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荃 发表于 2006-3-31 10:58:08

汉语言研究领域的新拓展——温端正《汉语语汇学》读后

作者:张星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6-01-27

    汉语语汇研究,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是汉语词汇学界讨论的课题。汉语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言单位的特点与归属,也是研究的难点,而且一直没有定论。温端政先生《汉语语汇学》一书(商务印书馆2005),给了这些语言单位以明确的定义,结束了语汇内涵与外延的长期讨论,标志着汉语语汇学作为成熟学科的建立。

    温先生长期从事汉语语汇研究,商务印书馆“汉语知识丛书”中的《歇后语》《谚语》都是温先生写的。温先生还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词典》和《古今俗语集成》两本大型辞书,先后发表过《歇后语的语义》《引注语(歇后语)的性质》等论文,长期的语汇研究成果汇集到了《汉语语汇学》中,作者集几十年汉语语汇研究和辞书编撰研究之功,从汉语的语、语汇、语汇学的角度,重点论述了“语汇”的性质、范围和系统性,为语汇学学科的独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汉语语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又一嘉惠学林的语汇学理论之作。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谈谈该书的主要特色和贡献。

    一、建立和完善了汉语语汇学理论体系

    谚语、成语、惯用语等语言单位的研究过去一直称为熟语,被当作词汇研究的一部分,放在大学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是词汇研究中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曾用“语汇”指称“词汇”,后来也有学者把语汇学和词汇学等同,认为语汇学就是词汇学,研究的内容还是词汇。温先生明确提出建立汉语语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认为“语汇”和“词汇”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廓清了两者概念、范围等方面的不同。

    词汇具有系统性,语汇也具有系统性。作者突破了“语汇”无学的禁锢,明确提出“语”“词”分立的主张,这对语汇学学科具有开创意义。作者把“语”定义为“汉语里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以“叙述性”作为“语”区别于名词、专门用语等其他定型的语言单位的主要特征。提出“语汇是语言里语的总汇,如同词汇是语言里词的总汇。汉语语汇,是汉语里所有的语的总汇。”明确提出“语汇学和词汇学是语词学里两个相辅相成的分支学科”。把语汇学作为与词汇学并行的学科进行研究,建立了具有相对独立于词汇学的语汇学理论体系。

    语汇学是门新兴的学科,《汉语语汇学》出版前,尚无一本系统的语汇学研究专著。温先生给“语汇”下了明确的定义“语汇是语言里语的总汇”,并明确了汉语语汇的范围,确认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是语汇的组成部分。语汇和词汇一样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汉语“语汇”所包括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通称为“熟语”,都被看成是词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无论指称熟语,还是把语汇作为词汇的同义术语,都没有弄清语汇的本质。语汇单位是比词汇单位复杂的语法单位。作者认为“熟语概念的模糊性和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失去作为科学术语的必要条件”。因此改用“语汇”代替“熟语”,虽然看似简单,却开辟了系统研究语汇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语言研究的空白。作者从语汇的形成发展、形式意义结合原则和各种语类的相互联系以及语义的类聚等角度讨论了语汇的系统性,认为语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观点弥补了前人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了汉语语汇学的理论框架,对语汇学在现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同时“语汇”作为语用层面的语言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范畴,是汉语语言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作者提出了汉语语汇学的田野作业法、文献采集法、描写法、比较法、计量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汉语表达和深一步词汇语汇研究都有推动作用。

    二、立足语言事实,利于语言教学

    作者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汉语的语言实际,许多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作者从语汇的叙述性特征角度分语汇为1表述语,2描述语,3引述语三种。全书共8章,前4章总论,从语汇学概念、分类、构成和结构以及语义等4方面,作者对“语汇”做了历史考察,认为语和词一样都属于语言单位,但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强调语和词一样,都具有整体性,但语不是概念性而是叙述性的语言单位。语汇具有词所不具备的“成句功能”“被引用功能”,这是语的区别性特征,为语汇研究打下了基础。

    语汇与词汇概念有时难以分清,既要将“词汇”与“语汇”区别开来,又要将“语汇”系统内部共同点和区别分析清楚。作者采用对比总结的方法,“主张根据‘语汇’的特点,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类。”从语汇的内部分类入手,讨论“语汇”的分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将包括格言在内的名句,专门用语和专名语、复合词,以及结构上缺乏必要固定性条件的某些习惯性说法等,都排除在语汇范围之外。这种分类范围是恰当的。

    作者讨论语汇与熟语、语汇与词汇等概念范围区分,提出各家的观点,但不过多纠缠于各家各派对“词汇”“语汇”概念的争论,而是从现代语用学、语义学上,用浅近流畅的语言解释。根据作者的定义,确认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是语汇的组成部分。理论分析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公允,具有可读性。

    过去,由于在理论上对语汇、语汇学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语汇教学显得薄弱。现代汉语教材中只有“熟语”一节。作者从改变对语汇的观念入手,丰富了语汇的研究内容,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系统梳理了散见于古代文献中的语的理论,语的历史考察、语的性质、语的范围与系统性等以及汉语语汇学的回顾和前瞻等问题的讨论,既提高语汇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分量,又提高语汇在整个语言学中的分量。

    该书后四章分别是谚语、惯用语、成语和歇后语,具体分析语汇的具体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知道,“语汇”的分类是十分复杂的,研究语汇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作者对谚语、惯用语、成语、歇后语等从性质和范围、结构、语义和分类、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全面论述。例如作者分析成语包括非二二相承的成语和二二相承的成语。分类目的明确,分类标准合理,语类之间界限清楚,分类结果能为多数人接受的原则。

    三、与辞书研究相结合

    近20年来,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类的辞书,品种越来越多。但收词范围、原则等互有交叉,质量参差不齐。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类辞书的编撰与质量提高,有赖于学术界对“语汇”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研究取得进展,辞书编撰才能取得突破,作者系统分析了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的类别、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涉及了这些语汇的学术分类和词典分类。

    温先生多年从事辞书编撰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作者在研究俗语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语汇学辞书编撰的原则和方法。比如当前的大型成语词典,词条1.7到4万余条词目,词目数量差距甚大。哪些语汇成语词典该收,哪些不该收,是编纂者需要费尽心力考虑的问题。作者对比分析成语与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区别特征,提出成语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体现理据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讨论“不A不B”“七A八B”“可A可B”“AABB”这些镶嵌格式以及新生四字格等的归属问题,提出应当允许有“过渡性、有考察期”的不同处理意见,比较合乎语言实际。对成语词典的收词有指导作用。因为收词的原则依赖于对成语的界定,标准不同将决定收词的多寡。

    作者理论上廓清了成语和谚语、成语和惯用语、歇后语的区别。在“语的分类”一章中,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给“语汇”分类。谚语和成语的区别、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作者提出以“二二相承”为标识,表述语中二二相承的是成语,剩下的是谚语;描述语中二二相承的是成语,剩下的是惯用语。例如有许多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满招损,谦受益”等是成语词典和谚语词典都收的,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说明成语和谚语之间的界限,确实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作者对比《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和《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的收词,作者把谚语定义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给谚语规定了明确的范围,使它与成语等清楚地区别开来,创立新见,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当然,作者的观点也有一些可补之处。如成语非并列型的“主谓式”和不完全“二二相承”式的“主谓关系型”区别是什么,就成语语法结构分析,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分开。当然,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如谚语,说它是属于语汇的,似有些勉强,因为很难找到它的语言学特征。

    纵观全书,这本书的出版是温先生30多年来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学研究实践的总结,也是汉语语汇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的总结。对语汇学学科建设、辞书编撰,对现代汉语词汇学、语汇学研究的深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国内第一本语汇学研究的专著,该书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视野,对我国现代汉语语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语汇学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语言研究领域的新拓展——温端正《汉语语汇学》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