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真是大无畏啊!
先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母只是注音工具,不能直接构成文字。在汉字音节中,每个音节只有一个韵母,也只有一个声母,发音时二者必须互相拼合,声母没有独立发音的机会。”
——请问声母没有独立发音 的机会就不能分析它的清浊了吗?照楼主这个逻辑,古人连送气与否也不能区分了罗?再进一步说,根本就分不出声母了罗?连楼主自己也知道清浊之分在于声带振动与否,凭什么就断定古人不会判断清浊呢?古人是如何学习梵文的清浊声母的呢?古人用的反切算不算辨别出了声母了呢?假如古人不能辨别清浊,为什么从来不用全清、次清的字去做全浊字的反切上字呢?
楼主又把古音和今音、普通话和方言的塞音混淆了:“虽然在汉字音节中客观上表现不出声母清浊的区别,但表音文字辅音清浊的划分与汉字音节中的声母还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简单地说,就是辅音的清浊与声母中的送气不送气相对应。”
——楼主根本就不懂“辅音的清浊与声母中的送气不送气相对应”只是现代官话等方言中古浊塞音在现代的读音特点。古音有三套塞音(浊塞音,清不送气塞音,清送气塞音),今音(官话等方言区)往往只有两套塞音(清送气,清不送气),在送气与否的二元结构中,楼主如何安排浊塞音的位置?即使没有三十六母,从古人的反切上字也能归纳出古音有三套塞音,楼主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
……
楼主千辛万苦,就弄了这么糊里糊涂的一锅粥,凭这两刷子就想议论古人的是与非?
看样子楼主也不是个纯粹的洋盘(估计刚接触到《汉语史稿》,否则也不会知道“浊音”“清音”“字母”……这些名词),可惜连字母的面目都没有来得及弄明白就急于发议论,未免操之过急。建议还是把整个学期的课程学完了再发表意见好一点。
[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07-8-31 15:40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