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公畹简介
------------------------------------------------------------------------------------------邢公畹,原名庆兰,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原籍江苏高淳县,191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3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安徽大学中国文学系。从大学时期开始,就对语言学发生兴趣。曾从方勇(景略)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1937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研究生(因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该所准备迁移,未入所)。1938年在一所中学任教,随校流亡至湖南。1940年1月,自湘入滇,携大学毕业论文往谒北京大学罗常培和历史语言研究所李方桂,深受他们的重视。由于两位语言学家的热心指点,使他开始认识到现代语言科学研究的新途径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研究活的语言,从而使他走出了旧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藩篱。同年7月,进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李方桂学汉语方言、汉语上古音、侗台系语言等学科。1942年8月,应南开大学及西南联合大学之聘,到联大中文系任教,并从罗常培学汉语音韵学、汉藏系语言调查等课程。其间曾到云南省罗平县调查布依语,新平县磨沙地区调查傣雅语等。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8月随南开大学复迁天津,在中文系任教至今。1953年10月到1956年7月,曾赴苏联讲学,先后任教于莫斯科东方学院、莫斯科大学。现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民族语文》杂志特约编委等职。
邢公畹在汉台语的比较研究上,也有相当的成就。他先后发表的论文有:《汉语“子”“儿”和台语助词luk试释》、《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论汉藏系语言的比较语法学》等。
在《论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一文中,作者拿一系列汉台语中的“关系字”做论证资料,来分析调类在汉台语比较研究上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一文,是对现代汉语和现代台语都存在助词“了”和“着”这一特异的平行现象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观察汉语和台语里带助词“了”、“着”的动词组、形容词组、名词组的结构模式的异同和这两个助词的语法功能。
《论汉藏系语言的比较语法学》一文指出,从音位上看,口语中的“字”是汉藏语言里的一个的音位学单位。
邢公畹在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解放以后,邢公畹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外,主要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在语言学界展开主宾语问题讨论的时候,他写了《论汉语造句法上的主语和宾语》一文。其后又写了《现代汉语的构形法和构词法》、《语词搭配问题是不是语法问题》等文。
邢公畹在语言理论、语法理论的研究方面,早有多篇著述,象《汉语研究中“三品说”之运用》、《谈荀子的“语言论”》等。最近几年,他更迈出了新的一步。值得重视的是他的《语词搭配问题是不是语法问题》和语法与语法学《两篇文章》。
邢公畹是一个勤奋的学者,多年来不断有科研成果公诸于世。他又以治学严谨著称,从不慕虚名。他的著作虽然多为单篇论文,但却篇篇有分量。他除了在少数民族语言、汉台语比较、古今汉语语法、语法理论方面有不少论著外,在文学语言、古声韵、汉语语法史、方言学方面,也都有论著。目前他正在撰写《红河上游傣雅语研究》一书。
邢公畹语言学论著目录
【专著】
远羊寨仲歌记音(署名邢庆兰) 南开大学文学院 边疆人文研究室语言人类学专刊乙集第1种,1942年昆明油印
莲山摆彝语文初探(与罗常培合撰,署名邢庆兰) 北京大学出版部1950年出版(石印本)
唐诗拟音百首(与罗常增合著)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3年油印,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56年)曾附录30首。
转自http://www.pep.com.cn/200212/ca8100.htm http://www.zhbc.com.cn/shupin/images/renwu200305.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