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70|回复: 2

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5 17: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姚鹏慈          
2005-07-05
              

  同音成语指声音相同的成语,同形成语指字面相同的成语。
  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是成语发展过程中较为特殊的现象。例如“察颜观色”是由“察言观色”演化出来的,相互配成一对同音成语;“难(nàn)兄难(nàn)弟”是从“难(nán)兄难(nán)弟”脱胎而成的,相互配成一对同形成语。一般说来,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往往跟成语的发展有关。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有些成语会变化出另一个新成语来,而新老成语往往有读音上或字面上的联系。

           一、同 音 成 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少数同音(异形)成语。同音成语的特点是两者声音(包括声、韵、调)相同,书写形式不相同,意义也不相同。常见的同音成语有以下七对:?
  ①爱才如命 ài  cái  rú  mìng     爱财如命 ài  cái  rú  mìng
  爱才如命:爱惜人才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十分珍惜人才。清朝钱彩、金丰《说岳全传》第三十一回:“本帅爱才如命,何必过谦?”现在如赵大年《公主的女儿》:“他一边给余院长开小轿车,一边自学英语,三年来从不间断,深深感动了爱才如命的余院长。”
  爱财如命:贪图钱财就像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过度贪财、非常吝啬。清朝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这更没钱不行了。”现在如杨旭《荣氏兄弟》:“营救小组很快就打听清楚:特刑庭长王震南是个既怕老婆又爱财如命的家伙。他手下有个亲信,专为其敛财,此人便是看守所曾所长。”
  这两条成语虽然声音相同,但是书写形式不同,意义也不相同,构成一对同音成语。
  ②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察颜观色chá yán guān sè
  察言观色:指观察言语脸色以揣摸对方的心意。源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后见《三国志·吴志·滕胤传》“起家为丹杨太守”注引《吴书》:“胤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现在如姚雪垠《李自成》:“自成对这些他所不知道的和随口胡答的问题也不继续追问,只暗中察言观色,心中有数。”
  察颜观色:指观察脸上的表情以揣摸对方的心意。这条成语是从“察言观色”变化出来的。“察言观色”中的“言”指言语,“色”指脸色。这里把“言”改为“颜”,“颜”和“色”都是指面容、脸色,内涵没有“察言观色”丰富。它们适用范围不一样。如果是指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脸色来揣摸他人的心意,就得用“察言观色”;倘若仅仅是通过观察他人的神色来揣测别人的心意,就该用“察颜观色”。如下面例句中的“察颜观色”就不能换作“察言观色”:“此人一副阴沉可憎的面孔,两只察颜观色的眼睛,喜欢把别人的谈话断章取义,记在小本子上,背地里向领导上打小报告。”(刘绍棠《两草一心》)
  可见,它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了。
  ③反唇相稽fǎn chún xiāng jī    反唇相讥fǎn chún xiāng jī
  反唇相稽: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源自《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后见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语侵妇,妇反唇相稽。”现如茅盾《子夜》:“吴芝生脱口回答,可是范博文竟不反唇相稽,只把身子一闪开,涨红了脸的四小姐就被大家都看见了。”
  反唇相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讽刺对方。“反唇相稽”的“稽”当责问讲,“反唇相讥”的“讥”当讽刺讲。后者是由前者变化而成的,两者的意义差别较大。如下面用例中的“反唇相讥”就不宜换作“反唇相稽”:“‘真他妈的匪连长!’他的同事们常常这样嘲笑他,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太多恶意。他也并不计较,最多反唇相讥别人以各自的短处。”(王蒙《鹰谷》)
  ④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和言悦色hé yán yuè sè
  和颜悦色:形容脸色和蔼可亲。语见《三国志·吴志·顾雍传》:“雍和颜色”。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徐众曰:“雍不以吕壹见毁之故,而和颜悦色,诚长者矣。”现在如王汶石《新任队长彦三》:“彦中和端详着彦三的脸容,但见他的嘴角挂着微笑,和颜悦色,觉得有了几分把握,便不慌不忙地卷了一支烟,像好朋友似的向彦三递上去。”
  和言悦色:形容说话和气,脸色和蔼。如何顿《灰色少年》:“罗小毛的父亲和言悦色地说:‘那就去吧。’罗小毛当然就很幸福地背起书包,对杨小汉灿然一笑,两人就煞有介事地出了门。”它是从“和颜悦色”分化出来的一条新成语,语义较“和颜悦色”要丰厚,因而二者适用场合显然不尽相同。?
  ⑤艰苦卓绝jiān kǔ zhuó jué    坚苦卓绝jiān kǔ zhuó jué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很不平凡。如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从此,李顺大一家,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又如杜渐《书海夜航》:“另一部小说叫《夜深沉》则又恢复到南非的题材,描写南非地下工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了。”
  坚苦卓绝:形容坚忍刻苦,超越寻常。如叶圣陶《登雁塔》:“玄奘法师那样坚苦卓绝地西行求法,那样绝对认真地搞翻译工作,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永远的中国人的一种典范。”
  这两条成语历史都不久长。由于它们意义略有差别,范围宽窄不同,前者可形容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后者只能形容主观方面。两者很难说哪条脱胎于另一条,不妨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偶然同音。?
  ⑥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誓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势不两立:指情势使双方不能并存。语见《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现在如黎汝清《叶秋红》:“他和梁峰在各种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分歧,尤其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后,争论得更激烈了,简直有点势不两立。”
  誓不两立:指发誓不与敌人并存。“势不两立”的“势”当情势、形势讲,“誓不两立”的“誓”当发誓、誓死讲。后者是从前者分化出来的另一个成语,意义差别较大。如魏巍《东方》:“在听了这段传闻的许多日子里,小嘎子心神不宁,他立志要永远永远和谢家誓不两立,要迟迟早早为被污辱的父亲报仇。”?
  ⑦正言厉色zhèng yán lì sè    正颜厉色zhèng yán lì sè
正言厉色:指说话严正,脸色严厉。源自《后汉书·翟酺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言其法度素定也。”后见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现在如水运宪《祸起萧墙》:“最后,他正言厉色地提出忠告:‘现在党心民心都希望安定团结,正是向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迈进的时候,谁想拉山头,搞宗派,那是决不能得逞的!”
  正颜厉色:形容神情非常严肃,或指严肃的脸色。语见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意欲上前同他谈谈,无奈这些妇女都是正颜厉色,那敢冒昧唐突,惟有空怀羡慕,徒自垂涎。”现在如钱钟书《围城》:“两人听得骇然,正要回答,汪处厚假装出正颜厉色道:我有句声明。我娶你并不是为了经济省钱,我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规矩人,从来不胡闹,你这话人家误会了可了不得!”
  显然,“正言厉色”和“正颜厉色”是两条不同的成语,前者的反义成语是“和言悦色”,后者的反义成语是“和颜悦色”。
  至于下列五对同音形式,笔者不认为是同音成语。虽然各对成语中个别语素意义存在着某种差异,但是它们的整体意义基本相等,使用范围又毫无差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任意替换的,因而只是同一个成语的两种不同写法罢了。?
  a.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      必恭必敬bì gōng bì jìng
  b.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怵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c.发人深省fā rén shēn xǐng     发人深醒fā rén shēn xǐng
  d.故步自封gù bù zì fēng         固步自封gù bù zì fēng
  e.莫名其妙mò míng qí miào    莫明其妙mò míng qí miào

?                               二、同 形 成 语

  汉语成语中,有少数同形(异音)成语。同形成语的特点是两者书写形式相同,语音形式不相同,意义也不相同(有的只是附加的感情色彩不同)。常见的同形成语有以下五对:
  ①洁身自好jié shēn zì hào    洁身自好jié shēn zì hǎo
  洁身自好(hào):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在这个意思上,“好”读hào,去声,是个动词性语素,当“爱”讲。“洁身”源自《孟子·万章上》:“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如臧克家《老舍永在》:“老舍是有正义感的一位作家,在当时那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他以作家、教授的身份、地位,洁身自好,有所不为,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
  洁身自好(hǎo):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别人的事情。它偏于消极的一面。在这个意思上,“好”读hǎo,上声,是个形容词性语素。如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不愿和妹妹在一个连队。我觉得她太娇气又太任性,同在一个连队会给我添无尽的麻烦。为洁身自好,我逃避一个哥哥的责任,而在她成为舆论和道德严厉谴责的对象后,我首先想到的又是她败坏了我的名声。”
  既然两种读法表示不同的意义,“洁身自好(hǎo)”也就从“洁身自好(hào)”中分化出来了,成为一条独立的成语了。?
  ②难兄难弟nán xiōng nán dì    难兄难弟nàn xiōng nàn dì
  难(nán)兄难(nán)弟:指都非常好,难分高下的兄弟。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陈寔),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又泛指难分高下的都非常好而人。见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武正字道:‘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今又多反用,讥讽同样坏的人。如李英儒《女游击队长》:“目睹此景,大杰瞠目,小杰失神,一向目中无人的二杰,向着他的难兄难弟也惊睁双眼,不住地直点头。”
  难(nàn)兄难(nàn)弟:指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指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政在谈到宝玉和贾环两人时说:“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意,总属邪派。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就只不是那一个‘难’字,却是做‘难以教训’的‘难’字讲才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那时,“难(nàn)兄难(nàn)弟”还只适用于某种场合。可见,这条成语脱化出来较晚,当在《红楼梦》之后。即使在下面一个现代用例中,还可看出它演化的过程:“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韬奋《经历》)再如郑义《迷雾》:“言玉桦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些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
  ③心广体胖xīn guǎng tǐ pán    心广体胖xīn guǎng tǐ pàng
  心广体胖(pán ):指心胸坦然宽广,体貌就舒泰安详。“胖”读pán,舒泰安详。源自《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后来多指有内心修养的人胸襟宽广,体貌自然安泰舒适。清朝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心里一痛快,不觉收了眼泪,嗤的一笑,立刻头就不晕了,心广体胖。”现在如茅盾《子夜》:“他看了何慎庵一眼,暗暗诧异这位也是在公债中跌了一交的朋友居然还是那么‘心广体胖’;他又看看站在对面墙角的那架大衣镜中反映出来的自己的面貌,觉得自己在这几天来苍老了至少十年。”
  心广体胖(pàng):指人的心情舒展,身体就壮实、肥胖。人们借用“心广体胖(pán)”这个成语,把“胖(pán)”读成“胖(pàng)”而转化出来的一条新成语。如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这组的旁边还坐着一位很胖的官,……这时我无端有些感慨,心里想,大家现在都说‘灾官’‘灾官’,殊不知‘心广体胖’的还不在少呢。”
  ④臭味相投xiù wèi xiāng tóu    臭味相投chòu wèi xiāng tóu
  臭(xiù)味相投:比喻人的思想、作风相同,彼此投合。源自《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后见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暇,或谈诗,或奕棋,或在花前竹下,开樽小饮,彼来此往,十分款洽。”现在如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国安与他臭味相投,便在鲁王面前,力为保荐。”
  臭(chòu )味相投:它是从“臭(xiù)味相投”脱胎出来的,语义基本同于“臭(xiù)味相投”,只是附加意义不同,带有强烈的贬斥感情。语见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一经拉拢,彼此亦就要好起来。所谓‘臭味相投’,正是这个道理。”现在如焦国标《学府》:“十个臭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为弟兄,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在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
  因而文章中遇到“臭味相投”时,就要由语言环境来抉择。用作褒义或中性时,读作“臭(xiù)味相投”;用作贬义时,读作“臭(chòu)味相投”更鲜明。
  ⑤一日之长yī rì zhī zhǎng    一日之长yī rì zhī cháng
  一日之长(zhǎng):指年龄比别人稍大。源自《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后见《梁书·武陵王纪》:“吾年为一日之长,属有平乱之功,膺此乐推,事归当璧。”再见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老先生大位,公子高才,我老拙无能,岂堪为一日之长。容斟酌再来奉复罢。”
  一日之长(cháng):指才气、能力等方面比其他的稍强。语出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顾邵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世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后见《新唐书·王珪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现在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又如季羡林《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但是,北大和清华,对我来说,却成了鱼与熊掌。何去何从?一时成了挠头的问题。……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如果从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清华似乎有一日之长。”

  正如本文开头所指出的,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是成语发展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它们的发展轨迹大体是这样的:原有的一条成语,在语言实践中由于交际的需要,仅仅改易个别语素,脱化出另一条新成语,而语音上或字面上都毫无二致。这两条新老成语同时并存,语义上也有某种联系。掌握了这类同音成语和同形成语,有助于人们深入正确地辨析成语,准确无误地使用成语;也有助于人们对语言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的理解。


笔者说明:
  拙文原载于《电大学报》1988年第3期,这次发表作了些调整与修改, 替换或增补了个别书证。
                            
发表于 2005-7-5 20: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太好了!跟姚老师能学不少东西。
发表于 2005-7-7 15: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好啊。不过怎么觉得你所用的不少成语是规范的对象啊。回去好好读书,再来琢磨你这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13:56 , Processed in 0.1182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