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更改19生僻字地名引争论 专家建议应予公示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2006-08-03 18:35:00中新网8月3日电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民政厅、公安厅近期发出通知,要求该省19个含生僻字的地名应予改名。理由是这些生僻字地名不在公安部的GB13000字库中,造成了部分群众长期无法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但相关专家认为,某些生僻字具有文化上的保留价值,GB13000字库应予扩容,更改最好进行公示。
近几年来,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过程中,一些申请人因地名含有生僻字而无法正常办证。对此,公安部要求各省收集地名中的不规范字和生僻字,再交由中央文字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审定,最后将审定后的部分生僻字收入GB13000字库中。广东省经过核查,19个生僻字地名无法进入GB13000字库内。公安机关称,这些地方如不更名,短期内将无法办理第二代身份证。
因此,广东省民政厅、公安厅建议19个含生僻字的地名应予更名。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人担心,废除这部分汉字,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断层。有群众建议,应该用扩大字库来解决问题,因为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完成这一操作。
广东省公安厅二代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无论是进入字库的字还是要废除的字,每个字都要经过国家文字委审查。国家文字委经专家考证等一系列程序,认为是不规范的字,才没有让其进入字库。(戎明昌、程佳、凌郑蕾)
当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遭遇生僻字
来源: 东方网2006-08-03 09:20:10专家:一个汉字即一部文化史,从文化层面上考虑。禁用部分生僻字,必定造成汉文化某些方面的断层。某些字人为地让它消失,实际上就是删除掉若干部文化史。如果推而广之,在古籍的整理中也废掉若干生僻字,那无疑是一场文化上的灾难。
据《南方日报》8月1日报道,广东省民政厅、省公安厅近期发出通知,要求19个含生僻字的地名应予改名。理由是这些生僻字地名不在公安部的GB13000字库中,如不更名,将会造成部分群众长期无法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相关:231个冷僻字让100万人领不到身份证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汉字输入早已不是技术屏障。因生僻字地名不在某个字库中就要求更名,确实有点匪夷所思。譬如媒体披露的19个生僻字之一———“乪”,我用最普通的五笔输入法,只需三键就能敲出这个字来。我想公安部的GB13000字库不会连我用的这个最常见的“五笔字库”都不如。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电脑已用了10年,在我的个人经验里还从未遇到不能输入的汉字。即便真的碰到电脑字库中没有的字,利用五笔输入法(或微软自带的拼音输入法)附带的造字程序,也可以轻松地造出任意一个生僻字———只要这个“生僻字”还是由汉语的偏旁所构成的。
当然,这样标准的“懒政”事件也并非广东所独有,据说在其他一些省份,已有为数不少公民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中,仅仅因名字显得“生僻”而被迫改名。所谓“生僻”,是因工作人员的电脑输入水平而定的,只要他或她在有关部门的字库中没有,自然就是“生僻”的,你就应该“改名”。
在权力的惯性之下,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总是习惯于将麻烦推给民众,而很少反省这些麻烦的来源是否就在自己身上。我不大相信公安部的字库中竟然会没有这19个生僻字,即使真的没有,该换的也是这个字库,而不应是这些地名。政府的责任仅由一纸通知就变成了民众的义务,相关部门自然是轻松了,那些因改名而受影响的公民或企事业单位呢?地名的更改,当地的交通标志牌、企事业单位的名称、招牌、印章、信纸等等无疑都要相应更改,这将给相关单位增加不少的支出。人名的更改,也会给当事人在升学、就业、人际交往中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就更不用说在文化的承继方面,禁用生僻字还很可能带来某些地域文化的断裂。
其实,据新京报日前报道,北大方正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新典码输入法”技术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验,不久可以应用到二代居民身份证办理过程中。该项技术可以采取“偏旁部首查询”等方式,让电脑把生僻字翻出来。看来,困扰全国公安机关的二代证生僻字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王刚桥(湖南教师)
广东19处生僻字地名须更改引发争论
本报讯 (南方日报 记者 戎明昌 实习生 程佳 凌郑蕾) 省民政厅、省公安厅近期发出通知,要求我省19个含生僻字的地名应予改名。理由是这些生僻字地名不在公安部的GB13000字库中,如不更名,将会造成部分群众长期无法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但相关专家认为,某些生僻字具有文化上的保留价值。哪些字该收入字库,哪些字该弃用,最好进行公示。
地名含生僻字二代证无法办
近几年来,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过程中,一些申请人因地名含有生僻字而无法正常办证。对此,公安部要求各省收集地名中的不规范字和生僻字,再交由国家文字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审定,最后将审定后的部分生僻字收入GB13000字库中。我省经过核查,有19个生僻字地名无法进入GB13000字库内。公安机关称,这些地方如不更名,短期内将无法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为此,省民政厅、省公安厅发出通知,建议我省19个含生僻字的地名应予更名。这一决定引发了不少争议。赞同者认为,废除部分生僻字,能起到规范汉字,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反对者担心,废除这些汉字,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断层。
专家:一个汉字即一部文化史
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谭步云教授就认为,一个汉字即一部文化史,从文化层面上考虑。禁用部分生僻字,必定造成汉文化某些方面的断层。某些字人为地让它消失,实际上就是删除掉若干部文化史。如果推而广之,在古籍的整理中也废掉若干生僻字,那无疑是一场文化上的灾难。
谭教授还对无法进入GB13000字库的19个地名生僻字作了考证。他认为,这些字大多为方言用字。其来源有三个:一是古地名,二是方言新造字,三是异体字。古地名字,如:“乪”,音nang。在清钮琇的《觚賸·语字之异》中有记载:“广东称水之曲折者为‘乪’。”又如:“石离”(石字加离字)在《读史方舆纪要》也有记载,是地名用字,并不仅限于广东,也见于湖北。
谭教授认为,对于古地名的字应给予保留,对于异体字和不规范的方言字则可以借此机会大加整顿,当然应征求专家的意见,并拿出方案予以公示。如果一味地废除,则是下下之策。
有群众还建议,应该用扩大字库来解决问题,因为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完成这一操作。
部门:不规范的字不入字库
对此,省公安厅二代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无论是进入字库的字还是要废除的字,每个字都要经过国家文字委审查。国家文字委经专家考证等一系列程序,认为是不规范的字,才没有让其进入字库。该负责人举例说,肇庆有个村的村民还主动打电话到公安厅,要求改掉他们所在地的生僻字地名。
(南方都市报)
历史的东西怎么办?
我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不应该让历史来适应你!至于今天的人取名,应该有所限制。 我的名字就是因为六年级的时候要改用新的电脑打印户口本而改掉了一个字,虽然是从异体字改成正体字,但是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不怎么喜欢,总觉得心里有根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