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 发表于 2010-6-19 20:39:47

金华方言:行走在消逝中

地方方言考级试题风行网络 金华方言:行走在消逝中 单光辉 戴妍妍 叶梦婷金华晚报2009年8月6日http://www.jhnews.com.cn/site1/jhwb/html/2009-08/06/content_1031262.htm
http://www.chinadialect.com/up_pic/201061814331758.bmp
  十月份的天气么真的是有点好  白天穿T恤么晚上穿棉袄。  街上的人都急急忙忙,  好像前面就有得捡钞票。  ……  金华方言歌曲《十月》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在市区各大KTV,这首歌曲的点播率一直不低。各电视台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方言类节目,《二十分可乐》、《新闻节节棒》……可是,审视现在金华方言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这样写道: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行走在消逝中的事物数不胜数,而近年来地方方言考级试题风行网络,这背后也是我们对在娘胎里就耳熟的语言的怀恋,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不再会说温暖“乡音”。   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会说的方言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再也不能在大街上听到诸如“瞥fóng”“金瓦宁”等熟悉的话了。   方言考级试题在网上疯传,地方方言,却正行走在消逝中———   网上方言考级试题盛行   金华早在秦代建县,历史悠久,先属越国,后为楚地,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均有遗风,在它的语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信息。从历史沿革看,金华方言属于早期“於越”先民语言,后又由于历史(战争、朝代更迭、人口迁徙)、地理(地域相交和相隔)和文化传播的影响,融合了“楚语”、“吴音”及中原一带迁徙民的“官话”,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的婺州方言。   金华八婺县市的方言基本上是相通的,金东区(原金华县)、婺城新区、市区、兰溪、浦江、武义这些地方语言比较接近,只有汤溪话有点不同,大体上我们说的“金华话”指的就是这些地方的方言,义乌腔比较生硬,人称“义乌十八腔”,东阳话比较古朴、难懂。   近年来网络上开始流行起各地方言的考级试卷,金华也不例外。金华话四级、义乌话五级、东阳话三级,网友自己命题,考一考熟悉或不熟悉方言的网友们,但是这其中的题目,并不是所有当地人都能做出来,特别是一些说惯了普通话的年轻人,这真是一个考验。   现在的小朋友难得说金华话   金华市南苑第一幼儿园的廖敏芳园长介绍,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会说金华话的是越来越少,年龄越小,会说的也就越少,不少在一线工作的老师深有体会。   该园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刘丽萍老师说,她任教的班级大都是3~6岁的小朋友,大家说的都是普通话,如果有一个小朋友突然冒出金华话,大家都会觉得很奇怪。她的儿子现年11岁,和家里人都是用普通话交流,能听懂金华话,但是不会说。   另一位有着18年教学经历的朱蓓老师认为,小孩子在家的话,家长和他进行沟通时用方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和学普通话并不矛盾,毕竟小孩子学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   这样的情况在郊区和农村要好一些。在金东区澧浦镇赵村,12岁以下的儿童一共有9人,但是只有两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华方言与自己的家人进行谈话、交流。其他的7个孩子都是只能听懂不会说。甚至当大人用金华方言与他说话时,他也只能用普通话来回答。在农村学校里,大部分男同学会在课堂外说方言,女同学则大多数用普通话交流。“老师会利用课间时间用金华方言和我们交流,了解我们的情况,我们班男同学都是用方言回答的,但是女同学一般都用普通话。”澧浦初中初一(6)班的一位同学说。   汤溪小朋友的“汤溪普通话”   老家在汤溪的盛宏剑小朋友今年3岁,从小就跟着在金华打工的爸爸妈妈租住在朱基头。盛宏剑有个小名叫楠楠,小家伙知道自己叫什么。但是一碰到他感兴趣的事情就“楠楠要干吗楠楠要干吗”地叫。   楠楠的妈妈说楠楠从小就待在金华,只有少部分时间待在老家,所以基本上楠楠会讲的也就是普通话,但是也许是小家伙聪明,尽管在老家待的时间不长他也能听懂老家那边的汤溪话,但是也许是父母教育的原因小家伙到现在也不会讲一句汤溪话,嘴巴里面冒出来的都是和父母类似的带着汤溪口音的普通话。   不过小家伙也有逗趣的一面,因为年龄小而且性格外向,楠楠格外受在附近租住的阿姨婶婶们喜爱,只要小家伙一出门大人们就想着法子逗他,就这样小家伙也会说金华话不过仅仅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句子上,比如你问他是哪里人,小家伙就会奶声奶气地用金华话说“楠楠是精瓦银”。   据楠楠的妈妈说这些都是楠楠在与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自己学会的或者是从别人那边听来的,自己也没怎么教孩子,只是在一些遣词用句上会改正一下,比如现在的小楠楠还不能区分“你”和“我”的意思,在他的心里只有“你”和“楠楠”,没有“我”。   如果和他说“这个给你吃”,他也会说“这个给你吃”,但是如果和他说“这个给楠楠吃”他就理解了“这个给我吃”。但是不管是哪种说话方式他都会马上把东西拿走。“有一次楠楠要拿一个玩具,拿不到急得在那边装哭,我就把玩具拿给他,并且说‘诺,给你’,他居然也和我说‘给你’。”楠楠的妈妈笑着说。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些觉得学方言没用还不如学英语的家长不如试着让孩子学学自己的方言,毕竟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且你怎么知道学习方言不是一种课间休息的好游戏呢?   大学生小戴的他乡尴尬事   2006年,汤溪女孩小戴第一次走出浙江到了六朝古都南京上学。在那边交流根本没有问题,因为大家清一色地都讲普通话,如果说一定要有区别就是有的人的普通话带了那么点“色”,家乡的颜色。   军训结束后一个寝室的4个姑娘老早打成了一片,每天嘻嘻哈哈地过日子还真没去问大家是哪里人,那时候只有那些口音特重的人才会被标上“哪哪人”。某天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谈心,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自己是哪里人,到了那个时候小戴才知道自己的上铺居然是老乡。   小戴是金华汤溪人,上铺是金华蒋堂人,这么近的距离两人居然不知道。当时小戴很激动,以后的一段时间她老是找机会和上铺说金华方言,但是上铺老用普通话回答,只有到了说不想别人知道的小秘密时才和小戴说方言,这让小戴很不舒服。   两人关系也就疏远了不少。在学校里老是能听到周围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在讲自己家乡的方言,有时候周围的朋友会为一个刚走过去的打着电话的人而激动,“他讲的是我老家的方言,我听得懂,他一定是我老乡”。每当这时小戴心里就有那么个遗憾的声音响起。   留守老人和儿童爱说方言   在汤溪镇的很多小村落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趁着年轻出去打工创业。每天傍晚外婆奶奶们就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小孙女聚集在一块儿,老人们聊聊天,抱着牙牙学语的还不能走路的小孩玩耍。已经会走路的小孩就一大群呼啦啦地跑来跑去,嘴里还不停地用汤溪话交流着。   “我们农村自己带小孩还能教什么话,汤溪话哇。”一看上去才五十几岁的“奶奶”说。在农村,家长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孩子当然只能留给不年迈并且对照看小孩颇有经验的父母。而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没有文化,能讲的只是汤溪话,当然有些时候孩子也会被带去和爸爸妈妈住一阵子,那时候就会学会一些“时髦词”。   如果条件再好点,父母自己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那基本上也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听懂老家方言。   对于孩子来说,会自己“根”的语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也许我们的方言不好听但是想不想学会和喜不喜欢我们的方言只有孩子的话才有分量。你能理解当别人带着好奇的语气问你“你是金华人可你怎么不会讲金华话”时的尴尬和不知所措?
本报记者 单光辉 实习生 戴妍妍 叶梦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华方言:行走在消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