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轻波 发表于 2003-11-16 11:39:34

吴语研究专辑:上海人读白字

作者:钱乃荣
节录自《沪语盘点》


       江苏吴江市有个芦墟镇,其“墟”字读如“区”音,但是普通话和上海话都是把这个字读为“虚”音的,“废墟”没有人读作“废区(音)”。到底是当地人把地名读错了呢,还是别处的人读白字呢?一查古音韵就知道,当地人没有错,错的倒是别地方的人识字读了半边声旁的音,习非成是,只好将错就错下去了。
尽管中小学的老师再三叮嘱学生认字不能读半边音,“砀山梨”不能说成“汤山梨”或把“砀”读成“杨”、“锡”等音,而应读“荡”音,但读白字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比如“急躁”的“躁”应该读如“灶”音,但上海人多读“操”音,“揪出来”的“揪”应读“纠”[ʨiɤ]音,不少人却读“秋”[ʨhiɤ]音;“发酵粉”的“酵”应读“较”[ʨiƆ]或“篙”音,但有人却读成“孝”[ɕiƆ];“塑料”的“塑”在读“泥塑木雕”时倒有许多人读成“素”音,但用在“塑料”里则千篇一律地读“朔”音,而且据我调查苏南浙北几乎都读白了,只有黄岩城里还是读对的,念成“素”音。
食物名称应是常用词,不太会说错,却也有读白的,如“鲫鱼”的“鲫”应读“几”[ʨi]音,但上海人读如“即[ʨiI?]鱼”;“荔枝”的“荔”应为“利”音,却读成“力”;“枇杷”应与“琵琶”同音,但上海人读成“别薄”。
有的字在上海人口语中不常用的,更容易读白。比如“窒息”的“窒”是入声字,应读如“哲”,但上海人往往读“至”音,又如“涮羊肉”的“涮”读成“杀”或“刷”,都是读错的。由于简化字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些读白现象。如不少人把“化纤(音鲜[ɕi])”读成“化千[ʨi]”;把“淀山湖”读成“定山湖”,而原来“淀”的声旁是“殿”,应读如“电”音。
最近又有不少人把“例子”读如“列”,看来这种读法也有蔓延之势。于是人们便可以问:当我们已把“废墟”正音读成“废虚(音)”之时,是否也非得要把“举列(音)”一定纠正读作“举例(音利)”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语研究专辑:上海人读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