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1:21

D
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 1990.3
戴曼纯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1997.2
戴庆厦关于汉藏语分类的思考 1997.4
———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 1998.4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1991.2
邓恩明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
旬刘社会)
———语言教材要有趣 1983.2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1985.4
邓崇谟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阎德早)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阎德早)
邓晓华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规划理论的研究 1997.3
狄运昌谈谈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1.1
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 1985.3
董浩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许德楠)
董明重视语言的得体性——中国古人的言语准则之一 1991.1
董树人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望道 1980.3
———关于AABB式重叠的问题 1982.3
———晋中话“嵌l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 1983.2
———关于量词“棵”的出现时间 1987.3
———捷克斯洛伐克的汉语教学 1992.2
———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 1994.3
———《现代汉语词典》若干词条释义商兑 1998.4
渡边丽玲“差一点”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 1994.3
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1981.2
———科学术语的构成方法 1982.2
———关于外国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体制和教材问题 1986.4
———科技汉语中的长定语 1988.3
———定义的表达法 1993.3
———模糊语义定量分析 1995.1
杜秦还谈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 1992.1
杜同惠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

F
范开泰省略、隐含、暗示 1990.2
———语法分析三个平面 1993.3
范晓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1986.3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胡裕树)
———复动“V得”句 1993.4
———“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张豫峰)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朱晓亚)
方经民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观和客观——兼与游顺钊先生讨论 1987.3
方立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许才德)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许才德)
———佐伊基教授谈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1984.1
———句法学与形态学的关系——接口语法纲要探索 1992.2
———接口语法:过去和现状 1993.1
———BFT:理论与实践 1998.3(+柴万里)
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1983.4
方人一部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词汇的工具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 1987.4
方晓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 1997.4
房玉清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 1980.3
———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 1981.4
冯胜利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 1994.3
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989.3
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 1986.4
———试论转折关系的假设复句——兼谈“尽管”和“即使”“不管”的区别 1990.2
浮根成有声作业与听力教学 1997.3
弗朗西斯·C·李我们怎样处理“把”字 1981.3(+王德佩)
付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谈一位美国专家的来信 1983.4
———苏联的对外俄语教学 1987.3
傅建仁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卢湘鸿)
傅力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区别 1984.1
———偏正式合成词的一个小类与主谓式合成词的区别 1986.4
傅惟慈浅谈禁忌词语与委婉词语 1986.2(+沈叙伦)
傅希孟浅谈《儿女英雄传》中叠词的运用 1985.2
———《红楼梦》中含双项数词的四字语 1988.3
傅忆芳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刘士勤、陈荣德)
傅雨贤“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 1981.1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1:56

G
高进贤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古远清)
高奇梅在俄语强化教学中贯彻交际法原则 1990.1
高桥弥守彦是用“上”还是用“里” 1992.2
高桥洋汉语普通话的语法重音 1984.1
高翔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杨寅)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 1998.3
高玉振北京话的轻声问题 1980.2
葛西劝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 1996.2(+葛素表)
葛信益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方法 1979.2
———《孔乙己》的语言分析 1983.1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耿二岭拟声词的形象色彩 1984.2
龚桐关于年、月、日、星期 1982.2
———参观物、访问人 1983.1
宫兆平古汉语词汇教学初探 1982.4
艹勾锡泉关于教美国学生翻译课的几个问题 1980.4
古川裕“的?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 1989.1
古远清试论鲁迅小说中叙述人的语言 1980.3(+高进贤)
顾越汉字形音义关系种种 1981.2
关立勋虚词释例选登:绝 1981.2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 1994.3
郭春贵“只要”与“如果”用法的异同 1989.4
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 1986.2
郭金鼓对科技汉语听力课教学的认识 1984.4
———语言能力相关悬殊的双方实现交际的可能性 1993.1
郭良夫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1985.4
郭志良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 1980.1
———有关“AABB”重叠式的几个问题 1987.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8—200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98.2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2:33

哈平安现代汉语[i][?][?]的音位问题 1985.1
韩红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刘新丽、周
翠琳)
韩荔华论重复 1994.3
韩淑芳写作课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其他 1986.1
韩孝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评估 1986.4
韩祝祥试谈实验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的关系 1994.4
何宝章美国中文教师学会1988年年会简况 1989.1
何东昌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何九盈举杯劝斜阳,崦嵫而勿迫——序绍新《课余丛稿》 1999.2
何鸣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周明)
何平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殷焕先)
———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 1997.3
何伟渔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胡裕树)
何新“么洞拐”原来是“107” 1982.4
何元健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
何子铨怎样教好“新闻听读”课 1984.1
———以“个别教学”原则编写汉语教材的一次尝试——菲力浦·康多《汉语》漫评 19
85.1
贺巍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关于对外汉语方言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1.1
贺阳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劲松)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1994.4
洪材章在基础汉语阶段进行语段训练好 1983.1
———谈汉语课程与科技课程的同步结合 1985.3
洪成玉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 1979.2
———关于“有以”、“无以”的用法 1981.3
洪笃仁试论大型语文词典的义项详备原则 1989.1
侯精一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 1991.1
侯敏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
侯学超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吴竞存)
胡百华汉语体词的内涵 1980.2
胡炳忠四声连读与“辨调代表字”——教学笔记 1979.1
———基础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韵问题 1983.3
———三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5.1
———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 1987.4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2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汉语的结构模式 1994.1
胡怀年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译) 1984.1(+桑德拉·莫凯)
胡明亮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1991.3
胡明扬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当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向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流水句初探 1989.4(+劲松)
———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990.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3.4
———重视海外学者的汉语研究 1994.2
———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 1995.1
———《牵手》歌词中的语法等三题 1996.3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 1999.1
胡盛仑代词理解和称代类型 1988.3
胡士云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 1997.3
胡书经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 1982.4
———法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简述) 1983.2
胡树鲜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 1985.1
胡希明教授成人学习中文的教材与教学法 1991.4
———完整语言教学的探讨 1995.2
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刘社会)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刘社会)
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史金生)
胡孝斌说“还是” 1997.4
胡裕树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 1982.4
———教日本人学汉语 1984.3(+何伟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而作 19
89.2(+郑国雄)
———《汉语语法学史稿》序 1990.2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1993.2(+范晓)
———深化汉语的词法研究 1994.3
胡正微意义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场的立体模式 1986.3
胡壮麟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 1982.1
———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二) 1982.2
华超谈谈语音教学 1987.2(+林春)
华萍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
研究的发展 1991.3
黄伯飞四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所用的汉语汉文教材 1980.4
黄典诚反切异文在音韵发展研究中的作用 1981.1
黄国营伪定语和准定语 1981.4
黄南松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 1988.4
黄佩文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
黄文彦虚词释例选登:在 1979.2
黄祥年比较句中的“更”和“还” 1984.1
黄英佛英法语对比分析与法语教学 1988.1
黄月圆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
黄岳洲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语法形式 1985.3
———喜读《语文学习新论》 1996.3
———文艺语体和文艺作品教学中的语体训练 1998.4(+陈本源)
黄政澄《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赵燕琬、马燕华)
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 1986.2
———词义在句子中的衍射作用 1991.1
黄祖英《现代汉语进修教程(听力篇)》的特色 1994.3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3:02

J
纪猗馨英语情态助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 1986.3
嘉谟“的”字的分化 1991.3(+凌远征)
贾梅露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译) 1982.1(+李英哲著)
贾颖关于时量补语的另外两种格式 1985.1
江锡群口语能力测试的另一种途径——汉语模拟面试之研制及其修改 1995.3
江新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意义 1998.3
姜德梧谈《子夜》的语言 1980.1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的修辞分析问题 1987.1
姜丽萍扩展式教学法初探 1999.1
姜林森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潘玉江)
蒋绍愚汉语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989.2
———欧美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1993.4
蒋以亮语流教学初探 1998.4
金椿姬谈“弄” 1990.2
金德厚关于外国人《文言阅读课》的教学 1981.3
金堤对等词观念害人不浅 1980.3
金定元身动学刍议 1982.4
———意义、信息和文化背景 1985.2
———“洋腔洋调”探源——汉英音位系统对比研究 1986.4
金风介绍《汉语口语语法》 1980.3
金立鑫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 1990.2
———“Posi.有N”和“Posi.是N” 1995.3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4
———试论“了”的时体特征 1998.1
金路鲁迅小说《药》里的动词 1981.3
金绍志法汉语被动句比较 1980.2
———法汉句子成分强调法对比 1983.4
金田一春彦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 1983.2(+林璋)
金欣欣谈《新华字典》中的复音词 1998.3
靳洪刚从汉语“把”字句看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1993.2
靳卫卫汉日语中比较句的异同 1986.2
京诺拉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 1981.4(+温洁)
竟成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 1985.1
劲松流水句初探 1989.4(+胡明扬)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 1992.2(+贺阳)

K
康玉华汉日被动句式的异同 1985.3
柯彼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代汉语教学 1984.3
柯传仁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考试——OPI 1993.2(+柳明)
柯传仁汉语语音递增输出实验 1995.2
柯苗丰富的课外活动良好的学习形式 1981.3
柯蔚南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俞志强)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3:40

L
来思平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赵淑华、邵佩珍、刘山)
———灵活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浅谈 1987.3
赖汉纲虚词释例选登:极 1981.1
———“很”用法初探 1982.3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容庚 1983.2
兰宾汉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 1988.2
黎锦熙所谓“黎派”语法诸书的评介 1984.4
黎天睦美国的语言教学法——兼谈汉语教学 1980.4
———《简明汉英词典》简评 1984.4
———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985.1
李艾关于柬埔寨语的语系归属问题 1990.1
李成才“跟…一样”用法浅谈 1991.2
李大忠偏误成因的思维分析 1999.2
李德津基础汉语教学和“数”——关于听力训练 1982.3
李芳杰说“话头” 1992.1
———字词直通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 1998.1
李岗角色语言常量分析 1998.3
李更新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程相文、谭敬训、刘希明、王碧
霞)
———文科进修班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1984.4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在北京语言学院学科建设规划会上的报告 19
93.1
李汉英浅谈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1985.1
李航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谢小庆)
李家树有关现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4.3
李晋荃话题连贯和述题连贯 1993.1
李景蕙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程美珍、刘英林)
———中外师生谈汉语教学 1986.3(+查理斯)
李立成不表可能的“动de形”结构及de的性质 1997.1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刘英林)
李临定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 1980.4
———言简意赅——汉语结构特点漫谈 1982.3
———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 1984.3
———介词短语使用漫谈 1985.3
———如何分析汉语句子 1989.2
李龙植文体学与语言实践 1981.2
李陆《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上) 1979.1
———《区分句型的一个尝试》读后(下) 1979.2
李明“儿化”浅谈 1980.1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赵金铭)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陆志韦 1981.3
———音位学在语音教学中的作用 1982.2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汪怡 1983.1
———关于轻声语素前的上声变调问题 1983.2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宋绍周)
———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读音考察 1996.1
李铭建中国文化介绍的取向 1990.2
李敏“大主语隐含介词的主谓谓语句”再分析 1996.3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 1998.4
李宁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种国胜
、徐叶青)
李培元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陆世光)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赵淑华、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李戚继兰澳大利亚汉语教学近况 1984.1
李清华外国留学生在方位词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1980.1
———汉字教学体会点滴 1982.2
———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3
———外国留学生中级阶段的写作课教学 1986.1
———谈科技汉语的听力理解 1987.2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杨建国)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3(
+杨建国)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 1999.1
李泉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石锋)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黄政澄、赵燕琬、马燕华)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1997.1
李荣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李如龙声调对声韵母的影响 1990.1
———语文教学和方言调查研究 1997.2
———论汉语方音异读 1999.1
李绍林试谈“象”字的词性 1985.4
———“房子”和“屋子”的区别 1989.3
———中级汉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994.2
李世之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 1995.2
李爽秋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教学改革探索 1982.4
李薇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肖正芳)
李文生从实践中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向 1993.2
李文治关于“又”和“再” 1982.1
———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岳维善、张永亮)
李向农现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特指时段” 1995.2
———儿童语言研究的新进展——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评介 1996.2
李晓光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詹怡)
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 1991.2
李新建强化外语教学的测试特点 1994.2
李新梯“细前日”和“外后日” 1986.2
李行健词汇规范和对外汉语教学 1987.4
———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折敷濑兴)

李亚宾借鉴国外“学术目的英语”(EAP)教学经验提高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的语言适应能
力 1994.2
李延瑞关于修饰性临时量词 1987.3
李燕姝也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1997.2
李杨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1998.2
———一次课外教学活动 1981.2
———老舍语言分析课的教学重点与方法 1982.3
———著名作家丁玲来我院作报告 1984.2
———中高级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评述 1992.4
李一平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 1983.3
李忆民教学小札 1979.2
———试谈《文选》课的交际训练 1982.2
———法语的推广和对外教学 1983.4
———哈玛托娃副教授谈苏联的汉语研究和教学 1986.2(+刘道尊)
———学府文苑良师益友 1986.4
———试论中级汉语教学——兼析《中级汉语教程》 1988.2
———词汇动态研究和教学词典编纂——《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特色 1989.
3
———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试论中级汉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交际化 1993.3
李瑛“不”的否定意义 1992.3
李英哲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 1982.1(+贾梅露译)
———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 1992.1(+赵宏译)
李又安对外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1980.4
李宇明领属关系与双宾句分析 1996.3
———儿童问句理解的群案与个案的比较研究 1997.4(+孙前瑞)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1998.3
李玉敬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孙瑞珍)
———谈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
———《红旗谱》的比喻、摹拟和俗语——教学札记 1983.3
李郁章类比格初探 1991.1
李裕德词组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 1981.1
李振杰《暴风骤雨》中俗语的运用 1982.4
———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 1987.2
———台湾新词语管窥 1990.1
李珠谈谈主谓谓语句 1979.2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1980.4
———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王建勤)
李子云主谓谓语句 1982.3
厉振仪中文文献阅读课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1992.3
理查德·T·汤姆逊美国汉语教学综述 1980.4
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 1988.1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 1991.4
廖序东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张拱贵)
廖雅章从汉英句型对比看自然语言的普遍性 1988.3
林宝煊参加国际俄协大会有感 1987.3
林春谈谈语音教学 1987.2(+华超)
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和定量问题刍议 1996.1
———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 1997.1
林欢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刘颂浩)
林伦伦港澳回归对广东推普工作的影响 1997.3
林茂灿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颜景助)
林汝昌文化冲突在外语课堂中的反映——谈建立教学的全球性观念 1994.3
林书武英语一种特殊条件句与汉语“越…越…”句 1983.4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林焘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林祥楣简缩与搭配 1985.3
林杏光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 1994.4
———我国的辞典编纂事业述略 1998.2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语言因素 1984.1
———试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趋势 1988.4
林璋从日语声调拟测中国唐朝时代四声调值(译) 1983.2(+金田一春彦)
凌远征标点符号推行小史 1986.3
———“她”字的创造历史 1989.4
———“的”字的分化 1991.3(+嘉谟)
凌云汉语义素运动造词 1995.4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1999.2
刘爱兰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杨靖轩)
刘丹青试谈两类“同位语”的区别 1985.1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徐烈炯)
刘道尊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王德佩)
刘富华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徐建华)
刘钢某些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1982.2
刘桂芳义素分析之我见 1996.1
刘和平语言教学中的翻译问题(译) 1990.3
———忆吕叔湘先生指导我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段往事 1998.2
刘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错误举例 1991.2
刘静敏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 1998.3
刘娟轻声的本质特征 1997.1
刘钧杰颜色词的构成 1985.2
刘镰力在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实践性 1980.3
———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孙灼、宋绍周、张淑梅)
———谈谈为外国留学生改写中国文学名著的问题 1984.3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李明、宋绍周)
———BHK的设计原则与题型 1997.1
刘明臣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张宁)
刘青然日本1980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篇目(辑译) 1984.4
———日本1981年发表的汉语研究部分论文目录 1985.1
刘瑞明“有以”、“无以”是多义的同形异构体——与洪成玉同志商榷 1984.1
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 1993.1
刘山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赵淑华)

———日本《中国语》杂志介绍 1981.4
———日本NHK电视、广播“中国语讲座”介绍 1983.1
刘社会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刘王旬、邓恩明)
———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 1990.2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赵淑华、胡翔)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赵淑华、胡翔)
刘士勤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 1980.2(+陈荣德、傅忆芳)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王学作)
刘叔新论词语的意味 1993.1
刘叔新轻声“里”属什么单位的问题 1996.1
刘淑娥近义词辨析选登:常普通一般 1981.1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赵静贞)
刘松江反问句的交际作用 1993.2
刘颂浩预设与阅读理解 1995.3
———阅读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996.1(+林欢)
———对9名日本学生误读现象的分析 1999.2
刘太杰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张玉来)
刘伟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相反” 1999.1
刘希明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谭敬训、王碧
霞)
刘新丽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周翠
琳)
刘学敏关于“个”的特殊用法 1988.3
刘王旬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982.4(+邓恩明、刘社会)
———试谈汉语水平测试 1983.4
———美国基础汉语教学评介 1993.1
———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 1999.1
刘英林对外国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 1980.4(+李景蕙、程美珍)
———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基本模式 1989.1
———HSK分数体系的由来与演变(执笔) 1990.1
———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1991.2
———《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 1997.4(+李明)
刘又辛关于“她”字的商榷 1984.3(鲍延毅)
———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 1990.3
———谈谈汉字教学 1993.3
刘元满“太+形/动”与“了” 1999.1
刘月华从“天天”和“每天”所想到的 1979.2
———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 1980.3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高名凯 1981.2
———状语与补语的比较 1982.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傅懋责力 1982.2
———“怎么”与“为什么” 1985.4
———语调是非问句 1988.2
柳明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测试——OPI 1993.2(+柯传仁)
龙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理论方法研讨会侧记 1997.1
———第30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侧记 1997.3
娄炳坤略谈X杠句法学 1990.2
卢甲文关于三个上声连读变调问题的商榷 1979.2
卢湘鸿两次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相关系数及其计算中的数值处理 1989.1(+傅建仁)
———论我国高等学校文史哲外语类计算机应用课的设置 1994.1
卢晓逸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张亚军)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张亚军)
卢卓群“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和汉语音译外来词 1998.4
鲁川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 1987.2
鲁国尧“方言”的涵义 1992.1
鲁健骥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盛炎)
———一本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文言入门》读后 1984.1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4.3
———美国《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1983年目录(译) 1984.3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1987.4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1990.1
———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 1992.1
———状态补语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3.2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1994.1
陆丙甫“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1988.1
陆俭明“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 1980.2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 1980.4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1985.4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 1987.4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1988.2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研究管见 1989.2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说量度形容词 1989.3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 1990.1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 1991.1
———“这是……”和“这个是……” 1999.2
陆锦林汉英主谓被动关系句比较 1979.1
陆庆和〖WB〗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1998.2
陆世光谈词的虚实——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 1980.3(+李培元)
Lu·Sh〖DW〗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 1982.1
陆文虎钱钟书论翻译 1992.1
陆增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浅谈 1981.2
———在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形成的澳大利亚英语 1986.4
———毕业考试评估与课程设置论证——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八七级教学情况
分析 1992.4
陆致极也谈上声三字组的变调规律 1986.1
罗福腾“尖团音”概念订误 1996.1
吕必松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吕叔湘 1980.1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一) 1980.2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二) 1980.3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三) 1981.1
———“听说法”评介 1981.4
———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 1982.4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83.2
———为加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年轻学科的发展而奋斗——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1983.3
———漫谈语言教学法的研究 1984.3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定的新尝试 1985.4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1986.4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87.4
———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1988.4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1989.4
———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 1990.2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再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991.2
———关于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93.1
———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1993.4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 1995.4
吕炳洪英汉名词修饰作用的比较 1979.2
———英语语调的修辞作用 1982.3
———文化视角——《文本·文化·接受》简介 1993.1
———达·交际翻译·读者 1996.4
吕叔湘给一位青年同志的信 1980.1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在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87.4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1992.2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重发) 1998.2
吕文华谈结果补语的意义 1982.3
———“由”字句——兼及“被”字句 1985.2
———“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 1985.3
———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 1987.3
———对《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的几点意见 1992.3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语系统 1995.4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4:06

M
马河清汉法对译时常见的主语转换现象 1983.2
———定语(lecomplementdeterminatif)——汉法对比 1988.1
马箭飞汉语速成教学的几个问题 1995.3
马静恒录相带在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功用及应用 1988.2
———声像汉语句型及练习——视听说合一的新型教材 1993.1
马庆株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 1987.3
———词组的研究 1997.4
马挺生词语释义管见 1984.3
———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 1986.3
马欣华谈“就” 1980.2(+常敬宇)
———关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问题 1987.4
马学良谈谈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 1986.3
马燕华《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黄政澄、赵燕琬)
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1981.1
———“稍微”和“多少” 1985.3
———“很不—”补说 1986.2
毛修敬留学生词汇教学举例 1983.1
———汉语里的对立格式 1985.2
———谈“只见~”的“只” 1987.1
毛意忠汉语人称代词活用的法译问题——兼与《鲁迅短篇小说选》的译者商榷 1980.3

———汉法主语、谓语、宾语省略的对比研究 1985.1
冒寿福炼词及其他——谈《骆驼祥子》的语言 1983.3
梅立崇近义词辨析选登:朝、向、往 1981.3
———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田士琪、韩红、刘新丽、周翠
琳)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设疑问题 1987.2(+杨俊萱)
———试论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988.2
———也谈补语的表述对象问题 1994.2
———关联副词“却”试析 1998.3
孟琮口语里的“得”和“得了” 1986.3
孟国口误与对外汉语实况教学 1998.3
孟凯虚词释例选登:大 1982.2
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2.1
———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2
米凯乐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 1990.2
米青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 1986.2
闵嗣华苏联语言国情教学概述 1986.2
眸子中国的理论语言学——评《中国理论语言学史》 1993.3
———立足汉语事实,着力理论探讨——《邢福义自选集》读后 1994.4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5:07

N
能势良子浅谈日语被动句的汉译 1988.1
倪宝元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 1987.1
———状语的移动 1988.1
———成语的套用 1989.1
倪明亮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王晓澎)
牛岛德次《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 1995.2(+周生亚译)
O
O.郭特立波试论现代汉语行为方式的几个问题 1991.1
P
潘文国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2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1996.3
潘文娱谈谈“正”“在”和“正在” 1980.1
潘玉江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施宝义、姜林森)
Past M.Lightbown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 1991.3(陶炼译)
皮尔兹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张亚军)
彭可君谓词性宾语补议 1990.1
———说“怎么” 1993.1
彭瑞情高级口语的自我表达训练 1995.4
彭志平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万志敏)

Q
戚雨村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
俞约法)
齐沛从学科文献角度看北京语言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94.4
齐燕荣话语分析理论与语段听力教学 1996.4
钱旭菁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 1999.2
钱学烈寒山诗语法初探(上) 1983.2
———寒山诗语法初探(下) 1983.3
邱质朴汉语与英语中表示趋向的动词短语比较 1980.1
———试论语言资源的开发——兼论汉语面向世界问题 1981.3
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1992.2
瞿杰目标管理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996.1
曲彦斌略论语言与民俗的双向研究 1997.3

R
饶长溶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徐枢)
饶春红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邵敬敏)
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1987.4
任宣知方位词组与含有方位语素名词的划界问题 1986.1
———开拓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而作 1986.1
任远对罗马尼亚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琐谈 1984.2
———基础汉语教材纵横谈 1985.2
———评基础汉语“系列教材” 1987.1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94.2
———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实践 1995.2
任志萍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邵敬敏)

S
桑德拉·莫凯文学教材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1984.1(+胡怀年译)
杉村博文纽带在哪里 1981.3
———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1983.4
邵敬敏拟声词初探 1981.4
———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 1982.3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 1985.2(+饶春红)
———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 1987.3
———“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赵秀凤)
———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 1991.4
———歧义分化方法探讨 1991.1
———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 1994.2
———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 1995.1
———借鉴与创新——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1996.3(+任志萍)
———更上一层楼——评《汉语集稿》(二) 1998.3
邵佩珍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赵淑华、来思平、刘山)
申小龙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 1986.1
———论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 1988.1
沈家煊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1985.1
沈开木“了?2”的探索 1987.2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1992.4
沈明德短期外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以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外语培训为例 19
91.2
沈叙伦浅谈禁忌词语和委婉词语 1986.2(+傅惟慈)
———试谈文化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1995.1
沈阳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1996.1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 1997.2
盛炎程序教学简介 1981.3
———美国国务院制定的外语技能分级标准(译) 1982.2(+鲁健骥)
———《标准汉语》评介 1983.4(+张占一)
———赵元任先生对汉语教学的贡献 1987.3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趋势与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1989.1
———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兼评常宝儒的《汉语语言心理学》 1991.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 1994.2
施宝义汉语惯用语简说 1982.4(+姜林森、潘玉江)
施春宏语义叠架原因论析 1998.2
施光亨中国语言学家评介:王力 1979.2
———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汉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2
———关于基础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操练 1981.4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姜亮夫 1982.1
———外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983.2
———现代汉语语音琐谈——声韵组合的命名、规范和频率 1986.3
———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 1990.4
———他的功业在书上也在人们心中——纪念朱德熙先生逝世一周年 1993.3
施建基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王邱丕君)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王邱丕君)
施茂枝述宾复合词的语法特点 1999.1
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 1994.4
施种谋华人社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调查 1994.1
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1
———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1998.1(+万业馨)
石定栩香港语文教学与标准汉语 1998.3
石锋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1986.4(+廖荣容)
———北京话韵律特征的多角度研究——读《语音探索集稿》 1991.2
———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 1992.3(+李泉)
石佩雯四种句子的语调变化 1980.2
———语调和语义 1981.3
———谈如何增强口语教学的真实感 1983.1
石毓智说“喳儿”和“茬儿” 1991.1
史存直从对外汉语教学观点看所谓汉语的“连锁复句” 1985.1
———从汉语语序看分布理论 1982.1
史金生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 1998.4(+胡晓萍)
史荣光“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1985.4
史世庆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吴勇毅)
史锡尧鲁迅对副词的选用 1984.1
———《骆驼祥子》多样化的句式及其表达效果 1987.1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 1990.4
———事物单位词的由来及使用 1992.2
史有为包装义动词及其有关句型 1986.4
———相对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接受 1988.2
———语音学习机制和语音教学原则 1989.2
———中国气派·北京气派·青年气派 1991.2
———“没完”和“不停” 1995.3
———会话教学的要素及其相关实践 1997.3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
会纪要 1992.4
水野义道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章纪孝)
宋绍周谈谈汉语《文选》课教学 1982.1(+刘镰力、张淑梅、陈灼)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 1994.1(+刘镰力、李明)
宋希仲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杨石泉)
宋孝才不定量词“点儿”与“些”比较 1982.3
宋王珂古汉语“孰”“与”组成的选择比较问句——兼论一些译法 1980.3
———“进行”的语法作用 1982.1
———古汉语“有”的代词用法 1983.1
———现代汉语动词表示长时间的几种形式 1986.1
宋炎北京土语的全貌展示——评介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1990.3
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 1980.1
———定心谓语存在句 1982.3
———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1984.1
苏启祯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谢世涯)
苏张之炳中国语言教材编纂工作上的需要 1980.4
————汉语教学在美国推行之近况及其它 1981.2
孙德金北京话部分儿化韵读音调查 1991.4
———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 1995.4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 1997.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纪要 1997.1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中语言知识课的定位问题 1999.1
孙德坤错误分析、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译) 1990.1、 1990.2
———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 1993.2
孙晖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思 1998.4(+张筱平)
孙慧双高年级法语翻译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983.3
———对外汉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实践 1990.3
孙钧政老舍语言学习笔记 1979.1
———老舍文学语言理论阐述 1988.1
———思维习惯的嬗变——寻找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时的思考 1988.4
———吕叔湘的第二语言教学原理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989.4
———语言指纹与作家风格 1990.1
———度·隔·情——关于文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1991.2
孙良明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兼述句结构成分分析法 1983.3
———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兼谈否定介词结构的合理性 1990.1
———再论按结构层次关系分析,取消单复句划分 1994.2
孙秋秋短训班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程序”教学设想 1988.3
孙瑞珍文选课的词语教学 1980.2(+李玉敬)
———试谈高年级文选课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980.4(+李玉敬)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吴叔平)
———中高级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的研制与思考 1995.2
孙云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王桂华)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6:33

T
谭景春“动+结果宾语”及其相关句式 1997.1
谭敬训看了学生的“虽然”句以后 1984.2
———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王碧
霞)谭学纯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朱玲)
陶炼“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 1988.4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普遍原理(译) 1991.3(+Past M.Lightbown)
陶宗侃外国留学生二年级文选课测试之一二 1984.3
滕吉海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文斌)
滕藤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0.4
辶帝永顺称呼语及其使用 1985.2
———浅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合称问题 1986.2
田惠刚谈双语—多语现象 1994.1
田懋勤关于“无标点文字”和它的修辞作用 1989.1
田士琪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韩红、刘新丽、周翠
琳)
田万湘虚词释例选登:给 1979.1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
佟慧君近义词辨析选登:重复、反复 1980.3
———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周换琴)
———如何辨析同素反序词 1982.2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温洁)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阎德早)
屠蓓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1994.4
———美国文化多元及其对语言和外语教学的影响(续) 1995.1

W
外英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谈教材设计 1981.2
万惠洲汉英后加法构词比较 1979.1
———汉英构词法的比较与教学 1985.2
万艺玲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97.3
———三部词书的动词释义粗析 1998.1
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 1998.1
万志敏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温洁、王颖、佟慧君)
———集合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7.4(+彭志平)
汪宏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 1993.1
汪仁寿复指词组与复指成分 1984.2
汪树福“从新”与“重新” 1987.2
汪宗虎法语翻译中的选词问题 1981.1
———词语教学中的病句分析和批改 1985.3
王艾录语义谓语 1988.3
王本华探索·研究·深化——张志公与《汉语辞章学论集》 1996.4
王碧霞编写《高级汉语》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983.4(+李更新、程相文、刘希明、谭敬
训)
———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李宁、种国胜、
徐叶青)
王德春论语体 1980.1
王德佩我们怎样处理“把”字(节译) 1981.3(+弗朗西斯)
———谈句型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 1987.2
———苏联俄语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1983.1(+刘道尊)
———基础汉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略述 1989.3
王桂华试论鲁迅小说的比喻 1984.3(+孙云)
王国璋“许多”“不少”“多少”词义、语法特点的分析和比较 1980.1
———动词带宾语语法特点两例 1984.2
王海芬古代汉语的比较问句 1981.2
王海〖SX(B-*7〗〖HT7”,5〗芬〖〗〖HT7”,5〗木〖SX)〗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 1990.4
王宏宇“仅…,就…”格式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1996.3
王华明有关速读的几个问题 1988.4
王化鹏谈谈四字语的修辞作用 1993.4
王还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 1979.2
———再说说“在” 1980.3
———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 1982.3
———“ALL”与都 1983.4
———汉语的状语与“得”的补语和英语的状语 1984.4
———有关汉外语法对比的三个问题 1986.1
———再谈谈“都” 1988.2
———读《略析一类表“省”或“费”的句子》一文所想到的 1988.4
———“只有…才…”和“只要…就…” 1989.3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差(一)点儿”和“差不多” 1990.1
———漫谈汉语一些副词 1992.1
王积德文言中的“之谓”和“谓之” 1988.1
王及耳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 1980.4
王继志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徐缦华)
王建慈“算”的语义和语法特点 1988.2
王建华《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 1988.2
王建勤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 1987.2(+李珠)
———介词“对于”的话语功能 1992.1
———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关关系 1994.4
王金柱汉语称数法教学一得——兼谈汉英称数法比较 1988.2
王静外语快速阅读教学在非语言专业高校中的重要性(译) 1983.2
———从语义级差看现代汉语“被”字的使用 1996.2
王靖宇文学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980.4
王魁京对外国人用汉语表达时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探究 1992.2
王力论古代汉语教学 1980.4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984.3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 1985.4
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 1997.4
王培光西方语法教学的新趋向 1996.3
王启龙带宾形容词的统计分析 1995.2
王清源会诵法和对话教学 1991.4
———关于报考硕士生的中文考试 1994.1
王邱丕君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 1991.4(+施建基)
————补语与状语的比较——从《实用汉语课本》说起 1992.4(+施建基)
王珊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感知结构分析 1997.1
王绍新中国语言学家评介:唐兰 1981.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陈梦家 1982.4
———谈专名泛化 1985.3
———谈汉语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1987.3
———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1989.2
———超单句偏误引发的几点思考 1996.4
———深切怀念周祖谟老师 1996.1
王世生中级汉语课的口头成段表达训练 1997.2
王书贵数词紧缩语 1983.4
王顺洪日本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89.4
———近十几年来日本的汉语教科书 1991.3
王维成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 1988.1
王惟贤复句和关联词句 1983.1
王文虎教材编写的一种蓝图——关于以巴蜀文化为内容的中高级汉语阅读教材的编写原
则和方法 1995.4
王武军日本把日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1980.1
王希杰论修辞学的对象 1988.4
———论潜量词的显量词化 1990.1
———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 1993.3
———论显句和潜句 1996.1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 1998.1
王小莘“时间”与“时候” 1998.2(+张舸)
王晓钧从留学生的语病看汉语助动词的特点和用法 1983.1
———EFL与CFL 1985.3
王晓澎高级阶段汉语教学散论 1991.2(+倪明亮)
王秀清报刊课的教学设想与安排 1996.2(+侯敏)
王秀云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990.2
王学作汉字图表教学法浅谈 1980.1
———析字教学法 1980.4
———漫谈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运用 1988.2(+刘士勤)
王砚农从带“了”的病句谈起 1979.1
———汉语数词的习惯用法和感情色彩 1982.4
王钅英试论“通感生义”——从“闻”字说起
1997.4
王颖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温洁、佟慧君)
王玉鼎模糊语言琐谈 1988.1
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 1995.3
———阳平的协同发音与外国人学习阳平 1997.4
王振昆词义的义素分析 1983.3(+曹静)
王振礼《现代汉语语法》简介 1984.4
王志芳试谈《荷花淀》的语言特色 1985.2
王志武关于轻声的一些问题 1981.2
王钟华汉法疑问句对比 1984.4
———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 1986.1
韦会简析《ALD》第三版所做的修改 1984.3
韦钰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为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1993
.4
卫志强男女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1983.3
———汉语中的似矛盾句 1996.3(+黄月圆、何元健)
温洁在变调方面的一个小问题(译) 1981.4(+京诺拉)
———科技汉语教学法之一——渗透法 1984.2(+万志敏、王颖、佟慧君)
———《标准汉语》教材设计的交际性原则和单元教学法 1990.3
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 1992.3
文斌比喻的延体及比喻的基本格式 1984.4(+滕吉海)
文炼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 1990.4
翁仲福外向型汉外词典的编纂 1992.3
乌坤明修辞、逻辑与重音 1985.1
吴欢章对外国进修生进行中国文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0.4
吴继光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1990.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997.3
吴建玲对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6.4
吴洁敏谈谈非谓语动词“起来” 1984.2
———“来”和“以来” 1988.1
吴竞存谈谈语义在层次切分中的作用 1981.4(+侯学超)
吴士文从科学和学科体系上看修辞语法的分合 1985.3
———一门新的学科在中国兴起——喜读刘焕辉《言语交际学》 1987.2
吴世雄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6.1
———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对汉字教学的启迪 1998.4
吴叔平《文选》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1981.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1983.2(+孙瑞珍)
———小小说进课堂的启示——谈中、高级阶段汉语教材的编写 1988.2
吴为章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 1994.1
吴晓露阅读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一种模式 1991.1
———论语言文化教材中的文化体现问题 1993.4
吴学先试论多指性动词 1987.2
吴雅慧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 1994.4
吴延枚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 1988.2
吴英成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 1988.3
———学生华文作文的偏误与其学习策略关系的初探性研究 1990.2
吴勇毅关于预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1985.2(+史世庆)
吴振邦语气词的妙用 1984.2
吴振国前项隐含的“又”字句 1990.2
伍铁平评高名凯语言论中的“位”“素”理论 1979.2
———二十世纪国外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展简介 1983.1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1986.2
———就比较级和系统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给王还教授的一封信 1987.1
———不同语言的味觉词和温度词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切分——语言类型学研究 1989.1
———三点希望——祝《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三论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1991.3
———表示“明天”和“昨天”的词的类型学研究 1993.4
武柏索浅释“一…一…”结构 1984.4
———欧洲第一个汉语研究中心——古老而年轻的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1988.4
武树元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 1987.3

霜叶红 发表于 2005-7-30 14:18:06

X

奚博先试谈“A的A,B的B”的语法特点和修辞作用 1984.1
西木真光正语境与语言教学 1990.4
项开喜“一M比一MA”格式试探 1993.2
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1992.3
肖奚强“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张亚军)
肖秀妹“动+来+名”和“动+名+来”两种句式的比较 1992.1
肖增智俄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心理原则(译) 1983.3(+陈清)
———关于强化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1988.2
肖正芳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 1992.4(+李薇)
解惠全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 1984.3
谢谋日本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概况 1994.4
谢米纳斯汉语词汇学教学初探 1998.1
谢文庆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1982.2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1985.2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 1987.2
谢晓安《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语法体系概述 1981.3
谢小庆关于HSK(初中等)长度适当性的研究 1999.1(+李航)
谢世涯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 1992.4(+苏启祯)
邢福义“要不是p就q”句式及其修辞作用 1984.1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1985.4
———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 1987.4
———词类判别四要点 1989.3
———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 1993.4
———《汉语层次分析录》序 1997.2
邢公畹怎样学好汉语 1981.2
———说汉语的连锁复句——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 1984.3
———就汉语的“连锁复句”问题答史存直先生 1985.1
———论同义词的研究——《同义词语的研究》序 1991.2
———我的语言学研究工作和博士生培养上的困难 1994.3
———对外汉语[?][?]两音位的教学及[?]音史问题——评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 1995.3
邢欣动词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1995.2
熊文华汉英名词对译 1979.2
———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朱文俊)
———汉英被动句式的比较 1983.4
———伦敦现代语言学院的中文专业 1984.3
———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986.1
———汉语和英语单复数表达手段的比较 1988.2
———翻译中的歧义问题 1989.4
———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 1996.2
徐超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 1998.2
徐峰现代汉语置放动词配价研究 1998.3
徐复岭也说“似的” 1982.3
徐家桢“热”和“暖和”“冷”和“凉快”——教学笔记之一 1985.1
———语义学上的一次小探索 1987.3
徐建华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 1999.2(+刘富华)
徐静茜说“来、去” 1983.1
徐赳赳叙述文中直接引语分析 1996.1
徐娟语言学国际会议消息 1998.3
徐烈炯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8.1(+刘丹青)
徐鲁民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张朋朋)
徐缦华外国进修生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979.1(+王继志)
———成年人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问题 1980.4
———外国人短期汉语教学浅谈 1981.2
徐世荣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线 1979.1
———双音词的音量分析 1982.2
———一字多音的产生、发展及其原因——《多音字汇览》序 1988.3
———汉语口语中叹词的熔合现象 1989.2
———北京话人称代词鼻韵尾的来历 1993.3
徐枢回顾与展望——试谈80和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1.4
———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2.1(+饶长溶)
徐思益喜读《语境研究论文集》 1993.3
徐通锵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1989.2
———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 1991.3
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1996.2
徐扬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1982.4
徐叶青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
种国胜)
徐志民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 1980.3
———评《实用汉语课本》 1984.3
徐宗才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应俊玲)
许才德浅谈科技生英语短训班的句型教学 1979.2(+方立)
———浅谈科技英语语体 1981.1(+方立)
许德楠“一”的变调规律同语法作用的关系 1979.1
———谈形容词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1980.3(+董浩)
———说单音词与语素在构形上的同一性 1981.4
———虚词研究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982.4(+田万湘)
———双宾同指与双宾异指 1988.2
许嘉璐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许勤秋英语强化教学听力训练的几个问题 1988.2
许维翰谈“非…不…” 1981.4
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 1987.1
薛红连动式和递系式重合 1988.1(+叶研)
———一万和更大的数字——怎样教授汉语大数字(译) 1990.2(+米凯乐)
荀春生对日本留学生的翻译课教学 1979.2
———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译述) 1987.1(+芝田稔)

Y

雅·沃哈拉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1986.3
阎德早意大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 1982.2(+邓崇谟)
———通过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1983.2(+邓崇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1986.2(+佟慧君)
———“老”字的称谓化作用 1992.3
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1990.3(+林茂灿)
杨必胜是“省略—复句”,还是“共戴—单句”——兼谈单复句的区分标准 1983.4
杨昌江论“冰心体”语言 1986.3
杨从洁不定量词“点”以及“一点”“有点”的用法 1988.3
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 1997.3
杨国章交往与文化及其它 1993.2
杨惠芬动态助词“了”的用法 1984.1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1998.1
杨惠元浅谈重复 1980.2
———听力教学初探 1982.4
———从对外汉语教学谈汉语拼音的分词连写 1984.1
———论听和说 1991.1
———听力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关于备课与上课 1993.2
———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996.3
———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 1997.3
———论速成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1999.2
杨寄洲课堂教学技巧略说 1991.2
杨建昌浅谈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的写作课教学 1982.3
杨建国《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7年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调查统计
1996.3(+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以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师发表的论文索引 1996.
3(+李清华)
杨靖轩汉语医学词构词法 1983.2
———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 1991.4(+刘爱兰)
杨俊萱课堂教学的“死”与“活” 1979.2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赵金铭)
———口语和书面语 1984.1
———阅读教学浅谈 1984.4(+张树昌)
———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设疑问题 1987.2(+梅立崇)
———幽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8.3
杨丽珠“然”字小议 1980.1
杨木世纪之交的回顾与瞻望——读《中国敦煌学史》 1993.2
杨庆华把语言教学研究引向深入 1990.3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0.4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词 1993.4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5.1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初步设想——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推荐教材
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1995.4
———《语言与文化论丛》序 1997.2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专业及其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序 1998.1
杨庆蕙从表达上看谐音 1986.4
杨石泉词组的结构与语法教学 1982.3(+宋希仲)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1984.3
———美国汉语教学印象 1985.1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一块基石——评《华语教学讲习》 1993.2
杨淑璋代词“等”和“等等”的一些用法 1981.1
———副词“还”和“再”的区别 1985.3
Yang.Wang汉语教学在开罗 1982.2
杨学军“所…者”和“所…的” 1983.4
杨亦鸣关于鲁迅作品中结构助词叠用的问题 1985.3
杨翼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 1998.1
杨寅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训练的研究 1996.4(+高翔)
姚宝元关于同音现象运用的问题 1983.3
姚德怀也谈“扎啤” 1993.2
姚汉铭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 1995.1
姚小平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1995.1
姚佑春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略 1988.4
一会两刊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 1995.1
易洪川汉语口语里的一种施事宾语句 1997.4
叶楚强用声类和韵类汉字教学汉字字音 1985.2
殷焕先什么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1988.3(+何平)
殷志平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 1999.2
尹桂芹让科技外语走进外语专业教学的课堂 1995.3
尹世超报道性标题与称名性标题 1995.2
应俊玲惯用语例释选登 1984.1(+徐宗才)
尤爱莉语境与语言运用 1995.4
于丛扬文化与报刊语言教学 1987.4
于根元街巷胡同名儿里有大学问——读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 1990.4
———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 1993.2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1997.1
———二十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1998.4
于淑华时间状语和时间补语——汉法比较 1982.1(+程棠)
———动词、动词结构、主谓结构作定语与法语的相应表达形式 1985.2
于树华谈语言对比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1989.4
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 1995.4
余心乐成人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感与听力理解成绩的关系 1999.2
余云霞汉语成语及其特性(译述) 1982.1
———汉俄构词后缀比较 1986.1
———汉语和俄语前缀构词对比 1990.1
俞鸣蒙也论“要不是”和“要不” 1984.2
俞敏我听着别扭(bieniu) 1979.1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北京口语里有“动名词” 1989.1
———“打”雅 1991.1
俞约法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1988.4
———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 1991.3(
+戚雨村)
———苏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评介 1993.3
———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 1994.3
俞志强对外古汉语教学初探——以“也”及其相关句型为例 1998.2(+柯蔚南)
雨兹汉字究竟有多少 1981.1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记者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记要 1990.4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逝世 1998.1
语用所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2.4
———1993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 1994.3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 1995.4
郁李“象”是介词、形容词吗 1985.4
袁李来《现代汉语文选》选材浅谈 1981.3
苑锡群英汉定语、状语的位置和翻译 1983.2
岳方遂评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 1996.1
岳维善字素拼合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张永亮)

Z

詹伯慧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祝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 1989.3
詹开第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1985.4
詹怡基础汉语还是分技能设课好——记留学生三系一次座谈会 1987.1(+李晓光)
张爱民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 1996.2
张宝钧语言测试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 1996.2
———对语言测试反作用于教学的再认识 1998.2
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赵淑华)
———语段教学回顾与展望 1998.2
张伯江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1994.2
张斌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看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 1994.3
张赤贞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
素 1997.2
张道一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教学概况 1980.4
———新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三十二年 1982.3
张德鑫比利时汉语教学琐记 1982.3
———谈汉语的“正反词” 1986.1
———从“十三点”说起——数字吉凶象征的中外不同文化审美因素窥探 1991.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举要 1992.2
———汉译取字用词漫品 1994.2
———电视汉语教学片的原理和设计——兼说《你好,北京》 1995.3
张舸“时间”与“时候” 1998.2
张弓修辞教学漫谈 1983.3
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 1997.3
张拱贵两种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 1981.2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上) 1983.1
———关于复句的几点分析(下) 1983.2
———重印《新著国语文法》序 1985.3(+廖序东)
———异读和异读教学 1989.4
张国辉说话课的地位及其训练方法 1992.1
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1995.4
张济卿也谈“Posi.有N”和“Posi.是N” 1996.4
张静有关“句子成分”的几个问题——《新编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简介 1981.3
张静贤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课 1986.1
———关于编写对外汉字教材的思考 1998.2
张巨龄汉语同形词语音轻重及词义、词性的变迁 1990.3
张开信汉英成语、谚语的翻译与比较 1979.1
张凯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 1997.1
———关于结构效度 1998.4
张犁预测原理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994.1
张黎言语交际中的歧解现象 1996.4
张炼强王力先生的修辞理论及其运用 1988.4
张宁试论运用功能法教“把”字句 1994.1(+刘明臣)
张宁志口语教材的语域风格问题 1985.3
张培成英语(N→)V第五类与汉语摹状动词比较 1995.2
张朋朋试析“洋腔洋调”问题 1981.3(+徐鲁民)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书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启示 1992.1
张普论汉语信息处理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1.1
———关于语感与流通度的思考 1999.2
张清常胡同与水井 1984.4
———释胡同 1985.4
———关于汉语双音节同形异义词语的问题 1987.4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读后 1988.2
———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 1989.1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音义关系在汉语汉字中的特殊组合 1989.4
———汉语的15个数词 1990.4
———汉语的颜色词 1991.3
———一种误解被借的词原义的现象——兼论“胡同”与蒙古水井的关系 1991.4
———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 1992.4
———赵元任先生所指引的 1993.1
———再说惯用语 1993.2
———古籍今译与“信、达、雅” 1993.4
———胡同借自蒙古语水井答疑 1994.3
———文学名著的赏析与语言研究——《红楼梦的语言》序 1995.2
———《〈红楼梦〉四字格词典》序 1996.4
———北京街巷名称问题零拾 1997.1
———汉语诗歌要求押韵(遗作) 1998.4
张全森谈谈中国人学习意大利语时由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 1992.2
张锐“读、看、听、说、写”教法初探 1981.2
张世鉴科技法语教学点滴 1980.1
张寿康篇章修辞方式刍议 1983.4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多音多义字小字典》序 1986.2
———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 1988.1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关于修辞理论问题 1990.3
张树昌阅读教学浅谈 1984.4(+杨俊萱)
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1988.3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 1991.3
———中国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记要 1994.1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认识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读后 1994.3
———从描写、解释走向应用研究——读龚千炎《语言文字探究》 1995.4
张维汉语词汇教学琐谈 1979.1
张希峰分化字的类型研究 1995.1
张晓铃试论“过”与“了”的关系 1986.1
张筱平规范和发展对外汉语学历教育的三点构思 1998.4(+孙晖)
张维耿助动词“想”和“要”的区别 1982.1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1988.4
张孝忠赵树理的语言与泛读教学 1981.3
———“不”和“没(有)”用法举例——兼与英语“not”和“no”的对比 1984.4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古都西安举行 1986.4
张亚军外国人短期汉语进修教材介绍 1981.2(+卢晓逸)
———浅谈短期汉语教学 1983.2(+卢晓逸)
———汉德语中“已经”和“了”的比较与教学 1985.2(+皮尔兹)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1989.3
———“N?1+V+N?2+VP”句式歧义分析 1990.3(+肖奚强)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1996.4
———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 1997.1
———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998.2
张英宇汉外语音对比与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有关论文述评 1992.1
张玉来普通话不规则字音产生的原因 1998.1(+刘太杰)
张豫峰“有”字句的后续成分 1996.4(+范晓)
张永亮字素拼合法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1984.2(+李文治、岳维善)
张月池如何对阿拉伯学生进行“是”字句教学 1983.3(+杜同惠)
张占一《标准汉语》评介 1983.4(+盛炎)
———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 1984.3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1990.3
———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1991.4(+毕继万)
———交际文化琐谈 1992.4
张振兴台湾社会语言学史五十年述评 1988.2
张志公关于汉语语法体系分歧问题 1980.1
———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 1981.4
———汉语的词组(短语) 1982.4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编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要重视汉语的特点——《交际汉语一百课》代序 19
88.3
张志毅一本英文版的古汉语著作——《古汉语语法四论》 1986.3
———通过工具书掌握汉语词性 1988.2
———词的理据 1990.3
张祖圻听力教学札记 1984.2
章纪孝汉语“更”和日语“もつと” 1984.1(+水野义道)
———文言作为外语教学刍议 1987.1
章锡良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朱星)
赵桂玲准量词“人”的探讨——从唐人小说的用例谈起 1984.1
赵宏官话和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译) 1992.1(+李英哲著)
赵建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名量词 1985.1
赵金铭中国语言学家评介:黎锦熙 1980.2
———汉语教员所应具备的语音基本功 1981.1(+李明)
———关于短期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1981.2(+杨俊萱)
———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 1984.2
———简化对外汉语音系教学的可能和依据 1985.3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5.4
———谐音与文化 1987.1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1987.4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1989.1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和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1993.4

———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1994.2
———深切怀念张清常先生 1998.2
———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 1998.3
赵静贞“谁”的用法浅析 1981.4
———“A就A”格式试探 1984.4
———谈单音词与双音词组成的同义副词 1987.3(+刘淑娥)
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 1997.2
赵日新与“个”有关的几个问题 1999.2
赵世开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 1980.2
赵淑华关于“是…的”句 1979.1
———编写《基础汉语课本》的若干问题 1980.4(+李培元、邵佩珍、来思平、刘山)
———关于“还”的对话 1981.1
———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 1990.1
———谈80年代和90年代的句型研究 1991.4
———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 1995.2(+刘社会、胡翔)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 1996.1(+张宝林)
———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 1997.2(+刘社会、胡翔)
赵新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1994.3
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 1989.1(+邵敬敏)
赵秀英汉语的补语概念在意大利语中的表现 1991.4
赵燕琬《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 1996.2(+李泉、黄政澄、马燕华)
赵永新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 1980.1
———西德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 1981.4
———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 1983.1
———汉英句子成分省略比较 1984.4
———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 1986.1
———汉英祈使句的比较 1988.3
———析ABAC式四字语 1997.3
赵元任我的语言自传 1983.4
赵贤州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1987.1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1989.1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 1992.3
赵振才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 1985.3
折敷濑兴日本人可以很快学会汉语吗?——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990.3(+李行健
)
郑定欧语法的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997.3
郑国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 1989.2(+胡裕树)
郑贵友“X归X,Y归Y”格式浅议 1999.2
郑良伟词汇扩散理论在语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式变化 19
90.1
郑懿德中国古人的名和字 1980.1
———中国语言学家评介:胡愈之 1981.4
———汉日名量词琐谈 1983.1(+高桥由纪子)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法二题——兼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作者商榷 1984.4(
+陈亚川)
———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高年级语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995.4
郑子瑜论《史记》修辞之偶疏 1985.1
芝田稔日中汉字的异同及简化问题 1987.1(+荀春生译述)
种国胜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 1994.3(+王碧霞、李宁、
徐叶青)
钟      从Syllabic consonant谈起 1986.1
———评介《ZQ拼音法》——兼评《巴拉吉氏华语拼音法》 1987.2
钟式嵘功能、意念、语言形式 1980.3
周翠琳对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的分析 1984.4(+梅立崇、田士琪、韩红、刘新
丽)
周谷城在国家教委举行的庆祝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的招待会上的讲话 1987.4
周国光关系集合名词及其判断句 1990.2
周换琴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 1982.1(+佟慧君)
———“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 1995.1
周继圣高级汉语口语课的新尝试 1988.4
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 1993.4
———惯用语新论 1998.1
周明法语动词虚拟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979.1(+何鸣)
周明朗语言社会化过程与初级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1994.3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7.4
周庆生亲属称谓等级称与封建领主等级制 1997.3
周生亚谈谈汉语多重修饰语的词序问题 1982.1
———《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译) 1995.2(+牛岛德次)
周时挺and和而 1986.2
———也说“很不—” 1988.4
周淑清英语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1999.1
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观念 1992.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1997.2
———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对外汉语教学观 1998.4
周小兵“常常”和“通常” 1994.4
———谈汉语时间词 1995.3
———析“不A不B” 1996.4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1997.4
周有光当前文字改革的几个问题 1980.4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汉语的国际地位 1989.2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战后国际拉丁化的新浪潮 1991.1
周远富《马氏文通》的修辞学意义 1998.4
周祖谟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汉语谚语词典》序 1990.2
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 1981.2, 1981.4
朱道明怎样进行短期汉语班的教学 1986.3
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 1981.1
———《中国语法丛书》序 1982.4
———读王还《门外偶得集》书后 1988.2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9.3
———在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1990.4
朱景松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1995.3
朱开轩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993.4
朱荔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6.2
朱玲一个类义熟语群的综合分析 1986.4(+谭学纯)
朱庆祥试谈“留学生翻译课”教学 1982.3
朱庆之汉语外来词二例 1994.1
朱声琦上古无指代词“有” 1984.2
朱文俊汉英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 1980.2(+熊文华)
———语言与文化 1990.2、 1990.3
———译事杂谈:理解与对应 1996.3
朱晓亚答句的语义类型 1995.3
———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 1999.1(+范晓)
朱星汉语的简说法 1980.2
———关于《汉语的简说法》的通信 1981.4(+章锡良)
朱一之通过对比帮助说西班牙语的学生掌握汉语语序 1980.3
———墨西哥学院的汉语教学 1983.1
———汉语和西班牙语的疑问句 1983.4
———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4.3
———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从《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工作中看到和想到
的 1985.4
———汉语水平考试汉字大纲所收2905个汉字分析结果 1993.3
———深切怀念吕叔湘先生 1998.2
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 1996.3
朱子仪短期汉语班开设报刊语言课的尝试 1987.3
祝秉耀浅谈写作课教学 1984.1
子月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 1984.4
宗廷虎我国古代戏曲修辞论的奇葩——金圣叹的评点修辞 1988.3
———试论台湾修辞学的发展 1989.4
邹贵新对过去英语教学的思考 1988.1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刍议 1993.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988.3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1987.4
短期汉语学习班要抓紧语音教学 1981.2
对外科技汉语教学研讨会纪要 1986.4
发刊词 1979.1
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 1986.4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章程 1987.4
谈《汉英逆引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1984.2
1988-199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 1988.3
永远怀念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 1986.3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 1987.2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章程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1983.3
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语言学院正式成立 1983.3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语言教学与研究二十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