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m 发表于 2003-11-25 22:10:19

说说《现汉》中的“难以”与“难于”

说说《现汉》中的“难以”与“难于”

李南生

说了“难免”(见我的网站http://jiaodui.aboutme.com 《“难免”出错真难免?》一

文),又引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难以”。

有心的读者看了那篇有关“难免”的小文(《“难免”出错真难免?》)后,或许也发

现了,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句中错用的“难免”,似乎都可以用“难以”去订正。偶然吗

?不偶然。虽然“不偶然”并不一定意味着必然,(从逻辑上说,“不偶然”允许“例

外”,而“必然”所传达出的信息却是“一无例外”。)但从我的孤陋经历看,似也少

见例外。(这里拜托诸网友,谁如果发现有例外的情况,一定发妹儿<jiaodui@163.com

>告诉我呀。呵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难免”和“难以”是一对反义词。当然

,“易以”和“难以”也是一对反义词,不过是在另一个意义上——正如“父亲”和“

儿子”是反义词,并不影响“女儿”和“儿子”、“父亲”和“母亲”也分别构成反义

词一样。(嘿嘿 !)——话题越扯越远,有关“反义词”的话题就此打住,专说“难

以”与“难于”。

“难以”,《现汉》上辟有词条,该词条的释义,只有两个字:“难于”。不知别人以

为如何,反正我看着真是别扭。(我手头的《现汉》是1996年版,如果新版本有所不同

,算我白说,也算我白别扭。呵呵……)何也?

先说“难于”。说到“难于”,最著名的例句非李白的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莫

数了。难,即困难,不容易。所谓“难于上青天”,即“比上青天(还要)难”。看来

,此处“于”是表示比较的介词。

再看看“难以”。请注意,关键在一个“以”字。“以”能不能作“比较”解呢?看来

不容易。翻遍(翻遍?——太夸张了吧,呵呵)各种辞书,再把大脑存储的东东搜索个

底朝天,我也找不到哪怕一例来支持“以-→比较”。

所以,我家阿白绝不会说:“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哈哈哈哈!——笑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打开《现汉》,翻到914页,可以看到“难以”词条下紧接着正好就

是“难于”,其释义是“不容易;不容易于”,并以“难于收效”作例;再翻到1533页

,“于”字条目的释文第二义项中有:“后缀。……b)形容词后缀:……易于了解│

难于实行。”看到这儿,我明白了。——你会说:“难于收效”“难于实行”二例中的

“难于”分别用“难以”取而代之不也没问题吗?看起来似乎的确没问题。(这人说话

真罗<左加口旁,没办法——字库没此字,倒!>嗦——又是“看起来”、又是“似乎”

。但我有我的道理,请君细听我慢慢难道来。嘿嘿 。)之所以说“的确没问题”,是

说汉语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上例(注意:仅仅是上例)这类例句中,以“难以”或“

难于”两个不同的词所叙述的意思,理解起来还不至于产生异议、歧义和误会;然而,

如果稍为认真一点,比如,追究一下“难以”和“难于”中的“以”和“于”在古汉语

中的词义,很容易就会发现,“难以”和“难于”是两个绝对不能互换、互释的两个词

。以下简要加以分析。

“难以”的“以”,在古汉语中,其实同“得以”、“可以”、“足以”等等中的“以

”一样,它们和其前后的成分一起构成“状+以+中心语”的结构关系。在这类语法类型

中,“以”是表示凭借、工具的介词,它本应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修饰中心语,

但由于介词宾语的脱落,便前附于其前面的状语。于是,“以”后面常常直接跟着动词

类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分别是某种行为“得”、“可”、“足”或者“难”等等。如孔

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中“可”和“以”是两个词。“可”,可以;“

为”,作为。“以”和“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指代“温故而知新”),意思是

“凭(它,即“温故而知新”)作为老师”。“难以”也同样,当我们说“难以收效”

或“难以实行”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以某种方式或凭借某种手段很难“收到成效”或很

难“实而行之”,这里的“某种方式或某种手段”都被省略了,它后面的“收效”或“

实行”都是动词。

而“难于”就不同了。上面所列《现汉》举的几例“难于……”,实际属于古汉语中的

“述语+于(乎)+宾”的语法结构。“于(乎)”——此处是“于”,是介词,它与后

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充当补语,后来前附于述语,但它后面的宾语不能省略。这时,

“于”后只能跟名词类。看来,同是“收效”或“实行”,仅仅由于跟随于“难于”之

后,它们又变成名词了;“于”意为“在……方面”,“难”则是形容词。这正合《现

汉》“于”字条目下“后缀。……b)形容词后缀”的释义。

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难于收

效”“难于实行”同“难以收效”“难以实行”,大略一看,似乎等价,但由于“难于

”、“难以”的分别介入其中,它们在语法现象上竟完全是两码事。至于当“于”作表

示比较的介词的时候,“难以”和“难于”的互不相干就更明显了。

看来《现汉》以“难于”释“难以”,的确“难以”令人信服。

当然,作为一本严肃的、被公认为几乎是顶级权威的辞书之一,《现汉》“在推广普通

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方面,在汉语教学方面”(《现汉·前言》语)功德无量,它在如

述之种种“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确令所有人肃然起敬。然而百密恐难免

一疏。若笔者所言还有若干可取之处,或请《现汉》的编者能于新版中加以技术处理。

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2003.11.20 凌晨2:45)

xychy 发表于 2003-12-29 23:06:42

也谈“难以”和“难于”

李南生朋友由“难以”查《现汉》词典给的释义为“难于”,进而考察二者的区别,对词典释义提出质疑。《现汉》词典的释义的确有问题,李南生朋友能对权威词典释义提出质疑,精神可嘉。但是我们对该文的一些说法也有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以就教于这位朋友和读者。
李南生朋友说:
“有心的读者看了那篇有关“难免”的小文(《“难免”出错真难免?》)后,或许也发现了,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句中错用的“难免”,似乎都可以用“难以”去订正。偶然吗 ?不偶然。虽然“不偶然”并不一定意味着必然,(从逻辑上说,“不偶然”允许“例外”,而“必然”所传达出的信息却是“一无例外”。)但从我的孤陋经历看,似也少见例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难免”和“难以”是一对反义词。当然“易以”和“难以”也是一对反义词,不过是在另一个意义上——正如“父亲”和“儿子”是反义词,并不影响“女儿”和“儿子”、“父亲”和“母亲”也分别构成反义词一样”
这里把“难免”和“难以”,“父亲”和“儿子”。甚至“女儿”和“儿子”,乃至“父亲”和“母亲”都视为反义词,就值得商榷了。即使顾名思义,一对反义词,其意义应该相反。我们可以用逻辑证明这一点。设两个反义词的词义分别为A和B,按照意义相反(也就是逻辑对立)的定义,A=┓B(A等于非B)。或者B=┓A。例如,反义词“对”和“错”,“对”等于非“错”,所以“不错”就是“对”,“不对”也就是“错”。而所列举的那些“反义词”不具备这样的逻辑特征。例如,“难免”不等于“不难于”,“父亲”不等于“非女儿”,因为“父亲”不属于“女儿”这一类别,还属于男人,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不是对立的。如果采用语义逻辑表达式证明也许更理论化,但过于理论化反而不易懂。我相信这样证明已经够明白的了。
至于“难以”和“难于”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如李朋友所说呢?下次再谈。

Artvine 发表于 2003-12-30 00:00:33

汉文字校雠的源流与传承

孙培镜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来源:湖北新闻出版网
http://jiaodui.w1.wingserver.jp/ll-jiaoqiu.htm

  首先要说明,我在这里所说的校雠,包括校勘和校对两者;有时也单指古籍整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勘,或者单指新著(包括原创初版本和新的古籍整理本)复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对。这在具体语境中是不难区分的。
  本文的主旨在探讨校对问题,却较多地论述了校勘问题。这究竟为何?概括地说,就是因为校勘与校对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共同点,而且校勘在我国出版史中的成就之大和经验之丰,又远非校对所能及。这就决定了我国校对的“细胞”中有着校勘大量的“遗传基因”。 因此,在我国,一向是校对从校勘中继承了丰富的宝贵遗产。这正是本文较多地论及校勘的原因所在。
  关于校勘与校对的关联性和共同点,从两千多年前刘向的校雠实践中就能够窥见端倪 。刘向在《别录》中告诉我们:他整理好每一种古籍后,总要提出,“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杀青”的本义是烘干竹简,以便于书写,引申为定稿。“书可缮写”,就是可以依照 定稿缮写在帛素(丝织品)上,使之成书。在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比勘图文”,以纠正 讹误,也就是都需要校雠。后人通常称前者为校勘,后者为校对。由此可见两者的关联性和共同点。至于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是:校勘所纠正的是祖本或底本中的讹误,包括原著作者有悖于客观事实、事理的讹误和以往的整理者、复制者有违于原著本意的讹误。清代校雠学者段玉裁称前者为“作者之是非”,称后者为“本子之是非”,后者实即原著本与复制本之间的“异同”(详见后)。而校对所纠正的,则侧重于当前的复制样本中有“异”于定稿的讹误。也可以说,校勘一般是校是非和校异同并重,而校对侧重于校异同。
  汉文字校雠源远流长,承先启后,连绵不断。要追溯其源头,就必须与我国的文字史和文明史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我国的文字史和文明史的发生和发展是平行的和同步的, 至今已有不下千年的历程。我国校事的源头、流向和传承,也大致与此相当。以下试分期 叙述如下:

  一、萌芽期

  我国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就由于需要逐步出现了文字的传递、传播和积累,从而出现了文字 的复制。早期的甲骨书、石头书、简牍书和帛书等,都是这种文字复制品。在这种复制过程 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误,这就需要通过“校”来改正。据此,我国校事的出现,距 今大约也有五千年了。这里,有文献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校事,是距今约 2 800年的西周宣王时期正考父校先商王朝的《商颂》。此事记载在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太史 左丘明编写的《国语·鲁语》之中。原文是:“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 ,以 《那》为首。”这条记载告诉我们:居住在宋国的正考父请求在周王朝掌管礼乐的长官周太师校商代的十二篇《颂》诗,首篇的篇名为《那》(nu

Artvine 发表于 2003-12-30 00:06:13

..

“難於”含比較級(Than....),亦通“難予”(in vain/Could not be Offered..)
“難以”為Ontological的不能或沒辦法(Hard to/Hard to be...)
在下對中文外行,姑且瞎掰。

xychy 发表于 2004-1-1 00:36:21

也谈“难以”和“难于”(续)

我们再来讨论“难以”和“难于”的区别。
    “难于”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里是动介结构短语,后边的宾语“上青天”是比较基准。在现代汉语里,“难以”和“难于”都已凝固成为词。把它们看作动词,因为没有“难以不难以”和“难于不难于”的说法,没有形态上的依据,考虑到以“以”和“于”为后缀的动词有一定数量(如:“得以”、“敢于”等等),在句法功能上又不宜划为副词,我们主张根据分布特征定为助动词比较恰当。助动词是一种静态动词,不能发生后加“了”“过”和“着”之类的形态变化词尾。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跟流行的汉语语法的说法不一样,大家可以讨论。
至于“难于收效”和“难于实行”中的“难于”可以分别用“难以”取而代之,正好说明二者在现代汉语中没有什么区别。一般说,凡“难于”(动介结构的难于除外)都可以用“难以”取代,但是由于“难于”书面语的味道比较浓,很多情况下,“难于”取代“难以”就不很顺口。实际上使用“难以”的频率比“难于”高得多,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现汉》没有提及动介结构的“难于”,是疏忽,但是用“难于”释“难以”也不能说错。词典常常用甲释乙,反过来又用乙释甲,这是小型词典惯常的做法,不足为奇。
水电君说“难予”和“难于”相通则值得商榷。“难予”在文言文里是“难以给予”的意思(例:此物断难予尔),在现代汉语里(或者说在大陆)已不使用“难予”表示“难于”。我不知道台湾的情况,也就难下断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现汉》中的“难以”与“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