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新义
作者:姚鹏慈“登堂入室”是条老成语,语见《汉书•艺文志》:“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溯其源,语本《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如:
(1)浙江电视台继《女记者的画外音》,又推出《新闻启示录》。其观点、手法之新颖,使人有登堂入室,更上一层楼之感。(《光明日报》1985年2月21日)
而近年来,这条老成语又增加了两个新的独立的义项。
第一,取其成语的字面的意义,即指进入屋室。有人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成语意义的“逆引申”①。如:
(2)奥立维是订的明天中午十二点的飞机票,丁晓居然不在省城过礼拜天,放弃这样一个登堂入室、换家串户的好机会,回到临江来。(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3)在美国有关方面一再设路障、增警卫,加强白宫和国会等首脑机关的安全时,这位四十五岁名叫罗伯特•拉塔的中年人,竟然登堂入室,在美国总统办公的地方如入无人之境,实在令人惊讶。(《光明日报》1985年1月31日)
(4)每天还川流不息的有小贩进来,吆喝、转游、窥探。……他们肆无忌惮,声音刺耳,心不在焉,走家串户,登堂入室。(孙犁《小贩》)
第二,比喻(在某方面)占有一席之地。这项新义的出现,可能是受到另一条成语“不登大雅之堂”语义的“感染”②。如:
(5)从那次大会以后,“科学咨询店”在法国科学文化生活领域已经登堂入室。(《人民日报》1984年1月15日)
(6)她丈夫的朋友都是政界、实业界、文化界的高雅得志之士,像朱自冶这样的人是休想登堂入室的。(陆文夫《美食家》)
(7)(林纾)同时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把白话文贬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不准登堂入室。(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下里巴人”的历史也是很悠久了。它源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可见,“下里巴人”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作为成语,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如:
(8)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而近年来,这条成语又产生一个新义,即指平庸、卑微的下等人(多用于贬义)。这个新义的出现,与成语“下”“巴”“人”这几个语素的含义不无关系。像“下”与“下等”、“巴”与“乡巴佬 ”等都有某些联系或相通之处。如:
(9)有些人是老狗坐轿,不识抬举,天生是个下里巴人。(余小源、简庆闽《韩宝泉分房记》)
(10)辛甘甩开骆雪的手,鼻子里哼了一声:“哼,下里巴人!”(喻杉《女大学生宿舍》)
(11)一桌香气四溢的美酒佳肴——当然是“下里巴人”的美酒佳肴,馋得人直流口水。(陈珂《大巴山下》)
老成语增加新义项的情况,似乎还未曾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仅是举例性质。上述这一活的语言现象,很值得语言工作者和词典编纂工作者的重视。
注释:
①参见尹世超《成语的直解》,《语文研究》1983年第3期。
②参见伍铁平《词义的感染》,《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
说明:原文载于《辞书研究》1986年第4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