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
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发帖子的人叫尹九禾,作者不祥。从中国之文化看透中国之男人[汉字解读]
[且]*
看似积极向上,
雄姿挺拨,
顶天立地,
正直伟岸,
纵使他是谦谦君子,
其实不过是个鸡巴!
[奸]
如果没有女人,
他什么都可以干,
可是有了女人,
他却成了现在的模样。
*大师李敖作文言:中国人搞生殖器崇拜,在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中,就可以找到它的遗痕。从形上一眼便可看出“且”字就是男人生殖器的形。《揅经室一集》有“释且”,中说“古文‘祖’皆‘且’字”,到了小篆出现,才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祖”。祖宗的牌位就是一个典型的“且”字形状,用牌位做祖先的一个象征,这象征用生殖器做大特写,完成了生殖器崇拜的最有趣的建构。
《诗经》中有一首诗——《褰裳》:
子惠思我, 你如果好意相亲。
褰裳涉溱。 且撩衣便可渡漆!
子不我思, 你如果并不诚心,
岂无他人? 难道就再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你这厮别太骄矜!
子惠思我, 你如果好心相思,
褰裳涉洧。 且撩衣便可渡洧!
子不我思, 你如果并不诚意,
岂无他士? 难道就再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你这厮别太狂气!
最后一句“狂童之狂也且!”中的“也且”历来都作语助词解释,其实是错的,这句诗的标点应该是“狂童之狂也,且!”它原本是女子打情骂俏的粗话,意思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想本姑娘,本姑娘不愁没别人想,“你神气什么,你这小子,鸡巴!”
在《诗经》的《山有扶苏》中也有“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句子,译为“不见俊俏的子都,却是丑陋的狂夫。”当然也是错的。其实乃是“没看见漂亮的小表哥,却看见一个傻屌”之意,“且”字一定要译为“鸡巴”或“屌”字,才不失原意。
可见古来男权当道,男人多半靠鸡巴支配行为,男人离开女人什么都干得出来,女人应看透其本性,要征服男人,必须紧紧抓住他的鸡巴!某种程度上,无论男人如何装模作样,也不过是一根鸡巴而已。
下面有个朋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粤语中保留了一个发音近似“且”的语气词,用以表示不屑、不同意。不知道有没有联系。不知道各位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您觉得诗经中的“且”跟粤语中那个近似的语气词有关系吗? 一般来说,我比较易于接受和性没有关系的解释。这大概是所谓的假道学吧。:smile:
不过,《中国情色文化史》的作者说:“从已可辨视约一千字的甲骨文中,至少有近二百字来源於‘性’”。这样的话,实在不敢苟同。
“且” 字可能来自阳具,也可能不是。
甲骨文已经有一个代表男性生殖器的符号,是“丄”,例如“http://www.mojikyo.gr.jp/gif/096/096794.gif”是雄性畜牲。我觉得不需要另造一个“且”字。当然,强调人和动物的不同,也是可能的。
另外,如果“且”的本义是阳具,那就不好解释“俎”字。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祖”字下:“本为断木,用作切肉之荐(垫),其后,由切肉之器逐渐演变为祭神时载肉之礼器(俎)。”“且”字下:“古置肉於俎上以祭祀先祖,故称先祖为且。”
这样一来,“俎”就可以解释。《说文》:“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意思是:“俎,行礼时盛放牲体的器具。由半个肉字(仌)放在‘且’之上会意。”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又说:“(甲文)正象置肉于且上之形。”
当然,认为“且”本义是阳具的,也可以说“俎”从仌且(zǔ)声。 那粤语中那个与“且”近似的语气词正字是哪个呢?来源是怎么样的呢? 不知是不是“唓”字,粤语读“车”,粤拼ce1。
《广州话方言词典》:“唓,叹词。呸(妇女多用):唓!乜你讲呢啲话〔呸!怎么你说这些话〕!”
不知是否妇女多用,因为我也会说的。
也可能是“嗤”,读ci1。 閩南語的"且"讀聲略為↓
qie1
qia4
把很多早期氏族關係都用"生殖"來演繹,是邏輯上的扯爛污(我們也可把21世紀的男女愛情都用交配來解釋,只是是否有建設性?)。
李敖中年後的歷史理論都是亂扯。被關久了沒法嫖妓,褲帶和腦袋都綁不緊。
我不大懂大陸方面為何如此尊重李敖此一過氣文痞? 原帖由 Artvine 于 2006-7-31 12:08 发表
我不大懂大陸方面為何如此尊重李敖此一過氣文痞?
借用一下,造造台湾回归母亲怀抱的气氛而已。
其他男人只是有贼心没贼胆,或者有贼心贼胆没贼款,或者有贼心贼胆贼款,贼最后自己不行了。李敖呢?则是贼心、贼胆、贼款、贼一一具备,且敢爱,敢做,还敢公开说出来,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了:not:
:)
李敖虽尽带痞气,骨子却无疑是真男人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