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1|回复: 1

张以庆——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13: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萧狼
来源:纪录手册  
2005-03-08


张以庆档案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北京         
年龄:50岁
性格:感性、敏锐、执着
爱好:文学、影像
职业:纪录片导演、独立制作人
职位:湖北电视台高级记者、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
经历:在手表厂当过10年工人,
      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至今
作品:《红地毯上的日记》《起程,将远行》《导演》
     《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
获奖:不能细数,新近《幼儿园》获第十届中国电视
      纪录片学术大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

其人: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他拒绝城市,却离不开城市;他是个纪录片人,却几乎没动过摄像机;他天生敏感,拥有最锐利的直觉,但不会上网,不会打字,不会开车——对机械化的东西他有本能的排斥。他执着、严谨、单纯,却忧郁、孤独,甚至脆弱,他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相识多年的好友方方(职业作家)说:“张以庆在武汉生活多年,却从不说武汉话。他有点偏执,有点自负,背后却若隐若露着些许胆怯。但有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去奋力,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对于纪录片,十几年来他就这么一直拍着,有时候你觉得他就生活在如《英和白》那样的世界里,纪录片仿佛是英,而他自己是白。”

中国纪录片元老陈汉元老师似乎颇有同感:“我看到的张以庆,或闭上眼睛想象的张以庆,总是皱着眉头。他总有种使命感,生活中有那么多生命被捆绑,有那么多疙瘩,他要一个个地去解开。很费劲,但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说他,他总是皱着眉头,后背流着汗……”

问张以庆自己,他只笑笑说:“对不起,别问我太多问题,很多时候我都特别笨拙。方方说我通过直觉就能达到本质,如《舟舟的世界》表达的那样,我感觉越简单就越接近真理。”

创作:他改变了规则

《幼儿园》的素材量是5000分钟,《舟舟的世界》是2100分钟,《英和白》是1800分钟;《英和白》的文字记录是10万字,关于《幼儿园》的笔记稿重达5斤。最开始的《红地毯上的日记》,片长15分钟,但在这之前的整整3年里,张以庆每天都会出现在现场,最后他甚至清楚什么季节几点几分的阳光会落在红地毯的什么位置上。拍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张以庆说。

在他的纪录生涯里,每部片子都在极度的痛苦和挣扎中诞生,那种濒临绝望的感觉想起来都能令他窒息。痛苦源自信任和期望产生的压力,更源自创作和精神上的迷乱与困惑。但他知道,每次跋涉都要有个结果,对别人交代,也对自己。虽然大家说,结果并不重要。

拍《幼儿园》时,第一天进学校,有孩子问:你们来接谁呀?过段时间有孩子说:你们怎么又来了?可再过段时间,一天不见就会有孩子问:昨天你们怎么没来呀?在强调拍摄前与被摄对象磨合的重要性时,张以庆举了这个例子。《舟舟的世界》前期筹备花了一年,《英和白》是一年半。

终于深吸口气对摄像师说“开拍”,但过程总是未知。张以庆最怕别人问他:在幼儿园拍了一年多到底拍些什么了?他回答说:是表象。又有人问:那你想拍些什么?他沉默。每天每刻,他都在问自己,到底想拍些什么?他不喜欢别人把《舟舟的世界》说成是残疾人的片子,把《英和白》说成是熊猫与女人的故事,因为那些都是表象。拍什么,张以庆在很多时候也不知道,但他知道不拍什么。在幼儿园,他不拍上课,不拍唱歌,不拍六一,不拍家长……而不拍什么,他凭的是敏感的直觉判断。

这么多年来,常有人说张以庆的纪录片过于讲究,唯美得不像是真的,说很多细节不真实。张以庆说:纪录片不等同于纪实片,你看到的还是表象,我要做的是形而上的表达。很多人质疑《英和白》中的电视节目是后期贴上去的,他答:你觉得这很重要吗?张以庆总是坚持自己的方式和原则,以至影响了规则,甚至改变了规则。

关于张以庆的整个创作历程,好友方方有她独到而深刻的思考。摘录如下:

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还有些矫情,更带有文学青年的那种小资情调,那拍到后头,整个状态变得流畅和自如起来。可以说,张以庆终于实现了自己,他找到了纪录片,自己的表达方式。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那是用文字没能做到的。

我想张以庆从进电视台开始就在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把一种传统的公共表达变成自己的个性表达。抓住这一点,他就抓住了纪录片的主脉。题材上,他无意拍宏大的东西,他的片子只让你从滴水中看到太阳的光辉。小事件和普通人演绎出的却是独特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个案意味。

一部一部片子看过来,我能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变化。《童年,七彩的歌》是纯真的,《红地毯上的日记》是惆怅的,《英和白》则是孤独的。一群永远当不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一个永远不会变得聪明的智障者,一个永远无法与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白,他们都是那么宿命,承载着张以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执着。更重要的是,后来张以庆的纪录片由一种天然的感动和慨叹转向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拍摄别人的生活,表达的却是自己;如果深入别人的内心,那是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能在自己内心走多远,他就能进入别人的内心多远。惟其这样,这种表达才会自有一种感动,让人无法释怀。

看罢张以庆的纪录片,你会觉得他把感觉的触角伸入到这个世界的深处,伸入到人心深处。他温暖而精致地抚摸着让他感动的一切,然后,把他的感觉一骨脑地渗透到他的纪录片中。

但张以庆确实累了,他需要的不是新的纪录片计划,不是新的成功,而是精神上的松弛和身体上的休整,或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失败!

舟舟的世界:是傻子还是天才

看《舟舟的世界》时听到有人说“这傻子挺好玩的”,张以庆就会浑身来气。现在舟舟成了名人,2001年初冬的一个傍晚,张以庆从幼儿园收工回家,在公交站等车时,看见舟舟坐在一辆锃亮的小汽车里飞驰而去。舟舟手拿指挥棒的身影到处出现,有人要拍舟舟的电视剧,有人要给舟舟塑像……张以庆默默地拍着他的下一部片子,这跟他有什么关系,他无意改变舟舟的生活。

欧洲人或许不知道这些,固执地将本片视为人道主义范本。舟舟似乎成了张以庆的某处隐痛,令人生畏于环境,催人警醒——张以庆躲开媒体!

英和白:在笼子里拍纪录片

“我是关在笼子里拍这部纪录片的”,张以庆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如同英和白。片子讲述的绝不是人与动物的情感故事——铁笼子的意象在片中反复出现。无论是在沸腾的成都,还是在喧嚣的长沙,张以庆始终平静;在成都颁奖晚会开始的前一个钟头,他在酒店睡着了;在金鹰奖颁奖晚会前一天他悄然离开长沙。一个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到底最想要什么,是荣誉,是虚华,还是无声的喝彩?

“我不希望片子太火,我已经打扰过英和白了,我不希望给她们带来更多的伤害”,张以庆强烈地感受到白内心的孤独、敏感和脆弱,连同英。她们不认为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跟她们有什么关系,除了安宁,她们别无所求。

幼儿园:一则成人寓言

沿着纪录苦途一路走来,到《幼儿园》这里,张以庆的表达越来越模糊多义,内涵却越来越丰富,容量越来越大。他仍在传递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不再是单一的声音,它是复调的,块状的,散装的,大乐队式的。这种松弛的结果,使每个观众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张以庆走出了自己长期偏爱的小情调,寻找到一种更加自然大气的艺术表达方式。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发表于 2005-5-7 14: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很喜欢张老师的作品
有央视的的老师羡慕张老师有很好的工作环境
但我更羡慕张老师独特的创作理念


惊喜
昨天,是我来北京后最开心的一天
因为我们在毫无准备中见到了张老师
他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幼儿园>
收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20:42 , Processed in 0.0954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