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员 发表于 2003-12-14 12:23:05

汉语南北方言词缀的比较

作者:朱晨曦
--------------------------------------------------------------------------------

    词缀是指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表示词的意义或某种语法作用,是一种定位语素或相对定位语素。词缀按位置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汉语方言词缀异常丰富,各方言间的差异很
大,方言的个性往往在词缀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到目前为止,汉语方言词缀的共时的比较研究还没有全面开展。以往的研究多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方言区内部异同的比较,不同方言区之间的比较就很不够。本文主要对以官话方言为主的北方方言与东南诸方言在词缀上的差异作一个尝试性的比较。?
   一、南北方言共同使用的词缀?
   汉语方言词缀在地域上呈多样性分布,南北方言有许多共同使用的词缀,主要是前缀“老、第、初”和后缀“子”。?
   前缀“老”?
   主要用于:〖ZK(〗加在单音的动物名词前构成动物名称,如:老鼠、老虎、老鳖?
   加在表序的数词、形容词前表示排行,如:老大、老五、老末?
   加在单音节的姓氏前面表示称呼,如:老张、老李、老王?
   加在某些单音节称谓词前构成双音节称谓词,如:老师、老婆、老兄?
   前缀“第”?
   主要用法是附在整数前面造成序数。“第”可以加在单纯的数词前面,如:第一、第十;可以加在复合的数词前面,如:第二十、第一百、第三百六十五。?
   前缀“初”?
   主要作用是加在“一”到“十”的前面,表示每个月的头十天。以前只用在旧历,现在新历也这么用。?
   后缀“子”?
   “子”缀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南北方言都广泛使用“子”缀或者“子”缀的各种变体。“子”缀在各方言中虽然读音差别比较大,但是语法作用与语法意义却差别不大。各方言“子”缀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构成名词和表示小称意义。?
   1、北方方言的“子”缀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读音弱化,如“筷子、本子”等等。“子”缀在北方方言的晋语、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中使用特别多。以晋语为例。晋语中的“子”缀分布面积广泛、构成形式多样。“子”缀大多可以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之后构成名词。名词加“子”缀构成名词,如:席子、材子(棺材)、冷蛋子(冰雹)、戒指子、瓷瓦片子、护泥扳子。动词、动词重叠形式、动宾结构后加“子”缀构成名词,如:插子、推子、蔫蔫子(蔫了的菜)、折折子(折了的东西)、讨吃子(讨饭的人)、骑车子(自行车)。形容词、形容词重叠形式加“子”缀构成名词,如:冷子、愣子、短短子(短的棍状物)、酸酸子(酸味果子)。单音节量词加“子”缀后构成名词,如:条子(便笺)、朵子(棉花朵)。此外,双音节人名、表示兄弟排行的序数词后面也可以加“子”缀,如:富贵子、红星子、三子、六子。?
    2、南方各大方言中也都有“子”缀或“子”缀的变体。其中以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的“子”缀为多,有些“子”缀词还是当地方言所特有的。以吴方言为例。吴方言中“子”缀特别多,北方方言中有些名词带“儿”缀或不带任何词缀,吴语都给加上个“子”缀,如:杏子、桃子、学生子;北方方言中绝对不能加“子”缀的时间名词,在吴语中也变成了“子”缀词,如:昨日子、前日子、礼拜日子。?
    粤方言、闽方言中的“仔”缀用来构成名词并表示小称意义时可以看作是“子”缀的变体。以广州话为例,“仔”缀可以表示各种事物,如:计仔(计谋)、耳仔(耳朵)、银仔(硬币)、丸仔(药丸)、眼公仔(眼珠仔)、歌仔(歌曲);加在一般事物名词后表示小称,如:凳仔、巷仔、碗仔、帽仔、鱼仔。?
   二、北方方言有特色的词缀?
    动词后缀?
    动词后缀丰富是北方方言的一大特点。主要的动词后缀有:“巴、达、拉、喽、哧、由、咕、腾、弄、么、哥、查”等。它们广泛分布于北方方言,尤其是在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
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的广大地区有大量的动词后缀在口语中使用。例如北京方言、济南方言上述词缀大多经常使用。?
    巴绑巴别巴裁巴擀巴拣巴归巴?
    达蹦达抽达滴达颠达撺达闯达?
    拉扒拉拨拉漓拉扑拉趿拉数拉?
    喽提喽抖喽划喽扒喽张喽兜喽?
    哧抠哧蹬哧挠哧剜哧抹哧刮哧?
    咕戳咕捏咕掖咕拧咕捣咕揽咕?
    腾搬腾晃腾倒腾挪腾折腾翻腾?
    以上词缀与动词的搭配各有不同,在地域分布上也有宽窄的不同,其中“巴”的分布地域较大。例如:?
    哈尔滨      凑巴削巴挤巴造巴试巴敛巴掐巴?
    山东荣成    砍巴截巴剁巴捆巴劈巴捏巴缠巴?
    山东寿光    写巴砸巴伸巴端巴穿巴抬巴擦巴?
    徐州      揉巴搓巴揪巴捶巴堆巴卷巴啃巴?
    此外,后缀“巴”的构词能力很强,除了能作动词后缀外,还能作名词的、形容词的后缀。“巴”作形容词后缀,如:窄巴、紧巴、瘦巴、俊巴、干巴、笨巴;作名词后缀的详细情况见下文“人称名词后缀”。?
    动词后缀的特点主要是:?
    1、附着在单音节动词词根后面构成新的双音节动词。?
    2、具有表示动作附带感情色彩和表示动作动势增减的作用。这些动词后缀大都表示动作的随便与动作力度的加大。?
    3、都是非能产的,与它们结合的词根是有限的,而且派生新词的能力不强。?
    4、一般可以按ABAB式重叠,口语中重叠式比单纯式更常用。?
    5、由于不具有词汇意义,加上弱化音变的作用,语音形式都不是很固定的。例如“喽”的语音变体有“溜、罗、唠、娄”等。?
    6、有的还具有表示体态的作用。例如济南话的动词后缀“巴”表示动作的短暂和轻微,是一种尝试体;枣庄话的“由”表示处置性动作行为的反复和连续,是一种反复体。?
    词缀“圪”?
    词缀“圪”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一带方言中,山西方言使用“圪”缀尤为普遍。“圪”缀的构词能力很强,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   “圪”的意义很虚,通常只起表音衬字的作用。?
    1、构成名词。作为名词前缀,“圪”有时有表“小”的意义。如:圪针(酸枣树上长的小刺)、圪洞(往下挖的浅洞)、圪台(台阶)、圪蚤、圪渣、圪须、圪肘窝、圪蚌油等。“圪”也可以嵌在句中构成名词。如:水圪窝、死圪瘩、坟圪堆、棒圪撑(小柴棒)、汗圪垃(背心)。“圪”头或嵌“圪”的名词都表示具体的事物,不见于抽象名词。?
    2、构成量词。如:圪溜、圪撮、圪丝、圪瘩;有的可以重叠,如:圪撮撮、圪丝丝、圪瘩瘩、圪牛牛。?
    3、构成动词。有的表示动作的尝试:圪看看、圪搅圪搅;表示动作的反复:圪吵、圪摇、圪搓;表示动作的随意:圪瞅、圪夹、圪写。多数“圪V”式都可以重叠,方式有“圪V圪V”和“圪VV”两种。重叠后多表示动作的短暂和轻微。?
    4、构成形容词。如:圪弯、圪粗、圪整、圪出(不平整)、圪晾(疲倦)。?
    5、构成象声词。如:圪铃(摇铜铃声)、圪咚(东西下落碰地声)、圪呲(穿皮鞋走路声)、圪差(树枝断裂声)。象声词“圪”可采取“圪A圪A”的方式重叠,重叠后表示声音的
延续,整个格式是形容词性的,用时后面要加“的”。如:上课铃圪摇圪摇的响咧。?
    人称名词后缀?
    北方方言中用来表示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的名词后缀是比较丰富的,常见的人称后缀主要有:“巴、汉、厮、货、鬼、”等。其中“巴、汉”的分布范围较大,其余的几个人称后缀带
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在有限的地区。例如由“巴”构成的人称名词存在于下面各方言点中。
?   黑龙江佳木斯瘫巴哑巴结巴?
   山东邹平      聋巴瘸巴嘲巴(傻子)谗巴(谗嘴的人)结拉巴?
   江苏徐州      瘫巴瘸巴结巴          赖巴?
   湖北大冶      土巴哈巴(傻子)?
    “厮”作为人称名词后缀在山东中部的一些方言中比较常见。例如,临朐方言有“小厮(小男孩)、嫂厮(嫂子)”;平度方言有“瞎厮(瞎子)、秃厮(秃子)、痴厮(傻子)”。
?   “货、鬼”等词缀在山西方言中作为构成带有贬义色彩的人称后缀大量存在。例如洪洞方言中有“青货(遇事敢拼命的人)、烧包货、震货(固执的人)、抄花头货(叫花子)”等由人称名词后缀构成的词语。?
    三、南方方言特有的词缀?
    前缀“阿”?
    “阿”在吴、湘、客、赣、闽、粤诸方言都经常使用前缀“阿”。?
    1、加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性粘着语素的前面,构成称谓名词。如:阿公、阿嫂、阿舅、阿侄。?
    2、加在单姓、单名等粘着语素前面,构成称呼小名的词,带昵称色彩。此类称呼词极其能产。如:阿张、阿王、阿英、阿珍。?
    3、加在从二到九的数词前,构成表排行的名词。如:阿三、阿九。?
    4、加在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前面使之名词化,构成称呼人或宠物的名词,有昵称色彩。如:
    阿胖(胖子)、阿长(高个子)、阿呆(傻子)、阿黄(黄狗或黄猫)。?
    5、加在少数名词性词根前面转变词义,构成表示蔑称的词。如:阿福(面善而愚笨的人)、阿乡(乡下人)、阿土(土里土气的人)。?
    综上所述,由前缀“阿”构成的合成词都是表称谓排行的。因此“阿”可算是一个称谓前缀。
    后缀“头”?
    后缀“头”在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中使用比较多,能产性也比北方方言强。以吴方言为例,不少北方方言加“子”尾、“儿”尾的合成词或者不带任何词尾的词在吴方言里却用加“头”的形式表示。如:竹头(竹子)、绢头(手绢儿)、望头(希望)等。“头”的用法主要是附加在某些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后面,用来构成名词,个别构成副词。?
加在名词性语素后面:?
    加在不独立的单音节语素后面构成普通名词或抽象名词。如:鼻头、纸头、户头、因头、岔头。?
    加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义的词后面构成同类意义名词。如:早浪头、夜快头、角落头。
?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名词性语素后面构成含有零碎、小称、方位等意义的名词。如:奶奶头、梗梗头、屑屑头、尖尖头、边边头。?
    2、加在动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盖头、找头、饶头、吓头。?
    3、加在形容词性语素后构成名词:滑头、精头、嫩头、清头、苦头、寿头(不通世故的人)。?
    4、加在个别形容词或副词性语素后,构成副词:齐头(恰好)、实头(实在)、刚刚头。
?5、加在量词后面构成名词:斤头(分量)、角头(角币)、节头(指头)。?
    (三)人称名词后缀?
    南方方言中有一种名词后缀如“佬、仔、婆”等可与具有修饰意味的各种语素构成新的词语,表示各种人的特征、职业和籍贯等,构词能力相对比较强,可以不断产生新的词语。下面以“仔”尾为例详细说明。?
    1、表示家庭成员或各种社会关系中年轻的男性或女性。如:舅仔、契仔、二奶仔。?
    2、表示具有各种特征的男女。如:靓仔、烂仔、乖仔、香蕉仔、蛊惑仔、寿仔。?
    3、表示从事各种职业的男女。如:耕仔、待仔、贼仔、擦鞋仔、保安仔。?
    4、表示不同籍贯或国籍的男性。如:捞仔(北方人)、乡下仔、香港仔、日本仔。?
    这类名词后缀还有“妹、鬼、哥、友、神、公”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语义上没有完全虚化,构成的词大多数是体词性的,少量是谓词性的;在色彩上多倾向于贬义,少部分是中性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语南北方言词缀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