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32|回复: 0

从科技哲学的角度探讨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5 0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寒露
来源:http://www.frchina.net


本文已经发表于美国纽约《中外论坛》2004年第6期和2005年第1期,特此申明!

摘要:  新兴科技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一把利刃,而科技哲学思维则使作家们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极平衡,并使现代科学方法与文学表达圆整和合。本文总结了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多元衍生、自由共存、边际放逐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模糊与精确、守恒与发展的理性思辨,这对进一步认识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最后还以少君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展示了科技哲学对海华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家和文本空间建构的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视点。

关键词
:科学理性与方法  文学表达  海外华文文学与网络文学  基本特征  世界互动 空间建构 少君  

一   科技哲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指导作用

      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思想、言行逐渐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文学创作更是无形中加入了浓浓的世界性因素,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正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学实践。与此同时,科技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它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日益引人注目,且在科技与文化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就科技哲学对具体的文学实践——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指导作用,本文作了如下探讨:
(一)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两极平衡
科学理性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有学者指出。“科学理性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①,无论是政权更迭、意识形态的转型或是宗教的兴衰,都无法改变科学与理性、技术与进步的血缘关系。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拥有时代理念且付之于行动的广泛群体。由于从小就受到科技的熏陶,他们的意识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科技烙印,无论思维、行为方式还是性格特征,都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使他们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不自觉的带进了科技方面的思辨。本文把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科学理性是各有偏重的。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在各国各地派生出的文学支流,但它不等同或隶属与中国文学,它既具有中国本土文学的特质,又融合了该国该地区独特的风物习俗。它的创作主体身居海外,与异域文化交流、交锋、接轨、碰撞,其科学理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活境遇,再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那么这样的文学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社会功利性。而网络文学则是被认为难以进入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式文学,它从产生便寄生在科技之下,被称为“网民们自我宣泄、自我消遣的自生自灭的消极文化”,但它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如今网络文学正式地进入了许多博士论文的字里行间。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所拥有的科学理性要淡淡泊一些,虽然它直接运用到现代科技,但由于主体的广泛性和直接抒怀的无功利性,使网络文学林林种种,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整体上缺少了科学理性的思辨,这种思辨很大程度上留给了读者和评论家。
人文精神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导。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就有学者提出了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那是社会转型期关于“文学世俗化”、“士志于利”、“文以载欲”的大讨论。在今天,这个文化思潮和文化观念只能反映时代的一部分主题的“无名”②时代,“人文精神”仍然是学术讨论和文艺争鸣的关键词。科学技术使社会的物质存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状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变化就突出表现在价值变化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被人类拥有之后,人类在怎样的规则、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上使用它,这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理性和良知的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文精神的呼唤”③。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驱动力的价值规范,通过文学实践这个人类表达情感的形式进行着摸索和深入的探讨。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中,如果把科学理性比作行为方式的话,那人文精神便是它们的价值规范。众多海外华文作家以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弘扬作为创作的底蕴,在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文化意识、家园意识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并通过现代的传播手段向人们表达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现居美国的华文诗人王性初,便是“把生命活成另一种形式”的“带根”④族。王性初由华侨而华人,由中国本土作家而美国华人作家,此中所经历的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中外生活对比的冲击,给他带来了丰富的现实感受、生活体验以及人文景观、时代气息。他的诗作融合了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人的敏锐,在异域空间采撷人性美的星星,提取诗情美的浪花,把人文精神用人类最容易表达情感的诗歌形式表达出来。
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极平衡,消除历史上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虚假对立,是科技哲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指导作用的重要内容。敢于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虚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被认为是“科学理性”的主要内容;而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环境的无限关怀,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探求,被视为“人文精神”的宝贵内涵。这两者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哲学在这方面的理论无疑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了鲜明的旗帜。

(二)科学方法与文学表达的圆整和合

      “现代自然科学同人文科学的汇流,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概念和方法的移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概念移植,通常要对概念进行根本改造,但方法却从本质上就是共同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从艺术作品中看到逻辑和数学,从中国古代诗歌中看到极至原理,科学家才从宇宙结构中聆听到‘天体的音乐’”⑤。现在科学的理性精神使科学方法与文学表达融为一体。科学方法的分类众说不一,内容也各有侧重,大致包括观察与实验,逻辑与非逻辑,系统与信息、控制,归纳与演绎,统计与类比等内容。无论是进行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科学的方法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
就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而言,创作主体首先需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人们通常把摄取文学创作原料、欣赏文学作品的信息获取过程称为文学照观,把科学活动中类似的过程称为科学观察。文学照观是一种感知对象并从中映现自身的情感活动,而科学观察是在理论指导下放映客观实在的理智行为。但是当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时候,主体照观对象时的情感心理,就不得不借助理性的互补力量。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的施建伟、汪义生两位教授在评论美籍华人作家少君《人生自白》的艺术特点时,就指出了少君《人生自白》“独具匠心的艺术视点”。独特的观察角度是少君文学作品引起读者注意的重要因素,少君倾注全部情感一次次观察那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他的想象力逐渐延伸到整个宇宙人生的广漠之中,便情不自禁的萌生哲学的思辨、科学的推理和艺术美感的交融。
此外,科技哲学的创造性思维赋予了想象、推理、虚构这传统文学中的旧方法以新的时代内涵。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特别需要有想象、推理、虚构的能力。想象是我们思维中固有的能力,想象和推理在思维中是二元对立的,两者统一于对创造的作用。而虚构则是与科学的合理性彼此配合融为一体的,艺术允许虚构就是这个道理。刚刚获得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的著名华文诗人洛夫的诗歌中,“眩人心神的意象星罗棋布,且多以横空出世之姿造成奇崛尖新之美境”⑥。洛夫诗歌中的思致和情趣不是由纯抽象思辨而产生,而是用其感官意象诗句去包容智性和想象、欲望和情感力量。这恰就是创造之于想象和推理的有力证据。
在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传播方面,科学方法中的系统和信息、控制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系统的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按照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传播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考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整体等关系,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系统理论在此特别强调文艺作品的复杂性即作品的多义性和作品效果的可变性。厦门大学的林兴宅先生在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信息方法即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把研究对象的运动抽象为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并通过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信息的方法是现代网络文学发生、存在的根本条件。控制方法既“运用控制论原理,按照研究对象的信息流程、通过信息处理、变换和反馈等手段,从功能行为上控制、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效应的方法”⑦。控制方法对于网络文学在网上的传播起组织实施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创作从积累素材、酝酿主题、构思情节、动笔成章以至修改提高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控制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常常用到的艺术表达手法与科学技术有机地渗透和融合了。如通过分析和综合,从大量具体中抽取事物共性和本质的抽象技巧;通过一定的形象或符号隐含比形象本身更多更一般意义的象征手法;运用理性,透过人的外部形象等特征,把握内在情感、思想和动机,呈现本质的“表现手法”;重视结构与组合关系,对基本元素进行加工组构而体现效果的组合方法。此外,科学技术中关于模糊与精确、守恒与发展的范畴也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网络文学在中国学术界暂无定论,但它的存在却已经稳居文学创作主流,这是不争的事实。林兴宅先生最近在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面临的三次冲击中,就把网络文学列位第二,排在经济全球化之前。这里把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看成一个整体来讨论其基本特征,是从它们的相同之处出发的,并且统一在科技哲学视角之下。笔者认为,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共同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多元衍生、自由共存和边际放逐。
(一)特征之一:多元衍生
这是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现代科技决定的。全球化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创作主体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是全球化造成了价值多元,并使各种价值观相互冲突。“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thinking globally, acting locally)是全球化时代西方十分流行的警句。“办好自己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本着不同的或变异了的价值观抒发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主体多元化还体现在主体创作风格、技巧上的差异,以及主体所处地域和职业上的不同。此外,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海外华文传煤日益站稳脚跟,国内各综合性网站、大型专业网站及BBS(论坛)、个人网站的迅速崛起,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在发表作品途径上摆脱了束缚,越来越多的人或专业或业余地从事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从而促成了多元衍生特征的形成。
(二)特征之二:自由共存
海外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网络中自我表露的自由,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处于一个自由共存的状态。人作为本体论的存在,最终寻求的是自由。海外华人出国的初衷也许不是为了奔向所谓的“自由世界”,但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他们确实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心态。因为在海外他们不仅可以听到国内听不到的声音,还可以说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而在国内稍有禁忌的话语。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们则利用网络这个具有隐匿性的空间进行着高度的自我表露。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其反面是束缚。现实世界对人的束缚涉及三个领域: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海外环境和网络发展使人摆脱社会和自身的束缚达到了新的高度。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网络中的情绪释放,使他们从中找到新的生命寄托和另类的生存价值。这样的自由状态也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品鱼龙混杂,但是否泥沙俱下呢?事实并非如此,精华与糟粕共存,先进共落后一色,是世界上一切自由所要付出的必然价值。我们没有必要担忧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会被自身的弊病解构和消亡,海德格尔说的好,“哪里有危机,哪里就有拯救”。
(三)特征之三:边际放逐
“社会行动者许多希望不仅与他们群体的文化要求发生冲突(外在冲突),而且他们个性的一部分经常与另一部分发生冲突(内在冲突)。”⑧这便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在本我和超我上碰撞而使自我处于边缘地带的原因。出国浪潮造就了中国海外移民队伍,海外华人在试图融入他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格格不入,始终处于多种文化的边缘。这批文化夹缝中产生的边缘人的生活境遇、人生追求和价值定位始终处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在”与“不在”的状态⑨。而网络文学的边缘性焦点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概念的模糊性使它难以登入大雅之堂,网络作品内容的粗放性使之没有一个可以定位的界限,加上网络本身的无限宽广性,使网络文学处于传统文学的边缘位置。但不管自由放逐至何方,网络文学并没有超出文学的范畴,它仍然在关注社会、历史,关注人,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这正是文学的真质所在。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边际放逐的过程实际是一种文学跨越的过程。

三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世界互动

      海外华文作家和网络作家是受全球化影响较深的人群,他们的整个文学实践活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一种世界性互动。这种互动既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横向的创作与传播中,某些特质的相互作用,也是它们历史纵向发展过程中某些特质的融整合。就后者言,海外华文文学早于网络文学而存在,但在当前的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各有消长,但总体呈齐头并进之趋势。此外,“无论我们讨论文化冲突也好,文明对话也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普适价值,否则全球化就完全是洪水猛兽了。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无论他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背景和原形,一定是代表了全人类的意愿,艺术地和独创性地写出了普遍人性和恒久的普适价值的作家,这才是全球化之后的世界性作家。”⑩要分析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世界互动因素,可以结合其三大特征,用模糊与精确、守恒与发展两个二元对立的理论进行科技哲学的思辨。
(一) 模糊与精确:世界互动的冰点
模糊与精确是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特征的另一种阐释。多元衍生、自由共存和边际放逐三者的界限是模糊的。模糊与精确的含义实际上可归结为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恩格斯指出,“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违反辩证法精神的,应当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⑾人的形象思维、心理活动离不开模糊的信息变换。“没有模糊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人类思维的杰出创造和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亦存在着概念范畴、隶属等方面的模糊性,一些海外华文作品和网络文学作品亦存在着模糊的价值定位、模糊的叙事尺度等,而一些海外华文作家则在尴尬与自然、反叛与对垒、出世与入世等生存境遇和价值理念上表达他们对模糊与精确的思辨。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世界互动的模糊与精确,还可以从海外华文文学、网络文学两者之间的互动来讨论。海外特别是北美,网络技术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网络文学的兴起也最早在该地区。这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世界上最早的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与1991年4月5日在美国创立,华文网络文学历史上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就发表在这个电子周刊上。可见,网络带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用电脑从事写作,并通过网络传送到世界各地。海外华文作家把大量反映异域生活的作品回传母国,在国内的各类文学网站上开辟专栏,留下他们行走世界的足迹。由此又可以确信,日益壮大的海外华文文学正促进着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使网络文学变得多元,变得向世界开放,变得与海外华文文学融为一体。
(二) 守恒与发展:世界互动的沸点
守恒与发展是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具有总结意义的一对范畴。有学者认为,社会的符号、信号、语言信息都有守恒的印记,信息守恒包含了“有用和无用”、“有意义-无意义”、“存留-消失”信息互补方的全体,不能忽略相对无意义、无用和损毁的信息⒀。其实,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在变化中寻找某种不变性,以促成某种新的变化。守恒与发展的命题一直是各个学科都在讨论的热点。把守恒与发展视为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世界互动之一,是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一次关键小结。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守恒之一:文以人兴。以人为本是文学实践中无需创生也永远不会被消灭的法则。大凡称为文学者,皆如此。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守恒之二:族魂烙印。那铭刻着民族物质与精神特质、内涵、底蕴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
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守恒之三:普世人文。对家园和生存的反思,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是文学最终饯行的真理。
发展的潜力蕴涵在守恒之中,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三大特征与这里的三大守恒的互动就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某些特质如海外移民心理机制、异域文化地理差异等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在建构,使网络文学在多元、自由的特征上更为突出,也使网络文学具有了与传统文学异质的特殊存在,使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在互动中发展。

四  科技哲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空间建构

      这里所谓的空间建构主要指作家和文本空间的建构。在科技哲学的宏观视野下,我们如何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家合文本进行科学的定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此处以典型案例——少君创作论,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大体可以阐释科技哲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家、文本空间建构的概况。
少君创作论
“少君的作品已经跨越了地域的、国家的、种族的界限,可称之为当代生活的‘百鸟林’。”——公仲(南昌大学文学教授)
“少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班驳陆离的海外人生‘清明上河图’。”——陈瑞琳(美国《自由人报》总编辑、北美文学评论家)
“少君开启的中文网络文学创作的这个魔瓶,必将使以后的中国文学创作界面临艰巨的挑战。”——郭媛媛(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
“是黄海上的水准基点,由此才可以一步步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刘醒龙(著名作家)
“人在网中,耕耘并收获着。”——王瑞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少君,一个让许多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当你用“Yahoo”或“Google”等搜索网站寻找“少君”两个字,你会发现“少君”让你应接不暇,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网站和杂志都发载过少君的作品。少君在北美、海峡两岸的网民中广为人知,但少君这个以多重身份穿行于世界各地的海外侠士,难免让人感觉他的深不可测。从本章开头的几个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君是一个评价较高的海外华文作家和网络作家。下面,笔者在科技哲学视野下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怪才”,并就科技哲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家、文本空间建构这一命题作典型案例分析。
(一)人生沉浮滋生多元共存的思维
军旅之家的出生和理工的熏陶使少君养成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少君,原名钱建军,1960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少君的父母都是从事国防科技研究的专家。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少君无意识的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勤于实践的好习惯。1976年,16岁的少君参加了“四·五”运动,并遭受了牢狱之苦,这是少年少君第一次遭受苦难,这也使他正在成型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大的考验。1978年,少君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声学物理。大学专业的选择曾使当年的钱建军困惑了许久,因为他心中那时已经萌生了文学的种子。但他毅然走进了声学物理的课堂,在那里扎实的学习理工科学的同时,做着另一个梦——文学。可以说少君的理想从小就没有安分过,他总是在寻找着一个又一个激发他心志的人生灵感,并努力去发挥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他面对一次又一次人生的选择,都是那么沉着而不动声色。毕业后的少君选择了《经济日报》社,当起了到处奔波的记者。然后他又选择了“入仕”,并很快进入了政府高层,陆续参加了国家一些重大经济策划与研究工作。然而在“人生处于得意之时”,他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从令人羡慕的位置(省部级)抽身而出,前往美国德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从此留在美国。这一系列的人生选择是少君睿智的体现。如果这些还不能体现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的话,那他在美国学成之后,有着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副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以及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的经历,但近几年来,少君一如当年,又一次从事业的巅峰状态下选择了引退之路,用更多的时间游走世界,并专心的进行自己喜欢的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创作。如果说当年从高级“政官”变为学生的选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大脑,那么今天少君从高级“学官”、“商官”变为“游侠”的选择,则是为了享受自己有限的人生。“人生苦短,身心健康,并愉快地活着。”少君最近的一篇散文《文学的亚特兰大》中,就表露了这样的心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慢慢变成了一幅幅模糊的油画,看上去既朦胧又美丽,正是那句老话:‘往日如歌’。”少君沉静的眼光中折射出一股傲气,那是来自绿色军装、来自绿色原野的生命之气。
入世的文学理想和出世的经营理念,使少君形成“普世价值观”⒁。北大时期的少君是一个纯真、浪漫,情感执着,对人生怀着迷惘,对青春充满梦幻的青衫少年。当时,他已经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后来由美国洛城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先后出版的诗集《末名湖》,就是少君大学时代的抒情诗集。“这些抒情诗语法单纯,意象清晰,节奏明快,基调大多轻柔而低沉”⒂。少君诗歌创作培养起来的“诗性智慧”,随着他对文学的进一步追求而日益圆熟,成为他日后写作的重要资源。少君在四十岁的人生大好时机选择“退休”,这并非消极的“出世”,而是另一个层面的“入世”。少君把多年来“寻找一个归宿,一种境界,一杯淡淡的咖啡,一段悠扬的音乐,一缕惬意的凉风,一句温馨的话语”⒃的人生理想转化为了具有“人文创造力”的入世的文学理想。近年来少君的创作都是在这个范畴内进行的。少君是一个经济学博士,他的思维中却存在着出世的经营理念。淡泊名利是少君一贯的作风,这在旁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当过美国高新技术公司主管和大集团副董事长的他并没有沉迷在金钱中,他懂得在生活中激流勇退,以出世的姿态经营他在产业上的成功。他用更多的时间游山玩水,再次经营出一翻新天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他追求自然景观、人文风俗和历史渊源的统一,表现出虔诚的家园意识。在少君的系列创作中,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视点,描摹人间真情,用超越自我的勇气进行“人生自白”。
(二)文学创作烛照边际定位与跨越
目前,少君的文学创作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大学阶段),二是他出国奋斗过程中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三是“退休”后的长篇小说和大型游记散文创作。这三个阶段可视为其文学创作的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这并不是对少君的文学创作下定论,而是对其存在的作品进行的一个小结。这里讨论的“烛照边际定位与跨越”,也是从整体上把握少君文学创作的一次尝试。
在新旧文化的对垒中放声歌唱。要正确面对全球化,国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应对本地新旧文化的问题。大量新生事物、新生观念的涌入使人们应接不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人们的身上承受了越来越多的时代重负。少君用冷静的目光审视这场“新的革命”,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人生自白》中,描绘了那些因为社会变革和转型而迷失在欲望中的人群,把置身于现实生活“麻木专车”上的人群那种平庸、孤独、热闹,然后无声无息冷落、沉寂的状态,通过一篇篇自白式的小说表现出来。同时,《人生自白》中还描绘了在文化观念新旧交替期各式各样的“边际人”,他们或沉浸在对过去时代的追求和怀想中,或调整好人生取向,找准位置成为时代新人。《人生自白》描绘的新旧文化的对垒其实是少君本人在思想矛盾斗争中的反射。少君是主动型的“边际人”,他“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更新自己的观念,直面新的人生挑战,挖掘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⒄。少君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在新与旧文化中的边际定位。
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自由跳舞。八十年代的出国热,大量的学子、学者负笈海外,造就了现今庞大的中国海外华人队伍。少君便是出国人流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用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向异域迁徙、融入他国主流和产生家园回归心态的全过程,并显示出他沉着冷静的强者风范。“作为赴美新移民作家的代表少君,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同他的学多同龄人一样,他们在文化价值观的取舍上,不约而同得倾向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然而在追求自身真正精神家园,在真正想得到灵魂的慰藉和休憩的时候,母国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琼汁玉露,如影%

      如影相随,相生相伴。⒅”少君行走于世界各地,观光、演讲是他的两个主要活动。每到一地,他都习惯性地用浩繁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自己的游历心态,并通过网络让他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知道。最近,少君应邀前往美国亚特兰大中华专业人士协会的第十一届年会发表演讲,他讲到了“一个人生的文学”和“一个文学的城市”问题,从海外华人的文化乡愁到现代西方城市的文化底蕴,他都有深刻的见解,这不得不让人们折服于他在中西文化上的游刃有余和边际定位。
在内外空间的“绝处”逢生。一种文化发展到及至,它内部自然会产生出新的对立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一直受偏颇、受压抑的文化心理早就播下了由传统文化内部孕育出来的具有超越性的因素。另外,当强势文化以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凌驾于个体之上时,个体在文化心理上便不得不进入一种防御的状态,并试图在强势的边缘寻找出路。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就是外在现实世界中边缘化了的文化认同模式。前面谈到的海外华文文学和网络文学多元衍生、自由共存、边际放逐的特征和模糊与精确、守恒与发展的互动,都是这个层面的内蕴在科技哲学视角下的阐释。
少君们作为这个内外空间的“绝处”逢生者先驱,理应在中华文化、文学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书目]
1、        刘大春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第341页
2、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引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        张德祥 《社会转型与人文精神追寻》 愚士选编《以笔为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7年4月 第71页
4、        阮温凌 《美在朦胧中闪光》,顾盛皓 钱建军主编《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第130页
5、        张相轮 《科学艺术和谐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年6月 第136页
6、        刘小新 《洛夫诗中的思致和情趣》,顾盛皓 钱建军主编《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第78页
7、        盛维勇等 《科学技术哲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第145页
8、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97页
9、        郭媛媛等 《阅读少君》第42-47页,群众出版社 2002年10月
10、王诺 《全球化之后的中国文学》发言
11、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第190-192页
12、沈骊天 《当代自然辩证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第205-209页
13、邓宇 《信息守恒律与信息定义》,网址:http://www.psychapeo.com/show.asp?id=417
14、程光泉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  第210-237页
15、洛夫 《末名湖·序》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6月
16、少君 《西域东城》 台湾星定石文化出版社 2001年10月
17、郭媛媛等 《阅读少君》第161页,群众出版社 2002年10月
18、黎阳 《别是一家的少君散文》网址:http://www.liyangwz.com

作者简介
李寒露,男,中共党员,1982年生,湖南郴州嘉禾县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湖南《常德晚报》记者。
(曾在美国《亚省时报》、《中外论坛》及国内《湖南文理学院报》、《中文通讯》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10余万字,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湖湘文化和网络文化)
[联系方式]
Tel :  013975641982  0736-7727160  0736-7185101   
E-mail:hanjiangxue@hotmail.com   Oicq:16821541
My-Web: http://linglu.icpcn.com
Add:  (415000)湖南常德洞庭大道 常德日报社 晚报新闻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5:46 , Processed in 0.0619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