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65|回复: 4

跟着走过田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4 2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0月16-30日云南调查笔记
作者:杨慧君 来源:http://www.chinadialect.com/

临行前的视死如归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北边就是西藏的察瓦龙,西边与缅甸交界,是著名的“三江并流”之地。之前对于贡山和独龙族的了解,主要是来自田壮壮的《德拉姆》和中央电视台拍的《最后的马帮》,此外网上还有几个很短的视频,主要介绍了都市人所好奇的马帮和纹面女。当地旅馆或者天气的信息则很难找到。

     据我们的同学马绍玺(云南腾冲人)介绍,云南平时天气甚好,但有“下雨就是冬”的说法,所以我们准备了棉袄。据说到了当地,翻过高黎贡山后就再也不能跟外界联系了,对于用惯数码产品的我们来说,那里听起来简直像原始社会。临行前,联系上了一个曾去过贡山县城的师弟,他让我做好心理准备,一向胆大的他在从六库到贡山县城的路上根本不敢合眼,一直心惊胆颤,窄窄的路,只能容下一辆车,左边是滔滔的怒江,右边是滚滚的泥石流。他还说,那里的路况非常差,随时都可能出危险。这一点从多个方渠道得到了证实,所以在走的前两天,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份意外险。

     红娟姐通过她在云南的同学,了解到那里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遂早早地准备了的单兵自热,还鼓动大家跟她买,可是那玩意儿很沉,除了高老师出于好奇买了两包,其他人都抱着“宁可饿死,也不累死”的信念坚决没买。我倒不担心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那里的蚊虫,想起刘半农在调查途中因被蚊虫叮咬而英年早逝的事,便在已经非常沉的行李里又加上了一瓶花露水,虽然真出了事儿花露水也顶不了什么用,但觉着还是带上心安。另外还带了一床被罩,打算做睡袋用。

     此外,还有一个隐忧,就是不知道那里什么时候会封山,有说十一月底的,有说十二月份的,一旦大雪封山,贡山就和外面彻底隔绝,要半年后才能通车。最后的马帮女锅头嘎达娜的丈夫正是因为一次封山,组建了另一个家庭,从此与她分道扬镳。我们不敢想像,在物资匮乏的贡山待半年,会不会超过我们的生存极限?不久前的果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们这时去中缅边境,好像是“偏向虎山行”,多少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味道。不过虽然贡山听起来很吓人,但对于这个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去的地方,我们还是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点兴奋,高黎贡山的风景是不是如传说中那么迷人?我们会看到纹面女吗?第一次调查少数民族语言会是怎样的?

图1  北京到贡山的卫星地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0: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0月17日
8:00 大理

早上8:00起床,到对面巍山粑肉吃了碗饵丝。粑肉,就是炖得很烂的肘子肉,李斌就饵丝和米线的问题专门请教了当地的一位姑娘,据她介绍,饵丝和米线都是大米做的,但是饵丝有点粘,而米线则有点滑。我觉得饵丝吃起来很像面条,而且是没煮熟的细面条,尝了一次,后来再也不点了。

9:00 大理—六库途中

坐上了从大理到六库的大巴,一路的村落依然充满民族风味,不过颜色已转为红白相间,屋檐都统一向上挑,有的还是滴水檐,也就是说屋檐是一层一层的,滴水的时候由上至下,下雨时估计会很有看头。天上的云煞是好看,极有层次感,特别低,仿佛到了前方就会碰触到似的。一直在不断地穿山洞,山洞名字都很逗,什么老鹰岩一号隧道,大王庙隧道。

14:00 六库

两点到六库汽车站,见到了帮我们在大理安排住宿的老师,不过他还要开会,我们要赶路,所以只能匆匆见一面,不过他真的很热情,还帮我们找好了班车,这样我们就不必扛着行李跑来跑去了。我们又找了一个小饭馆要了几碗米线、饵丝,接着上路。

18:00 福贡

六点多才到福贡,罗自群老师上次调查的发音人的孙子来接我们,本来想带我们去宾馆,刚好我们一打听车站附近的电力宾馆,标间才70块一个晚上,于是便就地住下了。电力宾馆条件很不错,房间特别宽敞。晚上是在一家傣式餐馆吃的饭,那里的烤肉特别香,装茶的容器特有意思,其实就是煎中药的罐儿,特别老旧,像是出土文物似的。据罗自群老师上次调查的发音人的孙子讲,福贡人好喝酒,让我们晚上别出去,听起来还蛮恐怖的,因为宾馆可以免费打电话,大家都很兴奋,晚上没什么活动,便把平时联系的不联系的人都问候了一遍。

2009年10月18日

清早六点多,曹老师和刘晓海去车站问了车,最早九点才有车到贡山,想要租车,无奈师傅要价太高,后来碰到几个要去贡山做生意的丽江人,包了两辆便宜的车,每人30元。

想起昆明的师弟说的7月份去贡山的经历,貌似很惊险,不过我们一路行去,却不曾见着什么险路,后来才知道,这里雨季的时候,经常会有泥石流和塌方的情况,7月正是雨季,还好曹老师选了10月下旬。去贡山的路上景色很美,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司机师傅,据说是福贡县三年一选的优秀司机,还发过奖状,我们开玩笑地问他怎么不挂出来,他说怕羞。实际上师傅是个非常豪爽的人,什么都说,介绍景点,聊家常,他说他老婆在福贡医院当财会,一个月的工资居然有三四千。他还给我们介绍了贡山的特色菜——漆油鸡,说到兴头上,居然响亮地留下了口水,看来味道着实是不错,勾起了大家的遐想,以至于在后来的十几天里,漆油鸡成为了王红娟念念不忘的一道菜。途中经过石月亮,不过那天早上雾太大,所以没看成,司机安慰我们回来时可以看。没想到我们跟石月亮无缘,回来时正是晚上,也没看到。

到了贡山时还早,所以决定直接去丙中洛(藏语的意思是:藏人的村寨),本来想雇福贡来的优秀司机兼导游,不过不知道是因为福贡司机跑丙中洛要罚款还是他想起了家里美味的漆油鸡,他硬是不肯去,所以我们找了一个女司机,沿途经过怒江第一湾,大家纷纷下车拍照留念,到丙中洛正好赶上吃中饭的时间,在三江源大饭店吃了一顿。

下午又找了个优秀司机兼导游去秋那桶,途经茶马古道,看到了《德拉姆》中那块标志性的牌子,我们体验了一把,重走了一番茶马古道,尽头是雾里村,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村落。最后因为时间的关系,没去成秋那桶的村子,只见到了秋那桶的标识以及地图,也很有韵味。路上发现一奇观,猪多是黑的,小猪还到处跑,后来才发现,这是贡山的一个特色。这里的人也很闲适,大白天躺在屋子前的太阳地里悠闲地睡觉。

图2  秋那桶的地图

图3  满山跑的小黑猪

晚上在乡政府下面的饭馆吃饭,看到很多孩子光着脚丫子打篮球,球很破,球架都打没了一半,小孩儿依旧很投入,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画面,突然觉得快乐有时挺简单的。晚上在丙中洛的街道上逛,看到一群刚喝完酒的藏族女人,长得挺壮的,直勾勾地盯着我们的男生同学看了一分钟,感觉要抢亲似的,怯怯地走回了玉洞宾馆(单人间100元/天,双人间55元/天)。因为我们的房间临街,晚上一直到十二点还能听到街上喝酒人的动静。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0月19日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调查独龙族人(本民族自称[t«0ÓuN53])说的独龙语,又名俅语,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同语族的语言中,比较接近景颇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就是我们调查的地方)。使用人口约1万左右,分独龙江和怒江两个方言。不过怒江的独龙语是从独龙江传过去的,现在其使用者也不认为自己是独龙族了,所以理想的调查地是独龙江乡。

可是根据之前的种种传闻(诸如可能封山啊,找不到车啊,找到了路也不一定通啊,那里没有地方洗澡啊之类的),我们一直不知能否顺利进入独龙江乡。据说全县能进入独龙江乡的仅两台越野车。高黎贡山最高处有4161米,山路又破又艰险,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一般的车根本爬不上。因此,我们的调查方案是去独龙江乡,实在去不了就在贡山县城调查。

来之前,清华的赵丽明老师提供了两个联系人,可惜不巧的是,一个在五台山旅行,另一个是当地学校的校长,姓高,可是快到贡山县城时还没联系上他。

我们在车上跟当地人聊天,一个年轻小伙子说他在独龙江当老师。我们马上问他认不认识高校长,他居然就是高校长他们学校的,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小王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独龙江,包括天气、住宿、饮食、景点还有教育等等,把我们之前的疑惑一扫而尽,他还给了越野车司机的电话,并帮我们预估了一下费用,独龙江之行一下子就变得“指时可待”了。可见,很快地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尤其是在车上就跟当地人了解信息是多么重要。

19日又起了个大早,跟司机说好了七点出发,七点的丙中洛还很黑,处于沉睡之中。等到出发时,司机迟迟不来,曹老师很有经验,猜她可能在睡觉。我们的人赶去她家,她果然还没醒。路上走了一大段了,突听司机师傅的闹钟响,引来大家一阵哄笑。司机马上辩解说丙中洛的人都不早起,可能也因为是这样,丙中洛山间的清晨显得格外静谧,雾气从重重山峦中腾起、游动然后消失,像是到了仙境似的。到贡山县城后,我们在贡山医院对面的饭馆吃了一碗米线,老板是香格里拉来的,长得还挺帅,米线是小锅现煮的,鸡汤很正宗,料也很足,所以被评为入滇以来最美味的米线,美美吃了一顿,九点半我们朝独龙江乡出发。

载我们去独龙江的师傅姓子,很奇特的姓,经历也非常的丰富。他从丽江来,二十年前娶了个独龙族的姑娘,有一儿一女,赶过马、建过房子、还做过生意,现在主要开车。去独龙江只能坐吉普车和货车,货车我们实在不敢尝试。听当地人说,整个贡山县城只有两辆吉普,子师傅的吉普就是其中的一辆。路上子师傅说,他把自己的吉普卖了,从另一位师傅那儿退了现在的这辆车,也就是说贡山县现有的吉普其实只有这一辆了。

贡山到独龙江的道路实在是很险,用清华的赵丽明老师的话说,走这一段路程像是在滚筒洗衣机里转动。道路只能供一辆车开,若是遇到对面的车辆,只能退很远,到一个稍微宽敞的地方,勉强地擦身而过,道路的一边是山,另一边是高达万丈的山崖,弯都很急,每次我们都担心会不会掉下山崖去。

一路上,子师傅不停地给我们介绍景点和独龙江的情况,还说要带我们去看乡里的巨型董棕树,不过他的发音实在太不清楚了,连曹老师都说,好多话他都得猜。听不懂时,我们也还是装作兴高采烈的样子,实在是不忍心打击师傅的热情。他长得很憨厚,胖墩墩的,看起来很可爱,其实有点狡黠,坚持朝我们要了比独龙江人稍高的价格(学生60元,普通人80元,收了我们每人100元)。他还给我们联系了独龙江的旅馆。

图4  我们的司机——子师傅

改装的北京吉普(勉强可以乘下我们8个人)好像并不懂我们这些外地人“跃跃欲览独龙江”的急迫心情,它走得异常慢,时速不到10公里,公路上也是。走了不多久,手机便没了信号,师傅说,到无人区了。然后吉普穿过一个破旧的隧道(里面还在滴水),我们便正式进入了独龙江乡。粗犷奔腾的黄色怒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婀娜秀丽的独龙江,她碧绿清澈、绵长蜿蜒。

师傅很体贴地走走停停,让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高黎贡山的秋景,贡山一如传闻中的美。参天的古树,映衬着蓝天白云,路旁有很多野花,时不时会出现一个瀑布,阳光射下来,竟出现了彩虹。发现了一只老鹰,大家欢呼了好久。据师傅说,山里还会有兔子啊鸟啊什么的,对于我们几个学生来说,这太新鲜了,一直很期待,可是路程已过半,却再没见到一个活物。
途中停下来吃饭,我们带了馒头花卷,还有若干咸菜和干粮。师傅买了十几个超级大的馒头,一开始我们还疑惑呢,能吃完这么多吗?后来才知道他还带了我们的份。师傅用路边的竹子自制了双筷子,业务非常熟练!他的王致和腐乳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我从没觉得馒头蘸腐乳这么好吃过,看来果然是师傅有经验。王红娟和高老师开始实验他们的单兵自热。吃完我们又接着赶路。

随着山路越来越颠簸,洗衣机滚筒的频率越来越高,精力充沛的我们被折腾了个够呛,疲惫取代了兴奋劲儿,毕竟,我们已经马不停蹄地在路上赶了四天路了。
“独龙牛!”师傅回过头给我们指。“哪儿呢?哪儿呢?”顷刻之间,大家又活过来了,两只独龙牛就在路上,我们的车旁!“慢点!慢点!”我们很怕吉普吓着他们。师傅慢慢地停了下来,曹老师赶紧出去给他们拍照。我们的担心好像是多余的,他们好像跟曹老师很亲,一点都没被吓到,很镇定、很优雅地摆着pose。我在车内观察它们,角又短又直,前额比较扁平,面容清秀,眼神温和,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脚上有白毛,好像穿了双靴子。

接下来又看到了几匹马,还挂着铃铛,真实地感觉到我们确是走在了当年的马帮之路上。渐渐地,房屋出现了,人也出现了,好多人都头顶着竹筐,他们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我们这群外来客,羞涩地朝我们笑,我们激动地跟他们打招呼挥手,还跟师傅学了一句很不标准的问候语“吃饭了吗?”,没想到独龙族人打招呼跟汉人是一样的。师傅并非地道的独龙人,我们照葫芦画瓢把这句话学成了“俺才啃”,后来调查到“吃饭”这条词目时,才知道应该是[AN0düiA33khŒi53]([AN0düiA33]是“饭”的意思,[khŒi53]是“吃”的意思)。

到独龙江乡时,已经下午六点多了,九十多公里的山路,足足开了九个多小时,我们全身骨架都快散了。师傅领我们到客松旺旅馆,这家旅馆的老板还经营同名的饭店,就在旅馆旁边,我们放好东西,准备敞开怀大吃一顿,第二天再联系高校长。没成想吃饭席间,高校长闻讯赶来,还偷偷地帮我们把餐费结了,并帮我们联系了发音人,其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

我和莉宁师姐的房间在二层,标准间,80块一天。从窗户可以看到独龙江和远处的山,听得到潺潺的江水声。虽然与城市里的宾馆比,这里不太干净,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虫子,但是在这交通极其不便利的独龙江,拥有一个宽敞的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还有电视,已经相当奢侈了,这是我们之前根本不敢想像的。

图5  贡山县城—丙中洛—独龙江的地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0: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0月20-27日
马建新老师
出来第五天,我们终于开始调查了。发音人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马建新老师,是高校长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副手。他1976年生于独龙江乡巴坡村的马扒拉组(巴坡往西3里),在巴坡完小上小学,1989年随父搬至贡山县城,在贡山一中上初中,1992年考入怒江民族师范学校(位于六库,怒江自治州的州府),1996年毕业后去了捧当乡迪麻洛村(藏族村)的白汉小学教了1年书,1997年调至贡山县茨开镇省定民族完小,在那儿工作了10年,于2007年回独龙江乡支教,2008年正式调回独龙江,任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副校长。马校长能非常熟练地使用独龙语、傈僳语、怒话,普通话不错,藏语也会说一点。他性格特别好,每天被8个人轮番轰炸,有时候遇上特别难的音,会被我们问上五六遍,一点怨言都没有,总是乐呵呵的。他很虚心也很认真,遇上不会念的,就记下来,回去问当地的老人,第二天再告诉我们。最后一天,调查早早地结束了,马老师买了一瓶啤酒(事实上,那天中午给我们借磁带时已经被村民们灌了一些白酒),惬意地坐在操场上,悠闲地一口口地喝,到兴头上就起来投几个篮。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封山前的最后一次假,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不但没法休息,反而比平时上课还累。这一刻可能才是他这个假期最放松的时刻,调查完他还得匆匆赶往昆明培训。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多次跟我们说,特别高兴专业人士来研究他们民族的语言,很感谢我们,希望我们一直做下去。看着他的倦容,我们真的有深深的敬意和歉意。他是我们此次调查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独龙族人,有着独龙族人天性的豪爽和随和,年轻人的冲劲和热情,老师的认真和负责。他毫不讳言自己作为一个独龙族人的自豪,但对它又有着清醒的认识,优缺点都心中有数。他从县城回到交通极不便利的家乡,默默地用自己的踏实肯干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独龙族的命运。

晚上请马校长吃饭,他带来了两个一同去昆明培训的朋友,分别是来自迪政当和捧当的老师。特别欣慰,在独龙江像马老师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按照独龙江的习俗,吃饭是无酒不成欢的。怎奈我们人数虽多,论起喝酒,没有一个在行的,这简直比记独龙语还难!但是最后一顿,无论如何也不好意思不入乡随俗。能喝酒的男生就硬起头皮先上,不能喝的,以茶代酒也要聊表谢意,可能因为是车轮战,又加上调查完了很高兴,马老师喝了个不亦乐乎,最后彻底醉了,抱着曹老师的腿说了一番很感性的话,把我们乐得不行,宾主尽欢。结账时,发现又被马老师抢先了,哎,独龙族人就是热情!


调  查
我们的调查,每天八点半开始,中午十一点半结束,下午两点半开始,六点半结束。晚上吃完饭,曹老师会做一下总结,然后大家讨论、整理材料,一般到晚上十点之前结束。这次是我第一次参与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与之前的方言调查很不一样,几乎是从两眼一抹黑开始的,以下是调查中的一些体会。


图6  每日从客松旺走出

1.事前的准备要充分。包括调查点的确立、相关的学术资料和文化生活背景资料的准备、联系发音人等等。事前最好消化所能看到的相关学术材料,整理出简明的表格(像这次刘晓海和支建刚通过孙宏开老师的《独龙语简志》整理出了一份《独龙语调查表》,给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归纳出可能的难点和重点(这次调查来之前虽然看了一些独龙语长元音和动词的体的材料,但并没对其他语言的材料进一步跟进,所以调查时还是头疼,当时就很后悔,怎么没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下)。

2.跟当地人打好交道。进入调查点后,要迅速地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们会提供很多信息,特别是要跟司机打好交道(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相对较多,能帮你解决住宿、餐饮和发音人等问题)。此外,调查时还要面临住宿、吃饭、买东西等问题,要减少开支、节省时间,让调查更为顺利地开展下去,就要懂得如何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尽量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但是碰上找茬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和善)也能还以颜色,不被人欺负。

3.与发音人的相处。正如前辈们在专文中已提到的,民委、学校、县政府(事先开单位介绍信就很有必要)、司机、旅店老板都是找发音人的好渠道。选择一个语言能力强、反应快、性格又好的发音人,调查基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此外,既得让发音人觉得调查是很认真很严肃的事情,又得创造一个愉悦的气氛。

4.对时间的掌控。出门在外,总是会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调查的进度,在一开始往往难以预测。但是调查完音系,基本心里就会有个谱了。此外,要对想调查的内容按轻重排个序,在调查过程中适时调整。这样万一时间不够,也不至于扼腕叹息。在调查中出现的系统性的问题,可以先做整理,最后进行专题调查。

5.把调查当成一种乐趣,让它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我记得调查的第二天,从客松旺下楼梯到学校时,正好石阶旁的一只黑猪在叫,王师姐随口就叫了一声:“[uA/55]!”(独龙语的“猪”)我当时很惊奇,随后的几天就一直考师姐,这个用独龙语怎么说,那个怎么说。只要是调查过的词,她大概能记住百分之六七十。师姐惊人的记忆力让我自叹不如,后来当考官的次数多了,自己居然也就记住了一些,比起头两天的效率高多了。我思索了很久,最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记词成为一个游戏,它便不那么沉重枯燥了,若这个游戏贯穿到你的生活中,你就会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去摆平这些挑战,斗志昂扬,看到实物想到读音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了。

6.比字的重要性。这次调查少数民族,没有一个类似《方言调查字表》的工具,比字是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王莉宁师姐的“电脑”,碰上意思相关的或者读音相近的,她一下子就能很快地反应过来,并问发音人,“是和某某词一样吗?”“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连发音人都惊叹她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之强。我记性不太好,于是就琢磨出一个笨办法,就是费点力气去记声韵调代表字,然后把新遇到的音不断跟这些字比照,此外,再记点特殊的音即可。有的时候会遇上相近的音,很没有把握,那就需要不断对这几类音进行比字。

7.每天总结、归纳。在调查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每天及时总结归纳,第二天马上进行核查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一旦积压过多,就会成一笔还不清的账。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归纳音系的时候,要制出简明的表格,并注上例字,对我来说,这样一张表,在我调查的后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我渐渐地开始摸到一些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的门路的时候,我们的调查也接近尾声了。

图7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门口的合影(左边第三个是发音人马建新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10月23日,马库行

马库出游,李斌专门制作了视频,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路有你

这次调查,同行的有曹老师、高老师、进修的王红娟姐姐和李斌大哥、王莉宁师姐、刘晓海、支建刚,这样的八个人真算是一个奇妙的组合。

曹老师到哪儿都买花生,看来他对花生是喜欢得不行,不过大部分都被我们瓜分掉了。一路上经常看到他爽朗的笑容,有的时候他居然还会捉弄我们。到马库时,我们一群人正在跟缅甸人激烈地讨价还价时,曹老师一声不响地拿起缅甸人的箩筐,照着独龙人的习俗系在额头上,可能觉得很新鲜,还试着转了一圈,像个孩子一样玩儿了起来,李斌赶紧抓拍了下来。不过一到工作时,他又恢复了平时的严肃,他想问题之周到,计划之缜密,执行力之强都让我自叹弗如。
高老师呢,则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探险者(去哪儿她都是打头阵,加上腿又长,跑得飞快);又是一个内心非常柔软的人(会耐心地跟独龙族的小婴儿玩半天);还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大姐姐,给我们做海鲜饼、带沙琪玛,有时还会不幸沦为我打瞌睡时的靠垫……

王红娟姐姐是个爽快人,可能是因为在山东待很久的缘故,很透明,也很好打交道。她方向感很好,特别喜欢研究地图,每次等饭的空隙,她就跑过去研究客松旺的那张四开的地图,跟饭店里的旅客聊天,打听最有意思的景点,再回来给我们介绍。受福贡司机的影响,她一直对漆油鸡充满了期待,问了当地人好多次,可惜最后也没能如愿。她在马库山顶的“风吹着风,草挨着草”的著名诗句发表后,便在我们之中广为流传。

李斌大哥称得上是我们的专业摄影师,他非常敬业,到哪儿都不忘拿着摄影机。因为有他,此行的点点滴滴才能记录得这么详细。在马库爬山时,山路非常险,我们拄根棍都得小心翼翼,他还得拿着摄影机一路拍摄,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膝盖磕了不说,连三脚架螺丝都掉了。李斌大哥算是我们路上的开心果,学小沈阳要多像有多像,著名的段子就是“高老庄两只鸡的故事”和“老板,来一碗饵丝。”(“丝”发成了[§55])。

王莉宁师姐的专业上的灵气与勤奋前文已叙,除此之外,她其他方面的见识和能力也很让我佩服。一路上,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是她和刘晓海在操心,比如订房间啊,包车啊,吃饭啊,讲价啊,她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能很快地跟当地民众打成一片,这在调查中很受用。不过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最后一天,面对客松旺老板娘的无理取闹,师姐历数了老板娘的种种失误,义正严词地把她说了个哑口无言,老板娘可能很后悔,以为可以敲诈这些书生们一把,结果没想到书生们的口才如此了得,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收了场。

刘晓海说话幽默风趣,经常跟李斌唱双簧,把大家逗个人仰马翻。到昆明后,经大家一致投票,他“荣升”为账房先生。这差事可不轻松,大家伙儿都是吃完饭就结了,坐完车就结了,他还要跟人家算账,为了节省开支,还得跟人家讨价还价,每天如此。他非常大度,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做,做起事来,一丝不苟,细腻周到。此外,在专业上,我发现他总是能跳出眼前的圈子,很具宏观思考的能力。

支建刚是这八个人中最低调的一个。无论去哪儿,他都习惯性地断后,这一点女生们挺感动。他做事很认真,总是一副思索状,爱和人讨论。在独龙江的日子里,大家都爱开他和志愿者小聂的玩笑,他一点都不生气,非常配合地演着,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话题和乐趣,在马库山头他还给大家上演了经典的一出。

回来以后,总是会被问到一个问题,“这次去云南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啊?”奔腾的怒江水?流淌的贡山云?惊险的溜索?有趣的司机?腼腆的纹面老奶奶?羞涩的独龙族小孩儿?美味的米线?马库的大盆鸡?残存的马帮?蜿蜒的古道?巴坡的山间教堂?小猪满山跑的秋那桶?如画的雾里村?好客的独龙人?抑或是难懂的独龙语?

我的答案是:一起同行的人!还记得我们入滇前的担忧和期待,确认行程时的紧张与忙碌,进入云南后的坦然,看到溜索时的激动,在子师傅车上的“七上八下”,讲价时的七嘴八舌,快进独龙江时的狂呼,调查时的争执不下,见到纹面女时的新奇,看到独龙族人满足于简单生活的感动,走过木板桥时的惊心动魄、马库山头的忘情演出。还记得我们每日一起走过那长长的陡梯,一起调查,一起吃饭,一起爬山,一起谈论学术、生活和其他。一幕幕,如同昨日……因为这群可爱的人,颠簸艰险的路程不再漫长,人迹罕至的山头也不感寂寞,每日重复的工作充满了乐趣,鲜少更换的菜色也变得津津有味,一切美景亦显得更加生动。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跟着这样一群人走过田野,你会体会到学术是多么鲜活,田野工作是多么有意思!
图8  在茶马古道的合影

不知道以后我们八个人是否还会再次一起调查,不过不管怎样,这些回忆将永远留在我脑海中。这次的经历,让我知道了“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敢做”。它会给我能量,让我继续前行;它会给我以慰藉,当我再次走上田野之路时,不再感到孤单寂寞;它会给我鞭策,给我干劲,让我不断加快自己的脚步。

[1]这个题目原创是张世方老师,个人觉得很贴切,所以拿来一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0:20 , Processed in 0.0873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