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pengc 发表于 2005-8-2 16:59:09

“一字之差”成语琐议

作者:倪宝元   姚鹏慈
来源:作者投稿

                            一、何谓“一字之差”成语

  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整体意义,但这整体意义跟各个语素的意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改变其中的一个语素,——仅仅由于“一字之差”,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跟着改变。
  当然,有时虽然改换了其中的一个语素,但整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丝毫没有变化。例如:路不拾遗/道不拾遗;兵荒马乱/兵慌马乱;同心协力/同心合力;唯命是听/唯命是从。这些都是由于一个语素(绝大多数是等义、近义语素)不同而形成的意义相等、用法相同的等义成语。它们只是同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面形式,不在本文的论题之内。
  此外,人们在说话作文时,为切合题旨情景,改换成语中的一个语素,构成它的临时变体。例如:百感交集/万感交集;望洋兴叹/望稿兴叹;独具慧眼/独具贼眼;手无寸铁/手无寸柄。这几组的后者只是前一个成语由于表达需要而临时产生的成语语素改换形式。它们只是成语的一种修辞用法,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中。
  可见,本文所谓的“一字之差”成语,指的是书面形式上只有一个字(即语素)不同,且意义又不相等的成语。这些成语,我们称之为“一字之差”成语。总之,“一字之差”成语的对象是两个(或更多)独立的成语,而且它们之间的意义并不相等。

          二、“一字之差”成语的类型

  汉语中存在着不少“一字之差”成语,其类型可从形式、意义两方面来考察。
  (一)“一字之差”成语的形式类别
  汉语成语基本上都是四字格。从形式上来看“一字之差”成语,首先可分为对称类和错综类两种格式。
  1.对称类,指的是两个(或更多)“一字之差”成语,所“差”的那个语素,处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下又可分为:
  ①●○○○型,即区别在第一个字上,例如:一相情愿/两相情愿;略识之无/不识之无;同室操戈/入室操戈;当务之急/不务之急。
  ②○●○○型,即区别在第二个字上,例如:从善如流/从谏如流;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朝过夕改/朝令夕改。
  ③○○●○型,即区别在第三个字上,例如:入乡随俗/入乡问俗;姑妄言之/姑妄听之;釜中生鱼/釜中之鱼;目不见睫/目不交睫。
  ④○○○●型,即区别在第四个字上,例如:不堪入目/不堪入耳;弥天大谎/弥天大罪;俗不可耐/俗不可医;得意忘形/得意忘言。
  2.错综类,指的是两个“一字之差”成语,所“差”的那个语素,并不处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例如:无可厚非/无可非议;巧舌如簧/如簧之舌;举不胜举/不胜枚举。
  上面所举的都是两两相对的,也有少许是两个以上的。例如:义形于色/怒形于色/喜形于色;卖国求荣/卖主求荣/卖友求荣;以水投水/以水济水/以水救水;一刻千金/一笑千金/千金一诺/千金一掷。
  从形式上看,“一字之差”成语对称类的占大多数,错综类的数量较少。
  (二)“一字之差”成语的意义类别
  “一字之差”成语,它们相互间意义上往往有某种联系,或语义相近,或语义相关,或语义相反。此外,也有一些是语义几乎毫不相干的。它们意义上的种种差别,就在所“差”的那个“字”上。根据它们之间的“义差”,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语义相近型,即由于“一字之差”,它们语义相近,但又有明显的或不甚明显的区别。例如:德高望重/功高望重;前仆后继/前赴后继;前车可鉴/前车之鉴;良莠不齐/良莠不分。
  2.语义相关型,即由于“一字之差”,它们语义相交叉,至少其中有一个是多义成语,而且它们之间至少有一个义项语义相近(或相等)。例如:因小失大/贪小失大;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白璧无瑕/白璧微瑕;窃窃私议/窃窃私语。
  3.语义相反型,即由于“一字之差”,它们语义上彼此对立,截然相反。例如:举足轻重/无足轻重;略胜一筹/略逊一筹;师出有名/师出无名;鸡犬不宁/鸡犬不惊。   
  4.语义相异型,即由于“一字之差”,它们语义上缺乏联系,不相关涉。例如:陌路相逢/狭路相逢;气冲牛斗/气吞牛斗;无所作为/无所不为;坐以待旦/坐以待毙。
  上面所举的都是两两相对的,也有少许是不止两个的。语义相近型的,例如:爽然若失/惘然若失/怅然若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舍己为人/舍己从人/舍己救人;不可言宣/不可言喻/不可言状。语义相异型的,例如:自食其力/自食其果/自食其言;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一无所得/一无所能/一无所求/一无所有/一无所好。

           三、“一字之差”成语辨析

  从“一字之差”成语意义类别可以看出,语义相反相对的语义相反型和语义缺乏联系的语义相异型的“一字之差”成语,人们在理解、掌握、运用它们时,一般是不会发生错讹的。笔者曾偶尔在报刊上发现过将“不负众望”用作“不孚众望”的错例。它们语义正好相反,错用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孚”(fú,使人信服)和“负”(fù,辜负)音近所致,情况较为特殊。
  因此,要注意辨析的“一字之差”成语,主要是语义相近型以及语义相关型的。
  (一)语义相近型“一字之差”成语辨析
  它们之间的义差,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为行文简洁,我们分别从意义、色彩、用法的角度(其实这三者互有联系,有时甚至是难解难分的),并着眼于几个带有普遍性的主要方面,举例性地谈一谈。
  1.意义方面
  ①语义轻重不同。“海底捞针”与“海底捞月”都有“事情极难办到”的意思,但前者语义较轻,后者语义较重。“咎有应得”与“罪有应得”都有“自己做了坏事而得到报应”的意思,但前者语义较轻,后者语义较重。再如:情同骨肉/情逾骨肉;以身许国/以身殉国。
  ②表达重点不同。“心烦意乱”与“心慌意乱”都有“心情不安,思绪紊乱”的意思,但前者偏重在烦闷、烦躁,后者偏重在慌张、慌忙。“深思熟虑”与“深思远虑”都有“深入周密考虑”的意思,但前者偏重在考虑得深入透彻,后者偏重在考虑得周密长远。再如:乱七八糟/污七八糟;言简意赅/言简意明。
  ③范围大小不同。“一笔不苟”与“一丝不苟”都有“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但前者仅指书写认真仔细,后者泛指做事认真不马虎。“触景伤情”与“触景生情”都有“因当前情景的触发而萌发感情”的意思,但前者只能表示伤感情绪,后者可以表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再如:成家立业/安家立业;食古不化/食而不化。
  ④适用对象不同。“誓不两立”与“势不两立”都有“矛盾尖锐,不可调和”的意思,但前者只适用于人(包括人的集体、组织),后者除此之外,还适用于尖锐对立、难以并存的事物。“依然故我”与“依然如故”都有“还是老样子”的意思,但前者只适用于人(包括人的集体、组织),后者还适用于具体的事物、抽象的概念。再如:朝不谋夕/朝不保夕;有目共赏/有目共睹。
  2.色彩方面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上。“雄心勃勃”与“野心勃勃”都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怀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欲望的”的意思,但前者是褒义的,后者是贬义的。“鬼哭神嚎”与“鬼哭狼嚎”都有“哭叫声十分凄厉”的意思,但前者是中性的,后者是贬义的。再如:志高气扬/趾高气扬;九死不悔/死不改悔。
  色彩方面还有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的差异,因该类“一字之差”成语很少,故不再赘述。
  3.用法方面
  ①句法功能不同。“弦外有音”与“弦外之音”都有“说话或行文中另有间接透露而又不明说的话”的意思,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的。“抛砖引玉”与“引玉之砖”都有“以自己的粗浅意见引出他人的高明见解”的意思,但前者是连述式,谓词性的,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再如:不平则鸣/不平之鸣;妙笔生花/生花妙笔。
  ②句式要求不同。“何足挂齿”与“不足挂齿”都有“不值得一提”的意思,但前者一般只用于反问句,后者则没有这种限制。“一语道破”与“一语破的”都有“说话简短而能击中要害”的意思,但前者可以充当述宾谓语句中的述语,后带宾语,后者不能这么用。再如:一挥而就/一蹴而就;恶语中伤/恶语伤人。
  ③具体用法不同。“视若无睹”与“熟视无睹”都有“看是看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的意思,但前者结构较松,有“视……若无睹”的扩展用法,后者则不能。“锐不可当”与“势不可当”都有“气势猛烈,不可抵挡”的意思,但前者可以用“气势”、“(之)势”作主语,也可以用作它们的定语,后者本身带有“势”,故不能这么用。再如:出乎意外/出人意外;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二)语义相关型“一字之差”成语辨析
  这种类型“一字之差”成语,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大体上有两种情况:或许一个是单义成语,另一个是多义成语;或许几个都是多义成语。但无论哪种情况,它们之间至少有一个义项语义相近(或相等)。
  “抛头露面”原表示妇女在大庭广众中出现,现泛指人在公开场合出现。“出头露面”(一)表示在公开场合露面;(二)表示出面做事;(三)表示有面子、有声望、有势力,高出众人一头;(四)表示出风头。前者是单义的,后者是多义的。“抛头露面”与“出头露面”(一)义语义相近,但前者多适用于妇女,后者则不限;前者多含贬义,后者是中性的。
  “游移不决”形容态度犹豫,拿不定主意。“游移不定”(一)形容态度犹豫,迟疑不决;(二)形容事物动荡、摇摆。前者是单义的,后者是多义的。“游移不决”与“游移不定”(一)义语义相近,但前者可用“心”、“主意”等作主语,还可用作“灵魂”的定语,后者则不能。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又多又好,来不及看。“应接不暇”(一)形容风景或可看的东西好而且多,看不过来;(二)形容人或事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前者是单义的,后者是多义的。“目不暇接”与“应接不暇”(一)义语义相近,但前者多作谓语、状语,一般不作定语,后者除作谓语、状语外,也常用作定语;前者不能用“眼睛”作主语,后者则可以这么用。
  “前呼后拥”(一)形容随从众多;(二)形容人众物多,喧闹纷乱。“前呼后应”(一)形容说话、作文前后连贯,结构严密;(二)形容随从人员很多;(三)形容呼应相连。二者都是多义成语。“前呼后拥”(一)义与“前呼后应”(二)义语义相近,但前者偏重在吆喝、保护,后者偏重在一呼百诺。
  其他再如:蒙头转向/晕头转向;指手划脚/比手划脚;一呼百应/一呼百诺;天昏地暗/昏天黑地。

           四、成语辞典失误举隅

  新时期以来,出版的成语辞典有好几十种。其中《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这三部辞书,条目众多、资料详尽、释义精当、篇幅宏大,不失为“贯通古今”这一类大型成语辞典中的佼佼者,颇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然罅漏舛误,亦在所难免。本文仅指出这三部辞书中将语义相近或相关的“一字之差”成语误认为是等义成语(即当作同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面形式,换言之,这些不同的书面形式在任何语境都能相互调换)的疏漏,供编纂者在修订时参考。为节省篇幅,我们采取“按语”的方式。下面每组成语里的头一个为该辞典的主条,后边用括号标出该辞书的页码。“按”中的成语释义是笔者所理解、所采纳的。我们认为下文中的各组都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并各以一个不能互相替换的实例作佐证。
  (一)《汉语成语大词典》①失误例析
  ①“不足挂齿”也作“不足齿数”(119页)
  按:“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有时还可谦称自己做的事不值得别人称道。“不足齿数”表示极端轻视。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适用面较宽,语义较轻,后者适用面较窄,语义较重。下例中“不足挂齿”不能换作“不足齿数”:“陈表伯,这件事交给我办吧。区区微劳,不足挂齿。”(欧阳山《三家巷》)
  ②“察言观色”也作“察颜观色”(137页)
  按:“察言观色”表示观察言语脸色以揣摸对方的心意。“察颜观色”表示观察面容脸色以揣摸对方的心意。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所指范围大,后者所指范围小;前者不能用作“眼睛”、“目光”等的定语,后者常可这么用。下例中“察颜观色”不能换作“察言观色”:父亲的沉默愈发使他感到事态严重,他决定采取主动,对父亲为人的一贯了解使他不存任何侥幸。他磨磨蹭蹭地凑上来,察颜观色地看着父亲的脸,咕咕哝哝地说:“我告诉你……那件事是我……我只是觉得好玩并不是真的学抽是第一次真的我错了我以后……不会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③“垂手而得”也作“垂手可得”(187页)
  按:“垂手而得”形容毫不费力地得到。“垂手可得”形容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多表示要的东西已经得到,后者多表示要的东西还尚未到手;前者前面能加“可以”、“能够”一类词语,后者则不能。下例中“垂手而得”不能换作“垂手可得”:“明明可以垂手而得的锦标,为了顾全‘友谊’,只好放弃,而且要装出失手的样子,取信观众,结欢友邦。”(徐铸成《旧闻杂忆补篇》)
  ④“捷足先登”也作“捷足先得”(572页)
  按:“捷足先登”形容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捷足先得”形容行动敏捷,先得到所求的东西。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多适用于可以跟“登”照应的事物,后者多适用于可以跟“得”照应的人或事物。下例中“捷足先登”不能换作“捷足先得”:“等得有部空汽车来了,站在前面的一人捷足先登,其余的只好眼巴巴望着。”(韬奋《萍踪寄语三集》)
  ⑤“气息奄奄”也作“奄奄一息”(867页)
  按:“气息奄奄”(一)多形容人或其他生物快要断气的样子;(二)比喻事物快要消失、湮没或毁灭。“奄奄一息”(一)多形容人或其他生物临近死亡;(二)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三)指临死前最后的一点气息。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一)(二)义与后者(一)(二)义语义相近,但后者(三)义是前者所没有的。下例中“奄奄一息”不能换作“气息奄奄”:他只剩下奄奄一息,身上、头部和右手被砍伤,花栋木棍子已经丢失,左手中握着砍柴的短柄利斧、右手握着镰刀把。(姚雪垠《李自成》)
  ⑥“一得之愚”也作“一得之见”(1375页)
  按:“一得之愚”指对问题的一点肤浅的愚昧的见解。“一得之见”指对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只用作谦辞,后者没有这种限制。下例“一得之见”不能换作“一得之愚”:“只要它是言之有物的,即使是一得之见,也比某些言不由衷、空洞无物的理论更有值得阅读的价值。”(王朝闻《不与人苟同》)
  (二)《中华成语大辞典》失误例析
  ①“爱不忍释”也作“爱不释手”(3页)
  按:“爱不忍释”表示喜欢得舍不得放开。“爱不释手”表示喜爱得不肯放手。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常跟“在手里”配合运用,还可用于不能用手去拿的事物,后者不能这么用。下例中“爱不忍释”不能换作“爱不释手”:“他的老同学从浙江带来一件青石雕给他,他高兴得不得了,爱不忍释地拿在手里赏玩。”(方正《巧手》)
  ②“风和日丽”也作“风和日暖”(391页)
  按:“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明净美丽。“风和日暖”形容天气晴朗暖和。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偏重在天气明丽,后者偏重在天气暖和。下例中“风和日暖”不能换作“风和日丽”:“果树的种类很多,有的耐寒,有的喜欢润湿,有的在冬天结实,有的要风和日暖的时候才开花结果。”(吴雁南《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③“坚贞不屈”也作“坚贞不渝”(599页)
  按:“坚贞不屈”形容坚守节操,决不屈服。“坚贞不渝”形容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偏重在不屈服,适用于对恶势力的斗争,后者偏重在不改变,适用于对人自身的评价。下例中“坚贞不屈”不能换作“坚贞不渝”:“我们对党是忠实的,对人民是负责的,对敌人是坚贞不屈的,……”(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
  ④“立锥之地”也作“立足之地”(733页)
  按:“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立足之地”比喻安身之处。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一般只用于否定句,后者则肯定句和否定句都常用;“(无)立锥之地”常形容经济上极端贫穷,“(无)立足之地”常形容政治上或道义上无处容身。下例中“立足之地”不能换作“立锥之地”:“这年头有冤无处诉,有理没地方讲,只有找到共产党,借几杆快枪来家,才能有立足之地。”(姜树茂《渔港之春》)
  ⑤“生气勃勃”也作“生机勃勃”(1110页)
  按:“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既能形容草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能形容人,后者则不能用来形容人。下例中“生气勃勃”不能换作“生机勃勃”:“他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一张瘦脸生气勃勃。”(巴金《杨林同志》)
  ⑥“嗜痂成癖”也作“嗜痂之癖”(1149页)
  按:“嗜痂成癖”比喻爱好某种怪诞事物已成为一种癖性。“嗜痂之癖”比喻人的怪僻的嗜好。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连述式,谓词性的,多用作谓语,指的是事,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多用作宾语,指的是抽象的物。下例中“嗜痂之癖”不能换作“嗜痂成癖”:“附呈一笺,书读后所感,诗不工,书法尤其拙劣,以君子有嗜痂之癖,故不能藏拙,幸哂正为感。”(《茅盾书信集》)
  ⑦“息息相关”也作“息息相通”(1370页)
  按:“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十分密切。“息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互相沟通。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偏重在密切相关,后者偏重在相互沟通。下例中“息息相关”不能换作“息息相通”:“接着,他就一连说了好几个故事,来说明华侨和祖国息息相关的命运。”(王西彦《厦沪车上》)
  ⑧“一脉相传”也作“一脉相通”(1529页)
  按:“一脉相传”比喻从同一个系统、派别承接、流传下来。“一脉相通”比喻事物之间相互关联、贯通。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偏重在先后承接,多强调某种思想、行为古今的继承关系,后者偏重在互相贯通,只是一般表示某种思想、行为的一致关系。下例中“一脉相通”不能换作“一脉相传”:“在这方面,好像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念,千万代的人类之间,也还有一脉相通之处似的。”(秦牧《长河浪花集》)
  (三)《中国成语大辞典》失误例析
  ①“成竹在胸”也作“胸有成竹”(162页)
  按:“成竹在胸”比喻做事前已经有了完整的打算或计划。“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打算或计划。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可以用在动词“有”后边,构成连述式,一般不用作“说”一类词语的状语,后者不能与动词“有”构成连述式,可用作“说”一类词语的状语。下例中“成竹在胸”不能换作“胸有成竹”:“她两只肥胖的小手使劲一抓,然后倒背在身后,好像已有成竹在胸似的走到门口,隔着玻璃向外静观事态。”(舒丽珍《峦城火焰》)
  ②“出人意表”也作“出人意料”(187页)
  按:“出人意表”表示出乎人们的意想和预料之外。“出人意料”表示出于人们的意想和预料。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本身有“表”(即“之外”),后边不能再加“之外”,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后边经常加“之外”,口语、书面语都常用。下例中“出人意料”不能换作“出人意表”:“出人意料之外,胡匪军一反先前小心谨慎拔慢步的前进,竟像春天的黄风一样卷来了。”(柳青《铜墙铁壁》)
  ③“大材小用”也作“大才小用”(223页)
  按:“大材小用”(一)表示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二)表示人才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大才小用”表示人才使用不当,造成浪费。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二)义与后者语义相等,但前者(一)义是后者所没有的。下例中“大材小用”不能换作“大才小用”:“你们把这些柱头砍得不长不短,好竹子也锯成片片,有什么用处?送到州里去当柴烧,大材小用,多不合算!”(沈从文《新湘行记》)
  ④“风烛残年”也作“风烛之年”(372页)
  按:“风烛残年”(一)比喻临近死亡的垂暮之年;(二)比喻人已到晚年,临近死亡;(三)比喻事物凋残破败,毫无生气。“风烛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一)义与后者语义相近,但前者(二)(三)义是后者所没有的。下例中“风烛残年”不能换作“风烛之年”:“酒泉那点风烛残年的商业,军人还要和他们竞争。”(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⑤“肝胆相照”也作“肝胆照人”(410页)
  按:“肝胆相照”比喻诚恳待人,真心相见。“肝胆照人”比喻以赤诚之心待人。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指双方或多方的,因而前边常用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者单指一方的,前边不能加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下例中“肝胆相照”不能换作“肝胆照人”:“你只要喜欢他们的艺术,他们就跟你肝胆相照。”(冯骥才《感谢生活》)
  ⑥“难解难分”也作“难舍难分”(859页)
  按:“难解难分”(一)形容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不易分开;(二)表示在争吵或斗争中,双方相持不下,难以分开。“难舍难分”形容双方感情很好,不忍分离。二者语义相关,互有交叉,前者(一)义与后者语义相近,但前者(二)义是后者所没有的。下例中“难解难分”不能换作“难舍难分”:“你扑我一下,我砍你一下,你进我退,此扑彼闪,难解难分。”(刘亚洲《陈胜》)
  ⑦“杞人忧天”也作“杞人之忧”(927页)
  按:“杞人忧天”比喻忧虑毫无根据的事情。“杞人之忧”比喻毫无根据的忧虑。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多用作谓语,指的是事,后者定中式,体词性的,多用作主语、宾语,指的是物。下例中“杞人忧天”不能换作“杞人之忧”:“王瑶草不是逆案中人,自然起复,但未必阮圆海也能起复,老兄又何必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
  ⑧“势如破竹”也作“破竹之势”(1147页)
  按:“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不可抵挡。“破竹之势”比喻不可抵挡的气势。二者语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多用作谓语,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的,多用作宾语。下例中“破竹之势”不能换作“势如破竹”:“我军以破竹之势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
  由是观之,我们应该格外重视成语中语素变异的复杂情况。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例证,并经过充分的辨析比较,将“一字之差”成语和等义成语二者严格地区别开来。否则,容易误将一部分语义相近或相关的“一字之差”成语当作等义成语(即同一个成语的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来看待。这样不利于成语的规范化,也不利于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附注:
  ①该词典“凡例”指出,“也作”条“指与主条含义、字面均同而词序、结构有所变化者,……以及含义相同或相近而字面、结构有所不同者”。因而,本文所列举的“失误”例中,可能有的是编纂者并不认为是等义成语的,只是“含义相近”。不过,这种编排,读者无法从形式上加以鉴别,只得凭主观揣测。笔者觉得,这样编排似乎并不妥当,容易引起误解。拙文一律当作等义成语(即同一个成语的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来看待的。

笔者说明:
  原文载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这次发表更换了个别例证。
                           2005-08-0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字之差”成语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