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讲义 第五章 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学讲授:李如龙
第五章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一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比较
1. 方言语音共时比较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方言与共同语的比较:考察方言与共同语差异的大小;方言受共同语影响的深浅。
方言之间的比较:同类和同区方言之内的比较;异类和方言区之间的比较。
方言共时比较的目的,除了考察方言的异同和关系的远近之外,还应该着力于了解方言语音的结构规律。
2.方言语音 共时比较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从分项特征的比较入手。
音位层面——声母和声调的类别使比较重要的项目;
2)在分项比较的基础上,还必须作整体的比较。
整体特征:各种分项特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这种关联和制约也就是一种整合——共时结构系统的整合方式。
方法: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方言点,列出要作比较的重点课题,并选好例字,然后把各点的材料备齐,放到一个平面,便可展现方言间的异同。(如《闽语研究》等)
音节层面——应着重考察:韵母的结构特点;声韵母的组合特点;
字音层面——音类的差异是历来研究者注意的焦点;字音异读也是重要方面;
音组和句调层面的研究不够,需加强。
二 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分析
1)结构类型
2)语义类型(有些语音特点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而是表现一定语义的变异)
如:麦耘对广州话变调的语义类型的分析
3)类型区的分析
形成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有两种原因:
a.纵向的同源关系造成(如客赣);
b.横向的渗透关系造成(方言区交界地带)。
三 、汉语方言语音的历史比较
对象和目的
大三角:方言—广韵— 共同语(普-方-古)
目的:考察方言形成的历史年代及演变过程,考察方言与当代共同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在方音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方音历时比较的方法
(图片)
四汉语方言语音规律的探究
变异与整合
变异是长期存在的试行,整合是阶段性的总结认可;
方音的变异是连续不断的,作为阶段性总结的整合只能把各种不同进程的变异组织在一个共时的平面。这旧决定了各种方言语音系统和前代语音的对应都是不整齐的:
常例、变例、特例
共性与个性
(1)共性:
由分化而整化
由自变而他变
由字音变读而连音变读
(2)个性:
发展异向
演变异速
变动异途
深广异度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试述方言语音结构特点在方音差异中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汉语方言语音的跨方言区的区域特征。
3、用你所熟悉的方言字音列举古今音类对应中的常例、变例和特例,并说明造成不同对应的原因。
在本章所述的汉语方音历史演变的若干规律中抽出一点来用方言事实加以论证。 第五章参考文献
丁声树、李荣 (1956) 汉语方言调查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汇编》 科学出版社
陈章太、李如龙 (1983) 论闽方言的一致性 《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 商务印书馆
李荣 (1985) 官话方言的分区 《方言》第2期
丁邦新 (1998) 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 (1956) 汉语音韵学道伦 中华书局
李如龙 (1979) 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 《中国语文》第2期
黄雪贞 (1988、1989) 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 《方言》第4期、第1期
曹志耘 (2000) 南部吴语的小称 《第7届东南方言比较研讨会(武夷山)论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