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裘”本義何解?
http://artvine.com.tw/cgi-bin/board/bbsboard.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3754:)转成简化字来看看
文章主题: “箕裘”本义何解?发表时间: 2003年12月05日 15时50分
发表作者: (北京)清大科技史所
发表内容:
“箕裘”本义何解?
戴吾三、华觉明 撰
--------------------------------------------------------------------------------------------------------------
“箕裘”一典,本自《礼记学记》,原文为:“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世省称“箕裘”,
转义喻作前辈事业,如《晋书陈寿传赞》:“咸能综辑遗
文,垂诸不朽,岂从克传门业,方擅箕裘者哉!”元戴表元
《可竹轩赋》:“袭旧德之箕裘,耕素封之稼穑。”
“箕裘”本义何解?这一问题值得讨论。上引《礼记学记
》的那段话,历代不乏注释,以唐孔颍达疏最流行,孔疏为
:“良,善也。冶,谓铸冶也。裘,谓衣裘也。积世善冶之
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陶铸金铁,使之柔和,以补治破器
,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
,以至完全也。箕,柳箕也,言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
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
箕也。”
翻检当今汉语词典,见“箕裘”之释解都从孔颍达疏,如《
汉语大词典》转引孔疏后说,“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
往继承父兄之业”。《中国典故大辞典》说得更直白:“冶
金家的子孙,必须能仿效父兄化铁修补铁器的手艺,能学着
补缀皮衣。制弓的子孙,能仿造弓之法,用柳条弯曲编为畚
箕,后因以用为子孙能继承祖先的事业。”(辛夷、成志伟
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台湾《大辞典》释“箕
裘”:“指制箕、补皮衣之事。”(三民书局,民国七十四
年)。
其实,不论从逻辑上还是先秦冶金技术特点上加以审察,都
不难发现孔疏之不当。
从逻辑上讲,将“学为袍裘,补续兽皮”与“补治破器”拉
在一起,是牵强和无据的。对此,古代已有学者怀疑和分析
。近查清林春溥《开卷偶得》,见称:“良冶之子,必学为
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尝疑父子异业,设譬不伦。闻之
吾郡黄氏世丛云:昔宰广西,谳狱,见堂下呈一皮囊,毛向
内,口甚小,而有柄外出。问作何用?对曰:此名风裘,用
以纳风,以扇炉火者。因悟良冶之裘,或指此物。按黄氏日
钞云:或疑裘,指冶家鼓风之橐籥,得此而其说始明。又国
语宣王之时,童谣曰:弧箕服,实亡周国。韦昭曰:箕,木
名。服,矢房也。然则冶之子常为冶,当自治风裘始也。弓
之子常为弓,当自治箕木始也。”(《开卷偶得》,竹柏山
房丛书)
《开卷偶得》的作者是林春溥(1775─1862),清福建闽县
(今闽侯)人,字立源,号鉴塘,讷溪。嘉庆进士。任翰林
院编修,历充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他勤于研读经史,有
得即随手札记。
林氏文中用到三条材料,一是黄世丛提到的“风裘“实物;
二是《黄氏日钞》中认为“裘”是指“冶金鼓风用的“橐
籥”;三是《国语》记载的童谣。据此林氏认为,所谓“裘
”实指冶金用“风裘”。
又查《黄氏日钞》,该书“读礼记八”篇写道:“(裘)横
渠谓字当为毬,沙土之范也。或疑裘,指冶家鼓风之橐籥。
若注疏谓良冶镕金补器,其子亦缉皮补裘,恐其业不同非肖
似,习学之意当俟知者。箕则屈木为曲,乾其形如弓也。”
《黄氏日钞》的作者是黄震(1213─1280),字东发,慈溪
(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于越先生,宝祐进士,曾任史馆检
阅,提点刑狱等官。《(雍正)慈溪县志》“名臣”记黄震
曰:“每阅经史子集,辄疏其精要。凡微词疑义,反覆辩论
,名曰日钞一百卷。”黄震读书精审细研,他敏锐地感到,
父亲冶铁铸器,儿子缝补衣裘,父与子从业不同,与情理不
通。看来,黄震是第一个对孔疏“箕裘“提出怀疑的学者。
从先秦冶金技术的特点分析,也知孔颍达之说错误。
古代冶铁为取得一定的高温,必须借助鼓风设备,据文献和
汉画像砖资料知,战国至秦汉所用的是一种皮囊式的鼓风器
。如《吴越春秋》说吴王阖闾时铸造干将、莫邪两把宝剑,
使用“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
剑”。这反映出当时大型冶铁炉上已使用较多的鼓风囊。华
觉明在《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一书中分析指出孔颍达疏错误
说:“古代工匠已充分认识到鼓风对于冶炼的重要性,把鼓
风器看作最重要的冶金设备之一。……早期分工不发达,没
有专门缝制鼓风皮囊的匠人,冶铸工匠必须自己来制作鼓风
皮囊,它的质量往往决定着冶炼的成败,这才是‘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的真正原因。”(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
术》,大象出版社,1999年)
肯定“裘”为冶金用风裘,按照父子从业相关的特点分析,
我们还有理由相信,“箕裘”中的“箕”不限于指“簸箕”
、“畚箕”一类,而也包括装箭用的器具。见《国语郑
语》:“宣王之时有童谣曰:‘弧箕服,实亡周国。’”
注说:“山桑曰。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8年版)据此知箕木(应是灌木类)可做装箭用器
具。
由上所述,“箕裘”本义应解为:“用软枝条制箕等器具,
缝制皮革做鼓风用皮囊。”或简解“制箕,缝制风裘。”
“箕裘”一典,流传甚久,延用甚广,而究其原委是源自先
秦“工之子恒为工”的工匠世袭制度。正因为“冶之子常为
冶”,“弓之子常为弓”,这世代相继的技艺传授,自幼秉
承的绝艺与敬业精神,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孕
育了先秦时期辉煌的工程技术业绩。
按先秦至唐代历时千年,手工行业的技艺、习俗及制度发生
了很大变化,由于典籍之散佚与记述阙如,史事每湮没难考
,孔疏之失当是可以理解的。后人不察,以讹传讹,以致历
时千年未得匡正。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传统的训诂之学只
有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相结合,才能达到
新的更高的学术境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