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的由来
来源:http://quanzhou.yiyou.com/html/14/253.html/2006-01-24 11:47:39人们一般把汉语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汉代以前称为上古时期,宋代以前称为中古时期,元代以来称为近代和现代。闽南方言因其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的特点,被许多语言学家称为“活化石”。而泉州方言又是闽南方言中保留较多上古汉语特点的方言。它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许多跟上古汉语相同或相似之外。泉州方言保留的一些上古汉语特征,在闽方言之外的其他汉语方言中已基本不存在。因此研究泉州方言这一语言的活化石,必然有助于我们探索汉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从而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史证。
丰富多彩的古音特征
泉州方音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在韵母和声调方面,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古音系的特征。
从声母看,上古汉语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这些重要的语音现象还都保留在泉州方言中。例如,上古没有轻唇音(轻唇读重唇),泉州方言至今仍把非组读同帮组,如:“飞”、“蜂”、“肥”、“微”;上古没有舌上音(舌上归舌头),泉州方言把知组读同端组,如:“猪”、“抽”、“除”、“程”;上古多舌音,至今在泉州方言中,仍有许多章组字音读同端组的,如:“唇”、“振”(莫振动——“别动”的意思),“召”、“注”(跋大注九——“赌大钱”的意思)
另外,就声母系统而言,泉州方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上古汉语的原形。泉州方言有15个声母,这是18世纪末泉州人黄谦在他的《 *音妙悟》中就明确分析过了的(现在,泉州方言区大多已把其中的入母字混同于柳母,但在内安溪一带还保留入声的读法)。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这一点已是人们的普遍看法,现代著名音韵学家黄侃曾从审音角度出发,认定周秦古本音是19个声母;郭锡良通过对已识的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分析,得出殷商时代的声母是19个的结论(不过他认为周秦已有变化。)尽管他们所确认的时代不同,而且在匣母与群母上的看法也有不同,但19个声母的主体格局却是一致的。即“帮滂并明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见溪群疑[?]晓影[?]”。赵诚也曾根据少数同音假借和谐声字对商代音系做过探索,他认为商代声母是不分清浊的。以泉州方言而有信5个声母对照先秦19个声母,可以看出,泉州方言基本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格局,除了浊音声母“定”清化外,“明泥疑[?]“三个浊鼻音化韵时,泉州人才会发出[?]鼻音。且不论赵诚的商代音系不分清浊的推论是否有理,而泉州方言保留上古声母系统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泉州方言韵母也保留一些上古汉语的痕迹。例如“骑”、“徛”、“蚁”“寄”等字还保留上古歌部故音。上古之部按黄典诚教授拟音应该是,下述之部字泉州方言仍读;子 思 词 史 事 士
滋 慈
就泉州方言的韵母和声调系统看,应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泉州方音的韵母可以分为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古汉语中的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六个辅音韵尾,即塞音韵尾,[-p][-t][-k]和鼻辅音韵尾[-m][-n][-?],泉州方音至今还都保留着。例如:
压 入 节 值 目酷 庵
深 单 宣房 阳
泉州方言也还保留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例如:
阴平——开 阴上——草
去声——世 阴入——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