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学由辨体向尊体的理论批评转向
来源: 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11331979.html伏涤修在《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清代初年,词论家们一方面继前代词学的余绪,强调诗词之别,标榜诗庄词媚;另一方面也侧重辨别词曲之异,努力恢复词的雅正传统,意欲在形式上廓清辨正词体。在辨体的基础上,词学家们大力推尊词体,力倡词寄托说,浙西派朱彝尊首开其声,但他的推尊是有限度的,他并没有尽脱词为“小技”的传统囿见。常州派张惠言以儒家诗教阐说词义,力倡词与诗同,推尊词体的经学意向十分明显;周济之说源出于张惠言又超出于张惠言,他在推尊词的体格的基础上推重词的意格,他还首次提出“词亦有史”,使清代词学迈入成熟的新阶段。而后刘熙载、谭献、陈廷焯、况周颐诸家均主张词作应反映时代盛衰变迁,主张以纡徐要眇的艺术手法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他们的词论往往已超出单纯谈词衡艺的词学范度,以词涉世写事观史的用意特别昭显,他们推尊词体成为一种历史的自觉。王国维以“人间”来命名他的词和词话,也显示出宏大的包揽宇宙、囊括天下的词史之心。通过对清代主要词论家词学观的分析阐述梳理,我们就可分明地看出清代词学理论批评由辨体向尊体的演进轨迹与转向特点。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