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话“蛮”的解释
来源:http://www.naqoshi.com/bbs/viewthread.php?tid=208湖湘文化的特质,可以用一个“蛮”字来概括。这个“蛮”,首先是一个地域的和民族的概念。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太伯初至江南,得到千余家荆蛮的拥护,得以站稳脚跟,建立吴国。楚国立国的时间不如吴早,熊绎在周成王时始封于楚,比太伯坐吴的时间晚了大约一百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在对待商周文化和蛮族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吴对黄河文化,特别是周文化采取一种认同的态度。在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并自觉地向黄河文化学习。楚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楚在兼并周围的小国家和要求周给予王的称号时,往往打出“我蛮夷也”的旗号,要挟对方。这种以蛮夷为标榜的事实,说明了楚人对蛮夷文化的认同。正是这种认同,楚人把自己推到了周人的对立面,使周人对他怀有戒心和敌对情绪。楚文化及楚人受到周文化和周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能促使楚人像吴人那样去向周文化学习,反而使楚人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蛮”的特质的方向上发展。
司马迁在述及吴、楚两国中的蛮族时,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两个不同的名称。按照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荆与楚两个地理概念大致相当,荆蛮也就是楚蛮。但是,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中只称荆蛮不称楚变,在《楚世家》中只称楚蛮不称荆蛮。可见,荆蛮与楚蛮在司马迁那里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区别是十分清楚严格的。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大概谁知,以太伯作吴为界线,太伯作吴以前,江南之蛮通称荆蛮,太伯作吴之后,司马迁就改称夷蛮,或直呼之为吴了。名称的变换表示着内容的变换,表明蛮人的一部分与吴人融合、同化,一部分向更边远的地方迁移。司马贞《索隐》说:“变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指的或者就是这种情形。居住在湖湘一带的杨越(粤),也就是蛮族人的一支。它构成楚蛮的一部分。
作为湖湘文化前身的楚变文化特质的原始层,就是它的带有原始野性的“蛮”。这种“蛮”的特质的内涵,包括“沅有生兮醴有兰”的自然环境;包括“被薛荔带女罗”的服饰;包括“信鬼而祠”的民风民俗,包括“荜路蓝缕”(《楚世家》)的辛勤劳作和开拓精神。
“蛮”的文化物质的第二个层面是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但是,这种情感,在包括湖湘在内的楚人身上表现特别强烈,特别突出。《离骚》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蜷局顾而不行。”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他们在胜利之后,都想要回归故乡。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乡土意识,难解的怀乡、恋乡情结。
“蛮”文化特质的第三个层面便是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爱家、爱乡与爱国不是一回事,它们有范围、层次的区别。只有爱国主义才是一种最崇高最广大的爱,属于最高层次。我们同样可以说,爱国主义在楚人身上表现最为强烈,最为执著。蛮,也就是执著。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变,这种执著。屈原更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还有一种自强的精神,从先王能绎立国荆山开始,楚人就具有了一种荜路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王室分封不公,“齐、晋、鲁、卫,昔封皆受宝器,我独不(否)”。(《楚世家》)这种待遇之不公,促使楚多次问鼎周室,不断开拓疆域。把楚国的版图扩展到淮河、黄河流域,包括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的广大地区。只是后来由于楚国内部发生了矛盾,给秦国造成了可乘之机,后来居上,统一了中国。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但是,楚人自强之心并未泯灭,如上所述,秦灭 楚之后,民间便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俗谚,而秦亦竟为楚人所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说,湖南人与生俱来的蛮劲,是一种特立独行、自强不息、虽九死而不悔的执著精神。
“霸蛮”是湖南人的性格中最重要的特征
湖 南人的霸蛮给人的感觉是个性强。毛则动 、朱绒基、龙3应台、黄3永3玉、龙3永 3图,都特有个性,尤其跟斯文的江 浙 人,憨厚的北方人,精明的广东人等外地人士在一起,湖南人就特别地显出他的颜色。
人们对湖南人的感觉是,敢说,敢做,个性张扬。湖南籍的龙应台,走到哪里,就把“旋风”刮到哪里,言人之所不敢言、不能言,很有些蛮劲呐!湖湘土人并无一般书生的那种柔靡、纤巧之风,总是充满着豪迈、刚勇之气,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用兵打仗,扎得硬寨,拼得死命,兼书生意气和武侠豪气而有之。所以湖南人做起事来说起话来,不但坚韧不拔,而且痛快淋漓,往往一下子就把话说到了底,把事做到了位。你还在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他那里已经一把辣椒放了下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这地方,古称“三苗”。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历来是远离中原的“化外之地”,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处之所。元末明初,明3末3清3初,湘3省连遭战乱,人丁锐减,十室九空,于是有了大规模的两次移民,即民间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韶3山毛3氏先祖毛3太3华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山民有刻苦强悍的习性,移民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都要筚路蓝缕、忍辱负重,因此他们都得“霸蛮”。不“霸蛮”,活不下去呀!
霸蛮,就是湖南人精神最显著的特征。陈3独3秀有一篇文章,叫《欢迎湖南人底精神》。通读下来,你会感到他说的就是“霸蛮”。陈3独3秀是安徽人,他不会说这两个字,但湖南人自己能体会出这两个字的含义。曾 3藩一介儒生,从来没有打过仗,却领兵出征,屡败屡战,最后打出个“无3湘3不3成3军”来,是不是霸蛮?左3宗3棠抬着棺材进新疆,不向沙俄让寸土,是不是霸蛮?王3夫3之蛰居瑶洞四十年写成等身著作,没有霸蛮精神行不行?
实际上,湖南人的许多性格特质,如倔强、刚直、英勇、坚毅、强悍、豪侠等,以及“特别独立之根性”,都可以称之为霸蛮精神。 毛 则动早在1920年就说过:“呜呼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左,吾之先民;蔡、黄,邦之模范。”曾即曾 3藩,左即左3宗3棠,蔡即蔡3松3坡,黄即黄3克3强。至于鬻3熊,则相传是楚人的祖先。也就是说,湖南人的精神,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但主要彰显于近现代。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在近现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还是在清代咸丰、同治之后。曾3国3藩、左3宗3棠、胡3林3翼、郭3嵩3焘,这是一拨;谭3嗣3同、唐3才3常,又是一拨;黄33兴、蔡3 锷、宋3教3仁、陈3天33华,又3是3一拨;然后是毛则动、刘 烧骑、彭 的怀、贺笼、罗3荣23桓、任3弼3时等一大批无 阶3级革3命3家。正所谓“湘省土风,云兴雷震,威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毛 则动的老师杨昌济先生语)。其实,早在道光年间,邵阳人魏 2源即已应林2则2徐之请,编成了被日本2维2新2志2士奉为至宝的50卷《海2国2图志》。日本人能够取得2治2维2新的成功,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应该说也有湖南人一份功劳。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霸蛮,“但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也是霸蛮。“霸蛮”不是霸道,不是野蛮,而是坚韧不拔,是果敢刚毅,是不怕鬼、不信邪,是“打脱牙齿和血吞”,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拼命硬干,埋头苦干,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