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52|回复: 4

略论《山乡巨变》中方言俗语的表达效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7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论《山乡巨变》中方言俗语的表达效果

作者:徐 慧

来源: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1988.3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有力工具,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手段,更是当代语言学家研究历代语言面貌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山乡巨变》中运用的一部分方言俗语为例,说明周立波在方言俗语运用上的造诣:形象生动,平易亲切,含蓄风趣。关于文学文品中能否运用方言土语的问题,本文也顺便表达了看法。
关键词:山乡巨变  方言俗语  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作用是一个有点微妙色彩的话题,在文学作品中用不用方言土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方言作为一种言语形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文明的一种化石,自有它存在或消亡的合理性。在文学方言的接受中,一方面以它生动的、深刻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另一方面从专业接受者的角度看,方言有着突出的资料价值。如果说今天的普通话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或典范的文学作品)为语言规范,那么昔日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方言)也真切地透射着从前的语言面貌。许多文学作品的方言是当时口语的生动记录。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叙述语言的方言色彩可探寻作者所处地域范围,由人物语言的方言特征可窥见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情,并有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文化底蕴。
   

    周立波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山乡巨变》中由于方言俗语的恰当运用,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湖南农村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给人以新鲜、亲切之感。这些方言俗语是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本文以《山乡巨变》中运用的一部分方言俗语为例,说明周立波在方言俗语运用上的造诣。

                      一、形象生动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指出: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山乡巨变》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叙风俗人情,都大量采用了方言俗语。用这些富有浓厚泥巴味的词语来描写农民,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出一幅幅人物个性的速写画。用来写景状物,则使一幅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带着湖南山乡的迷人气息,如醇酒般横溢书外。
      、符贱庚听了这话,欢喜饱了,连忙站起身,把磨快的柴刀插在捆着围巾的腰杆子上,出后门一溜烟跑了。

    、她本来是位山村角落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姑娘,小时候,只读得一年书,平素街都怕上得,一下子要她当人暴众,讲起话来,把她的心都急烂了

   
、刘雨生晓得她的回家的意思了,忍不住眼泪一喷,她哭了。

    、这两个做过亲家的姑娘近来好得没有疤,村里人都说,她们共脚穿裤,干什么都在一起。

   欢喜饱了是与饿相对的。用这个表示人的生理感觉的动词来说明欢喜之情,比说欢喜得很欢喜得不得了要具体、形象。例心都急烂了,人的心理活动本来是抽象的,但由于用了一个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来补充说明,就使心急之情变成可见的了。例眼泪一喷,泪如水一样溢出来,比说忍不住流出眼泪来了要生动得多,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例做亲家是湖南乡下孩子们特有的术语,指两个人因吵嘴而互不讲话。好得没有疤是说两人虽吵过嘴,但现在相好得就像伤口长好没留下任何痕迹一样。共脚穿裤形容两人玩得特别好,不分彼此。非常生动形象。

         、整个厢房,寂静封音,听她说道,......
   
    ⑥、谢庆元堂客手里扶着孩子,站了起来,遮巴舞势地解释。

    寂静封音形容寂静无声、安静得象声音被封闭了一样。例遮巴舞势形容说话粗俗、不含蓄、手舞足蹈、扎扎呼呼的样子。人物的神情姿态跃然纸上。在益阳方言中,像这一类四字格的固定词组是很特殊的,他们结构固定,音节整齐优美,类似成语,大多数相当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是益阳话里独有而普通话里没有的。用他们来刻划人物性格,写景状物,既具体深刻,又形象生动。如《山乡巨变》中写单干户菊咬筋横蛮不讲道理,用了蛮攀五经,写亭面糊头脑不清醒,糊里糊涂,用了云天雾地,写某人死板,不灵活,用了死呆八板。描写人的轻松愉快的神态用了唱歌俐哪,形容天色或某处很黑暗用墨漆大黑,描写天蒙蒙亮时用黑雾天光,描写某处灰尘满布用灰尘络索等。“堂客”指妻子。
   
    ⑦、那边听说不是红花亲,定不肯要了,那边挡架,这边又不能转去,落得过扁担没扎,两头失塌。

    、她一接近这个长着浑身黑肉的高高大大的青皮后生子,心脏跳得十分厉害,脸上发火上烧的,浑身浸透了清甜的兴奋、惊悸和欢喜。

    、那你要为难,人请不到,我们又不能帮你,连大粪石灰也搞不到手,只好作斋公田了。

   以上三例借描写事物的词来写人或借人的词来描写其他事物,这样使人、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红花亲青皮后生中的红花青皮本是描写树和花的颜色的,这里借来指人。少女像一朵鲜艳的红花,说明姑娘年轻漂亮,与少女结婚叫红花亲。人如青皮小树,说明后生子青春焕发。例斋公本指吃素食的和尚,这里用来形容田,说明田没有肥料。

   《山乡巨变》在描写吵架斗嘴的情景时,用了许多充分体现湖南益阳人骂人特色的词语,形象生动极了。为了狠很地侮辱、贬低对方,益阳人骂人时,往往用动物来比喻人,用动物某些不好的特色来指代人。一般在动物名词后带尾。如:

        、谢庆元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气得跟鸭公子一样,喉咙都嘶了。

     、你们两个黄蜂子,惹不得的。

    、要找他吧,一天到黑,见不到他的影子,一双野猫子脚板,不晓得镣到哪里去了。

       鸭公子就是公鸭。鸭子的颈较长,声音嘶哑,人生气争吵时脖子也伸得长,这里用来形容人生气时的丑态。例黄蜂这种昆虫嘴巴尖,有毒,刺伤人后红肿。这里借用黄蜂嘴尖、锋利伤人的特点来比喻某人嘴巴利害,轻易不让人。例野猫子是指四处乱窜,无人收管的猫。这里借来比喻一天到晚在外闲逛的人。此处表现了只贪图小家庭安逸、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张桂珍对一心为公的丈夫刘雨生的不满情绪。

      借用动物名称来骂人,虽然是对人的贬低,但比起那些赤裸裸的粗鄙话、脏话来,似乎显得雅一点。
   《山乡巨变》中还运用了许多益阳方言中的俗语,它避免了语言的概念化,具有鲜明、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

         你现在要退,也来得及。陈大春只有几句硬八尺:没有你这只狗虱,怕撑不起?”

    这叫做驼子作揖,起手不难亭面糊说。
  
   
他器重堂客,是着重作为女性的一面,至于田里工夫,他认为女子们是做不来的。“男人的田边, 女人的鞋边” “女子再厉害,跳起脚屙不得三尺高的尿
  
   硬八尺硬话。此句中青年积极分子陈大春把要退社的人比作狗虱,是说分量极小,无足轻重。例驼子作揖,起手不难简洁而又形象地说明事物有了一定的基础办起来就不困难。例两个同义俗语连用,表明了谢庆元轻视妇女的错误观点。他把妇女当作男人的不能独立的附属品,认为妇女不能下地干农活,而只是花枝摆设

                                                 二、平易亲切

   《山乡巨变》中的有些方言俗语是不能用普通话来代替的,它们朴实平易,普通自然,个个字眼通俗易懂,便于广大群众接受。它们质朴无华,不用漂亮的辞藻堆砌,极富地方色彩,湖南人读来特别亲切,即便是外地读者,也可通过作者的注释或上下文获得一种亲切感、新鲜感。如:

            、老两兄弟,一个仰在藤椅上,一个靠在竹椅上扯起长棉线,谈家务讲了。

     、讨论时节,婆婆子们通通坐在避风的、暖和的角落里,提着烘笼子,烤着手和脚。带崽婆都把嫩伢细崽带来了,有的解开棉袄的大襟,当人暴众在喂奶;有的哼起催眠歌,哄孩子睡觉。

     ③是空的,进不得锯说了一堂屋,她没听一门倒子
   扯起长棉线来比喻老两兄弟话很投机,话题扯得很开、很远。谈起家务讲聊起了家常。例婆婆子指老太太,带崽婆一般指哺乳期的妇女。嫩伢细崽指正在吃奶的婴儿。把小婴儿比做细嫩的芽,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平易生动,亲切可见。在此处是一对同义词。例是空的徒然的意思,进不得锯比喻很不好说话,就象木头硬,锯子锯不进一样。堂屋相当于客厅。门倒子指门的枢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盛氏固执己见,听不见别人的劝告。

          、说老实话,办农业社,我们跟大家一样,满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告诉你吧,老弟,我王菊生是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个风浪的......
   

      ⑥刘雨生不注意哲学,继续谈实际:干部不干,有点伤脑筋,正屋不正梢子斜,上头泄气,下面更疲塌。                                       

      菊咬金连忙说:这米还是给你,我这个人是八月十五的糍粑心  
   至例是流传于人民口头的常用俗语。例满姑娘一般是指排行最小的女儿,此处泛指年轻姑娘。坐花轿即出嫁。这个俗语用来泛指初次经历,以说明办农业社还没有经验,正在探索中这个道理。例单干户王菊生用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个风浪的来说明自己经历过风险,见过世面,是吓唬不住的。体现了王菊生强硬的个性特点。例正屋梢子相对。湖南乡下农民的房子结构一般是一正两梢,正屋即卧室,梢子是搭在正屋两旁的草盖的侧屋,多用做厨房或堆放农具。此处与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同。社长刘雨生用这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干部应该起积极的带头作用。例糍粑
是捣烂了的糯米饭做的粑粑,很软。这里形容心软。

                                                       三、 含蓄风趣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很有意思的。读《山乡巨变》,我们还会感到全书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富有人情味。无论是写老馆子亭面糊关于牛的议论,还是青年之间的嬉戏笑闹,由于方言俗语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风趣、幽默、含蓄,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艺术吸引力,越读越觉得有味道,不知不觉就会被作品中的人物所感染,随着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在与他们一同欢笑之中得到生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不要看我穷,早些年数,我也起过好几回水呢。有一年,我到华容去作田,收了个饱世界,只差一点,要做富农了,又有一回,只争一点,成了地主。

     

    ②从远处,人们听见面糊正在粗鄙地骂牛:咦,咦,嘶,嘶,你这个贼×的,老子没有睡,你倒想困了?我一家伙抽死你。

     

    你写不写?你这个鬼崽子唧了几年牛屁眼,连耶老子的话都不听了。

        起水出头的意思。亭面糊是《山乡巨变》中最吸引人,最使人不能忘怀的角色。他个性鲜明,性格比较丰满。自己分明是一个贫农,却又怕人看不起,要吹牛说我也起过好几回水,差点做了富农和地主。这些话,与亭面糊的性格正相符合。例是亭面糊骂牛的话,写得诙谐有趣,亭面糊平常跟人大谈人畜一般同的养牛经,他把牛当作人来骂,骂牛是贼养的,又称自己是牛的老子。使读者禁不住为他这种喋喋不休而又幽默、天真、荒唐的语言莞尔而笑。例唧了几年牛屁眼是读了几年书的意思。耶老子指父亲。这是亭面糊教训儿子的话,不要以为读了几年书就可在父亲面前摆格。

               ④、不要闹了,人家脸上泼猪血了,还讲,他会来煞你了。

       ⑤、还是这个毛病,你吃了笑婆婆的尿啵

       ⑥、看你这个裤包脑,你去试试,说不过,就找帮手。

       ⑦、你为什么讥笑人家,踩了你的尾巴啵?

    是青年之间嬉笑打闹时常用的玩笑、戏谑的语言,非常新鲜、活泼。来煞是对人生气或发泄种种不满情绪的做法。脸上泼满了猪血,形容脸红得象猪血。如果此句改为不要闹了,人家脸都红了,还讲,他会生你的气了,就失去了原句的幽默味。例挖苦爱笑的人是因为吃了爱笑的老太婆的尿而引起的。例裤包脑用来比喻见不得世面,出不得众的人。从字上面解释就是用裤子包着的脑袋。这是一个中性词,有时稍含一点点贬意。例踩了你的尾巴是指挑逗、惹起的意思。

           ⑧、哼,我还不晓得你的,老实鼻子空,肚里打灯笼

        ⑨、不背时有鬼!你搞互助组,还没尝到那个味?抢火色,都是叫化子照火,只往自己怀里扒,互助个屁!

        ⑩、人心隔肚皮,饭桶隔木皮,这个倒不敢说了。陈先晋稳当而胆小的脾气,李月辉是很清楚的......
   
        ⑾、菊咬金么?你只莫提起,又是一个只讨得媳妇,嫁不得女的家伙,比秋丝瓜还厉害。

        ⑿、火烧牛皮自己连。李永和看透了谢庆元的行径,在心里骂了一句。

       例⑧至 ⑿ 俗语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含蓄性和幽默性。例⑧“老实鼻子空,肚里打灯笼”是说外表看来老实,心里却很明白。例⑨“照火”即“烤火”。这里谓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例⑩“人心隔肚皮,饭桶隔木皮”后一句是比喻,隔着肚皮看不见,含蓄地说明不易看透别人的思想活动。这里表现了陈先晋胆小怕事的性格。例⑾用“只讨得媳妇,嫁不得女”讽刺了自私自利的菊咬金有利于自己的事就做,没利的事就不肯做,只占便宜,不能吃亏的行为。例⑿ “连”,退缩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谢庆元心虚而自我退缩的心理,含蓄、深刻。

       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既使本地人觉得亲切也使外乡人感到新奇,浓重的乡音中还浸透了厚重的文化。方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多少,周振鹤、游汝杰先生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有着比较详细的叙述:人文地理、移民、栽培植物发展史、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民俗文化交流等等都可以从方言中得到丰富的信息。人是文化的产物,各地方言中必然熔铸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在审美、教育功能之外还获得了认识功能。但口语的方言和作品中的文学方言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文学方言经过了文人的加工,在辞章上剔除了一些突出的方言形式,保留地方话的精神,这就是乡土型小说语言的基本特点。甚至将方言口语形诸文字本身也常常带有创造的色彩。文学作品(地方戏曲除外)中方言往往已经是在舍形取神地运用民族语的材料。近代经典小说几乎篇篇如此,即使在现代小说中,方言写得有声有色、耐人寻味的也不在少数。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沈从文、汪曾祺、林斤澜、阿城等人小说的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乡土味。

      胡适先生指出:“老实说罢,国语不过是最优胜的一种方言;今日的国语文学在多少年前都不过是方言的文学。正因为当时的人肯用方言作文学,敢用方言作文学,所以一千多年之中积下了不少的活文学,其中那最有普遍性的部分逐渐被公认为国语文学的基础。我们自然不应该仅仅抱着这一点历史遗传下来的基础就自己满足了。国语的文学从方言的文学里出来,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去寻他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这是从‘国语文学’的方面设想。若从文学的广义着想,我们更不能不倚靠方言了。文学要能表现个性的差异;乞婆娼女人人都说司马迁、班固的古文固是可笑,而张三、李四人人都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的白话也是很可笑的。古人早已见到这一层,所以鲁智深与李逵都打着不少的土话,《金瓶梅》里的重要人物更以土话见长。平话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有意夹用土话。南方文学中自晚明以来昆曲与小说中常常用苏州土话,其中很有绝精彩的描写。”周立波先生曾经说过:“劳动的人们喜欢把生产过程中习见的具体的事物,用精练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夹在谈吐中,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叙述的事情和行动,得到深刻的印象。这是人民的活的语言:方言土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山乡巨变》中的方言俗语正是有血有肉的、经过作者提炼加工、润了色的活的语言。这说明只要作者具有对语言的高格调的审美能力,方言土语是完全可以运用的。

参考文献:
[1] 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 [A] 长沙.湖南出版社,1986.
[2] 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2
[3] 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0
[4] 张维耿、黎运汉:《从〈三家巷〉看文学作品如何吸收方言土语》[J]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1987.3
[5]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修改于2006-12-15
发表于 2005-7-11 2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在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就读了周立波先生的名作:《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前者极尽湖南乡土风情的描写,而后者是东北土改时期的农村故事。尤其是通过读《山乡巨变》,使我懂得了不少合作化时期的湖南农村方言。如将老汉叫“老倌子”,把小姑娘叫“细妹子”,把小伙子叫“伢子”,把老婆叫“堂客”,把疤子叫“牵子”等等,等等……使我觉得那是一部特别值得人读下去的一部书。时至今日,从湘里妹子的文章里知道了,周立波用的是益阳方言。收获真不少。
       这篇深入浅出的文章,使人感触很深。好!顶!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1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先生对论坛的每一片帖子都会认真地去读,而且毫不吝啬“表扬语”。
如今,孙先生仙逝,知音难觅。。。。。。
发表于 2007-9-9 23: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9 23: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3 18:46 , Processed in 0.1032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