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一繁多”对应表
—— 内含有关各汉字的特徵比较(讨论稿)来源:华语桥
本表之整理,係以李牧专文(2005)的附录一〈简一繁多表〉为基础,参考了冯寿忠(2001)、冯霞(2007:40)等有关的“一简对多繁”字表,予以增补整理而成,共得274组1(其中35组所含之各字用法似无区别,或许可以删去)。全表所涉及不同于简化/规範字系统的传统字(繁体字)“字位”约为200馀个。
本表各组之前 (或之内) 所加符号的用法说明:
# 表示“根据李稿已予整理”;
+ 表示“新加入李稿的字组”;
*表示“该组所列各字用法似无不同”;
2/3/4 出现在某字之後表示“该字的实际读音数目”;
y表示“该组从李稿的另处移来”;
X表示“该位置应有一个异体字、但整理时没有按资料输入该字”;
?表示“该组/条的处理仍有商酌馀地”;
又,下列每组的斜线之前为简化/规範字,每组之後为传统字,所列的传统字部分可能有一些其它异体字未予列入(部分已经用X表示)。
1. 一个简化/规範字与两个传统字对应的, 计256组
1.1 从A到E共收37组;本段及下段在每组前可能分别另外加有abcdef 六个字母,其意义如次:
a/表示“该组繁字可能有助于减少误解和误读”,
b/表示“该组繁字可能有助理解”,
c/表示“该组繁字可能有助认读”,
d/表示“该组繁字或可表达文化传承或特别意义”,
e/表示“该组繁字似可接受简化形及/或简化偏旁”,
f/表示“简化用法似乎优于传统用法”2
[本段加有*记号、即该组各字的用法似无不同者共7组]
*庵/庵菴 be摆/擺襬 b板/板闆 *杯/杯盃 a背2/背2揹
be表/表錶 a别2/别彆 a卜2/卜蔔 b布/布佈 b才/才纔
采2/采2採 b彩/彩綵 be铲/鏟剷 be尝/嘗嚐 b嗔/嗔瞋
d吃/吃喫 *痴/痴癡 b冲/沖衝 d虫/虫2蟲 b丑/丑醜
be出/出齣 e锤/錘鎚 d棰/棰槌 *唇/唇脣 *啖/啖啗
be当/當噹 +d党/党黨 be荡/蕩盪 *堤/堤隄 d抵/抵牴
+bd淀/淀澱 b雕/雕彫 d吊/吊弔 a斗2/斗鬥 *炖/炖燉
+ae恶2/惡噁 d儿3(兒)/儿2兒2
1.2 从F到K共收59组
[本段加有*记号、即该组各字的用法似无不同者共3组]
a发2/發髮 b*翻/翻繙 b范/范範 丰/丰豐 b夫/夫伕
佛/佛彿 复/復複 c杆2/杆桿 杠2/杠2槓 个/個箇
#构/構搆 +谷/谷榖 雇/雇僱 刮/刮颳 *挂/挂掛
拐/拐枴 b广3/广2廣圭/圭珪 +柜2/柜2櫃 焊/焊銲
#合/合閤 a哄3/哄2鬨b后/后後 b胡/胡鬍 c划2/划劃
c哗2/嘩譁 f坏/坏3壞 回/回迴 毁/毁燬 汇/匯彙
获/獲穫 f饥/飢饑 几2/几2幾 绩/績勣 迹/跡蹟
家/家傢 c价2/价價 奸/奸姦 荐/荐薦 鉴/鑒鑑
姜/姜薑 剿/剿勦 杰/杰傑 b+借/借藉 筋/筋觔
a尽2/盡儘 径/徑逕 巨/巨鉅 b+据2/据2據卷2/卷3捲
浚/浚濬 a克2/克剋 *坑/坑阬 b扣/扣釦 夸/夸誇
馈/饋餽 b昆/昆崑 b捆/捆綑 b困/困睏
1.3 从L到P共收44组(未收入李稿所列“你/你您”)
[本段加有*记号、即该组各字的用法似无区别者共7组]
+蜡3/蜡2蠟 +腊/腊臘 琅/琅瑯 +累3/累3纍 *狸/狸貍
*璃/璃瓈 漓/漓灕 里/里裏 栗/栗慄 历/歷曆
帘/帘簾 炼/煉鍊 梁/梁樑 淋2/淋2痳 磷/磷燐
*菱/菱X 炉/爐鑪 卤/鹵滷 仑/侖崙 罗/羅儸
麻/麻痲 霉/霉黴 弥/彌瀰 *秘/秘祕 面/面麵
+蔑/蔑衊 悯/憫愍 模/模糢 乃/乃迺 拈2/拈2捻2
念/念唸 娘/娘孃 *啮/嚙齧 +宁2/寧甯2 *暖/暖煖
盘/盤槃 彷/彷2徬 炮/炮砲 *碰/碰X 匹/匹疋
辟/辟闢 扑/扑撲 仆2/仆僕 朴4/朴4樸
1.4 从Q到T共收38组(未收入李稿所列“熔/熔鎔”)
[本段加有*记号、即该组各字的用法似无区别者共6组]
凄/淒悽 戚/戚慼 千/千韆 签/簽籤 钳/鉗拑
纤2/纖縴 枪/槍鎗 *强3/強3彊3 秋/秋鞦 球/球毬
曲2/曲2麯 蜷/蜷踡 +确/确確 *箬/箬篛 晒/晒曬
膻/膻羶 舍2/舍2捨 剩/剩賸 尸/尸屍 *虱/虱蝨
湿/濕溼 +适2/适適 薯/薯藷2 术2/朮術 松/松鬆
嵩/嵩崧 搜/搜蒐 酸/酸痠 *蓑/蓑簑 坛/壇罈
*叹/嘆歎 藤/藤籐 *体/体體 眺/眺X 听/听3聽2
+涂/涂塗 团/團糰 托/托託
1.5 从W到Z共收78组(“胄/胄胄”组或无需列入)
[本段加有*记号、即该组各字的用法似无区别者共12组]
挽/挽輓 万2/万(2)萬 喂/喂餵 *污/汚汙 溪/溪谿
嘻/嘻譆 席/席蓆 咸/咸鹹 衔/銜啣 弦/弦絃
闲/閑閒 镶/鑲瓖 向/向嚮 *筱/筱篠 效/效傚
*泄/泄洩 幸/幸倖 凶/凶兇 修/修脩 吁3/吁籲
须/須鬚 *恤/恤卹 +旋2/旋2鏇 *勋/勛勳 熏/熏燻
腌/腌醃 *檐/檐簷 岩/岩巖 *焰/焰燄 *艳/艷豔
扬/揚颺 么2/么(幺)麼4 肴/肴餚 +药2/葯2藥2 咽3/咽3嚥
叶2/叶葉 +移/移迻 *迤/迤迆 殷2/殷2慇 佣2/佣傭2
涌/涌湧 游/游遊 余/余馀 郁/郁鬱 欲/欲慾
御/御禦 愿/愿願 岳/岳嶽 云/云雲 芸/芸蕓
沄/沄澐 咱2(+1)/咱2偺2 赞/贊讚 脏2/髒臟
噪/噪譟 扎3/扎2(+1)札 *榨/榨搾 沾/沾霑
占2/占2佔 *照/照炤 棹/棹2櫂 征/征徵 症2/症癥
证/証證 致/致緻 制/制製 志/志誌 钟/鍾鐘
*冢/冢塚 *种2/种2種2 周/周週 ?胄/胄冑 朱/朱硃
筑/筑築 注/注註 专/專耑2 准/准準 咨(谘)/咨諮
2. 一个简化/规範字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传统字对应的, 共计18组
刨/刨鉋鑤 并/并併並 +厂2/厂廠庵 沈/沉沈瀋 y#冬/冬咚鼕
泛/泛氾汎 y#仿/仿倣彷2干2/干乾幹 局/局侷跼 #蒙3/蒙2濛懞矇
升/升陞昇 y#苏/蘇甦囌 y#它/它牠祂 台/台臺檯颱 系2/系係繫2
y#烟/烟菸煙 愈/愈瘉癒 只2/只2隻祇3
附记:
1. 我们不讨论新旧字形问题, 我们认为“奥”“奧”俱属同一“字位”, 并无“对”与“不对”的问题。在一般应用上, 我们提倡用少一笔的“奥”。关于“新旧字形”, 见《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辞书卷首或附录的“新旧字形对照表”。各词书所列“新旧字形”的分类、数目及排序各有不同, 徒然添烦添乱。
2. 本文采用和谐体打印。本文和谐体与规範体不同的有以下数字:
特征→特徵; 系以→係以; 之后→之後; 规范→规範。
参考文献
冯寿忠,〈“非对称繁简字”对照表〉,《汉字同书文研究》第一辑(pp.222-241), 2001。
冯 霞,〈繁简字字形转换中模糊消解的非统计方法〉,《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第87期(pp.38-45), 2007。
李 牧,〈两岸汉字字形的比较与分析〉,《汉字书同文》第6辑(pp.33-56), 2005。
【本文所依据的中文辞书主要为《现代汉语词典》(北京2005),《标準字典》(上海2003),《国语日报辞典》(台北1974),《重编国语辞典》(台北1981)】
[初稿执笔:胡百华]
--------------------------------
1. 取自李文附录的为243组,另参考冯等资料之後加入的为31组,共得274组。
2. 我们认为此段及下段内试以 abcdef 等六个字母分别标示简繁字的不同性质的做法, 似乎值得在全表内采用, 是否如此, 希望语文界朋友们赐教。
“一繁对多简”究竟有几组?
作者:胡百华 来源:http://huayuqiao.org/DOC9000/9010.html本刊89期刊出两篇文章,一是陈明然引述冯霞的文章所列“一繁对多简”计有14组1,另一是余仁根据同一引述指出“一繁对多简”只有5组。 陈 先生对于两种不同的答案详加探讨,得出“一繁对多简”可以是8组或9组(见本期<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繁字字组数细探>)。在 陈 先生跟本刊联系和交换意见期间,我个人因为正好对这问题特有兴趣,乐于和各方保持联络,也由于需要作过一些探索,现在愿意就个人目前对这问题的了解,作出简短报告,并吁请语文界朋友们指教。
1)余仁直率地坦承,他的“认定”本来就已经表明自己是主观,他个人毕竟是在“繁字地区”度过大半生,他撰文时想到的只是:繁体/传统字的功能比简化/规範字比较细致,他原来认定的5组,主要是尽量维持“繁字系统”不变、而能采用规範/简化字的长处,让繁字系统更细致,另外就是当繁字转为规範(简化)字时有个特别参考;他特别觉得,像“借、余”等字,既然无法取代“藉、馀”等字,就不该让“借、余”等字的用法变得比传统字更为困难。
2)陈明然处理这问题特别令人钦佩,曾三易其稿,但他择善固执,一丝不苟;我们每次把陈稿和余文比较,都有新的体会,最後终于了解到:余仁提出的5组,虽然说比较能为繁字地区接受,但未能说明当前规範地区使用汉字的实况,现在我们都乐于接受“一繁对多简”应有12组。
3)本期刊出的陈文,特点是态度认真,分析客观,却似乎把自己限定于国家公布的几个文献之中,因而得出8组的结论。个人认为,经过各方的合作,我们已对这小问题(即前此大家所引述“一繁对多简”计有14组),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已经得出三个不同的答案,是否如此,只好吁请语文界朋友们指教了。最後让我们复述三种不同的答案。
比较适合繁字地区的5组答案是:
兒//儿/兒,乾//干/乾,麼//么/麽(读“魔”)/嗎(读“麻”),蘋//苹/蘋,著//着著[不能概括当前规範字地区的用法]
严格遵守国家文献的8组答案是:
乾//干/乾,夥//伙/夥,藉//借/藉,瞭//了/瞭,麼//么/麽,餘//余/馀, 摺//折/摺, 徵//征/徵[似未能概括当前使用汉字的全貌]
似乎能概括繁简两体系用法的12组答案是:
兒//儿/兒,乾//干/乾,夥//伙/夥,藉//借/藉,剋(尅)//克/剋,瞭//了/瞭,麼//么/麽/嗎,蘋//苹/蘋,餘//余/馀, 摺//折/摺, 徵//征/徵,著//着著。
--------------------------------------------------------------------------------
1. 这里所沿用的“一繁对多简”,还有陈文所用的“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繁字”,似乎都可用後列的这一说法概括:“一个传统字对应多个规範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