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族的來源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由于中國的開放政策,使到廣東省經濟起飛,導致南北商業交流頻繁,廣東的方言詞也隨著改革的步伐北上,有不少粵方言詞已被普通話吸收,這些已融入普通話的粵方言詞都是一些現代粵方言詞,而其中有相當部份的現代詞是香港進入廣東,然后再從廣東傳至全國。其實,時下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詞匯中除了現代詞外,亦包括了不少的古漢語詞。
廣東漢族的來源
說起粵語中的古漢語詞,我們不得不談廣東省的漢族來源。古代的廣東,原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些民族在西周時被稱為“蠻夷”,春秋戰國以后則稱為“越”。在《通考﹒輿地考》有載:“自嶺而南,為蠻夷之地,是百越之地。”《呂氏春秋﹒恃君》亦道:“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漢書﹒地理志》也說:“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性”在古籍中記載的“越”字與“粵”字相通,所謂百粵是指當時在嶺南一帶居住的多種少數民族,至于漢族,是后來才由中原逐漸南移至廣東的。
漢族大量南下始于秦代
秦始皇兼并六國后,將全國划分為三十六郡之外,另設南海尉統治嶺南,由于當時嶺南的越人反抗秦的統治,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帶領五十萬秦兵下嶺南攻打越人。見《淮南子﹒人間訓》卷十八載:“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于宋,而越人皆入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另見《漢書﹒嚴安傳》卷六十四下載:“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由上述兩書所載看來,秦始皇對越人用兵,可謂出師不利。古越族大將桀駿帶領族人夜襲秦營,結果不只數十萬秦兵被殺,連秦將屠睢亦被擊斃。后來秦始皇另派任囂及趙佗為將,才把越人平定下來。
秦始皇統一嶺南
公元214年,秦始皇統一了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派遣官員實行直接統治。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繼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后,又派遣大批曾經逃亡過的“亡人”,因家貧而入贅女家的“贅婿”,做買賣的“賈人”等前往嶺南戍邊。《史記﹒秦始皇本紀》卷五述:“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取陸深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漢書﹒高帝紀下》卷一下說:“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上面所提的這些派往嶺南的人,應以男性為多,至于女性方面,史載秦始皇曾派出一萬五千名未嫁的女子至嶺南為兵士補衣服。在《史記﹒淮南王列傳》卷一一八便有記載這件事:“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補衣。秦皇帝可萬五千人。”
平且康的嶺南
根據上述各書所載看來,秦朝時進入嶺南的漢人,大約有六萬多人,不過由于几十萬秦兵陣亡,故此餘下來的漢人應不會很多。后來因中原戰亂或天災,漢人又再大量陸續南下。的確,相對來說,當時的嶺南是比較安定和容易生活得多。在廣州河南敦和鄉客村所發現的一塊晉代磚銘便說明了這個事實。該磚銘寫道:永嘉世,天下災。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餘吳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餘廣州,平且康。
磚銘文字反映了公元307年至313年時晉懷帝永嘉年間的中原人民所受的深重災難與嶺南相對的安定。故此,兩晉時,因逃避戰亂賦役而流入嶺南的漢人很多。《晉書﹒庾亮傳》卷七十三附傳載:“時東土多賦役,百姓乃從海道入廣州……。”
由海路入嶺南
為什么晉代人民舍陸路而由海道入嶺南?原來在唐代以前,由中原進入嶺南的孔道叫大庾嶺,又叫梅嶺。大庾嶺北連贛江上源章水,南接北江東源湞水,山上原有一條叫小梅關的小路,秦代的兵士即經由此小路到嶺南。由于這條小路崎嶇難行,除了商人、游客,或是被貶的官員外,一般人視為畏途,不輕易過嶺。
張九齡開鑿大庾嶺
大庾嶺重山疊嶂,險阻異常,這條小路窄到車載通不了車軌,靠搬運又只能背負。見張九齡《開大庾路記》:“人苦峻極……以載則曾不容軌,以運則負之以背。”由此可見,當時這條古道已不能適應南北交通及廣州海外貿易日漸發展所需。公元716年,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在朝為官的廣東曲江人張九齡,利用農閑時間發動鄉人開鑿大庾嶺新道。這條新交通孔道的開鑿,不只有利粵北的開發,更方便南北商業交流。正如明代邱浚在《廣文獻公開大庾嶺路碑陰記》所說:“茲路既開,然后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
唐代漢人在安史之亂南移
唐代漢人大量南下是在公元755年,即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發生后。當時河北一帶“農桑井邑,靡獲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見《舊唐書》卷141《田承嗣傳》)。洛陽以東至徐州地面則“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棘,豺狼所嗥”(《舊唐書》卷120《郭子儀傳》)。關中地區亦“閭井蕭然,百不存一”(《唐大詔令集》卷101《減京兆尹已下俸錢制》)。還有汴河洞岸,只見“百姓凋殘,地闊人稀”(《全唐文》卷46,代宗《緣邊河置防援詔》)。于是唐代百姓在戰爭的驅迫下,紛紛向南逃難。李白所寫的《永王東巡歌》詩便是描述當時的情形:“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青蓮居士把安史之亂比作是晉朝的永嘉之世。由此可知當時人們的苦難程度。
孔子四十一世孫移居嶺南
唐代漢人由于戰亂下嶺南的人,除了一般的百姓外,亦有許多大官員及名人的子孫移居斯地。見《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傳》載:“是時,天下已亂,中朝人士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任宦不得還者,皆客嶺表。”正如書中所道:當天下大亂之時,離京師最遠和最安全的地方便是嶺南之地。關于移居嶺南的名人,據《新唐書》載,有唐名臣劉崇望之子劉浚、太學博士倪曙、宰相李德裕之孫李衡、司農少卿周杰、諳熟典禮的楊洞潛、孔子四十一世孫孔昌弼等。
海外的“唐人”
今日世界各地的廣東人每每自稱為“唐人”,將中國叫作“唐山”,喚漢語為“唐話”,叫中國茶做“唐茶”,管中裝叫“唐裝”,把中文稱為“唐文”,中餐說是“唐餐”,華文書名為“唐書”。廣東人的這種帶“唐”字稱謂,正好反映了唐代漢人南移廣東的史實。
宋人的南移
南宋德佑二年,即公元1276年,蒙古人攻陷臨安,中原以至江南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嶺南地區的相對安定社會環境又吸引了大量漢族南移,當時不愿降元的張世杰、陸秀夫等南宋大臣亦率領了几十萬江淮士兵及官民進入廣東。
嶺南本非漢人居住之地
總括來說,嶺南一帶最初并不是漢人居住的地方,后來漢人才逐漸自中原南下,較大規模進入嶺南地區是在秦代、晉代、唐代及宋代。這些由不同朝代進入廣東的漢人,自然而然將不同朝代的漢語詞帶來,其中有不少這類的古漢語詞,廣東人一直沿用到今日。現筆者試將一些廣東口語詞中的古漢語詞例舉于下:
飲水
普通話的喝水,廣東人叫“飲水”,粵人所用的“飲水”,由來已久。《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西漢戴聖編《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考。”孫希旦集解:“飲有漿醴之屬,今但飲水而已,飲之貧也。”唐《裴休集﹒黃□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明(上座)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狂用三十年工夫!’”唐﹒韓愈《復志賦》:“固余異於牛馬兮,寧止乎飲水而求芻?”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名跡》:“其詩有‘人到心閑飲水甜’之句,余甚愛之。”
飲酒
“飲酒”這個廣東口語詞亦很古老,在《詩﹒鄭風﹒女曰雞鳴》便有:“宜言飲酒,與子偕老。”之句。《周禮﹒地官﹒黨正》也載:“而飲酒于序,以正齒位。”
游水
粵人叫游泳為“游水”。見《管子﹒輕重甲》:“齊民之游水,不避吳越。”唐﹒李賀《蘭香神女廟》詩:“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錦麟。”
月大
廣東人叫大月為“月大”。如個月月大,有三十一日(這個月大月,有三十一天)。陽歷的大月有三十一天,農歷則有三十天。東漢﹒劉熙撰《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北魏北齊之際魏收編《魏書﹒律歷志上》:“求次月日所在度朮曰:月大加三十度,月小加二十九度,求次日加一度,宿次除之,逕斗去其分一千四百七十七。”《舊唐書﹒
歷志三》:“干名與后朔葉同者,月大﹔不同者,小﹔無中氣者,為閏月。”
月小
粵語謂小月為“月小”。《竹書紀年》卷上:“(堯)在位七十年……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莢,一曰歷莢。” 廣東、福建的移民史是複雜且多層次的。大陸學者常用古代閩越古族的說法,在目前看來是沒說服力的。我有一個大學同學是廣東臺山的,他的家譜載明他的祖先是唐代張九齡,移居廣東的。我的祖先在唐末是皇族,姓李,後因避禍逃至山東改姓張;永樂年間是河北清河人(大學士張瑛);到了乾隆年間變成臺灣人,變化有夠快(只是我家各地宗祠都面對水而隱密,據說是唐末陪皇姑出逃的遺緒)。浙、閩、粵作為千年來移民重鎮,其多面向、複雜的文化面向最好不要太早下定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