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发表于 2006-11-23 11:07:20

“来自于”和“来自”的区别

最近我在黄本《现代汉语》上看到说“来自于”的说法是错误的。
比如:“来自于100多个国家 ”应该改成“来自100多个国家”“自于”两个介词不能连用。“于”是多余的。
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来自于”,在语料库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有“来自于”的句子。那黄本书为什么会说是矛盾了呢? 很是困惑……还请各路高人多多指教!

香曼 发表于 2006-11-24 01:43:27

还有“(见)诸于”、“是否是”等。

山岳 发表于 2006-11-25 16:08:17

习惯有时会改变词的结构

你说的不错,"来自于"本是不对的,然而大家都习惯于这么说,那么,好了,这又是成了对的.这时,"来自"本来是合成意义结构"动词+介词"就成了单纯意义结构"动词(来)+衬字(自)",就是说"来自"不再是两个词,而是习惯成一个词(动词)了.在人们的习惯中,"来自"中的"自"的意义消失了,虚化了,只剩下"来"的这个意义了.
      同样的道理,人们常说的"公诸于众"也是这个道理,本来" 诸"是"之于"意思,"诸"后面就不必再加"于",可是由于习惯的原因,"公诸"之中的"诸"也就虚化了.
      语法的本质就是习惯,只要某一种语言现象形成了一种普遍的习惯,那么,一种新的语法规则就诞生了.

香曼 发表于 2006-11-26 22:34:34

“是否是”呢?

胡吉成 发表于 2006-11-27 14:14:35

语言中有很多将错就错的现象

群众习惯是最大的规范法则!
大家都认可都这样使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正确的了。
专家肯定对此愤愤然,但是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真的应了那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语言运用上莫不如此!

wlp 发表于 2007-7-1 13:22:03

“否”=“不是”,是否是=是不是是,所以是错的。

宝庆伢子 发表于 2007-7-24 18:44:48

严重支持山岳兄和胡吉成老师的观点!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大家口头上都这么说了,你不承认其合理合法还真不行。我国语言规划史上就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一种语言现象出现时,人们包括一些语言学专家都试图棒杀之,但最后在语言的动态发展面前,还是无能为力,最后还是要么“习非成是‘,要么“追认“其合法,要么持观望态度,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余少平 发表于 2007-8-31 11:55:08

原帖由 emily 于 2006-11-23 11:07 发表 http://www.xlmz.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最近我在黄本《现代汉语》上看到说“来自于”的说法是错误的。
比如:“来自于100多个国家 ”应该改成“来自100多个国家”“自于”两个介词不能连用。“于”是多余的。
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来 ...
原来有很多人说“来自于……”啊!
我可从来没听周围的人这么说过……

秒针 发表于 2007-8-31 16:39:55

我觉得不这么简单:

“公诸于众”的“诸”不能对等于“之于”,否则“有诸?”该怎么看?这里的“于”是附着在动词“公”上,构成动宾关系。
同样,“付诸实施”等的“诸”省掉了动词上的“于”,使表达更紧凑、简洁。

“来自于”是否可以呢?“自”表起点,“于”表静态的方位或对象,两者并不重复、冲突。单从语法规则上看,“来自于”和“来自”均可,要看说话人的说话习惯,以及整句话的节奏,当然,还要看双音节结构在人们的审美中占多少分量。

余少平 发表于 2007-9-3 17:30:41

原帖由 秒针 于 2007-8-31 16:39 发表 http://www.xlmz.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不这么简单:

“来自于”是否可以呢?“自”表起点,“于”表静态的方位或对象,两者并不重复、冲突。单从语法规则上看,“来自于”和“来自”均可,要看说话人的说话习惯,以及整句话的节奏,当然,还要看双音节结构在人们的审美中占多少分量。



既然“‘自’表起点”,那么就跟现代汉语的“从”一样了,古代说“其雨来自东”(甲骨文),现代说《风从东方来》(话剧名?),但《风从于东方来》是绝对没有人说的,因为向来没有人拿两个这样的介词叠加起来说。想必古代“自”和“于”这两个介词不叠加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认为两者相加确实是重复、冲突的。

习非成是,固然是语言史上常见 的例子,但是“来自于”目前似乎还没有获得那样的权威地位……当然,将来或许会取得胜利也说不定,到那时我们大家再一起说“来自于”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来自于”和“来自”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