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知道分子"致敬
作者:桑 晔 来源:http://www.china.org.cn/firbry/2002-03-22/2002-03-22-4.htm身边都是"知道分子" 您得承认,以王朔的天分,他很难第一个发现一种社会现象。拿他所说的"知道分子"来说,其实是大家早就注意到的一种人--他的专业可能是经济或者中文,或者什么都不是,可是,城市要发展,他跟您谈城市的辐射作用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大家要挣钱,他跟您谈CIS对企业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的作用;写了若干篇IT评论,他接着就跟您谈"9·11"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海龟派"把中国股市弄得灰头土脸,他跟您谈中西文化冲突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制约;德里达来中国一圈,他在最短的时间里说起了"书写"与犹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去美国15天,他一回家就给您弄本"美国与中国"之类的畅销书……诸如此类,普通老百姓的感叹和疑问是这样的:他怎么什么都懂!?
不惟王朔轻蔑而生气,知识分子对他们当中的"知道分子"(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的主力,但"知道分子"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有批评:懂一点皮毛,也来卖弄,须知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莫叫一字空"才是读书人的真精神。
是啊,在今天,任何一个人要想在一个专业内掌握大部分知识都是不可能的,"知道分子" 们造次了。
不过,历史总是跟人开玩笑:在美国,65%的公民是通过警匪片学到法律常识的,他们当中,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美国最高法院确认"米兰达警告"法律效力的法理学原因,但既然警察抓住史泰龙的时候说:"你可以保持沉默……"他们也就照样画瓢了,为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设计这些台词的编剧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道分子"的。在中国,雍正皇帝把知识分子出的"维民所止"考题理解为暗藏"砍掉雍正头"的险恶用心,普通老百姓也很难知道历史之究竟,但二月河这样的"知道分子"塑造的《雍正皇帝》算是给大家上了堂深入浅出的历史课,北大历史系的清史课有1/10000的人听讲就不错了……我们可以顺便提一下杨百万,准初中文化,随便几流的经济学家嘴里嘣几个专业术语都能唬住他,可是"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没有政策看消息,没有消息看题材,没有题材看业绩"的著名论断,让成千上万的论文黯然失色,说他是"知道分子",是给这个词上色。
今天的"知道分子"们,就个体而言,无法与他们比较伟大了;但就整体而言,谁又能低估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呢?
媒体人是很"知道分子"的。方旭等在《北京青年报》尝试"蓄意性操作",虽然在某些大学新闻系几十年不变的烂课中不被提及,但当越来越多的媒体把"炒作"艺术化的今天,中国媒体人理念的更新,和由此带给社会的影响怎可用三言两语表达?《南方周末》"新经济"和《中国经营报》的编辑记者们全是"知道分子",拿专业研究的标准衡量,当然是三脚猫,可是谁扼杀了盖茨的"维纳斯"?又是谁把Linux提到文化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当北京的有关单位把Windows XP丢到垃圾箱、红旗Linux横空出世、都市白领们拿《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当午餐时,社会学家们不该只注意厉以宁、吴敬琏和董辅□。至于赵赫和他的团队运作的"中国财经报道",在中国的《华尔街日报》没有诞生前,是可以当权威"知道"的。
老派知识分子转型而为"知道分子"的大潮流想必是从余秋雨开始的,当年他以戏剧学院院长之尊和美学家之贵大谈文化与历史实在出乎学界意外。尽管有人嘲笑他的"苦旅"其实是金钱之旅,但几乎一代大学生(包括历史系的)的床头必备一册的事实说明他们并不仅仅需要《史记》、《汉书》。崔永元扫荡中国谈话类节目,人生百态尽付其笑谈中,当八百伴的前老板以70多岁的高龄高唱创业人生可以重来的时候,你得承认"实话实说"不仅仅是娱乐,可是这样一个节目的背后,是"学而优则视"的大学人杨东平,谁说他的《城市季风》不可以和林语堂的《中国人》互论长短?而他任总策划的"实话实说"连杨振宁这样的大知识分子,这些年来也越来越热衷于当"知道分子",谈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方向,谈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谈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最近他老先生对中共党史十分地感兴趣!说他不专业当然可以,说他没道理就大谬不然。
当然,不是所有的"知道分子"都认为需要为自己当电视明星、报纸常客进行贴金式辩护,他们介入市场和商业化运作的目的是:把知识(可能是连夜回家看来的)当做商品出卖,换回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而这种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反过来会对其学术事业产生巨大助益。一个著名的社会学教授说到意气风发时表示:我是教授中的富翁,富翁中的教授。按阶级分析方法,教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富翁是资产阶级。一个人兼而是两个阶级,说明阶级分析方法的局限,难怪现在流行"阶层说"--顺便透露一下:在智能ABC输入法下,键入ZCJJ,会跳出两个词,"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够远见的。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纳就已明确强调:在"文化资本"取代"货币资本"而成为社会统治力量的时候,作为"文化资本"占有者的知识分子的种种行为,所挑明的乃是知识和权力的老新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潜意识里,对金钱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心存怀疑,马克斯·韦伯所发掘的"努力挣越来越多的钱才是上帝优秀子民"的清教徒式的价值观,从来就不敢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即使在人欲横流(中性词)的今天,正式场合也不可以说挣钱是人生目标。TCL的老总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反复强调:对其中坚干部而言,人生价值的实现高于薪酬的意义,怎么能是偶然?挣扎在"君子固穷"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因为是主流价值的创造者和演绎者,尤其痛苦。过了几千年,终于开拓出了自己参与市场经济的方式,这应该是一种春蚕破茧式的肉体和精神的解放。
"知道分子"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得水,挟经济力量反攻学术界,更加所向披靡。各大学现在流行量化考核,一心只做冷板凳的同事们出专业书得倒贴,"知道分子"们的书往往是准畅销书,即使要倒贴,对他们也是"湿湿碎",结果,在量化体系中,他们一样名列前茅。评职称、拿津贴,什么亏不吃,这让专心于精深学问的同事尤其不服。这种事,在"不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论者,可能是颇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我们知道,公平是现代社会的神圣追求。问题是,这种不公平并不是"知道分子"们制造的--哪个国家的大学像我们今天这样热中于用量化指标衡量教授水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论文只有区区5000余字,陈寅恪当清华大学教授时只有几篇几百字的小论文。
然而,"知道分子"们是读书人中最勤快、最敏感的一批蜜蜂,他们知道花粉能酿成蜜,也酿了蜜,至于花粉为什么能酿成蜜,蜜为什么有营养,那是另外一些蜜蜂的事。换言之,在"知识爆炸"(对不起,有没有比这更形象的俗词)的年代,社会需要他们将其中一些尽快地传播开来,以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因为他们的传播之功,社会给予了丰厚的回报。好有一比,方兴东不是因为预料到今天可以到IT公司当董事,才在当初决定写他的IT评论。再有一比,张路也不是因为今天当了国安足球俱乐部的总经理,才在当初拼命地猛K意甲和德甲。当然,我们,另一些蜜蜂,完全可以从他们的历史,研究话语权在新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研究"知识经济"的,也可以以之为范例,研讨"知识"--"经济力"的互动模型和范畴。从这 个意义上说,浮躁、浅薄,是走向沉稳、深厚的第一步。
最近,中央电视台2套的"知道分子"们开始猛烈地介绍"物流","海尔"的张瑞敏显然被树为"物流"的权威诠释人。网上开始有人批评张瑞敏的赶时髦,但我很高兴某部的领导前两天在电视上也跟着谈起了"物流"。李嘉城是商人,研究他跨国经营模式的是经济学家;我也希望,张瑞敏继续赶时髦当他的"知道分子",别因为到哈佛商学院讲过课,就拿自己当知识分子(王朔理想中的),那就不好了。
《新周刊》2002年3月刊
“知道分子”为什么成为阅读的主体
作者:阮占江来源: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217141.htm不久前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浅阅读”激活纸上娱乐元素》的文章,作者指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根据一份消费调查表明,现在的读者群中已有近一半的人数月之内不曾读过一部完整的图书,终日只靠报纸杂志获取精神食粮……碎片似的语言,拼盘似的内容,“知道分子”取代“知识分子”成为这个时代的阅读主体。并且作者指出: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浅阅读时代无可抗拒地来临了。
看到此文后,我们的几个研究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基本上意见分为对立的两派:学习中国哲学的几个研究生认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的退化,“知道分子”成为阅读主体恰恰是社会大众浅薄和浮躁的集中表现;并且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认为常此下去,谁来钻研古典文献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个研究生则认为:一切大众行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和时代土壤,“知道分子”之所以成为时代的阅读主体,和这个已经是专业时代的时代是分不开的。随着专业分工的日益细致,各个行业之间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文化,专业语言和专业规则;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关心的东西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因此,对于社会的各种书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熟悉的去进行认真的阅读、研究。对于以往的那些经典巨著,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只能选择“浅阅读”。
而且,他们不少人认为,之所以不再去看以往那些经典巨著,实际上还有这些书籍本身的原因。他们坚持认为,这些经典巨著,要么是宏伟叙事,长篇大论;要么是烦琐之极,点面极广;要么是教化意识特别强烈,具有过于明显的阶段意识,所以,实际上现在的可读性并不高。而他们之所以在以往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多数认为是因为以往的时代,全社会也就只有有限的一些读物,大家阅读的自主选择性几乎没有,不像现在已经是书山文海,每年的新书层出不穷,而且大都属于这个时代,具有新鲜的时代气息。
看来,我们的读者相比以前,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意愿,这应该是个可喜的进步。现在在广大青少年之间,后现代主义非常的流行和受欢迎。后现代往往拒绝崇高,解构中心,拒斥整体,尊重差异,重视边缘,主张个性;拒绝宏伟叙事,倡导真实生活,因此深得广大青少年的欢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让阅读轻松起来,让人生快乐起来,拒绝读得很累,读得很烦,在工作之外获得多一点的快乐,这些,应该是“知道分子”取代“知识分子”成为时代阅读主体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因此说起来,“知道分子”的盛行确实是无可厚非,情有可原。只不过,什么事情都有个尺度。快乐、轻松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过了头,倒洗澡水时,把小孩和脏水一起泼掉,显然是不可取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0月14日
知道分子是危险分子
http://www.yeelang.com/article/luantan/zhidao.htm媒体的发达让很多人很容易变成了知道分子,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比如从新闻网站上,我们可以知道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什么。知道的越多的人却越不想表达,表达是危险的,因为我知道你也知道,既然你也知道我就没有必要让你知道了,并且,知道分子也知道表达是无效的,所以知道分子不会表达,他们是孤独的,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所以知道分子是可耻的。其实张楚在这里不应该成为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权威,但我这样表达了,也许抬出毛泽东或者别的名人来更好也更有力量,但避重就轻是往往是知道分子的选择,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比毛泽东的语言更流行,于是就有了这个结果,这也许是知道分子的表达方式。
知道分子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以前的名字应该叫知识分子,后来放弃了书本,选择了电视与互联网之后,他们就变成了知道分子。后来者已经很难成为知识分子了,他们首先成为知道分子,然后再进一步努力,才能成为知识分子,再往下努力,才能成为专家。比如旧社会童生、秀才、举人的台阶。
在传说中书本可以使人进步,现实也确实如此,然而书本的视觉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很多书本已经与知道分子同流合污不再是知识的载体,所以越古老的书本越经典,但古老到人们已经看不懂的时候,只好漫画化,用流行的话语说叫普及,或大众化,其实这背后还有商人的笑容。人类在互联网发明了之后开始又一次进化,成为知道分子变得轻而易举。
作为一个知道分子是无能的,每个人还必须成为专家,因为只有专家才有发言的权力,最次的只有专家才能谋生。知道分子是无能的就如同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知道很多种“茴”字的写法,却无法谋生。
知道分子却比孔乙己还要危险,因为当一个人被一种叫做信息的东西蛊惑后,他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巫术世界,人很容易迷失。
一个人如果不能成为这个巫术世界里的巫师,就只好变成被万恶的巫师蛊惑的大众。
王朔:知道分子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321有一孩子,从小爱学习,人也不黏不傻,老师讲什么,家长讲什么,社会上闲杂人等讲什么,孩子听了都往心里去。后来认够了字,也比比划划会写了,见书就看,拿小本字就抄,历代名人的胡说,招三不招两的话,只要话够大,理想啊,生命啊,都记。知道的是抄别人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孩子自己爱想问题,人见人夸:这孩子出息。夸的多了,孩子自己也觉得这叫出息了,越发不可收拾,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念就是二十多年;然后摇身一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又是二十多年;俩二十多年一加,五十多年;再加上前面还有六七年不懂人事的岁月,孩子奔七十了。
你以为孩子这一辈子白过了?孩子一天没闲着,除了把中国字认了一溜够,一闭眼好几万字,外国字也认了十几门,一门结结巴巴能说的,两门扳着字典能读的,三四门看着眼熟,五六门会说“哈喽”,还有全世界各种版本的“我爱你”和“操你妈”。这孩子还了得吗?可天下的事什么他不知道?可天下的人但凡有一号的都是他熟人,特别是死了的,越死的时候长,越跟大伙没关系,孩子就越熟。孩子的心和他们是“相通的”。
仗着这帮死人,孩子开始教训活人。只有他知道死人说过什么。孩子门儿清“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光是咱们这一辈人好议论爱想事,早八辈子的人都是这么爱说爱琢磨事,是道理,都让死人说遍了,全是现成的,重抄一遍就是了。什么叫“彪炳千秋”?什么叫“万古长青”?就是一千年一万年前说对,一千年一万年后再说,还对!——这千万年当中,大家就闭嘴吧。印地安人有一个信仰,认为每个死去的人都会给世界留下一个生命的纪念,一绺头发,一颗牙齿,甚至一堆粪便,以传达他了解的知识,也是个保佑后人的意思。中国读书人也有这么一个信仰,孩子就是他们留下的头发、牙齿和粪便,当然他们不这么叫,叫“读书种子”。有孩子在,不肯死或不甘心死的读书人就觉得留了一点东西给后人,就觉得自己没全死而快乐了。
和伟大的人搞惯了,有一个问题,就是以为自己也很伟大,或者他老大,我老二。抄惯了别人的宏论,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句不是自己的。其实这很容易分辨——哪句也不是你的。
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杆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
附注:分辨“知道分子”小常识:写伟人传记的;为古籍校订注释的;所有丛书主编;所有“红学家”和自称鲁迅知己的。
次一等:好提自己念过多少年书的;死吹自己老师和老老师的;爱在文章里提他不认识的人有刚看过的书的。
“知道分子”代表刊物:《读书》;代表作:《管锥篇》。
(原载《王朔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知识分子”PK“知道分子”
来源:http://www.qianlong.com/2006-05-09 12:10:33如何定义新时代?有时尚杂志认为,新时代就是“知识时代”,知识而不是别的东西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那么,知识在未来财富创造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知识分子是影响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上流社会的主要群体。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但是,现在社会视野里面又冒出来一个“知道分子”,向知识分子发起某种挑衅,而且是半斤八两,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俗话说的好:不是冤家不聚头。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再次聚首,
煮酒论英雄,针锋相对,大有“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压倒东风”的势头,拳来脚去,几个回合下来,不知胜负如何?欲知详情,请关注下面精彩内容。
一、朴素面貌素描
主持旁白:黑白影片或者乡村的风光,总能牵动最原始的本质,打动最质朴的内心。
知识分子:给人的印象是带眼镜,说话斯文,文质彬彬,优雅。如果哪天有谁说粗话或者与人争吵时,那一定被指责“这哪里像一个知识分子”。
我从小就很仰慕知识分子,在我朴素的观念里面,知识分子是口才、肚才、笔竿子兼备的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在我们老家稍有学问、读过一点书的人就会被封为“秀才”,真正能被封为知识分子的人,几个村可能才三个半,以半个来封知识分子的名份,可见其重量之难得。
知道分子:给我的印象是手无寸铁,但是说话表情丰富,手舞足蹈,谈笑风生。如果有谁不一定读过很多书但是见过很多世面的人在你面前天南海北,那一定被羡慕“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
我从小就对知道分子爱恨交织,在我的潜意识里面,知道分子是沧桑、时间的沉淀,所以在我上高中时就羡慕侃侃而谈的30岁男人;同时,有条件性地对这类人保持距离,因为他们很世故,知道的多了,变通起来也容易。
二、文学面孔印象
主持旁白:原来,知识分子从来都在现实面前试图摆脱文人“酸味”,在这一过程中也遭受到诸如“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的非议。这里,白眼或者嫉妒已经不重要了。
知识分子:最早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知识分子,还得从钱钟书的《围城》谈起,这样我接触到一群高端的知识分子,不乏大学教授、“海龟派”。我忽然发现,原来知识分子也有很多毛病可以指点,比如虚伪、比如勾心斗角,比如斤斤计较的世俗,比如道貌岸然的伪善,在这里就不一一对应了。当然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本性的表现。
前不久读到张者的《桃李》,也是反应当前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在以“经济为中心点”的当下,这一群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更是凌乱不堪、荒唐。大学教授“不做学问好多年”做“老板”,这里的“老板”专指挂着N经济头衔或N公司顾问的大学教授;同样,正在知识殿堂吸收营养的研究生们也在功名利禄、“食色性赌”面前挣扎、迷失。
知道分子:在我提到知道分子文学面孔印象之前,我必须得提及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知的人”,他们善于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提取精华,天文地理、国内国外,家里长短。这类人在大众眼里或者八卦或者博学,甚至有人把“李熬式”的引经据典,“陈安之式”的亲身经历都归于“知道分子”之列。
最近,我是从文学作品《兄弟》下部里重温“知道分子”氛围的,江湖游医周游看似一个叱咤风云的国际专利“代理商”,善于捕捉商业信息,在李镇骗吃骗喝骗女人上床,全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颠倒鸾凤。宋刚也加入了周游的队伍,但可惜他不是“知道分子”,过于憨厚、迂腐,以失败告终,注定不是跑江湖的料。
三、权威认证问题
支持旁白:名份在中国社会比什么都重要,比如男女恋爱,同居、亲吻、见双方父母,这都是仪式,名份则必须通过黑纸白字的结婚证来认证。
知识分子:至少在目前来看,即使观音在世,也难以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既学历越高、出师有名、钢印捧的越多的人,那么“知识分子”的分量就越足。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后……普通院校、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美国常青藤大学……学士学位、双学位、经济师、英语等级证……这些举不胜举的层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你所处的层次越高拥有的证件越多,那么你的所谓“知识分子”筹码就越重。这里与你的实际生存情况无关,但是至少对你的骄敖资本有益无害,不是有很多政府高级官员也在抢着争着为自己添加“知识分子”筹码吗?。
知道分子:可以不是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可以成为知道分子。我在这里专谈不是知识分子的那部分知道分子,他们的权威认证一般来自民间的印象,来自一种生活的交流。因为知道分子可以“知道是什么”,但是可以“不知道为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人到底是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实在不好划分,恰如你说乞丐捧着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在马路上看一样,你难道能够把他武断地化为小资吗?所以你说只有初中学历的大作家周梅森、海岩是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我也不好说。
四、社会贡献之争
主持旁白: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社会中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工作产生有效性。
知识分子: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做一个卓有成效的行动者。德鲁客在其管理著作《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任何智慧、想象力和知识不能直接产生卓有成效的结果,只有通过工作才能转化为财富。如果说知识分子自持清高,闭门造车,一味关在屋子里,双腿高翘摆在桌子上的话,那么谁知道你在想什么?想着家里的宠物狗狗没人喂,还是想着哪个新欢久爱的细腰,这都有可能。
知道分子:英雄不问出去处,知道分子也属于劳心者,中国自古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管理大师韦尔奇在著作《赢》中提出做为杰出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成熟,认为成熟不一定是年龄,而是指一个人的阅历,也就是你必须具备与不同行业、领域的人有共同话题、沟通的能力。因此,你可以不是知识分子,但是你必须是知道分子,知道知识,知道人情世故。 (曾国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