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ura 发表于 2007-12-13 14:29:34

《长亭送别》与王实甫

来源: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eleb/DL/DL-46488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Sakura 发表于 2007-12-13 14:30:13

《长亭送别》的修辞艺术

来源:《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年4期

http://www.cqvip.com/QK/82495B/200604/21853705.html?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作者:张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 师,他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 继承唐宋诗词优美的语言艺术,融化 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 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选自 《西厢记》的 《长亭送别》就是最 好的明证,尤其修辞方面,迭彩纷呈, 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 …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 请看例 子:①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 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 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黾长 亭,减了玉肌,比恨谁知? ②见安排 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 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 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晕晕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几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西西惶惶的寄。


例①曲名 《滚绣球》,其中综合运 用了委婉、对偶、对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莺莺缠绵悱恻的心理。具体来讲, “柳丝长”两句, 是委婉修辞。从字面看,是说柳丝虽 长,但拴不住张生的马,恨不得让路边 的树林挂住飞速西沉的斜阳,而实际意思是说,心上人要去了,留也留不住, 只有希望时问能过得慢一些,让我们彼 此能够多厮守一会儿。通过委婉的修 辞,把莺莺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刻画得细致入微。
限相见”和 “怨归 去”, “马儿”和 “车儿”, “却告 了”和 “破题儿”, “听得道”和 “遥 望见”这四组对偶句,字数虽然各不相 同,但节奏分明,音节由少增多,表意 也层层深 入。并且 “恨相见……”和 “码儿……”两组句子,在对偶当中又 含有对比:而 “听得道……”这个对偶 句中,又兼有夸张,生动地表现感情折 磨下的身心交瘁。最后一句运用反问, “此恨谁知?”情感强烈,撼人心魄。

例②曲名 《叨叨令》。与上例不同 的是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先用一串排 比,一气呵成地表现了崔莺莺由恨别而 无心打扮只有伤心的凄苦,用的都是日 常几语,“车儿、马儿”、 “花儿、靥 儿”、 “被儿、枕儿”、 “衫儿、袖 儿”、 “熬熬煎煎”, “昏昏沉沉”, 并且重叠拟状,通俗自然,生动形象。 加上 “兀的……”两个语气的感叹句式的反复,造成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 唱三叹、声情并茂的效果,把柔肠百结 的别离写得哀哀切切、栩栩如生,莺莺 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跃然 纸上。

据粗略统计, 《长亭送别》戏文中 出现的辞格,竟达二{ 多种。如 “碧云 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烘托,用富有季节特征的凄凉景物,烘 托莺莺惜别的痛苦心情; “暖溶溶的玉 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是 比喻,写莺莺面对分别的茶饭不思,六 神无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是借代,表现了莺莺对张 生的担忧与叮嘱,情深而意长; “老天 不管人憔悴”,是拟人,写莺莺有苦无 处诉,可叹可怜; “荒村雨露宣眠早, 野店风霜要起迟”,是互文,言简意赅,充满柔情蜜意; “淋漓襟袖啼红 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用典,写莺 莺伤心至极{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是引用苏轼 《满庭芳》词的原 句,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的感情等等,恕不… 列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 《长亭送别》的所有 修辞,无不是为密切结合主题需要和人物所处环境而设,绝无牵强堆砌之弊, 更无卖弄词藻之嫌。如在知心体己的丫 环红娘面前,莺莺多用直抒胸臆的排比 句式:在专制刻板的老夫人面前,则多 用旁敲侧出的含蓄辞格:而在自己思爱的张生面前,则以互文借代方式,真 诚、细腻、深沉地表达温情。凡此种 种,值得我们好好借咎
(张瑚 甘肃省会宁第二中学)

[ 本帖最后由 Sakura 于 2007-12-13 14:32 编辑 ]

Sakura 发表于 2007-12-13 14:33:34

《长亭送别》的艺术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年1期

http://www.cqvip.com/QK/87352X/200601/20846687.html?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作者:蔡叔显 蔡卫红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 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 已选人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 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 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 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 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 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主要内容 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书生张 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 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困者即以莺 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然 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 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 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人选教材的《长 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 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 怨恨情绪。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 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誊 属。这折戏剧情简化为四幅画面:长亭 路上,长亭离筵,长亭分别、长亭目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评 “王实甫之 词如花问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 趣”。 “花问美人”四字,很好地概括了 《西厢记》优美雅致的 “诗剧”特点。 《长亭送别》一折,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 美,下面就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解读。
一、故事美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已久。从唐元稹传奇《莺莺传》始乱终 弃的悲剧,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才子佳人的匹配,再到元王实甫《西厢 记》有情人终成眷属,封建婚姻中物质 的、利益的因素逐渐后退,代之以纯真 的、人性的情的因素,是 “情”对 “理” 的超越,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二、人物美
女主角崔莺莺作为相国之女,她的 美丽妩媚的容貌,温婉幽静的气质自不 待言,但这个人物最能打动人的是其丰 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作者将其微妙矛盾 的心理刻画得丝丝人扣。细读莺莺的曲 词,可以发现,莺莺的离愁别绪有着比 “儿女情长”更深层次的内容。
【幺篇】I朝天子】等曲清楚表现出莺莺 对功名利禄的否定,说明莺莺对张生是 f I 由 《长亭送别》的艺术美 纯真的爱,而不是押宝式的 “慧眼识英 雄”。在莺莺跟里,爱情是在功名利禄之 上的。在那样的时代,能够把封建士人 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讥为蜗角蝇头,莺 莺的形象突破了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 俗套。从这个重爱情轻名利,具有叛逆 性格的大家闺秀的身上,我们可以依稀 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三、意境美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 的典范,尤其《长亭送别》一折以景物 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 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一折,将莺莺的离愁 别绪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 殊的描写。开始,写莺莺前往长亭,这 是途中之境,那么莺莺的离情就寄寓在 她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条长柳中。碧云, 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 中之景,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志。接 着是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杯盘酒菜, 都供传情。再下,曲终人散,只剩莺莺 张生和红娘,境又一变,四顾无人,莺 莺才能向张生倾吐自己的殷忧.有此境 方有此情。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 人远山遥,含情凝望. “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终归岑寂。整折戏.情与 境统一于全篇总的色调之中,构成情景 交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四、语言美
《西厢记》属于戏剧范畴,其中的 曲词部分,却属于诗歌,这样使得全剧 综 ~综合天地 —— ◆蔡叔显 蔡卫红 充满了诗情画意,堪称迷人的诗剧。王 实甫被誉为 “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 写的曲词语言优美,其优美雅致的风格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运用的极高成 就。《西厢记》的语言恰是融文采与本 色于一炉,既文采灿然,又流利通畅, 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
l、因情随物设置多种修辞手法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 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可说集我国古代戏 剧修辞之大成,特别是本折夸张的运用, 常结合比喻、用典、对比,因情随物而 设,大都将人物的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 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 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王实甫真不 愧 “花间美人”之称。
2、熔冶铸炼优秀古典诗词人曲
《长亭送别》大量借用前人的现成 语句和意境而不显 “借”的痕迹。原材 料都是来自诗词中的名篇精华,加上王 实甫又是一个高明的巧匠,所以他能从 中受到启发,加以借鉴和发挥,为己所 用,融会贯通.臻于至境。
3、吸收加工民间方言13语人曲
如果莺莺的曲词都是典雅的诗词歌 赋,这个人物可能就不那么可亲了。她 毕竟是个闺中女儿,如何展示它的女儿 家的本色呢?王实甫采用的方式是让她将 方言13语韵律化,使极富生活化的民间 方言13语变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
正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就,《西 厢记》的语言才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红楼梦》写林黛玉读 《西厢记》 是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 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句警人,余香 满13。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 还默默记诵。”联想自家身世,以及《西 厢记》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 句, “仔细忖度,不如心痛神痴.眼中 落泪。”足见《西厢记》的语言感染力。
单住: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高中

Sakura 发表于 2007-12-13 14:34:21

谈谈《常听送别》的写景艺术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9期起止页码:32-32

http://www.cqvip.com/QK/80962X/200709/25331080.html?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作者:陈 淑 美
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 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 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 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 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 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 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 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 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 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 别》写的是张生在老夫人的压力 下,不得不离开崔莺莺而上京赴 考,表现的就是二人的离情别怨, 这主要是通过崔莺莺的唱词体现 的。在这一折中,环境的描写和烘 托起了表现人物心理和推动故事 发展的巧妙作用,曲中的情感基调 通过景物表现了出来。下面就文中 的景物描写谈谈其写景艺术。
课文一开头,便写崔莺莺见 到暮秋景物,触景生情,唱了第一 支曲子【正宫•端正好1‘‘碧云天,黄 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用 几句话勾勒了一个浓郁的暮秋景 色,写天写地,写云写花,写风写 雁,最后写霜染枫林红如醉,这些 景物不仅起了戏曲布景的作用, 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把女主 人公的伤离怨别的心情婉转传 出。整首曲词,把萧瑟的秋天,零 落的大自然,逼真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一个“染”字和一个“醉”字 又把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拟 人化的景物描写中,倾注了莺莺 的全部思想感情,是景,也是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整折戏的情感 调子带出来了。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 疏林挂住斜晖。”柳丝虽长,但总 系不住情人即将远去的马,因为 斜阳已经挂在树上,离别之时快 到了。莺莺将自己的感情都寄托 在了景物上,可见她对张生的离 开充满了无限的无奈。以上景物 都是与赴长亭途中的女主人公心 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以情合, 情因景更浓。
在离筵上,莺莺有千言万语 要对张生诉说,但“酒席间子母们 当回避”,使得“有心待与他举案 齐眉”也不可能了。在她眼中,长 亭周围的景物也变得暗淡凄凉: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 迷。”西风、黄叶、寒烟、衰草,让崔 莺莺更觉得凄凉而迷茫。
酒席完了,已经是“落 日山 横翠”之时,崔张二人便深情话 别,从叫张生路途上照顾身体,到 提醒张生不要 “金榜无名誓不 归”,再到要张生“须记”“若见了 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尽管千言万语,但“青山隔送行, 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 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 嘶”,张生要起程了。作者用青山 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 秋风,表现了秋天郊外的荒凉,衬 托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离 情。特别是“夕阳”和“古道”更写 尽了离别、孤独、无奈与惆怅 ,可 谓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 融,浑然一体。最后的“四围山色 中,一鞭残照里”,是莺莺想象远 去的张生,离人行只影单,孤独寂 寞,而她更是“烦恼填胸臆”。
整折戏的三个场景,女主人 公的感情是随之而流动的,四周 的景物更是紧紧围绕人物的思想 感情而不断变换。这些具有深秋 时节特征的景物,又使莺莺的离 愁伤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情 景交融,意味隽永。作者独到的艺 术手法,深厚的文字功力,给了我 们独特的艺术感受。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Sakura 发表于 2007-12-13 14:46:21

《长亭送别》视频欣赏

《长亭送别》视频欣赏

电视版(黄梅戏):
http://www.56.com/u24/v_MjAzODA5MDE.html


李胜素-自长亭送别归缠绵病榻(野猪林选段 2004年名段欣赏)
http://www.56.com/u54/v_MjIwNDI1NDc.html


京剧 野猪林 自长亭送别归 王艳唱:
http://www.56.com/u15/v_MjA5MjkxMzI.html

霜叶红 发表于 2007-12-13 20:04:36

西厢记
(元)王实甫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theatry/xixiang/mountain.jpg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第二折[*]楔子[*]第三折[*]第四折[*]第五折[*]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西厢记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亭送别》与王实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