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95|回复: 1

吕叔湘《语文常谈》:三位一体的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6 14: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677.htm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亞)。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适用于汉语。要是另一种语言,情形就不同了。它的另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不到一个音节,也可能不止一个音节。别的语言当然不用汉字,日本还部分地用汉字,可是往往念成两个音节。其实啊,汉字、音节、语素三合一这句话,也只能说是汉语的基本情况是这样,有好几种例外情形。(1)有些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写出来当然也不止一个汉字。例如“蟋蟀、葡萄、马达、巧克力”。后三个是外来语。(2)一个音节包含两个语素,写成两个汉字。主要是“儿化词”,例如“花儿”。(这是普通话的情形,有些方言里“儿”字另成音节)。此外,北京人说“我们、你们、他们、什么、怎么、这么、那么”,说快了第二个字就只剩一个-m,粘在第一个字后头,也就只有一个音节了。(3)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是包含两个语素。例如“俩”(=两个),“仨”(=三个),“咱”(zán=咱们),“您”(=你+n[+变调])。(4)一个汉字代表两个语素,念成两个音节。例如“瓩”(千瓦),“浬”(海里),“哩”(英里)。

      正因为说汉语的人习惯于音节有意义,汉字有意义,因而音译外来语总是不太喜欢,有机会就用意译词来代替。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里,多的是“密司脱、德律风、司的克”之类的字眼,后来都被淘汰了。由于同样的理由,在一定的组合里,音译专名的头一个字可以代表全体。例如“马列主义”、“普法战争”;甚至一个

     “阿”字在不同场合可以代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或者“阿根廷”。
发表于 2007-8-16 1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有意思,感觉“阿”指代“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或者“阿根廷”,是属于句法范畴应当思考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5:31 , Processed in 0.0810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