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6-3-30 21:30:18

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

作者:梁晓虹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510/2001-6-17

      “子”作为名词后缀,是自上古就有的语法现象。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时期,“子”逐渐普遍地应用起来,变得相当发达,具有了极为活跃的构词的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应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单音节名词后缀加上“子”,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双音节名词。朱庆之先生在《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注:台湾文津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一年版。)第三章《佛典与中古汉语的共时研究——宏观篇》中举佛典中24例,全部为双音节者:
      刀子    镊子    隔子    盏子    身子    师子    麦子    谷子
      橘子    瓜子    果子    蚊子    蟆子    蟇子    狗子    猫子
      鸟子    蜂子    孙子    园子    象子    牛子    厨子    盲子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中册第三章《语法的发展》中举从魏晋到宋代三十例,“子”在单音节后者共28例:
      种子    奴子    犊子    汉子    日子    蛤子    猧子    茄子
      豆子    燕子    笠子    帽子    柚子    妃子    杉子    袄子
      面子    娘子    骰子    贴子    扎子    钗子    望子    谜子
      蚬子    船子    交子    会子
      只有两例是“子”附在双音节后:
      青雀子(《北齐书·神武帝本纪下》)    手帕子(唐·王建《宫词》)
      语言学界还注意到,“子”表示小的东西或可爱的东西,即指小性,从唐代开始消失。(注:〈日本〉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第29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唐宋以后,在一些相当大的物体名词后亦可加上后缀“子”。(注:同上。又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第67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如此,“子”的后缀性质就更加明显,其构词能力自然也就大大增强。如:
      宅子    船子    阁子    案子    房子
      不仅是在名词后,中古以降,“子”有时还可附于动词或指代词后,组成新词,如以上王力先生所举例中的“贴子”、“望子”、“谜子”、“交子”、“会子”等均为“子”在动词后,还有如:
      叫子    挂子    障子    披子
      亦为同样。但是,这样组成的新词仍是名词性的。
      “子”在指代词后者,有如:
      惹子    些子    点子
      “这种用法扩大了‘子’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子’的构词能力,是汉语史上应该注意的事。”(注:蒋冀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第4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本文想通过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来考察“子”在近代汉语中的一些用法,从而看“子”在那个时代发展的特殊意义。
      1.“子”作为后缀已不再主要是为了双音化的需要,许多本来双音节或其它多音节词后亦可缀以“子”,如:
      和尚子    师云:诸和尚子,打钟打鼓,上来觅什么?(《雪峰录》上)
      上座子    上座子,若实未得悟入,直须悟入始得,不可虚度时光。(《雪峰录》上)
      乌龟子    须弥山脚下乌龟子,莫待重遭点额回。(《联灯录》卷二十八)
      老鼠子    师云:此间有个老鼠子,今在浴室里。(《雪峰录》下)
      关捩子    雪窦恐怕人逐情见,所以拔转关捩子。(《碧岩录·一颂评唱》)
      梢郎子    问:承古有言,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只如情未生时如何?师云:隔。云:既未生,隔个甚么?师云:这梢郎子,未遇人生。(《联灯录》卷二十五)
      尾巴子    过去坠坑堑,回来却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无门关·牛过窗棂》)
      壳漏子    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坠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大慧书·答汤丞相(进之)》)
      草索子    上堂:喝一喝,这草索子,方共用底。(《虚堂兴圣录》)
      柏树子    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赵州录之余》)
      蓦闻山僧颂庭前柏树子话,忽然打破漆桶,于一笑中千了百当,方信山僧开口见胆。无秋毫相欺,亦不是争人我,便对山僧忏悔。(《大慧书·答富枢密(第三书)》)
      拄杖子    尔有拄杖子,我与尔拄杖子;尔无拄杖子,我夺尔拄杖子。(《无门关·芭蕉拄杖》)师拍手一下,拈起拄杖云:接取拄杖子。僧接得,拗作两截。师云:直饶与么,也好与三十棒。(《云门广录》卷中)
      饭袋子    师云:饭袋子,身如椰儿,大开与么大口。(《云门广录》卷下)
      类似这样的例子,禅典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他如:
      石梯子    铁橛子    疑团子    桶底子    钵袋子    饭袋子    巡铺子
      野鸭子    米囤子    湖州子    半夜子    夜半子    南北子    指头子
      金凤子    饼角子    穷鬼子    圣箭子    金弹子    消息子    屎块子
      屎檐子    境块子    胶盆子    新妇子    和坐子    捞波子    王蛮子
      由“子”构成的四音节者,如:
      冬瓜印子    臭皮袋子    无心碗子    漫天网子    无毛鹞子
      小根魔子    释迦老子    黄面老子    阎罗老子    阎家老子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禅学僧无著道忠在其《禅录用语》(注:日本禅文化研究所藏钞本。)〈子〉字部中,收录“子”作后缀的语词共三十八个,其中就有十八个为三音节以上者,近百分之五十,可见比例之高。而在另一篇《边字并助字附跃字》(注:日本禅文化研究所藏钞本。)中,共收录此类词十九个,其中只有两个双音节,其它十五个三音节者,还有两个四音节者。
      以上词例,大多是在双音名词后加以“子”。其中很明显的是,大部分的“子”只是真正的缀加,没有“子”亦可用,如“和尚子”即和尚,“上座子”即上座,“乌龟子”就是乌龟,“拄杖”一条,前用双音节词“拄杖”,后用“拄杖子”,极为灵活。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汉语发展到此时,双音节词已明显增加,禅录作为近代汉语中口语特色极为鲜明的典籍,本身的双音节词颇为丰富。而这时的“子”又是非常活跃的,所以可以灵活附加,并不影响词义。我们还可以从同时代另一口语化较强的《朱子语类》中发现同样的特色(注:根据日本盐见邦彦所编《朱子语类口语语汇所引》,日本中文出版社,1985年五月出版。)
      本领子    规模子    匡格子    方图子    端绪子    机关子    门户子
      门笋子    木桥子    模匣子    坏璞子    响板子    印册子    纸叶子
      胎骨子    黑腰子    满腔子    假会子    家活子    四界子    两句子
      八段子    元本子    这个子    关捩子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那些加“子”后的四音节语词,实际仍然是双音化的一种,因为前面的双音节只是作为修饰用的定语结构,如“冬瓜印子”乃“冬瓜”之“印子”也。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汉语毕竟以双音节为主,以上加“子”的三音节词,因为并不影响词义变化,所以大部分没有留传下来,象“乌龟子”、“拄杖子”、“尾巴子”、“上座子”、“和尚子”等。这只能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语言习惯,说明当时“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当然有些也体现出了禅语的特色。如“壳漏子”,也作“皮壳漏子”,为书柬袋,即信封的俗称;又“壳”者,卵壳也。佛教借用这一类的词,还有如“皮袋”、“屎囊”、“尿屎袋”、“脓血袋”等代指“五蕴合和”之人身。(注:佛家认为,人身乃五蕴合和而成。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这种观点,在禅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有如“柏树子”,则是因为了赵州从谂禅师的“庭前柏树子”话头。据《五灯会元》卷四载: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僧又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僧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此话头闻名丛林禅界,许多禅师用此话头启迪学人或自参而省。“关捩子”作为可以转动的机械装置,如门锁、门闩、机轴等,引申为关键紧要之处,近代汉语中多见。但是,在禅宗,它又转指参悟奥秘玄机之要诀,是著名的禅林用语。“关捩子”当然也可作“关捩”。
      2.有些已经相当抽象的名词如“消息”、“滋味”、“穷鬼”等后亦可缀以“子”而词意不变。
      消息子    好把凝流消息子。    (《虚堂偈颂》)
      滋味子    良久云:者般滋味子,不许外人知。(《石溪小参》)(注:以上两例,转引自无著道忠《禅录用语》〈子〉字部。)
      穷鬼子    师乃下禅床,云:穷鬼子、穷鬼子。道我快不彻也。(《雪峰录》下)
      以上《朱子语类》中的“本领子”、“端绪子”、“规模子”、“家活子”等亦类此。
      还有如时间名词之后也常缀以“子”,如:
      几时子    汝看朝垂露,能得几时子。(拾得诗,第三十首)
      一时子    叶纳僧家开著口,少他一时子不得。(《虚堂报恩录》四十三)
      半夜子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赵州录》卷下)
      也可作“夜半子”:夜半子,愚夫说相似。(《云门广录》卷下《十二时歌》)
      可以看得出来,以上的“子”更是作为一种可以灵活添加的词缀而出现的。以上四例中,有三例是因为在诗歌中填衬音节而存在,所以现在并未流传下来。
      有时,“子”甚至还可在形容词后,如:
      闹热子    无可与诸人做个闹热子。(《虚堂宝林》二之二)
      “闹热”即热闹,加上“子”以后,就成了名词。
      贫    子    问:贫子来,将什么物与他。师云:不欠少。(《赵州录之余》)
      日本柴野恭堂有《禅录惯用语俗语要典》一书(注:〈日本〉思文阁出版,昭和63年11月10日第三刷发行。),其中〈丛林盛事〉收“蠢子”条,释无赖恶棍,即形容词“蠢”后加“子”而形成。
      3.附在数量结构后,多在由“一”与其它物量词及动量词后,概括无著道忠《禅录用语》〈子〉字部及《边字并助字附跃字》,我们引以下例:
      一句子(《传灯录》卷二十)。
      一贴子(《碧岩录》卷一);无著释:古钞折纸也;又帛书也。
      一念子(《大慧普说》卷一)。
      一段子(《大慧普说》卷一)。
      一生子(《大慧普说》卷四)。无著引:只劫剥得一生子合眼了。(按:即“一辈子”也)。
      一团子(《传灯录》卷二十八)。无著引:曰生死事大,此一团子。
      一著子(《大慧普说》卷一)。
      一丝毫子(《松源录》上)。
      以上引《边字并助字附跃字》。
      一上子(《虚堂延福录》)。无著引:未免东拿西撮一上子,且作死马医。
      一番子(《虚堂延福录》)。无著引:但得心死意消一番子,自然不胡乱拈匙放箸。
      一字子(《无准录》卷四)。
      一星子(同前,又《虚堂录》卷一)。
      一款子(《破庵录·法语》)。无著引:云一款子招伏了也。
      一时子(《虚堂录》卷一)。无著引:出他一时子不得。
      以上引《禅录用语》。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当时口语性较强的《朱子语类》中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注:根据日本盐见邦彦所编《朱子语类口语语汇所引》,日本中文出版社,1985年五月出版。):
      一壁子    一边子    一饼子    一策子    一点子    一段子    一豪子
      一脚子    一角子    一截子    一界子    一路子    一片子    一圈子
      一条子    一位子    一屋子    一些子    一线子    一样子
      其中真正的量词并不多,而多数属借用量词,即将一些有关的常用名词借用作量词,如“一壁子”、“一饼子”、“一策子”、“一脚子”、“一路子”、“一屋子”等。又如:《赵州录之馀》中有“一幢子”:“师因入内迴,路上见一幢子无一截,僧问云:幢子一截上天去也,入地去也?师云,也不上天,也不入地。云,向什么处去?师云,扑落也。”“幢”概指佛教的经幢,可写之于帛,亦能刻之于石。在此,借用作量词。
      类此,丛林中用的最多的是“一著子”。我们举三个《禅关策进》中的例子:
      山云:铁山这一著子几年,今日方了。(《禅关策进·铁山琼禅师普说》)
      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自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著子明白。经及五年,一日睡觉,正疑此事。忽同宿道友,推枕子落地作声。蓦然打破疑团,如在网罗中跳出。(《禅关策进·天目高峰妙禅师示众》)
      先师高峰和尚,教人惟以所参话头,蕴之于怀,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参到用力不及处,留意不得时,蓦忽打脱,方知成佛,其来旧矣。这一著子,是从上佛祖了生脱死之巳验三昧。(同上)
      “一著”本为围棋用语,指下棋落下一子。由此引伸指行事的一个步骤,为近代汉语常用语。禅宗又多喜用’一著子”,表示一件事。如以上三例,第二例中的“一著子”,即指“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这件事,后有此事相应,极为明了。
      我们从上既可见当时名词借用作量词的丰富,也可知当时“子”的用法的活泼。
      从禅典与《朱子语类》等所谓“外典”相比较来看,“子”缀于物量词后,极为丰富,也极为灵活,但禅典仍有其特色,也可以说,有些只为禅宗所特有,或多见于禅典。如以上的“一著子”。又如“一句子”。
      山垂语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洞山录》)
      师曰:某甲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洞山录》)
      示众:道流!如诸方有学人来,主客相见了,便有一句子语,辩前头善知识。(《临济录》)
      药山上堂云: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师出云:相随来也。(《景德传    灯录》卷十四)
      在禅林中,“一句”与“一句子”都有,但意义内容稍有不同。前者只是指一般的“一言一句”,引申而表一真理之句,后者却从“一言”之义,引申指表诠佛法究竟之语,也特指无言无说之究竟之语,这只用于禅门。
      有时“子”也可缀于动量词后,如:
      一下子    上堂,良久云:汝诸人在者里,不可须得多言多语地。也知者一下子好也,大难得人。(《雪峰录》卷下)
      以上所引无著《禅录用语》中的“一上子”、“一番子”等亦为同类,但远不如缀于物量词后为多。
      袁宾先生在其《近代汉语概论》“后缀·子”中也提到“子”可附在数量结构后面,举有“一段子”、“一群子”、“两块子”、“一辈子”等例。(注:袁宾《近代汉语概论》第15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可见当时的语言中确实存在著这样的说法,现代汉语中的“一辈子”、“一下子”盖即那个时代语言的残存。
      4.可作副词后缀。如:
      恰好子    撞得恰好子。(《雪岩录》卷上)(注:转引自无著道忠《禅录用语》〈子〉字部。)
      不过,这样的例子极少。袁宾先生举有元明之时“恰子”、“才子”、“尽子”等例,可见时代较晚。
      另外,“子”还可附于动词后,整个结构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如:
      低声子    禅和子来耳边低声子说,怕人笑他下得语不好,盖得失心未忘。(《大慧普说》卷四)(注:转引自无著道忠《禅录用语》〈子〉字部。)
      但用例极少,看来没有普遍开来,更没有流传下来,只能看作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