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ura 发表于 2007-11-2 07:11:53

书卷之香仍飘逸——今天我们还读书

巴金曾这样说:
“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情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爱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生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书,是宿营地,安置你的不安的灵魂;书,是百草园,医治你的精神的贫乏;书,是智慧岛,插上你理想的翅膀……

读书,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萎的心变得丰盈;读书,使贫瘠的心变得充实……

在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观大漠孤烟,赏二月细柳,随陶渊明到桃花源中信步闲游,与李清照一起荡舟争渡,和东坡一起浮沉官海; 观小桥流水,品月下灵魂;吟司马的史记,倾听屈子的悲歌……

在清闲午后,泡一壶香茗,翻开手中书籍。感受战火纷飞时的困和苦,聆听着张爱玲的爱与恨,与三毛一起走进杳无边际的撒哈拉沙漠,看着80后的荒诞、倔强与才气……

与书相伴,让清风拂去我心灵的尘埃,在希望的田野上撒散爱与光明的种子,营造着远离尘嚣的宁静和悠闲。

今天的我们,是忙碌的我们,也是悠闲的我们.百忙之中总不忘那散发着书墨清香的书卷。

是的,今天的我们还是读书的。

Sakura 发表于 2007-11-2 07:16:51

读书 老舍

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楞挨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对,《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这类书,据我看,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这类书可真不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犯无期徒刑罪的太多;要不然便是太少——我自己就常想杀些写这类书的人。我可是还没杀过一个,一来是因为——我才明白过来——写这样书的人敢情有好些已经死了,比如写《尚书》的那位李二哥。二来是因为现在还有些人专爱念这类书,我不便得罪人太多了。顶好,我看是不管别人;我不爱念的就不动好了。好在,我爸爸没希望我成个学者。

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他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我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读了两个“配纸”,我遇上了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

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以我现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我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

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的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这里还就属那本《大公报》有点劲。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

“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所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该说读的方法。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象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第五,哼,算了吧

~婷婷~ 发表于 2007-11-18 20:06:45

         读不尽的人世沧桑 意不完的世态炎凉

                                                                                                                  -------读海岩的《金耳环》有感
可以说我是一口气读完海岩的《金耳环》的,是在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借着微弱的台灯,早上起床睡眼还是惺忪朦胧这样追着它看完的。它太吸引人了。可以说,你一开始阅读了它,便不忍停下稍微有些时间让自己思考。你看了开头便像着了瘾似的总想把它看完。《金耳环》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一直有条线索引领你一直看下去,给你的心一种莫名的冲动感。不知你是否阅读过它,不知你阅读后是否和我一样,内心澎湃、激动不已。
   不要等到受伤了,才相信愿意祈祷;不要等到有时间,才能够去付出,不要等到别人受伤了,才来乞求原谅,不要等到分开了,才想到去挽留。简短的一句话,清晰的呈现在书的扉页;刚看的时候,还领略不到其中深藏的含义。回过来再看时,已有种欲哭无泪的感受。
   说不清喜欢书中的哪个角色,道不明讨厌书中的哪个角色。好像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你不可能一针见血的说整个悲剧由陆为国引起。他有错么?至少在我认为他是没错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错的做法,一个只为了履行警察职责的做法,却把他推进了一个漩涡,一个妻离子散的境地。引来了这么多的波澜起伏。不仅改写了他一对儿女、老伴的生活,还改写了另一家人的人生,甚至第三代的生活。就是因为揭发、倒掉了他结拜兄弟权力的特大犯罪集团。从此,恩恩怨怨便聚积在了第二代身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陆保良,可以说,他的童年美好的让人眼红,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公安英模的儿子,若干年面临的困难有多重。尾处点明他年龄21,差不多的年龄,却如此成熟稳重,纵容的面对着所有的困难:母亲的去世、父亲再婚后‘家人’的态度、寻找姐姐陆保珍的艰辛、与“鉴宁三雄”李臣 刘存亮由拜把到分裂、对菲菲 张楠 夏萱三个女子道不明的感情、与权家的恩怨。敬畏他,只在远处。只是在怀疑如此的年龄,心真的如此成熟么?真的就能扛过了这一切么?不能说他不真,只能说他真的太真。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或许,今天从你身边擦身而过的某个人正在经历着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呢。
    阅读这本书时,或许书中并没有很具体的过程,但都会让你能感受得到书中人物的沉重,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保良一直希望找到他的姐姐,这一条线索也让读者心急得想知道保珍的下落。保珍的人生是悲惨的,曾经年少的她是那么的美丽,然而却爱上了一个被父亲搅得家破人亡的人的儿子权虎(权力之子)。父亲的极力反对,母亲的黯然神伤,让她在她的人生分叉点上选择了与权虎私奔,与父亲关系恶化。也是由于上一代的恩怨,从此把她逼进了不归路,让她的后半生都处在痛苦之中。权虎不让她单独与儿子雷雷一起。足见权虎对她父亲的怨恨之深,一个母亲不能拥有与儿子单独在一起的权利,莫过于世界上最悲哀的事了。
    不可以说陆为国不悲惨,他总是让我想象到一个风烛的老人,一个骨瘦如才的老人站在海边望着浩淼无边的海,黯然神伤,远处的亲人向他招手,渴望与他亲近,却不敢靠近他,他也看到了他们 ,却只是看到一个个轮廓。看不到他们挥着的手。是的,他有着英雄的荣誉,失去的也太多,无论是他的原来的老伴、或者再婚后的老伴、他的儿女、雷雷,他都无法让他自己靠近。他让他的妻子失去了女儿,让他的女儿失去了幸福,寄托在儿子上的理想又破灭了,甚至他再婚的妻女也被权三枪所杀。这些,难道还不悲惨么,然而,他是一个警察,就应该义不容辞的接受任务,执行任务。
   这本书,就好象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我在想若是保珍没有爱上权虎,没有后来的私奔,那么即使权力被捕了,陆为国的拜把兄弟没了,或许陆家的人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又或许权三枪的枪口此时对着的就不是扬阿姨与嘟嘟了,而是陆为国一家了。悲剧还是要发生。
   金耳环,母亲的嫁妆,姐姐一个,保良一个。母亲说找到姐姐就可以凑在成一对了。姐姐去世后,保良把两个都戴在左耳上,必须让这对耳环并在一起,永远不再分开。他说。
                                                                                                                                                                                                            文秘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卷之香仍飘逸——今天我们还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