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wll 发表于 2006-10-19 11:27:24

请教-语言的传播与人云亦云

  人云亦云,似乎是平时很常见的现象,很多流行用语也是这样不问原因人云亦云的流传开去的....想请教下大家,这是出于本能吗?
   听到别人把一个东西叫**,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却也跟着说**,这是本能吗?如果说儿童时期属于无意识的模仿,但是长大成人以后又是怎么回事呢?
  期待大家的指教

胡吉成 发表于 2006-10-19 12:24:22

人云亦云对于语言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语言之所以能够传播,之所以能够变化,同大家接受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如果一种表达方式不能传开,语言也不可能变化。
例如”东西“,网络上说”东东“,现实中大家觉得好玩,也跟着说,或者为了赶时髦也跟着说,于是就传开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接受-传递的过程,语言是不可能自行变化的。
所以语言学概论里面把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不奇怪了。

winwll 发表于 2006-10-19 13:08:51

请问斑竹,为什么我们常常不问原因的就接受一个新鲜事物呢?比如大家都知道"十三点""250"是指脑子有病,但是怎么来的却不知道....在这种无法望文生义的语言信息产生之后,又是如何传播开的呢?或者说语言符号怎样约定下来的呢?都是因为人们本能的服从吗?期待指教

Artvine 发表于 2006-10-20 13:21:20

就Mass Communication來說,樓主的問題可以參考美國"賓大研究"、英國的Glasgow和瑞典的諾莉紐曼研究,其重點就是人們生活中的各類資訊刺激,所塑造的"腦中世界"。當然這個問題也能用語意學的"能指""所指"來說明。

winwll 发表于 2006-10-20 13:30:34

原来已经变成脑科学了?

Artvine 发表于 2006-10-20 13:54:44

如果用最素樸的傳播學來說,可以稱為"選擇性的記憶"。我一直希望中文系的學生也能修傳播學(湘里站長不也開PR課嗎)。上面所舉的研究例子都有長年的數據,大底上還是社會科學領域。
傳播的基本模式是S→M→C→R→E:來源→訊息→通道→理解→效果。
P.S.美國的傳播研究的確起源於1940年代的洗腦研究

winwll 发表于 2006-10-20 14:31:07

请教有哪些好的教材可以阅读呢

胡吉成 发表于 2006-10-21 01:19:59

语言运用也有一种从众心理

这种从众心理有些可能是有意识的,有些纯粹就是凑热闹。但是不论哪种情况,都对词语的运用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Artvine 发表于 2006-10-21 12:13:26

荷蘭學者Dennis MCquail的"Mass Communication Theories"是較好的入門書,不知大陸是否出版?

深涧聆鼓 发表于 2006-10-24 21:54:42

哈哈,现学现卖,今天刚看到250的来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中国古代,银子五百两为一封,二百五十两为半封,谐音“半疯”,于是就把办笨事的人比作不够数的“半疯”,推而广之,人们就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了。
而“十三点”据说暗扣共有十三笔的“痴”字。

[ 本帖最后由 深涧聆鼓 于 2006-10-24 21:59 编辑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语言的传播与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