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 发表于 2009-5-4 12:48:46

透视网络晒客:警惕语言颠覆现实

2007年09月18日 11:32:38  来源:解放日报

    网上晒客一族正越发壮大,各色晒客论坛、网页铺天盖地不说,上月教育部公布的汉语新词中,更已经把“晒客”列入其中。所晒内容也从最初的工资条,扩展到官员的腐败游行程、生活信息、办公室丑闻、行业内幕等等,几乎什么都能拿出来共享。

    暂且不论隐私问题,它引发的另一个可能似乎一直为我们所忽略:当网民们热衷于公开各种信息,形成网上舆论,“晒”,是否会成为一种实际力量,对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有所触动,对新一代的社会认知进行刷新?

    龚丹韵:现实中被遮蔽掉的信息,如今都可能由晒客一一曝光,这是不是大大增进了我们对社会的了解?

    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不可否认,大范围晒出内幕,能让躲在暗角的污垢无处藏身。但是由此了解到的社会,并非真正的社会。更值得研究的是,晒这种舆论本身,怎样影响人们的认知?晒客们的转述,不可避免带有他们的主观性。读者看到的,永远是别人已经组织好的逻辑。所晒内容大多借助语言符号或静止图案来传递,一些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读者无法综合感性和理性一起来判断。所以,晒客增进的,只是语言渠道上的信息。根据研究,人类对现实的感知,足足有60%来自非语言渠道,这么大份额的信息被排除在外,很难说,晒客让我们对社会的了解,究竟是“增进”了还是“偏离”了。

    龚丹韵:语言传递的,毕竟还是信息,尽管可能有所偏颇,但是多知道一点不同时空中的人是怎么说的,总比完全不知道要好吧?

    申小龙:确实,每一种传播渠道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片面处,本身无所谓好坏。但问题是,现实中,人们至少还知道对言论持保留态度,习惯于综合各类信息。可网络晒客,告诉你这就是现实,其实他们只是在阐释现实,晒出来的信息,毕竟是简化的、平面的。网友却以为这就是全貌。

    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过去有牙的时候,没有花生米;现在有花生米,却没有牙了。”这个“牙”,就是人类具有的深度感情、思维、观察和反应。当网络晒客把真实平面化为一组组概念和语词的时候,人们丰富了知识,却更容易以虚幻的自信和简单的好恶切割一切、调侃一切,不再去寻求真实的感悟和深入的探究,以致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偏激脆弱,乃至孤独无助。这是晒客现象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不妨想想,身处大千世界中,我们究竟是如何认识社会,如何判断事物的?有书本的知识,更有自身的经验;有他人的言论,更有自己的观察。仅仅通过晒客这一家之言,无法拼合成我们头脑里的社会图景。可是青年网民们,如果长期生活在语言的“虚拟社会”中,以此为全景,对社会的认知将会是非常片面的。

    龚丹韵:晒客们的牢骚言论,会对现实有极大的“改造”?

    申小龙:是的。语言的影响力,也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改造。比如我们知道,网民眼中的“白领”“砖头”,网民看到的工资条、内幕,都已然意有特指,帖子形成了固定的讨论情绪,读者怀着固定的心理期待,与生活中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这些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如何组织,怎样描述,都遵循网络上流行的一套规则。长此以往,当读者习惯于这样去理解信息、处理信息时,对问题的思考逻辑就会与传统生活中截然不同。

    进一步说,人类的思维方式,取决于语言形式本身。因此,晒,虽然只是言论,可一旦形成规模,按网络法则,不断对社会变迁的种种进行新的逻辑组合、意义解读,那就等于在观念上,重塑着当代社会认知。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意味着对主流的某种抵抗、突围和诉求,它不断刷新网民对生活的感受方式,甚至可能赋予世界以新新人类自己的意义。

    龚丹韵:换言之,晒,已不只是对现实的被动描述,同时也是对意义的主动建构。难以想象,由此引发的诸多网络新表达,究竟会给未来新一代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提供怎样的可能?

    申小龙:几米有一首诗,可以形象地说明晒客丛中“目迷五色”的网络人困境: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有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有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有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一直遇不到平凡的你。

    网络信息,让我们遇到了很多现实中难以遇到的东西,但恰恰,就是无法直面现实本身。一方面它让年轻人的个性话语,有了尽情展现的舞台。他们努力突破主流话语系统,表达自己的看法,使世界的意义丰富起来。其积极作用,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用丰富性麻痹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推动世界趋向平面化,促使网民的整个思维,深受语言的蒙蔽。仿佛所有问题都有确定答案,所有事件都有固定格式。我们太习惯关注实践,恰恰忽略了,仅仅换了一种表达,仅仅作为语言符号,它也能够在观念上,重新描绘世界的意义,重新建构人类的思维,让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对行为的认同,产生质变。

    观念上的质变,对未来的生产、消费,乃至文明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其实我们正亲身感受着。比如当前,总是被频频冠以“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诸多称呼,这些用词表现的,首先正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传统有所区别。人类感受世界的方式、发展社会的途径、评价所处的地位时,都更多围绕“知识”“信息”,不再是传统的血缘身份。人类的整个现代化进程,其实也是观念上走向简化、平面化、标准化的过程。批量复制的大众文化、颠覆解构的后现代艺术,这些东西的诞生决非偶然,正是人类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有了改变所引发的。同样,晒,以及今后可能层出不穷的多种新表达,不只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它们可以将新一代的认知思维,改造得更加切合未来,切合信息时代,却也更加远离日常生活。是好是坏,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始终保持一份警觉:警惕语言对现实的过度阐释,牢记对生活的了解,还是要走到生活中去。(记者 龚丹韵)

柴禾妞 发表于 2009-5-31 12:09:25

几米有一首诗,可以形象地说明晒客丛中“目迷五色”的网络人困境:
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有遇到你;
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有遇到你。
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有遇到你;
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一直遇不到平凡的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透视网络晒客:警惕语言颠覆现实