》音韵现象试探  何昆益  同上

《诗经》“三颂”注唐代吴音考  胡先泽  同上

沈约“声病说”之音韵现象  杨素姿  同上

王荆公诗用韵之研究  罗德真  同上


三 近代音

中原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区别及《中原音韵》的语言基础  刘勋宁   中国语文 6:463-469

《洪武正韵》支微齐灰分并考 忌浮 古汉语研究 3:3-8

说《中原音韵》萧豪分韵  刘勋宁  《现代汉语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35—146

《中原音韵》微薇维惟解  刘勋宁  同上:147—149

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  丁邦新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127—165

论《集韵》折合字音的双重语音标准  张渭毅 语言研究(增刊):146-154

贾昌朝《群经音辨》改良反切的尝试及其对《集韵》的影响——《群经音辨》研究之一   张渭毅  《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月:77—93

《洪武正韵》一二三  忌浮 《语苑撷英》  同上:100—109

秦晋方言娘日互转例  刘勋宁  同上:179—180

近代汉语后期几个字的声母演变  郭力  同上:135—136

《韵会》与“蒙古韵”  王硕荃  同上:110—120

《韵法横图》与明末南京方音  邵荣芬  汉字文化3:25—37,47

北京音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 张卫东 深圳大学学报 4:93-98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唇音字开合中问题  郭力 语言研究(增刊):239-241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同上:258-270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古汉语研究(增刊)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与十九世纪的江淮官话音系:兼论该韵书对汉语官话语音史研究的价值 方环海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3:61-64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声调系统 雷恩海、方环海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5:42-46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 方环海 古汉语研究2:13-17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第2辑)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训民正音》与汉语复辅音声母再论  (韩)金泰完  语文研究1:43—49

《韵学骊珠》的音系  石汝杰  语言研究(增刊):271-275

论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音系的复杂性  张玉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0—94

《南曲谱》阴声韵用字研究  陈鸿  福建论坛 3:69—71

《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  李无未 汉语学习3

试证元曲的儿化音  董绍克  中国语文  3:218—221

刘伯温乐府歌行古体诗韵考(摘要)  刘广和 语言研究(增刊):242-243

宋元时期入声韵尾的消变  刘青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64—67  

明末上海松江韵母系统研究:晚明施绍莘南曲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65—71

从“入派阳”到“入配阴”--看汉语近代音的演化  叶宝奎 语言研究(增刊):284-286

谈清代汉语标准音 叶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 3:82-88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 张卫东 深圳大学学报3:73-78

再谈照二字声母的音值  杨信川   语言研究(增刊):287-291  

“入派三声”内证考辨——兼释“呼吸”与“鞞”  王恩保    同上:276-283

汉语史上[ &iuml; ]( ? ? )音的产生年代  金有景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57—60

《尔雅直音》考略  吕朋林 语言研究(增刊):250-257

《笑林广记》所反映的明末清初的吴方音  张玉来、刘太杰  语言研究(增刊):292-294

五代诗韵系略说 陈海波、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2:16-24

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阳平”性质 李无未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吉林大学出版社10月

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  张令吾  古汉语研究  1: 53—59

北宋诗僧德洪用韵考  杜爱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 85—89

杨万里诗的入声韵系及阴、入通叶现象  杜爱英  语言研究(增刊):160-163

范成大诗词赋辞用韵研究  张令吾   同上:205-213

董衡、吕祖谦、萧常音释中的方音现象  孙建元   同上:201-204

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  李无未   中国语文 4: 294—298

南宋已“平分阴阳”证  李无未  《语言学论丛》21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  商务印书馆10月

从“入配阳”到“入配阴”——看汉语近代音的演化    姚荣松  语言研究(增刊)

《华音正俗变异》声母系统特点  李得春  同上

《红楼梦》所见十八世纪汉语的轻音  李思敬  同上

论《龙龛手鉴》“香严音”的音韵现象  孔仲温  同上

《韵会》匣合二母音读  李添富  同上

《龙龛手鉴》指缪  朱积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118

论《山门新语》音系及浊上归去  竺家宁  语言研究(增刊)

论元代唇音声母  杨征祥  同上

明代王嘉谟诗歌用韵考——明代北京籍诗人用韵研究之一   杨亦鸣、孙强  同上

《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  郑张尚芳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164-181



四 音韵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  丁邦新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月:166-187

汉语方言史和方言区域史的研究  丁邦新  同上:188-208

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丁邦新  同上:209-245

吴语声调之研究  丁邦新  同上:257-297

吴语中的闽语成分  丁邦新  同上:246-256

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  平山久雄  方言1:7-13

官话和晋语方言中"上上变调"的类型及其成因  平山久雄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浮屠与佛  季羡林  《季羡林自选集·书山屣痕》   山东教育出版社10: 127-142

梵语佛典及汉译佛典中四流音RRLL问题   季羡林  同上:369-408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季羡林  同上:157-168

再谈“浮屠”与“佛”  季羡林  同上:352-368

古入声在清涧话中的分化与广州话的长短入  刘勋宁  《现代汉语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73-90

隰县话古咸山摄舒声字的韵尾  刘勋宁  同上:91-100

青海西宁话表示假设语气词[X]与近代白话的“呵”  刘勋宁  同上:109-114

陕北清涧方言的文白异读  刘勋宁  同上:187-196

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  刘勋宁  同上:56-72

关于汉藏语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存在问题  孙宏开  民族语文     3:42-46

从粤方言及四川方言看古日母变读  唐莉  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  1:128—131

万济国《官话语法》中的罗马字拼音  古屋昭弘  《语苑撷英》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月:121-134

再论客家民系形成的年代的语言学推断  张卫东  同上:149-157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声母系统的比较研究  马重奇  同上:158-178

方言的离合与汉语在澳门的走向  程祥徽  同上:137-148

再读《广州方言研究》 林伦伦  方言 3:233—236

闽西客话语音系统  蓝小玲  龙岩师专学报 2:50—61

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  王福堂  方言 1:14—19

连城四保客家的语音系统及历史音变  李玉 语言研究(增刊) :326-337

闽语时代层次的语音证据  邓晓华  同上:307-314

闽南方言声母白读音的历史语音层次初探 林宝卿 古汉语研究 1:60-63

鼻音韵尾、塞韵尾的消变及其粤东闽语模式 潘家懿 语文研究 4:39-43

从赣东北吴语方音看吴语、闽语的历史联系  胡松柏 语言研究(增刊) :315-318

闽方言来母 s 声字补论  杨剑桥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115-128

上海地区方言的入声及其演变  许宝华  同上:225-233

粤西闽语的音韵特征  林伦伦  语文研究 2:49—55

现代吴语入声变化述略 许宝华 语言研究的新思路 上海教育出版社:269-278

西洋传教士著作所见上海话的塞音韵尾  游汝杰  中国语文 2:108—112

赣语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调现象 谢留文 方言 1:20-22

中古入声字韵母在大河北方言中的文白读  刘淑学  语言研究(增刊):338-342

山东桓台方言180年来的语音变化  张树铮  同上:346-353

西安-梅县等韵图    郑材   同上:354-372

关于北方话连读变调的类型  亓海峰、石锋  同上:343-347

从官话、国语到普通话  林焘  语文建设  10:6—8

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  张卫东  北京大学学报  4:136~144

“京满官话”  郑仁甲 语言研究(增刊) :373-380

古知照系字在嘉鱼方言中的流变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谢文芳 咸宁师专学报 1:59-60

翼城方言音系与《广韵》音系的比较  李殿臣  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报 1:118—127

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 黄群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5:89-92

乐昌(长来)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音的考察 张双庆、万波  方言3:178-187

临猗方言的古浊声母 王临惠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76-78,83

从音系的辅音含量看晋语保留入声的原因 李小平 语文研究 4:51-53

山西临县方言舒声促化现象分析 李小平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4:73-75,79

《方言》和晋语研究 温端政 方言 4:247-259

户县话中两组合口三等字的特殊读音 赵新 语言研究 2:124

连城方言中全浊声母今读的四种类型 严修鸿 语言研究 2:117-123

云南汉语方音史稿 群一 昆明师专学报 2:38-45,66

由宝鸡方言时空变异地域方音的演变机制 郭沈青、刘夏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4:41-45

敦煌方言的声调  曹志耘  语文研究 1:11—15

重庆方言里古入声字的读音 曾晓渝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243-247

《奎章全韵》“华音”声母研究  (韩)金恩柱  同上:182—195

南海方音概述  彭小川  同上:211-219

《马拉语粤音译义》评介  陈晓锦  同上:220-224  

中古喻母上声字在莆田方言中的读法  陈鸿儒 语言研究(增刊):304-306

平田昌司《徽州方言研究》序  鲁国尧  东京好文出版社   ( 又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卷16,1999年)

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中吴语成份  游汝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5:23-31

论颜之推的方言研究 李恕豪 天府新论 3:60-63,封三

《关中方言略说》补正  张成材  方言 2:142—143

《华夷通语》研究  李如龙  方言 2:105—113

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两种类型  曹志耘  语言研究 1:89—99

汉藏语系上古音之支脂鱼四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4:20-32

汉藏语系上古音侵谈两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 5:24-30

汉藏语系的二维语音  陈其光  语言研究 1:181—185

汉藏语系上古音歌侯幽宵四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 6:19-26

黔东南苗语侗语对汉语语音的影响  金美  贵州民族研究 1:95—103

The NGAI Language of LUOCHENG MULAM AUTONOMOU Count, GUANGXI Province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挨话)  EROLD A. EDMONDON(艾杰瑞)  GUI MINGCHAO(桂明超) 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295-303

回鹘文《玄奘传》的汉字古音 聂鸿音 民族语文 6:62-70   

壮语中的汉语老借词考释  杨世文 语言研究(增刊):401-407

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  喻遂生 语言研究(增刊) 408-413

吐火罗语文与早期汉译佛经文本——与季羡林先生商榷兼论反切的发明  李葆嘉 语言研究(增刊): 397-400

《译词长短话》解读符号上的关键——通过非汉语和汉语的接触考虑两者音韵的特征  原口善一郎 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414-435

《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音汉字添加符号诠释(一)  张竹梅 语言研究(增刊):436-438

论汉语语音对越南语语音的影响  谭志词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34—38,51

日汉对音资料及其研究价值  丁锋  语言研究(增刊): 381-396

中古日母字的演变与朝鲜韵书的谚文注音  金基石  延边大学学报  2:148—152

朝鲜语汉字词音系考  郑仁甲  语言研究(增刊):475-486

明清时期朝鲜韵书中的见晓精组字  金基石  民族语文  2:68—72

韩国语的汉字音和近古汉语的音变规律 赵杰 北京大学学报 外国语言文学专刊 100-104

鸠摩罗什译音的声母系统  储泰松  语言研究(增刊):104-106

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 储泰松 古汉语研究 1:45-52

“娄罗之辩”与梵语四流音 李小荣 中国语文 6:451

高丽译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初探  姜信沆  语言研究(增刊)

隋唐反切与现代广州话之语音例外对应规律  余迺永  语言研究(增刊)

黄侃《蕲春语》音系同音字汇  徐江、张春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5:116-122

俄藏6965号《天盛律令》残卷考  聂鸿音  宁夏大学学报 3:17-18

古代彝汉共同词  阿余铁日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6:49-50

回鹘式蒙古文只必帖木儿大王令旨释读  道布、照那斯图、刘兆鹤  民族语文2:9-17

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布  陈保亚  语言研究2:171-188

汉语和壮侗语的密切关系及历史文化背景  蒙斯牧  民族语文4:43-50  

汉藏语的名词后缀 *-n  金理新  民族语文1:43-48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g 韵尾  金理新  民族语文6:27-35

论汉藏语言的共性和类型  瞿霭堂、劲松  民族语文4:33-42

《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鹘文写本》等言  (法)哈密敦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4:52-62  

论羌语声调的产生和发展  刘光坤  民族语文2:1-8

孟高缅语声调发展  刘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101-105

试论壮侗语族语言的送气音声母消失问题  黄泉熙  广西民族学院1:115-120

《文海》韵的内部区别  聂鸿音  民族语文 1:68-77   

湘西苗语声母腭化、卷舌、清化成分的来源及演变  杨再彪  吉首大学学报3:39-43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韩小忙  宁夏大学学报3:28-33

玄奘和弥勒——回鹘文《玄奘传》研究  (德)茨默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54-56

一把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钥匙:《夏汉字典》出版述评  云史、肖莽   宁夏社会科学1:59-61

成都话例外字音析释  杨梅、崔荣昌  成都大学学报4:57—60

楚语与荆楚方言  刘海章  荆门大学学报1:53-56  

桂北平话语音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梁金荣  语言研究2:103-116

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周静芳  南昌大学学报 3:92-97

广西粤语的线形分布和历史成因  覃小航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122-124

关于北方话连读变调的类型  海峰、石锋  语言研究(增刊)

论汉语方音异读  李如龙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论通泰方言与徽州方言  鲁国尧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萍乡方言的文白异读及其音变特点  岳立静  语文研究4:54-59

世纪之交汉语方言学的回顾与展望  钱曾怡  方言4:243-246

武汉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熊一民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43-47

中古浊声母在陕西湘语中的演变模式  张德新  语言研究(增刊)

郑州荥阳(广武)方言变韵   王森  中国语文4:275-283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汉语声调的演变  丁邦新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月:106-126

汉语声调源于韵尾说之检讨  丁邦新  同上:83-105

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蒋绍愚  古汉语研究4: 37-44

王力:中国语言研究和教学的一代宗师  张双棣  北京大学学报2:151-155

中华民族南北原始语言问题  王士元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刘勋宁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赖惟勤“合口性喉音韵尾说”简介  筱崎摄子  《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月:15-30

从方音说到合韵说  陈燕  同上:131-37

因声求义和借词研究  尉迟治平  同上:181-189

“觉”字的音义分析  师为公  同上:71-76

高本汉以后汉语音韵学的进展  潘悟云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

“浊音清化”分化的语音条件试释  麦耘  同上: 25-31

诗文用韵的计算机处理  胡杰、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增刊) :32-36

汉语史上展唇后央高元音w、i的分布  郑张尚芳   同上:37-41

音注凡例与古书音切错讹的辨识  朱承平  同上:42-44

缓气急气为元音长短解  郑张尚芳  同上:487-493

论汉语的原初音节论证法与反切法的产生 李葆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131-136

《经典释文》成书年代新考 孙玉文 中国语文 4:309-312

《论古今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地位 方环海 古汉语研究2:13-17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评介  林伦伦  中国语文  5:392—395

汉语音韵学论稿  马重奇  四川巴蜀书社 1998年4月

简评马重奇教授的《汉语音韵学论稿》 李惠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4:126,128

浅评马重奇教授《汉语音韵学论稿》 彭怡玢 福建论坛 6:83

《声韵语源字典》读后记 何九盈 中国语文 5:391-392

音韵研究的新思路:读《金瓶梅语言研究》 张传曾 东岳论丛 5:126-127

读李思敬《汉语“儿”[ &Ocirc; ]音史研究》 金有景 语文研究 4:27-33

中古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黄笑山 古汉语研究 4:18-27

吕祖谦音注三种研究 孙建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4:28-34

评几本工具书对“馄饨”的“饨”的注音 裘荣棠 汉语学习 6:53

谐声反切在普通话读音中变化的类型及其成因  王有卫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71-73

福建古代韵学概说 杨志贤 龙岩师专学报 4:69-73

王夫之与叶音说:《叶音辨》解析 刘青松 船山学刊 2:13-16

北京音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 张卫东 深圳大学学报 4:93-98

论说联绵词 曾晓渝 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反切”教学一得 曾晓渝 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论《方言笺疏》在古音推求中存在的问题  刘川民  台州师专学报  1:67~74

星桥先生在音韵学研究上的成就  麦耘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北京) 8.:29-38

三等腭介音的来源  潘悟云  同上:97-105

近代汉语读书音与口语音的差异(摘要)  李新魁  同上:15-16

汉语历史语言学的新方法  (美)罗杰瑞原作,蔡宝瑞译  济宁师专学报 2:42—48

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   (美)罗杰瑞、柯蔚南原作  朱庆之译、张永言校  汉语史研究集刊(一)下:674-691

论普通话之元音清化现象  金钟赞  语言研究(增刊):319-325

江永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李开、张惠荣  语言研究(增刊):45-56

顾炎武《唐韵正》音证笺疏(上)  张民权   语言研究(增刊): 70-73

方以智古音研究考论  刘青松 语言研究(增刊): 57-64

顾炎武古音学成就论衡 张民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82-86,112

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 陈燕 语文研究 2:37-42

段玉裁古音学的理论建树 李文 镇江师专学报 2:84-90

孔广森阴阳两分的历史来源  张林涛 语言研究(增刊):65-69

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 冯蒸 汉字文化 2:17-30

也谈前上古汉语的音节类型和构词类型问题  施向东 语言研究(增刊):83-87

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一) 郑张尚芳 古汉语研究 4:11-17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卬”“朕”“戎”的音义特点--兼论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俺”“侬”  曾晓渝  语言研究(增刊):88-95

“梁、圯、厉”同源考  黄树先  同上:74-77

试释“鯥”  张加良  同上:96-99

《同源字典》衍义  施向东  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  中华书局8月:106-114

叠韵联绵词的声调   沈建民  同上:202-205

略谈汉语语音的音乐性  李新魁  同上:17-24

普通话“铅”字读音的来源  (日)平山久雄  同上:196-201

《韵镜校证》求疵 白钟仁 古汉语研究 2:18-19

《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 李无未 《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期

《梦溪笔谈》“切韵之学”条析  鲁国尧  语言研究(增刊):20-24

黑城文书辽希麟《音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内容提要)  虞万里   同上:144-145

《唐诗三百首详析》标注韵目失误试析  刘保今  荆贵生    同上:245

析浊音清化送气  蓝小玲  古汉语研究 2:8—12

秦汉时期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例析  黄文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3:43—49

《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 李无未 语言研究(增刊)

方言词考本字刍议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73-77

《答江晋三论韵》与段玉裁的古韵十八部  李文  淮阳师范学院学报2:127-129

顾炎武音入声说再商榷  李鹃娟  语言研究(增刊)

汉藏语历史比较中的几个声母问题  潘悟云  《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赵秉璇、竺家宁 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307-334

论《诗经》语言的性质  向熹  《语言文字应用》1:33-40  

论《释名》含声训字复音词  陈焕良、王君霞  中山大学学报 2:  49-60

论同源词的语音亲缘关系类型  殷寄明  复旦大学学报 2:98-103,134

《史记》三家注“直音”作用浅析  冯玉涛  宁夏大学学报4:4-44

《 释名》训释条例略说——兼谈与声训有关的几个问题  吴辛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5:79-83

先秦汉魏散句韵字的句位间隔  朱承平  暨南学报1:103-108  

把近代语音史研究引向深入——读《金瓶梅语音研究》  罗福腾    语文研究2:43-45

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小学”研究  何书  南通师专学报3:32-35

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一)——兼论黄侃的学术贡献  赵诚  古汉语研究 2:1-3

从“卧地”、“坐地”谈轻音的历史研究  冯志白  语言研究(增刊)

当代中国音韵学  李葆嘉  中国文化语言学丛书  申小龙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10月

20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现状  李延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3:79—84

汉语的去声与四声别义  刘晓梅、戚淑华  松辽学刊4:61-63,90

关于汉语儿化音形态音位问题的思考  李思敬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汉语语音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张鸿魁  语言研究(增刊)

近代语文学史上的顾炎武  黄淬伯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  江苏古籍出版社:234-246

江沅《说文解字音韵表》和谐声符——以第九部(东、冬)的最后部分为主  臼田真佐子  语言研究(增刊)

旧体诗的平仄声和押韵  刘夜烽  书法之友  1:60—63

古诗韵字的读法  许征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3:135—137  

从古今字、通假字等看喉牙声转  朱声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49—52

《文学音韵学》的几点思考  郭启熹  语言研究(增刊):1-11

“义读”及其语音价值  简启贤  同上:12-15

对外汉语教学中音韵学课程的探讨  蓝小玲  同上:16-19

试谈郑玄笺注中“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  洪丽娣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67-69

《说文解字》注音方法说略  陈坤德  惠州大学学报2:69-72

释“韵”  程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74-78

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  周长楫  古汉语研究1:20-24

文艺音韵学   沈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1月

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是研究本国文史之学的基础——纪念张舜徽先生逝世5周年  黄建忠  古汉语研究3:1-2

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  周锡馥  中国社会科学4:137-152

张世禄先生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中的贡献  李行杰  语言研究(增刊)

"蜘蛛"的"网"——微母字特殊演变例  太田斋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二)  郑张尚芳  古汉语研究1 :8-17

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  钱玄同  《钱玄同文集》第四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月:96-121

古音无“邪”纽证  钱玄同  同上:57-72

与黎锦熙论“古无舌上、轻唇声纽”问题书  钱玄同  同上:76-79

古韵“鱼”、“宵”两部音读之假定  钱玄同  同上:122-124

先秦两汉反切语考 傅定淼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1:24-28,37

试论古无次清音 罗智光 中山大学学报 2:110-114

上古汉语声母的定纽及其演变:《春秋》三传异文研究之一 周玉秀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68-72

上古汉语的l-和r-辅音声母 金理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4:53-61

从异文、声训等看喉牙声转  朱声琦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1:88-92

试论上古音幽宵两部与侵缉谈盍四部的通转 施向东 天津大学学报 1:20-25

自《说文解字注》“双声”条例分析段氏上古音声类观 王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143-144

关于《说文》谐声字的几个问题  洪波  古汉语研究 2:2—7

论侯厚候韵唇音字的上古音来源  金庆淑  首届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老子》韵读研究  孙雍长  第八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论文

“齐人言殷如衣”补释  张树铮  方言历史探索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26

试论汉语“人”的来源  张树铮  同上:27-36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加拿大)蒲立本原作,潘悟云、徐文堪译   中华书局

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说  张永言  语文学论集(增补本):143-152

《水经注》中语音史料点滴  张永言  同上:153-158

谈两周金文合韵的性质:兼及上古“楚音”  罗江文  楚雄师专学报4:73-77


二 中古音

《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  (美)薛凤生  《汉语音韵史十讲》   华语教学出版社:46-59

永明运动的表里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85-299

中唐诗韵系略说 刘根辉、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 1:34-46

隋代押韵材料和数理分析 麦耘 语言研究 2:112-128

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浊上变去 黎新第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1:73-82

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情况 黎新第 语言研究 1:47-60

徐邈反切特殊声调 蒋希文 徐邈反切研究 贵州教育出版社

徐邈反切系统的“重纽”字 蒋希文 燕京学报6 北京大学出版社

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  余迺永  中国语文5:380-383

西晋译经对音的晋语声母系统   刘广和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唐宋近体诗借韵的语音依据与语料价值 刘晓南 古汉语研究 1:18-21

《音决》声母考 张洁 古汉语研究 4:53-57

《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声类考 盘晓愚 贵州大学学报 2:72-80

《经典释文》的反切应是从邪分立 寻仲臣、张文敏 古汉语研究 2:16-17

《文选音决》反切韵类考 徐之明 贵州大学学报 6:76-83

李善音系与公孙罗音系声母的比较 张洁 中国语文 6:460-463

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 陈广忠 安徽大学学报 2:69-77

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续) 陈广忠 安徽大学学报 3:26-35

《宾退录》射字诗的音韵分析 将邑剑平,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 4:295-303

从宋代闽赣词人用韵看-m的转化 郑国火 吉安师专学报 1:16-19

唐代墓志铭的押韵及其研究方法 金恩柱 中山大学学报 4:53-59

从唐代墓志铭看唐代韵部系统的演变 金恩柱 古汉语研究4:58-62

辽韵考 丁治民 古汉语研究 4:63-67

韩诗用韵考 李国华  云南民族学院报 3:71-77

从中唐诗韵看当时的“浊上变去”  刘根辉  语言研究(增刊):34-37  

一个全新的切韵构拟  陈以信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三 近代音

《集韵》异读研究    张渭毅  《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集韵》研究概说   张渭毅  语言研究 2:129-153

《集韵》的介音问题   张渭毅 《中国语文学》第34辑  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12月

从等韵到《中原音韵》  薛凤生  汉语音韵史十讲  薛凤生著  华语教学出版社:60—72

论支思韵的形成与演进  薛凤生  同上:73—97

徐孝的《重订韵图》:一次大胆的革新  薛凤生  同上:127—134

《中原音韵》语音基础研究新论 刘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160-163

从元曲中的异文看《中原音韵》音系入声的消失 刘静 古汉语研究 4:74-78

《洪武正韵》的反切问题  忌浮 中国语言学报 9期99年3月

《洪武正韵》质术陌分并考   忌浮 《艺文述林·语言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263-271

也谈本悟《韵略易通》的重×韵 叶宝奎 古汉语研究 2:8-11

辽代诗文用韵考  聂鸿音  满语研究2:108—115

《韵法直图》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 (韩)郑荣芝 汕头大学学报 2:38-41,91

《音韵阐微》音系初探 叶宝奎 厦门大学学报 4:105-111

《音韵逢源》的阴声韵母 高晓虹 古汉语研究 4:79-81

《合并字学集韵》的疑母 吉田久美子 汉字文化 2:15-20

古影母字在"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中的表现及其他  麦耘 《立说传薪风雨人》,暨南大学出版社 3:221-223

元人小令阴声韵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电大学报  第5期

元人小令阳声韵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电大学报  第6期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 马重奇 中国语言学报 第9期

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研究——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 李惠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72-77

元代儒学教授虞集诗词曲用韵考 杜爱英 南昌大学学报 4:96―100

晚唐诗韵系略说  赵蓉、尉迟治平  语言研究2:101-111

从寿光方言看《中原音韵》的知庄章  张树铮  方言历史探索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41-152

关于“入派三声”的两个问题  张树铮  同上:153-164

全浊清化和入派三声的相互年代关系  张树铮  同上:165-171

宋姜白石词旁谱所见四声调形  游汝杰  游汝杰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288-300(原载美国《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1988年)

等韵溯源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61-279

关于儿化音研究  李思敬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明清山东官话的音系特点——“山东韵略”初探  张鸿魁  同上

《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  李无未  同上

宋代江浙诗韵异调相押  张令吾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4:48-51

宋代闽音考  刘晓南  岳麓书社1月

汤显祖诗赋(赞)用韵考  杜爱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40-43

王本《中原音韵》反切上字的计算机处理  胡乔  语言研究(增刊):29-33

因误字而导致的错误音项:《集韵》校勘一例  罗积勇  同上:38-39

《中原音韵》的东钟和庚青韵在现代普通话里到底合并没有?   刘利  第八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论文



四 音韵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The Father of Non-Chinese Linguistics in China LI FANG-KUEI(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丁邦新    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  语文出版社1月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1-62

东汉以前的羌语和西羌语  俞敏  同上:184-203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同上:167-183

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同上:204-218

汉藏同源字谱稿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同上:63-120

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同上:120-166

汉台语比较手册  邢公畹  商务印书馆8月

汉藏语系上古音觉铎屋职锡五部同源字考——读柯蔚南《汉藏语词汇比较手册》札记 邢公畹  民族语文6:27-34

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问题——关于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构拟的理论思考之一 孙宏开 民族语文6:1-8

汉藏语系上古音阳东冬耕四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 2:27-36

汉藏语系上古音真文元三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 3:50-55

汉藏语系上古音叶缉物质月五部同源字考 邢公畹 民族语文 5:46-54

汉藏语同源字组例析 曾晓渝 语言研究论丛(八) 南开大学出版社

马学良民族语言研究文集  马学良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月

音韵史与方言研究:平度话中的几个例子  薛凤生  汉语音韵史十讲(十)  薛凤生  华语教学出版社:135—149

勾践“维甲”令中之古越语的解读  郑张尚芳  民族语文4:1-8

从开口一等重韵的现代反映形式看汉语方言的历史关系  王洪君  语言研究1:61-75  

东南方言关系综论  张光宇  方言1:33-44

民族语对中古汉语浊声母演变的影响 陈其文 民族语文 1:21-26

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李如龙 语言研究 1:102-113

汉藏语言声调起源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瞿霭堂  民族语文2:1-9

广西林白话古阳声韵尾、入声韵尾脱落现象分析 陈晓锦 中国语文 1:30-33

山西晋话古清平字的演变 沈明 方言 4:259-265

晋语入声韵母的区别性特征与晋语区的分立 侯精一 中国语文 2:103-107

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言 李如龙 辛世彪 中国语文 3:197-203

山西方言韵母一二等的区别 沈明 中国语文 6:428-435

客家话的舌齿音声母及其演变:兼论客家话与北方话的分离年代 刘泽民 兰州大学学报 2:196-封三

忻城(城厢)方言的历史音韵 蓝利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1:58-65

从壮语看古汉语见母复辅音及其演变轨迹和出现条件 发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5:178-182

古清声母上声字徽语今读短促调之考察 赵日新 中国语文 6:424-427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67-71

闽方言次浊上声字的演变 辛世彪 语文研究 4:48-53

宝鸡方音的浊母清化规则:《关中方音调查报告》的一点补正 郭沈青 刘夏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4:32-33

古入声在上海普通话中的演变情况 平悦铃 语文建设 6:31-32,30

从现代方言释《韵镜》假二等和内外转 陈泽平 语言研究 2:160-168

藏语汉借词的特点  薛才德  民族语文3:75—80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语音对应分析 尹蔚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183-188

从回鹘文《玄奘传》看西北方言入声的演化 黄艾榕、张盛如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28-31

朝鲜对音文献浅论 金基石 民族语文 5:9-18

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入声字及其归派 金基石 语文研究 4:27-32

试论朝鲜朝的对译汉音与中国官话方言之关系 (韩)蔡瑛纯 语言研究 1:83-101

韩语的元音和谐律与《切韵》音系四个“等”的转化规律 (韩)朴庆松 语言研究 1:76-82

韩国常用汉字读音与古汉语音韵 陈蒲清 益阳师专学报 4:44-46,55

近代汉语唇音合口问题与朝鲜对音文献的谚文注音   金基石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2:119-123

十六世纪朝鲜文学语言语音探索 刘广和 语言论集第四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编辑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 —— 兼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研究 储泰松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132-136

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 储泰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120-121

鸠摩罗什译经与后秦长安音  施向东  芝兰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2月

西晋译经对音的晋语韵母系统  刘广和 芝兰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2月

吴语的音韵特征  游汝杰  游汝杰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47—67(原载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1997年)

明成化本南戏《白兔记》中的吴语成分  游汝杰  同上:301—313

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游汝杰  同上:68—96(原载《桥本万太郎中国语学纪念论集》,日本东京内山书店1997年)

《戚林八音》与《闽都别记》所反映的福州方音比较  林寒生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清中叶的桓台方音及其演变  张树铮  方言历史探索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63-96

淄博等地方言的儿化变韵与幼儿型儿化  张树铮  同上:172-184

北京话“一七八不”连读变调的来源试说  张树铮  同上: 119-126

青州北城满族保留的北京官话方言岛的初步研究  张树铮   同上:97-108

山东方言简史  张树铮  同上:37-62

山东方言“日”母字研究  张树铮  同上:109-118

寿光方言古调值内部构拟的尝试  张树铮  同上:127-140

试论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  张树铮  同上:196-204

现代汉语方言音系简化的趋势与推广普通话  张树铮  同上:185-195

17世纪初闽南韵母系统初探:明刊闽南戏曲《满天春》用韵研究  许颖颖  福建论坛6:93-94

阜康方言音系  张洋  新疆大学学报2:100-103

桂北壮语后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与平话的渊源  蓝庆元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4:44-48

仡央语言探索(从复辅音声母的对应看仡佬语和侗台语的语言发生关系)  李锦芳、周国炎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月

汉藏语言系属分类之争及其源流  孙宏开、江荻  当代语言学 2:17-32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 *-&#331; 韵尾  金理新  民族语文4:15-22

鸠摩罗什译音中的几个问题  施向东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论缅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  钟智翔  民族语文2:10-17

蒙古文和八思巴字元音字母的字素分析  照那斯图  民族语文3:6-11

15-16世纪韩国(朝鲜)汉字音的超分音节(韵素)  金永万  东疆学刊4:58-62

现代湘西苗语声调演变的几个规律  杨再彪  贵州民族研究4:168-173

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  史金波  民族语文4:40-50

西夏文《新集慈孝传》释读  聂鸿音  宁夏大学学报 2:42-45

一本失而复得的朝鲜时代汉语读本:李边《训世评话》  陈榴  文史知识11:59-64

原始汉藏语中“风”“舂”“饱”“香”四词  邢公畹  南开大学学报5:178-180

语音对应规律的计量研究方法——苗瑶语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示例黄行  民族语文6:18-26

彝语中古汉语借词的一种方式  朱文旭  民族语文6:76

壮侗语族语言汉语借词语音系统的比较  陈宗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121-125

成都话舌尖音声母的调查  肖娅曼  四川大学学报6:102-106

从方言比较看汉语韵母的演变  周烈婷  第八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论文

从《广韵》词义又音看晓母的方言变化  金庆淑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纯客-福佬客-福佬:南塘客家话的历史演变  潘家懿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从《客话本字》看客家话的古汉语遗迹  谭赤子  古汉语研究 3:51-53

从客家话反推汉语史的韵尾发展  罗肇锦  第三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从日本吴音的形成及其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  李存智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长沙方言近百年来的演变  鲍厚星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方言声调”探讨之一:关于词语轻重音模式  章石芳  福建论坛 6:91-92

古代福建江西间的交流接触及古闽方言楚方言的关系  徐芳敏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赣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辛世彪  暨南学报 3:17-28

《广韵》所见粤字研究  陈雄根、张锦少  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

赣语止摄开口韵知章组字今读的历史层次  陈昌仪  语言研究论丛  孙力平主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12月:283-298

浊上部分归阴平和客赣方言  刘纶鑫  同上:299-309

广州话溪母字读音研究  伍巍  语文研究4:45-47

湖北双方言临界带入声消逝的轨迹  王群生  湖北大学学报 4:66-68

衡山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的对应规律  王德亚  湘潭大学学报4:97-102

《蕲春语》疏证  黄群建  湖北方言文献疏证  黄群建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1-120

《汉音集字》疏证  朱建颂  同上:287-397

《汉音集字》引言  (美)詹·爱·英格尔  同上:398-406

浅论黄季刚考求方言本字的方法  罗积勇  同上:123-133

杭州方言音系  王启龙  清华大学学报1:55-65

客话非入声调的发展  刘镇发  第三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客家话跟苗瑶壮侗语的关系  邓晓华  民族语文3:42-49

客家话与赣语及闽语的比较  邓晓华  语文研究3:47-51

联系客方言考证南方方言本字举隅  庄初生  语文研究1:55-59  

兰州话中的吸气音  张淑敏  中国语文4:275-277  

闽语和其他南方方言的齐韵开口字  秋谷裕辛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泉州话文白之外的近代官话层   董忠司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试论晋南方言中的几种文白异读现象  王临惠  语文研究2:49-53

试论闽南语韵母的音韵层次  杨秀芳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通泰方言的声调及其历时演变研究  顾黔  元任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

[v]非全浊声母说  萧泰芳  山西大学学报4:73-75

吴语闽语和南朝江东方言之间的关系  梅祖麟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武汉话中的类儿化音变  吴振国  华中师范大学5:99-102

徐州方言的音韵学价值  乔秋颖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3:52-55

粤方言区的声调问题  任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61-65

也谈吴语处衢方言中的闽语成分  (日)秋谷裕幸  语言研究1:114-120

宜兴方言的变调  汪平  元任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

粤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詹伯慧  暨南学报6:11-21   

一种只有两个声调的汉语方言——兰州红古话的声韵调  雒棚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6:74-77

中国江南地区地名的音译问题  冯锦荣、杨文信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中山闽语的声调与闽 粤语声调的关系  高然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

之章庄组声母在闽语及周边方言里今读类型的考察  张双庆、万波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评赵荫棠的《中原音韵研究》  钱玄同  《钱玄同文集》第四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月:73-75         

跋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  钱玄同  同上:44-46

古音考据沿革  钱玄同  同上:89-95

国音沿革六讲  钱玄同  同上:61-200

林尹《中国声韵学要旨》序  钱玄同  同上:125-130

手录《黄侃音学九种》序  钱玄同   同上:131

文字学音篇  钱玄同  钱玄同文集第五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月:5-60

古四声平议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5 月:280-284

语音变化能不能用质变量变规律说明?——论北京话里儿化的影响  俞敏  同上:219-260

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SANDHI)现象  俞敏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也谈几个汉语音韵史的理论问题  薛凤生  汉语音韵史十讲(十)  薛凤生  华语教学出版社:1—9

传统声韵学与现代音韵学理论  薛凤生  同上:10—23

等韵学之原理与内外转之含义  薛凤生  同上:24—45

论音变与音位结构的关系  薛凤生  同上:98—105

方音重叠与标准汉语文白异读之形成  薛凤生  同上:106—126

从语言学角度看七百年来中国诗歌的押韵  薛凤生  同上:150—162

唐诗声律之本质  薛凤生  同上:163—182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陈保亚  山东教育出版社12月

从官话到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发展  王理嘉    语文建设  6:22-25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论坛5:42-48

中国大陆近三年(1996-1998)汉语音韵研究述评 冯蒸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35-43

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 唐作藩 人民政协报 8:25

汉语中古语音研究述评 黄笑山 古汉语研究 3(总第44期):15-24

建立新的现代音韵学刍议 周祖庠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6:46-48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制与性质 方环海,张有智 辞书研究 1:138-143,131

谈“主要从文献研究汉语语音史”—— 序刘晓南《宋代闽音考》 鲁国尧 古汉语研究 1:4-7

《宋代闽音考》述评 储泰松 古汉语研究 4:51-52

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论》序 何九盈 古汉语研究 1:2-3

对讲授、研究传统音韵学的思考 邹晓丽 古汉语研究 1:22-26

从《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看语音的发展变化 何春环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110-113

审音派界定标准浅析 李文 镇江师专学报 2:60-62

论“音随义转” 姚永铭 古汉语研究 2:12-15

《说文解字》与汉语音韵研究 宋均芬 汉字文化 3:22-27,44

试论宋元科举考试与韵图 王兆鹏 汉字文化 3:28-30

浅谈等韵图产生的背景以及《切韵指南》的特点与优点 吕斌 许昌师专学报 3:82-83

声调问题琐谈 张桂权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39-42

音切变例说略 范新干 古汉语研究 3:25-30

切语声训考:兼证反切源于合音 傅定淼 玉树师专学报 4:50-53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和发展 —— 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  季永海   民族语文5:19-30

“尖团音”辨释   杨剑桥 辞书研究,1999年第5期

论齿音 朱声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70-76

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二) 郑张尚芳 古汉语研究 1:8-17

牟应震的古韵学 吴庆峰 中国语文 6:456-459

论顾炎武《诗本音》通韵合韵关系处理之得失 张民权 语文研究 2:18-25

读《古汉语复声母论文集》 胡双宝 汉字文化 2:57-58,56

从李白近体诗用韵看《切韵》系韵书的发展 郜晓芹 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 4:100-102,126

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 余迺永 中国语文 5:380-383

泽存堂本《广韵》之版本问题 余迺永 语言研究 2:154-159

试论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限韵与早期韵图 王兆鹏 汉字文化 2:11-14,5

近代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述评 陈年高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3:125-128

《广雅疏证》的声训法 朱国理 固原师专学报 5:55-57

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音系复杂性成因分析 张玉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77-80,85

从诗歌用韵看古籍版本的校勘  刘根辉  语言研究(增刊):40-46

《方言笺疏》校勘评议 刘川民 浙江大学学报 4:69-76

重读《临川音系》  谢留文  方言 3:164-175

重读《厦门音系》  周长楫  方言 3:176-180

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张民权  南昌大学学报 4:91-95

顾炎武对古韵分部及其演变的研究(上)——阴声韵的离合及相关问题 张民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4:92-99

古汉字与古汉语的音节结构 金理新 语文研究 3:32-36

声调仅起源于声母说献疑:关于汉语去声起源的解释和相关问题 龚群虎 民族语文4:9-14

《释名》声训与推原   郝士宏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44-48

《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  曾昭聪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4:20-24,15

等韵学基本规则——内外转  孙强、江火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4:24-28

跋中山图书馆藏曾钊《二十一部古韵》  杨春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124

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  曾昭聪  贵州文史丛刊 2:56-59

“叠韵”并非韵母相同或“韵”相同:试论现代汉语叠韵词的内容   于智荣、李立 汉语学习 5:42-44

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严分之脂支”现象析论  郭必之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汉语声韵学教程  丁忱  武汉大学出版社

关于运用声旁来区别前后鼻音的探讨  陈佩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5:91-94

汉语音系学研究评价  李智强  当代语言学1:44-51

汉语音韵的人文理据及其诗性价值  申小龙  申小龙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188-200

清代古音学系统论  申小龙  同上:17-187

略论“反切”注音方法  康素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3:39-41

律诗变格是汉语语音的实际反映  杜爱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76-77,82

李新魁教授对汉语方言研究的贡献  林伦伦  汕头大学学报3:68-75

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二)(音韵学论著部分)  陆志韦  中华书局3月

普通话含EI韵和含EN 韵的区分  周晓红  洛阳工学院学报1:84-85

声调调值系统在官话中演变的不同类型及其分布  平山久雄  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简介  张永言  语文学论集(增补本)   语文出版社:46-51

通权达变地对待韵图  王洪明  淮阴师范学院3:136-137,140

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  曾昭聪  汕头大学学报 5:63-68

音等论述要  万清华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

中国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实践和贡献  王远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4:83-90

“广‘入似二声论’”献疑:与鲁国尧、李无未两位先生商榷 黎新第 古汉语研究 4:68-73

谈谈“永遇乐”之“乐”的读音:兼谈其他带“乐”字词牌的读法 潘盛彬 语文月刊 9:36

是恶(e)卧还是恶(WU)卧? 孙立新 读写月报 5:33

对“一”字异读音YAO的初步考察 孙继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3:144-14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读《论章系归端》谐声表书后 鲁国尧 古汉语研究2:31—37

上古汉语的声调和韵系新拟 周流溪 语言研究4:97—104

上古汉语夫字音义与汉藏语人类学关系论略 李瑾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2:56—65

《诗经》“翕”字注音考辨 张剑 辞书研究5:153—154

《诗经》注音杂说 向熹 古汉语研究1:2—12

《毛诗古音考》标点辨正 刘青松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44—49

见系、照系互谐与上古汉语方言分区 王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103—110,120

上古汉语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 周及徐 四川大学学报4:122—128

段玉裁《诗经》“古合韵”考论 黄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6:66—73

谐声系列和三等问题  沙加尔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6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银雀山汉墓竹简》通假字商兑  李玉  同上:7-21

三个相配系列主元音的推测  李毅夫  同上:30-33

从阳入阴入互谐看入声的性质  舒志武  同上:34-38

关于《诗经》注音  陆梅珍  同上:39-47

《苟于》韵读补正  吕炳昌  同上:48-56

谈谈梵汉对音中来母对译tt&Ecirc;dd&Ecirc;现象——兼论喻四对译td问题  王珊珊  同上:57-65

张衡赋韵考  江学旺  同上:66-69

说“盐”  黄树先  同上:74-76

试释“鲧”  张加良  同上:77-83

功盖千古 启牖后人:论顾炎武对-k尾入声的离析及其贡献  张民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115—121


二  中古音

《陆机集》的用韵研究 叶桂彬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武陵学刊) 1:38—40,53

李善反切系统中特殊音切例释 徐之明 古汉语研究1:18—22

中古韵图电脑化研究 黄耀堃 同上 3:71—73

《汉魏六朝韵谱》沈约之部补校  丁治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45—48

庾信诗之用韵研究  李义活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49—55

《五经文字》音注反映的中唐语音现象 石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27—30

中古禅母类变管测 于志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5:72—75

高启诗歌用韵研究  尹戴忠  娄底师专学报1:57—61

《元稹集》校点的音韵学质疑  周相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56

《集韵》与中古音韵  杨雪丽  史学月刊4:143—144

从郭璞注看晋代的方言区划  李恕豪  天府新论1:67—71

汉晋古音与古西域地名  薛宗正  新疆大学学报 1:50—53

《惠琳音义》与《切韵》研究  姚永铭  语言研究1:95—101

试论陆法言的语言观及《切韵》音系之性质  高永奇  殷都学刊3 :97—102

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  伍巍  语文研究4:41—50

《广韵》各声类字的一个统计分析  沈建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47— 51

中古音的分期与拟音问题  郑张尚芳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2-114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  虞万里  同上:115-118

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声母部分)  施向东  同上:118-123

王一校记简编  麦耘  同上:124-138

关于《集韵》异读的层次分析问题  张渭毅  同上:139-146

《玉篇》的音韵地位  陈燕  同上:151-154

切韵音系合口韵类的音值  吕朋林  同上:155-160

《经典释文》首音反切的声类  沈建民  同上:161-163

今本《释文》中后人所增改的反切举例  杨军  同上:164-165

《篆隶万象名义》唇音、舌音及半齿音研究  郑林啸  同上:166-170

纯四等韵与三等韵的合一——《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  周祖庠  同上:171-177

李商隐诗歌用韵研究  朴柔宣  同上:178-180

“掠”音小考  姚永铭  同上:181-182

《广韵》蟹摄平上声三等字小考  徐朝东  同上:183-186

简论《晋书音义》中的舌音分化  任福禄  荆贵生  同上:186-189

北宋李之仪诗词用韵研究  白钟仁  同上:190-193

宋代江浙诗韵阳声韵部通押  张令吾  同上:194-198

朱熹《楚辞集注》叶音考  陈广忠  同上:199-213

《诗集传》叶音与朱熹的古韵分部  陈鸿儒  同上:214-217

“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正 张柏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 1:70—75


三  近代音

《集韵》异读的层次分析问题  张渭毅  第11届中国音韵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语言研究(增刊)

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 (日)水谷城撰 张丽娟译  古汉语研究 4:5—10

《诗集传》叶音与朱熹古韵 陈鸿儒 古汉语研究1:23—30

《正音撮要》中的尖团音的分合 麦耘 古汉语研究1:31—34  

宋代江浙诗韵特殊韵字探析 张令吾  同上 2:45—48

宋代湖南方音初探 田范芬 同上 3:8—13

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 叶宝奎 同上 3:14—18

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李树俨 语文研究1:15—22

《韵略汇通音系研究》评介  隋千存  辞书研究6:136—139,109

《安腔八音》声母系统研究  杨碧珠  福州大学学报: 4:58—60

宋代江浙诗韵入声韵部通押  张令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87—89

《古今韵会举要》音系性质述评  李绍群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5:59—60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性质辨析——从“剧”字音说起  张炳义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4:120—124

《安腔八音》与《戚林八音》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杨碧珠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8:50—53

也谈明代的上声连续变调现象  裴银汉  中国语文2:167

清代鸿胪寺正音考  平田昌司  同上 6:537—544

再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  杨耐思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9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论《协声归母·四声一音》——宋本《切韵指掌图》的检例比较研究之—  黄耀堃  同上:23O-234

《新定考正音韵大全》浅析  岩田宪幸  同上:235-237

元国书表彰牌诠释  照那斯图  同上:238-239

《书史会要》所记日语假名歌对音反映的十四世纪吴语音韵  丁锋  同上:245-253

《新刻官话汇解便览》的音系初探——兼论明清正音书在日本的影响  木津祐子  同上:254-260

清代琉球官话课本音系南京说——《琉球官话课本研究》结论驳议  李葆嘉  同上:261-263

《中原音韵》的基础方音不是洛阳音  刘淑学、桑宇红  同上:270-273

“涯崖”类宇读音的演变  石汝杰、李小芳  同上:274-277

《增补汇音》音系性质研究  马重奇  同上:278-290

《四声通解》“今俗音”的声调系统  孙建元、裴宰奭  同上:291-293

《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止摄新证  孙强、江火  同上:294-299

赵南星散曲用韵的几个问题  李子君  同上:300-305

《万韵书》的音类  张鸿魁  同上:306-307

吴烺《五声反切正韵》音系小考  孙华先  同上:308-309

《译词长短话》解读符号上的音韵初探  原口善一郎  同上:322-329

论《中原音韵》中知章庄三系的分合 蒋冀骋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360—366,巴蜀书社

接触、沿流和趋同在南京官话中的作用,(美)柯蔚南  同上:379—431

《圆音正考》定本与校勘记 冯蒸 语言(第一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206—231


四  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与北方话   刘勋宁  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青岛出版社3月:120—126

山东荣成方言古全浊声母平声字的今读音与闽方言古全浊声母字的不规则分化  冯爱珍  同上:127—133

180年前山东桓台方言的声调  张树铮  同上:134—140

鲁西方言中的儿化韵两读现象  张鸿魁  同上:181—185

浊上归阴平和客赣方言  刘纶鑫  第三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林立芳主编  韶关大学学报(增刊):33—38

连城方言古浊上字的调类分化  严修鸿  同上:39—51

以客家话反推汉语史的韵尾发展  罗肇锦  同上:52—60

四川石湾和湖南温塘话声调比较:一种方言从原籍到移民地后的演变轨迹  韩子京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96—101

介音u是广州话的语言事实  刘叔新、刘艺  方言1:30—35

湖南桂阳县燕塘土话语音特色  唐湘晖  同上 1:71—79

徽州方言的知照系字  马希宁  同上2:158—163

玉林话的语音系统及语音特点  周烈婷  同上 2:164—168

宣州片吴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蒋冰冰  同上 3:243—249

中山闽语语音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高然  同上 3:250—255

山东明水方言的声调  高晓虹  同上 3:256—259

江西广丰方言音系  秋谷裕幸  同上 3:260—275

广西钟山方言音系  邓玉荣  同上 4:326—341

莱西店埠方音四题  李行杰  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青岛出版社3月:61—66

山西偏关方言音系  曹志耘、张燕来  同上:73—78

北京话SH声母合口呼字在单县方言中的读音  张世方  同上:98—103

河北东南部八县市方言几组韵母的读音分析  刘淑学  同上:104—109

晋南中原官话韵类的特点  沈明  同上:110—114

淮阴话入声韵的—k尾  陈旻  同上:115—119

《广韵》与现代聊城方言  孙绪武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 :63—66  

南宁平话声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声母系统的比较研究     黎曙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3:105—111  

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  王建设  华侨大学学报: 4:98—104

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  张文轩  兰州大学学报 5:141—145

周至方音内部差异  董琳莉  同上2:64—68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  李文泽  四川大学学报:4:75—79

天水方言中的舌叶音  李广明  天水师专学报: 1:29—30

从中古音看咸宁话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及对应关系 祝敏鸿、尤翠云  咸宁师专学报 1:63-68

《广韵》反切上字的玉林话音读及其声母的历史音变分析  梁忠东  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47-50,56

古疑母和影母在赤峰地区方言中的表现  张会  语文学刊4:39—40

粤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的类型  庄初升、林立芳  语文研究 2:48—53

《戚林八音》与《闽都别记》所反映的福州方音比较  林寒生  语言研究3:114—121

“首、道——得志”与上古复声母  胡双宝  同上 4:51—53

从南方方言里“肾 睡”白读音看禅母古读  严修鸿  同上 4:53—59封三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钱曾怡  语言教学与研究(京) 2:1—9

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  林宝卿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72—79

历史音变和吴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来历  戴昭明  中国语文3:247—256

吴语处衢方言里的东冬二韵:兼论处衢方言固有音韵层次的年代  (日)秋谷裕幸  同上 5:415—417

大河北方言中的[UAU]韵母   刘淑学  同上 5:418—419

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的调类演变  汪化云、余俊卿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4:89—92

介绍一份19世纪末的汉朝对音资料——《华音启蒙》卷后的《华音正俗变异》  李得春  东疆学刊3:84—89

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左侧音看近代汉语入声  (韩)朱星一  古汉语研究2:38—44

从西夏语看中古知、章、庄的合流  张竹梅  固原师专学报: 2:74—76

韩国语汉字音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朱英月  汉语学习2:29—32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系统研究  陈宗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3:89—93

日本汉字音读、莆田方言与中古音系声韵比较(一)  陈鸿儒   龙岩师专学报 4:28—32

从陈澧《切韵考》的“明微合一”看广州音  罗伟豪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4:74—76

关于汉语侗台语的介音问题  刑凯  民族语文2:45—55

汉泰上古关系词——流音篇  龚群虎  同上 2:56—60

汉语苗瑶语阳声韵深层对应试探  袁明军  民族语文2:61—65

共同缅彝语韵类刍论  李永燧  同上 4:1—12

汉藏语“狗”的读法  吴清河  同上 4:61

黎语古音构拟  吴安其  同上 5:1—13

中古时期少数民族族名翻译特例  吴正彪  同上 5:35—37

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  蓝庆元  同上 6:14—23

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及佛教悉昙  普慧  文史哲 6:54—60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读音之间的关系  何秋莎  延边大学学报 2:86—89

试论古代汉语*A-前缀  黄树先  语言研究2:22—26

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微母字  金基石  同上 2:30—38

潮汕话山臻摄韵尾在泰语借词中的表现的层次  龚群虎  同上 4:61—65

独龙语汉语借词的语音  李爱新  同上 4:35—39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韵母对应分析  尹蔚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127—132

略谈台山方言中古疑声母的保存情况  谭飞燕  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方言(增刊)  单周尧、陆镜光主编    商务印书馆12月:209—216

从传统反切看《粤音韵汇》与《李氏中文字典》粤语注音的歧义  萧敬伟  同上:203—208

《广韵》《集韵》与广州话塞音 塞擦音对应中的变例  钟奇、涂良军  同上:180—189

实验报告:广州话句末升语调对字调的影响  麦耘  同上:163—171

现代粤语源于宋末移民说  刘镇发  同上:76—83

从语音特征看桂北平话与粤方言的关系  梁金荣  同上:37—46

试论雍正 乾隆间广东的“正音运动”及其影响  杨文信   同上:118—136

粤读审音举隅  单周尧  同上:145—158

《广韵》咸深二摄广州话今读[-n][-t]韵尾字音分析  罗伟豪   同上:159—16

广东阳春粤方言的 l 声母  高然  同上:217—222

粤语方言用字一百多年来的演变  黄小娅  同上:237—260

育林方言本字考  周成孙  同上: 261—272

桂北平话底层音系特点分析  曾晓渝  同上:334-339

乾隆《丽江府志略·方言》记略  喻遂生  同上:340-343

古浊声母上声、去声字汕头话今读考察  林伦伦  同上:344-348

中古浊上字的演变与粤客赣方言  刘镇发、张群显  同上:349-354

唐代的吴音和秦音  储泰松  同上:355

唐五代燕幽方音考  丁治民  同上:356-355

刘敞、刘攽诗韵所反映的方音现象  杜爱英  同上:359-362

关于咸山宕江摄入声字在北方话中演变的几个问题  张树铮  同上:363-364

溪晓匣云以五母在广西方言中的演变  林亦  同上:365-369

《汇音妙悟》音系在赣东北闽南方言中的表现  胡松柏  同上:370-371

江苏东北部方言的语音变化——以声母系统为例  岩田礼  苏晓青  同上:372-381

开封方言的[E][yF]韵与调值  刘冬冰  同上:382-386

论八思巴文字对中韩两国的价值  王玉枝  同上:451-461

日语汉字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王吉尧  同上:462-466

韩国汉字音中人声[-l」尾问题  朱星一  同上:467-471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现代北京话的轻音和儿化音溯源——传统音韵学和现代汉语语音研究结合举隅  李思敬  语文研究3:1—10

曾运乾之古音学  陈新雄  中国语文 5:399—406

从音韵学角度探讨医籍语言现象及规律  戚燕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3:14—15

太炎先生音转说札记  张登歧  池州师专学报4:52—53

《广韵声系》的编纂经过及价值  朱国理  辞书研究4:128—137

切语述论  赵德祥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3:48—51

南音唱词中的古泉州话声韵系统  王建设  方言4:367—372

《韵补》所引汉代著述及其文献价值:以《易林》为例  张雷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3:41-43

莆仙话中“山、宕、臻、通”古韵混读现象试析  蔡国妹  福州师专学报5:44—47

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  刘青松  同上 3:19—22

古汉语动静字音论略  伍华  广东教育学报 4:98—100,110

中国古代韵文用韵特点概论  蒋长栋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1—7

《古今韵会》与《古今韵会举要》  张凡  同上6:18—21   

国语运动与20世纪的近代音研究  方环海  汉字文化4:16—20

汉语古音研究方法说略  范新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110—113

百音之极,必归喉牙   朱声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4:83—90

沙加尔邢公畹对话录   袁明军  记录   民族语文4:28—33

先秦两汉审音能力与反切起源的文化基础 傅定淼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2:23—28

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上)  朱声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72—77

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下)  朱声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43—47

古入声字识记法之一   胡安顺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171

论中国戏曲音韵学的学科体系—音韵学与中国戏曲学的整合研究 冯蒸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3:65—74

佛教“乘”字读音考辨  刘志庆  文史杂志1:70—71

国语运动与20世纪的近代语音研究  方环海  同上4:56—59

沈约“四声”说本于传统文化之四象理论  陈顺智  武汉大学学报5:688—693

论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  郝志伦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4:70—73

古纽章系类属考辨  肖建春  同上 12:138—140

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  孙华光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4:36—40  

从误读中产生的新音:谈“裳”字轻声的来历  郑茵  咬文嚼字4:27—29

俗字考释中的音韵问题:《汉字俗字丛考》读后  姚永明  语言研究4:105—111

小议部分“舒声促化字”  刑向东  同上2:59—61

方言间韵母系统相似度测度研究  陈海伦  中国语文2:139—145

“吐蕃”读tǔbō还是tǔfān  张济川  中国藏学2:76—84

《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  李无未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64-269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鲁国尧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l-3  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汉语音转说探源  谢纪锋  同上:22-29

汉代碑铭用韵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毛远明  同上:70-73

论顾炎武《古音表》的离析入声韵和《广韵》小韵首字  臼田真佐子  同上:84-86

孔广森的阴阳对转与吴棫的转声叶韵  张林涛  同上:87-90

也论清代古音学的审音派  裴银汉  同上:91-94

关于李邺《切韵考》的反切理解  花登正宏  同上:95-102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修订版序  余迺永  同上:103-111

中古韵书研究的两个方向:版本系统和音韵系统  陈贵麟  同上:147-150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研究  崔在秀  同上:217-228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溯源  金薰镐  同上:240-245

汉民族共同语形成问题  张玉来  同上:310-312

论诗韵及其改革  李慎行  同上:313-321

“大”字二音的历时消长及其地理分布  平山久雄  同上:330-333

诗文用韵计算机处理中的多音字问题  刘根辉、魏慧斌  同上:387-390

韩国韵书与中国韵书  姜信沆  同上:391-396

非线性音系学与《李氏音鉴》的反切原理  王为民、江火  同上:397-402

汉字切音法的产生与发展初探  谭世宝  同上:403-424)

二十世纪大陆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兼论近代音对普通话语音史的研究价值  方环海  同上:425-430

试论《古文四声韵》的版本问题及其在声韵学上的意义  洪若震  同上:431-439

试论“败”的变声构词  张冰、孙玉文  同上:440-444

阳唐庚耕清青的立韵根据  季云起  同上:445-447

略说去声  张兴亚  同上:448-450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20世纪国内佛教汉语研究回顾之一 朱庆之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302—320,巴蜀书社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20: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音韵学论著目录

2001年上半年部分音韵学论著目录

:alien::alien::alien:

一  上古音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吴安其 民族语文 2:6—16

论江永上古韵元部阴阳入之分配及其古韵学说  李开  南京大学学报2:101—108


二  中古音

回回古诗用韵考  张竹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82—86,92

《广韵》又音的演变及其规范  孙绪武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61—66


三  近代音

《集韵》重纽的特点  张渭毅  中国语文 3:236—244

聊斋俚曲的一些方言词音问题  冯春田  同上3:251—257

新发现的《彚音妙悟》版本介绍  王建设  同上 3:263—266

论《龙龛手镜》音系及其性质  张卫东  《语言学论丛》第23辑  北大中文系编  商务印书馆3月:177—196

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  张金泉  敦煌研究 1:151—160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方言 1:1—16

朱熹与闽方言  刘晓南  方言 1:17—33

《皇极声音文字通》简述  谷秀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

南宋初年的人口迁徙与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文白异读  刘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68—71

《镜花缘》韵学谈  倪永明  镇江师专学报1:65—68

对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例证的再探讨  黎新第  古汉语研究 1:20—24

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  刘晓南  同上 1:25—32

“临川四梦”用韵考  杜爱英  同上 1:40—44

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  金薰镐  同上 1:33—39


四  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归属  王福堂  方言2:107—118

桂南平话的主元音及韵母格局  覃远雄  同上 2:119—132

论桂南平话的粤语系属  伍巍  同上 2:133—141

广东粤语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尾  陈晓锦  同上 2:171—177

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与普通话、中古音韵母系统的比较研究  黎曙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134—140

客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辛世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 1:37—45

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  梅祖麟  中国语文1:3—15

从景宁畲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看畲话的性质  傅根清  同上 3:230—235

南城方言字音和《广韵》的声韵调系统——调类的分析研究  邱尚仁  汉字文化1:11—17

晋宋时代的“阿堵”与黄梅方言的“堵”  汪化云  汉字文化1:56,21

古浊声母上声、去声字汕头话今读考察  林伦伦  汕头大学学报1:101—106

甘肃汉语方言声韵调及特点   雒鹏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120—124

晋南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研究  王林惠  语文研究1:53—56

中古入声字新旧音的重叠:北京音系的一字多读及三声读的衍生  陈重瑜  语言研究1:46—72

晋语“分立”与汉语方言分区问题  温端政  语文研究 2:55—57

北京话入声字文白异读的历史  高晓虹  同上 2:38—45

“新喻三刘”古体诗韵所反映的方音现象  杜爱英  同上 2:46—50

河北平山方言入声流变考察   盖林海   同上 2:55—57

日本汉字音读、莆田方言与中古音系声韵比较(二)  陈鸿儒  龙岩师专学报 1:64—69

原始汉藏语辅音系统中的一些问题  孙宏开  民族语文 1:1—11

藏文前加字*ú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  薛才德  同上 1:12—18

《唐蕃会盟碑》藏汉对音里下附(*ú)的语音意义  郑张尚芳  同上 1:19—21

近代朝鲜文献中的汉朝对音转写问题  李得春  同上 2:47—55

尖团音问题与朝鲜文献的对音  金基石  中国语文2:159—165

训民正音和八思巴字的关系探究    照那斯图、宣德五   民族语文3:9—26

南方汉语古越语底层问题新探    龚群虎   同上3:42—47

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   蓝庆元    同上3:48—61

原始汉藏人的宗教与原始汉藏语  邢公畹  中国语文2:112—121



五 音韵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研究

论《群经音辨》对《集韵》的影响  张渭毅  语言学论丛(第23辑)   北大中文系编   商务印书馆3月:197—257

论顾炎武的古音学说  田恒金  同上:258—267

“精庄归一”的证明——兼论“相同条件下音变必同”西方历史语言学原则  周祖庠  重庆三峡师范学院学报 1:51—56

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  曹先擢  辞书研究1:4—11

读《儋州村话》  李蓝  方言 1:34—44

《增补汇音》的体系及音系拟测问题  陈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0—93,98

二十世纪《中原音韵》研究方法论述评  方环海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18—24

描写与阐释——20世纪北音学研究方法例说  临沂师院学报2:35-38

《名义》音与新现代音韵学:《篆隶万象名义》音论之一  周祖庠  汉字文化1:18—21

梵文拼音原理传入与反切起源关系新探  傅定淼  同上 1:22—24

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  冯蒸  同上 2:57—64

《毛诗古音考》体例的两个问题  张咏梅  湖北大学学报2:111—113

二等韵介音研究综述  张建民  兰州大学学报 3:79—84

《传音快字》的体例特点  王曦  宁夏大学学报2:109—111

古代的汉字标音法  王兴佳  文史知识2:5—6

辞书引用古诗的读音问题  许征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7—99

江永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  唐作藩  语文研究1:1—5

浊上变去例外探因  杨世文  同上 2:51—54

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  潘悟云  中国语文 2:88—111

《汉语大字典》反切注音存在的问题  魏钢强  中国语文3:245—250

江有诰的生年  裴银汉  中国语文3:274—275

“汉语拼音方案”与“通用拼音方案”  王辰  中国语文2:172—174

汉语历史音韵学  潘悟云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发表于 2005-7-27 2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治学当以目录为根本,虎子老弟的眼光没得说。希望将02年到今的也尽量搞到贴上来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3:06 , Processed in 0.0822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