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pengc 发表于 2005-8-2 17:23:53

等义成语四题

作者:倪宝元   姚鹏慈
来源:作者投稿

             一等义成语的界说

  凡意义相等、用法相同的成语,叫做等义成语。例如:
  “闭门谢客”与“杜门谢客”,二者虽有一个语素不同,但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都能相互调换,是一组等义成语。
  “瑕瑜互见”与“瑜瑕互见”,二者虽语素次序不同,但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都能相互调换,是一组等义成语。
  “谈今论古”与“谈古说今”,二者虽语素有更换,语序有变化,但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都能相互调换,也是一组等义成语。
  等义成语大多数都是成对的。但也有不少是包含三个以上成语的。例如:“了如指掌/了若指掌/了似指掌”一组,“晨钟暮鼓/暮鼓晨钟/晨鼓暮钟”一组,“赤手空拳/徒手空拳/空手赤拳/空拳赤手”一组,“摩肩接踵/摩肩擦踵/摩肩挨踵/肩摩踵接/接踵摩肩”一组,“见风使舵/见风转舵/看风使舵/看风转舵/随风转舵/看风转篷”一组等。
  从意义方面考察,上面列举的成语都是等义成语。倘若转换一个角度,以形式为着眼点来看,又都是多形成语,①即同一个成语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这和词汇里“思维/思惟”、“代替/替代”既是等义词又是异形词的情况相仿。

          二等义成语与非等义成语

  等义成语意义相等、用法相同,它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不要将非等义成语当作等义成语。
  第一,不要误将近义成语当作等义成语。在此,分别从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其实这三者互有联系,有时甚至是难解难分的)举例性地谈一谈。
  先从意义看。“束手就擒”与“束手待毙”都有“捆起手来无法解脱”的意思,但语义轻重不同:前者语义较轻,后者语义较重,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众寡不敌”与“寡不敌众”都有“众寡悬殊”的意思,但语义表达重点不同:前者偏重“双方力量相差太大,难以抵挡”,后者偏重在“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食古不化”与“食而不化”都有“没有消化已学过的知识”的意思,但所指范围大小不同:前者仅指古代知识,后者没有这种限制,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再从色彩看。“扬眉吐气”与“趾高气扬”都有“兴奋、得意”的意思,但感情色彩不同:前者含褒义,后者含贬义,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进退维谷”与“进退两难”都有“进也难,退也难”的意思,但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忧心忡忡”与“忧心如焚”都有“心里十分忧虑”的意思,但形象色彩不同:前者是直陈性的,后者是比喻性的,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再从用法看。“壮志凌云”与“凌云壮志”都有“志向宏伟”的意思,但句法功能不同:前者是主谓式,谓词性的,后者是定中式,体词性的,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中流砥柱”有“中流之砥柱”的意思,是体词性的,多用作宾语;“砥柱中流”有“砥柱立中流”的意思,是谓词性的,多用作谓语。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恶语中伤”与“恶语伤人”都有“恶意诽谤”的意思,但具体用法不同:前者可带宾语,后者不能,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再列举几组较易误认为是等义成语的近义成语:察言观色≠察颜观色、垂手可得≠垂手而得、必经之路≠必经之地、大快人心≠人心大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肝胆相照≠肝胆照人。
  第二,不要误将意义相交叉的成语当作等义成语。有些成语,A成语是多义的,B成语是单义的,并且A成语的一个义项又与B成语的意义相等,因而往往将二者看作等义成语。
  “满腹牢骚”是多义的:1)形容心情抑郁不满,很不得意,是主谓式,谓词性;2)指一肚子的不满情绪,是定中式,体词性,如:“不得已,惟有……把同情人民不满现实的满腹牢骚曲折地寄托于笔墨之外。”(傅抱石《〈郑板桥集〉前言》)而“牢骚满腹”是单义的,只与“满腹牢骚”1)义相等,主谓式,谓词性,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下面几组成语,前者都是多义的,后者均是单义的,意义相交叉,其中一项意义又相等,也都是较易被误作等义成语的:大材小用≠大才小用、游移不定≠游移不决、一呼百应≠一呼百诺、天翻地覆≠翻天覆地、鼎鼎大名≠大名鼎鼎、满目疮痍≠疮痍满目、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最后,不要误将成语的歧式、套式、异式当作等义成语。
  所谓歧式,就是成语的不规范的书写形式。如将“川流不息”写作“穿流不息”、“一筹莫展”写作“一愁莫展”、“图谋不轨”写作“图谋不规”。每组后者只是成语规范形式的讹变,因此不能把各组看作是等义成语。
  所谓套式,就是由于表达需要而临时产生的成语语素变换的形式。像“百感交集”与“万感交集”一组,后者较前者语义更强,带夸张意味,如:“思绪奔凑,万感交集,眼睛有点润湿了——也许受了冷空气的刺激,脸上是堆着微笑的。”(茅盾《秦岭之夜》)但“万感交集”只是成语“百感交集”的套用(是成语的一种修辞用法),不能把二者看作是等义成语。
  所谓异式,就是由于表达需要而临时产生的成语语素异序的形式。像“焦头烂额”,在下列语境为押韵而异序成“头焦额烂”:任凭你乔装打扮,/任凭他用尽机关,/走卒休想逞英雄,/小丑岂可充好汉。/害人只能终害己,/到头来落个头焦额烂。(池北偶《一窝孵两个蛋》)但“头焦额烂”只是“焦头烂额”的异序(也是成语的一种修辞用法),二者不是等义成语。
  总之,等义成语的范围是:1.各成员必须是成语,这就将“歧式”、“套式”、“异式”等摈弃在外;2.各成员必须意义绝对相等,用法完全一致,这就将一些近义成语和意义相交叉的成语排除在外。可见,等义成语的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

           三等义成语的类型

  近年来,我们采自现当代作品的等义成语共有1428组,其形式类型可分为语素变换型、语素异序型、综合型三种。
  (一)语素变换型,指的是有一个语素不同的等义成语,共有1019组,占71%。下可分(黑圆表示该语素不同):
  1.●○○○类,共267组,如:委靡不振/萎靡不振、伤天害理/丧天害理。
  2.○●○○类, 共229组,如:含糊其词/含混其词、情同手足/情如手足。
  3.○○●○类,共261组,如:目不斜视/目不旁视、螳臂当车/螳臂挡车。
  4.○○○●类, 共262组,如:百废俱兴/百废俱举、涸辙之鲋/涸辙之鱼。
  (二)语素异序型,指语素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等义成语,有362组,占25%。下可分:
  1.A○○○类(以首条成语的四个语素ABCD为基准,后一条,第一个语素A居首),共54组,如:百依百顺/百顺百依、过眼云烟/过眼烟云。
  2.B○○○类(后一条,第二个语素B居首),共20组,如:不自量力/自不量力,胼手胝足/手胼足胝。
  3.C○○○类(后一条,第三个语素C居首),共286组,如:处之泰然/泰然处之、天罗地网/地网天罗。
  4.D○○○类(后一条,第四个语素D居首),共2组,即:遐迩闻名/名闻遐迩、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三)综合型,指不属于上述两型或上述两型相融合的等义成语,共有47组,占4%。如:毕恭毕敬/必恭必敬、横征暴敛/重敛横征、心粗气浮/心浮气躁。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的一种文化积淀,不少已经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了。人们相习沿用过程中,一个成语产生不同形体,而构成一组等义成语,是很自然的。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就从历时的角度收录了一个成语的不同形体(该书列为条目的作正体,余作异体)。该词典“征引书证,不取现代著作,材料来源一般止于清末,即1911年前后”。②而我们的语料则以共时为角度,书证都采自“五四”以来现当代作品,因此一个成语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不同形体,有不少已极为罕见或已经消亡。成语饱经“沧桑”,大多数已经定型,而且随着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等义成语(即“多形成语”)终将“定于一尊”,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我们手头的资料看,“语素变换型”等义成语占大多数,主要原因是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等义和近义语素。由等义语素互换而形成的等义成语,如:日夜兼程/昼夜兼程、手足无措/手脚无措、颠倒黑白/颠倒皂白、顺水推舟/顺水推船。由近义语素互换而形成的等义成语,如:不同凡响/非同凡响、各持己见/各执己见、苟且偷安/苟且求安、情有可原/情有可恕。
  有些等义成语互换的两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压根儿就是一个并列式双音词,如:道不拾遗/路不拾遗(道路)、筋疲力尽/筋乏力尽(疲乏)、蝇头微利/蝇头小利(微小)、啧啧称赞/啧啧称赏(赞赏)。
  “语素异序型”等义成语里,C○○○类占该型总数的79%,主要原因是四字格成语中,联合式占总数30%左右,而其中前后意念上为并列关系的,又占联合式的60%上下。286组C○○○类里,除了46组为非联合式(如:暗渡陈仓/陈仓暗渡、失之交臂/交臂失之),其余都是联合式。因而该类占“语素异序型”的绝大多数,是可想而知的。

          四等义成语的规范化

  等义成语,就形式而言,也就是多形成语。在等义成语中,我们将其常用的规范形式,称为定式,将其非常用的规范形式,称为或式。③还有些等义成语,都可以从现当代名家名篇中找到大量例证,因而都是常用的规范形式,就只好暂时认为它们“互为或式”(即都是定式)。
  据粗略统计,汉语常用成语约3500条。我们搜集到的等义成语1428组,绝大多数是常用成语,它们占常用成语将近40%,比例相当可观。这些等义成语的存在,对言语交际来说,利弊究竟如何呢?有无加以规范的必要呢?这确实是很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一)等义成语的修辞作用
  等义成语的存在,有时为实现某种特定的修辞目的,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第一,在一定的语境,可避免言语的重复、呆板。例如:
  (1)使工人一下子觉得刘思佳这一套是重感情,讲义气,压强扶弱,济困救危。(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2)我在重庆时所担的心思,现在都涣然冰解,如释重负。(廖沫沙《“多少英雄硬骨头”》)
  (3)宝庆对他们说,他想在南温泉重起炉灶另开张。(老舍《鼓书艺人》)
  (4)山上有法海洞,洞中安坐的那尊法海像,慈眉善目,看上去很像毕生尽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鉴真法师,令人肃然起敬。……法海禅师的雕像善眉慈目,白娘娘的塑像,也栩栩如生。(徐铸成《风雨故人》)
  例(1)不用“济困扶危”而用“济困救危”,为避免与上文“扶”字复出。(2)不用“涣然冰释”而用“涣然冰解”,为避免与下文“释”字复出。例(3)不用“另起炉灶”而用“重起炉灶”,避免了与下文“另开张”的“另”字复出。例(4)先用“慈眉善目”,后用“善眉慈目”,使言语富有变化。
  第二,在一定的语境,可使言语结构匀称均衡。例如:
  (5)小青年如梦初醒,似饿虎扑羊,饥狐逮兔,唯恐被抢掠了一般,往前一冲,身子倾压在钱堆上。(梁晓声《雪城》)
  (6)……剧情则采近年抗日战事,虽仍用生旦登场,而关系家国兴衰,洵能于小见大,因微知著矣。(俞平伯《〈新编彝陵梦〉序》)
  (7)姬觉弥在万里长征之后,只身进园,做了四十年的繁华春梦,到现在一觉醒来,依然是孑然一身,清风两袖。(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
  例(5)不用“饿虎扑食”而用“饿虎扑羊”,以与下文“饥狐逮兔”相一致。例(6)不用“见微知著”而用“因微知著”,就跟上句的“于”相对应。例(7)不用“两袖清风”而用“清风两袖”,同“孑然一身”相对称。
  第三,在一定的语境,可协调声律。例如:
  (8)晚霞随波荡漾,散开又聚拢,聚拢又散开,光影参差,百态千姿……(叶蔚林《阿黑在晚霞中死去》)
  (9)古老的安图部落早已衰亡,/“依玛堪”是祭奠你的酒殇觞,/是什么样的浩劫使你衰落?/你的后代为什么背井离乡?(俊然《安图的后代》)
  例(8)不用“千姿百态”而用“百态千姿”,是为了协调声律。例(9)不用“离乡背井”而用“背井离乡”,是为了押韵。
  为了修辞目的而选用成语的书写形式,是灵活的,临时性的,跟成语的定型化和规范化并不矛盾。
  (二)等义成语规范化的原则与设想
  等义成语规范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是无疑的。罗常培、吕叔湘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中指出:“语言的‘规范’指的是某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④因而,等义成语的规范化,也就是等义成语的标准化。
  等义成语的规范化,是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一要积极促进,二要稳妥行事。那么,根据什么标准来确认其中一个为定式,其余为或式呢?换言之,依据什么原则去大力提倡一个,而逐渐淘汰其余的呢?笔者认为,规范等义成语的原则有三条:普遍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即从俗、从简、义明。此外,规范等义成语时,还须具有两个层次观念:一是“先后”层次,即针对等义成语存在的“一为定式、余为或式”与“互为或式”两种事实,应有个“前者先行,后者暂缓”的规范层次;二是“宽严”层次,即基于等义成语存在的“语素变换型”(此含“综合型”)和“语素异序型”两大类型,还应有个“前者从严,后者从宽”的规范层次。
  首先必须看到,语言社会已经依据“从俗、从简、义明”的原则,自觉不自觉地在规范等义成语了。下面这些等义成语“一为定式、余为或式”,就是这种规范化的结果:
  取含本字与今字的为定式,而含借字与古字的为或式(下文中斜线前的均为定式,斜线后的均为或式)。如:披坚执锐/被坚执锐、百废俱兴/百废具兴、离经叛道/离经畔道……
  取正确写法的为定式,而运用中因讹变并误传过的为或式。如:铤而走险/挺而走险、走投无路/走头无路、按部就班/按步就班……
  取笔画少的为定式,笔画较多的则为或式。如:登峰造极/臻峰造极、鸡犬不宁/鸡狗不宁、刻骨铭心/刻骨镂心……
  取表义显豁的为定式,表义欠显豁的则为或式。如:结党营私/植党营私、偷鸡摸狗/偷鸡打狗、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取BD(含AC)能构成并列式双音词的为定式,其他的则为或式。如:东拉西扯(拉扯)/东扯西拉、冷嘲热讽(嘲讽)/热讽冷嘲、珠圆玉润(圆润)/玉润珠圆……
  取符合平起仄收势规律⑤的为定式,其他的则为或式。如:争强好胜/争胜好强、嗷嗷待哺/待哺嗷嗷、单枪匹马/匹马单枪……
  规范化的三原则,有时不免会有抵牾。这时人们每每是以“普遍性原则”作为归宿的。如“义愤填膺”与“义愤填胸”,“膺”即“胸”,它笔画繁,且是古语词,表义没“胸”显豁,但前者社会使用频度明显高于后者,就不妨从俗从众,以“义愤填膺”为定式了。
    对于语言社会这种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在成语辞典编纂时采用适当的方式,促其早日定型。如只列“定式”作为条目,可在该条目中注明“曾作××××”“也作××××”,但不再引当代作品中“或式”的书证(当然,倘若“或式”正是该定式的源头,为说明语源而引用史证的另当别论,下同)。这里涉及的都是属于“先行”层次之内的等义成语。
  其次必须承认,一部分等义成语尚处于“互为或式”的并存阶段。对这些属于“暂缓”层次之内的等义成语的规范,显然由不得“我辈数人,定则定矣”。不过,我们仍然可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综合三原则,作出审慎的判断,对其规范化,加以适当引导。下面举例来说:
  取通俗浅易的为定式,欠通俗浅易的则为或式,如:对答如流/应答如流、名垂青史/名标青史、养家糊口/养家活口……
  取意义显豁的为定式,欠显豁的则为或式,如:名重一时/名噪一时、独具慧眼/独具只眼……
  取形式简易的为定式,欠简易的则为或式,如:气宇轩昂/器宇轩昂、人才辈出/人材辈出、一文不名/一文莫名……
  取BD(含AC)能构成并列式双音词的为定式,不能的则为或式,如:国富民强(富强)/民强国富、遮天蔽日(遮蔽、天日)/蔽日遮天……
  取符合平起仄收势规律的为定式,其他的则为或式,如:尔虞我诈/尔诈我虞、雕梁画栋/画栋雕梁、风和日丽/日丽风和……
  对于“互为或式”的等义成语,也不妨在成语辞典编纂时,编者审慎三思后认为应提倡的,则作为“定式”而列为“主条”,而其余的则列为“副条”。在“主条”中必须包括拼音、释义、例证等项,在“副条”中除拼音外,只注明“见‘××××’”,就够了。如:“应答如流”为副条,注释时只标明“见‘对答如流’”。主条“对答如流”除释义、例证等项外还须标明“也作‘应答如流’”,与之呼应。这样“主”“副”分明,将有利于促进成语书写形式的规范化,标准化。
  我们规范等义成语的设想,也只是初步的,建议性的。孰是孰非,“终审权”还在语言社会。等义成语规范化工作完成后,作者为达到特定的修辞目的而产生的语素变换或语素异序的等义形式(即便曾是“历史上”的“或式”),都一概看作是成语“套用”而形成的“套式”或成语“异序”而形成的“异式”,这样处理较为稳妥而简捷。成语的规范化并不“框死”成语的修辞用法。
  (三)名家在促进等义成语的规范化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成语的书写形式也应以现成的、通行的为准。为了促进成语书写形式的标准化,著名作家在选择等义成语时,也是力求“从俗、从简、义明”,力求规范的。
  名家在修改自己的作品时也常将或式成语改为定式成语。
  先看改换语素的实例:
  (10)原句:丁四无精搭采的进来。(老舍《龙须沟》,晨光,1952年版)
  改句:丁四无精打采地进来。(同名,见《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1978年版)
  (11)原句:他并不直捷了当地答复我的问题。(巴金《鬼》,见《巴金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1955年版)
  改句:他并不直截了当地答复我的问题。(同名,见《巴金选集》,人民文学,1980年版)再看调整语序的实例:
  (12)原句:虽然这两兄弟具有同一性情,口快心直,不通方圆,经过七、八年的世途磨炼,这哥哥已经很能够自制了。(沙汀《两兄弟》,见《堪察加小景》,文化生活,1948年版)
  改句:虽然这两兄弟具有同一性情,心直口快,不通方圆,经过十多年的世途磨炼,这哥哥已经很能够克制,不怎么憨直了。(同名,见《沙汀选集》第一卷,四川人民,1982年版)
  (13)原句:满口的仁义礼智,一肚皮的狗盗鸡鸣。我看,你经过了这一次小教训,你也可以睁开你的眼睛了!(郭沫若《虎符》,见《郭沫若选集》下卷,开明,1951年版)
  改句:满嘴的仁义礼智,一肚皮的鸡鸣狗盗……(同名,见《沫若剧作选》,人民文学,1978年版)
  名家锤炼等义成语的范例,充分说明等义成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早已引起作家们的高度重视。作为语言工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地为等义成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作出应有的努力。

附 注:
  ①有人称为“异形成语”,见薛从军、陈德荣《异形成语浅析》,《语文建设》1992年第6期。
  ②见《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凡例”,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第1版。
  ③有人相应称为“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见聂言之《通用成语与异体成语》,《江西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④ 见《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7月第1版。
  ⑤见崔希亮《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修辞学习》1993年第1期。


笔者说明:原文载于《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2005-08-0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等义成语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