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骅简介
袁家骅(1903~1980)语言学家。江苏省沙洲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北京大学助教。193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英语和日耳曼语言学。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主任、中文系教授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与研究和对汉语方言的教学与研究上。他曾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著有论文《窝尼语音系》(《学原》1947年第1卷第11期)和《峨山窝尼语初探(语法提要)》(《边疆人文》1947年第4卷)。这是他初次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的成果。其中前者介绍了窝尼语的声、韵、调系统及最明显的几种变调规律,后者介绍了窝尼语的主要语法规则和语法特点。他的《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科学出版社,1953年)一书,通过记录云南阿细族的三首民歌(长歌、悲歌、捐税歌),分析论述了阿细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特点。该书不仅为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口语资料,而且也为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解放后,他还与他人一起对壮语进行调查并为他们创制文字。著有《僮族语文问题》(1954年)、《广西僮语方言分析概况和创制文字的途径》(《中国语文》1952年12月号)、《僮语词法初步研究》(合作,《少数民族语文论集》1954年第1集)、《僮语|r|的方音对应》(《语言学论丛》1954年第5辑)、《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民族语文》1979年第2期)等多篇论文。他这方面的研究的特点是:占有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范围广泛而全面,从语音、词汇到语法结构都有所涉及。注重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对比研究。这些特点使他的研究对于汉藏语系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方言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其代表作为《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它是在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整理而程的,它为高等院校汉语方言课程提供了综合性的教学参考,对于建立完整的汉语方言学的科学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占有大量活的口语材料,论点的基础可靠,语音的审核细致,对各方言语音特点的介绍详尽,重视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的研究,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各方言区的主要方面,使读者对各大方言的主要特征及各大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该书在国内外学界都引起很大反响。此外它还与人合作翻译了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他多年从事语言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为汉语方言及民族语言的教学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培养了新生力量。
转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list.asp?id=747&columnid=121&columnlayer=002101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